下书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269章 说了正确答案,老朱不听啊!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第269章 说了正确答案,老朱不听啊!

    朱元璋便道:“不错,你不上朝,咱便说与你知道——

    革去中书省后,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他顿了一顿,又说:

    “不过也有大臣觉得要设三公府,以勋旧大臣为太师、太傅、太保,总率百僚庶务。咱现在还有些拿不定主意。”

    朱元璋说着,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看了看桌案上几堆数尺高的奏疏,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陆知白终于从他脸上看出了“批不完,真的批不完”的疲惫之色。

    心中倒是觉得好笑起来。

    大明第一劳模,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啊,黑眼圈都快熬出来了。

    陆知白一副关切之色,说道:

    “陛下事务繁忙,却也不宜久坐。每半个时辰便要起身走动,远眺,否则有碍龙体。”

    朱元璋摇头叹道:“你还说呢?咱都觉得屁股疼,眼睛都要花了!

    这些天咱每天要处理二百多本奏疏,大小政务每天都有三四百件!”

    朱元璋:???!

    他不由得忧心忡忡地叹道:

    “以咱的老练,尚且如此艰难,往后那些子孙又该如何手忙脚乱?

    必有许多国事被耽误了。这辅佐制度必须尽早定下来。你以为如何?”

    尽管朱元璋心中觉得陆知白年纪小。

    虽然擅长财货经营,还有工艺技术,但不代表他对于政事也那么懂。

    不过,朱元璋向来广开言路,倒也愿意听一听陆知白的想法。

    万一有什么可行的奇思妙想,那就是赚到了。

    陆知白斟酌片刻,开口道:

    “陛下,儿臣以为这三公或是九卿,皆不可取……”

    朱元璋眯起眼睛,问道:“你且细细道来。”

    陆知白就说:“虽然这样可以分权,但三公九卿本身已是位高权重,又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若真凑到一起,有些事情是否真能顺畅的商量出利国利民的方案,倒不好说……”

    他这有点瞎扯,因为这制度还没开始施行呢。

    只是提前预判一下可能的危害。

    朱元璋听了,一番沉吟之后,稍稍颔首道: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他现在最在意的就是分权,绝对不能再出一个像胡惟庸那样专权独断的丞相。

    但权力太分散了,是否会齐心协力做事?

    所以三公和九卿,都被陆知白否定了。

    朱元璋不由得问道:“那你可有什么好的法子,能给咱找一些辅佐的贤才?”

    陆知白心想:我来就是为了告诉你正确答案的,不要再胡乱折腾了。

    他微微一笑,拱手道:

    “儿臣以为,陛下想要的这种人,其身份不应该太高,但又应当有真才实干。

    所以应从翰林或者国子监中选拔。他们没有实权,却应当有头衔美称,不妨称为殿阁大学士……”

    朱元璋听了,露出思索之色,点了点头。

    随后却笑起来说:

    “这法子有点意思,但国子监那些学生,去地方上历练还差不多,叫他们处理国事,实在为难他们了。”

    陆知白顿时有些无言以对。

    那国子监不是你要开的吗?现在又嫌人家不够人才。

    朱元璋却并不气馁,想了一想,兴致勃勃起来,露出笑容道:

    “咱倒是受了启发。这三公九卿确实有不利之处。

    咱要去民间寻访人才!就用那些老成稳重之人,任命他们为辅官……”

    他转眸望向窗外。

    现在冬天,外面只有些常青树木,仍然翠绿。

    朱元璋来了些灵感,说道:

    “就先设四个辅官,命名为春夏秋冬。如此这般,按月轮转,使他们不能专权独断……”

    陆知白闻言,不由得有些愕然。

    他真是不太明白老朱的脑回路。

    大概人与人就是很难互相理解。

    但他觉得自己说的也够清楚了呀,怎么老朱还是往四辅官上想去了?

    在历史上,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正月没的。

    过了几个月,老朱就搞出了四辅官。

    用了两年多,觉得不趁手,又想了法子。

    这才设置的殿阁大学士。

    这下子终于好用了。

    但中间的这两年半,感觉是挺浪费的。

    两年半啊!

    都足够他把美洲插上大明的王旗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陆知白才会来提主意。

    但没想到,这次老朱竟然不采纳了。

    朱元璋看着他有些愕然不解的神色,不禁笑了起来,哼一声道:

    “咱知道你足智多谋,想的这个法子倒是挺好,但也有疏漏之处。总体来说,还是给了咱很大的启发。”

    但他脸上的表情可不是这么回事。

    分明就是不想采纳陆知白的每个意见,以免这小子飘了。

    另外,他确实觉得翰林跟国子监学生,都嫩了点,不顶事,怎么可能比得上那些耆(qi)宿大儒?

    陆知白劝道:“民间那些老儒生,习惯了在野,又没处理过朝廷事务,根本没有政府,不,官府思维。兹事体大,陛下还是三思而行。”

    朱元璋神色却端肃起来,说道:

    “处理政务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嘛。

    但他们来自民间,知晓民间疾苦,会多为百姓考虑一些。这才是咱最看重的地方!”

    反正制度都还没有正式施行,两个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陆知白知道说不过他,没有办法,只好先溜了,道:

    “父皇说的在理……那儿臣就不打扰了。”

    朱元璋摆手示意他自可离开,继续批着奏疏,心情却好了起来。

    陆知白转身退出,心中颇有几分郁闷。

    老朱有时候就是很理想化,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出了问题再改正,执行力超强。

    陆知白也没办法。

    能够使人醒悟的,不是道理,而是南墙。

    另外,有些时候吃点亏,或许不是坏事。

    比如,我们党一直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但实际上,大大的理论却也有一条,叫做——跟着群众跳火坑。

    意思就是,实在跟群众说不明白的时候,就跟着群众去跳火坑,然后他才能觉悟,才会心甘情愿跟你走。

    以后有老朱后悔的时候!

    转念一想,陆知白一点儿也不纠结。

    反正,又不是他家的大明~

    他开开心心的继续办自己的事,往回春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