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如懿传之凤临天下 > 第34章 皇帝独掌大权

如懿传之凤临天下 第34章 皇帝独掌大权

    乾隆十年秋,那是一个金风送爽、却又暗藏风云变幻的季节。辅政大臣鄂尔泰,这位与张廷玉并肩齐驱、共同辅佐雍正皇帝的股肱之臣,因病溘然长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未竟的事业。他的离世,不仅让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更悄然间打破了朝堂上原有的平衡。

    鄂尔泰与张廷玉,自雍正皇帝在位时便是朝廷的两大支柱,他们一文一武,互为犄角,共同支撑着大清王朝的稳固与繁荣。然而,世事无常,鄂尔泰的突然病逝,使得原本稳固的权力格局出现了微妙的倾斜。

    乾隆皇帝,这位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帝王,对于鄂尔泰的去世,表面上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但内心却暗自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一变故,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皇权。他深知,鄂尔泰生前在朝中树大根深,党羽众多,若不及时加以整肃,恐将对自己未来的统治构成威胁。

    于是,乾隆皇帝骤然发难,开始对与鄂尔泰关系密切的官员进行清查与打压。那些平日里与鄂尔泰交好的大臣们,此刻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深知,一旦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朝堂之上,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而压抑。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成为乾隆皇帝下一个打击的目标。而那些曾经与鄂尔泰有过交往的官员,更是如坐针毡,生怕一言一行被误解为对乾隆皇帝的不敬或是对鄂尔泰余党的同情。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中,整个朝廷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云所笼罩,人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揣测着乾隆皇帝的心思,试图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找到一条安全的出路。而张廷玉,这位硕果仅存的辅政大臣,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张廷玉,这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以其深厚的学识、稳健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声望。然而,随着鄂尔泰的病逝和乾隆皇帝骤然发难,张廷玉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不满与猜忌。

    鄂尔泰的离世,不仅让朝中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让张廷玉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艰难。他深知,乾隆皇帝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或事,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而自己作为三朝老臣,虽然功勋卓着,但也可能因此成为皇帝眼中的“眼中钉”。

    在鄂尔泰入葬之后,张廷玉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择告老还乡。他明白,此时的自己已无法再在朝中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继续留在朝中,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因此,他向乾隆皇帝提出了辞呈,请求允许自己回归故里,安度晚年。

    在提出辞呈的同时,张廷玉也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与敬意,并恳请皇帝能够留他一条命。他深知,自己的这一请求可能有些卑微,但在生死关头,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以求得一线生机。

    乾隆皇帝对于张廷玉的辞呈,虽然心中有所不满,但考虑到张廷玉三朝老臣的身份和其在朝中的威望,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张廷玉得以全身而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上了平静而安逸的晚年生活。

    对于朝中鄂尔泰与张廷玉两大势力的党羽,皇帝的脸色瞬间阴沉如水,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深沉。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仿佛凝固,这两大势力盘根错节,各自为政,犹如两棵参天大树,根系交错,早已是皇帝心中难以拔除的一根刺。

    皇帝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后宫的高位嫔妃,那是一群生活在权力边缘,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被权力所影响的女子。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门,其族人竟与鄂尔泰的余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皇帝心中暗自思量,富察氏一族,历来以忠诚着称,可如今,这忠诚似乎被权力的阴影所笼罩,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背后的深意。

    然而,当皇帝的目光转向皇贵妃馨澜时,那份凝重与戒备瞬间化作了柔和与暖意。馨澜,佟佳氏一族的瑰宝,她的家族,低调而谦逊,如同那深山中的幽兰,不为世俗所染。靖国公宇麟,更是以身作则,教导子孙以礼待人,以诚处世。尤其是那调皮捣蛋的承旭,虽时常惹事生非,但在宇麟的严厉管教下,也逐渐学会了收敛与成长。

    那日,阳光斜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金光闪闪,却掩盖不住靖国公府内的一场“风波”。

    承旭这只不知疲倦的“小皮猴”,又在府中掀起了一场“大闹天宫”的狂欢。他像一只灵巧的小鹿,在庭院中穿梭跳跃,左冲右突,仿佛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用不完的活力,誓要将这靖国公府搅得天翻地覆。

    承旭,那个总是充满好奇心与活力的孩子,又因一时顽皮,触碰了靖国公宇麟的底线,被当场捉拿归案。承旭一见宇麟那威严的身影,顿时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下来。他试图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闪烁着无辜的光芒,向宇麟“卖萌求饶”。但宇麟可不吃这一套,他一把将承旭拎了起来,就像拎起一只调皮捣蛋的小鸡仔,毫不费力。

    宇麟,这位一向以严谨着称的国公,面对承旭的屡教不改,终于忍无可忍,挥动手中的戒尺,一顿棍棒之下,承旭的哭声瞬间响彻云霄,仿佛连那街巷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青石板,都能感受到他那委屈而又无助的啼哭。

    靖国公府,坐落在皇城根下,周围皆是皇亲国戚的府邸,与和亲王弘昼的府邸更是相距不远。这哭声,自然也引起了弘昼的注意。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这承旭,又惹事了?随即,他起身,缓步向靖国公府走去,打算亲自去看看情况。

    来到靖国公府,那古朴而庄重的大门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家族的荣耀。弘昼穿过一道道雕梁画栋的走廊,脚步轻快却又不失稳重,他的心中既有对宇麟教子的好奇,也有对承旭那顽皮性格的几分了解。

    步入正厅,弘昼只见宇麟端坐于上位,面色铁青,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手中的戒尺,还未完全放下,仿佛还在诉说着刚刚那场严厉的教训。而承旭,那个平日里活泼好动、满脸稚气的孩子,此刻却趴在地上,哭声渐弱,小小的身躯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惊恐与不解,仿佛不敢相信,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竟会如此动怒。

    弘昼见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他缓缓上前,先是轻轻拍了拍宇麟的肩膀,以示安慰,然后轻声劝慰道:“国公啊,孩子还小,顽皮些也是正常。孩童时期,谁没有个调皮捣蛋的时候呢?再者说,承旭可是嫡长子,将来要继承家业的,你这般狠打,万一伤了筋骨,影响了他的前程,可如何是好?”

    弘昼的话语中,既有对承旭的怜爱,也有对宇麟教子方式的委婉提醒。他深知,宇麟作为一族之长,对子女的教育自然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坚持,但过度的惩罚,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宇麟听后,叹了口气,那张铁青的脸庞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疲惫与无奈。他缓缓说道:“亲王有所不知,这孩子生性顽劣,若不严加管教,将来恐难成大器。我靖国公府,世代以忠义传家,承旭作为嫡长子,更是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使命。我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呢?”

    弘昼闻言,微微颔首,表示理解宇麟的苦心。他继续劝慰道:“国公不必过于忧虑,孩子嘛,总是需要时间去成长的。我相信,承旭聪明伶俐,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成大器。今日之事,或许只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小挫折,相信经过这次教训,他会更加懂事、更加努力的。”

    说着,弘昼又走到承旭身边,轻轻扶起他,温柔地擦拭着他脸上的泪水,轻声说道:“承旭啊,别哭了。你父亲是为了你好,才这么严厉地教训你的。你要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不要再顽皮了。知道吗?”

    承旭听着弘昼的话,虽然还有些害怕,但眼中却渐渐露出了坚定的神色。他点了点头,小声说道:“我知道了,亲王叔叔。我以后一定会听话的,不再让父亲生气了。”

    弘昼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转头看向宇麟,说道:“国公啊,你看,孩子已经懂事了。你就不要再生气了,好好跟他谈谈心吧。我相信,承旭一定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宇麟看着承旭那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怒气终于完全平息。他点了点头,对弘昼说道:“亲王说得是。是我太冲动了,没有好好跟孩子沟通。以后,我一定会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这么严厉了。”

    弘昼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知道,宇麟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父亲,只是有时候过于严厉,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现在,经过他的劝慰,宇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相信以后一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于是,这场因承旭顽皮而引发的风波,终于在弘昼的劝慰下得以平息。而承旭,也在这次教训中,学会了成长与懂事,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后,和亲王弘昼在一次觐见乾隆皇帝的机会中,将靖国公府的那场因承旭顽皮而引发的“风波”,以略带调侃却又不失温情的笑话形式讲了出来。乾隆皇帝听后,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容中既包含了对承旭顽皮天性的无奈,也流露出对靖国公宇麟严格教子之道的深深赞赏。

    他缓缓说道:“宇麟此人,性情刚烈,对国事忠诚,对子女更是倾注了满腔心血。他以严谨着称于世,对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至极。承旭虽顽皮,但有这样的严父在旁督导,将来定能成就不凡。”乾隆皇帝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宇麟的钦佩与对承旭未来的期许。

    “可怜的承旭,摊上这么个严父,日子确实不好过。但话说回来,这也算是磨砺心性,对他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乾隆皇帝接着说道,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对承旭的疼爱与关怀。

    随即,他吩咐身边的侍从道:“传朕的旨意,给承旭送些上好的消肿药膏去,让他知道,有错当改,但也不必太过苛责。孩子嘛,总有个成长的过程。你再去永寿宫一趟,看看皇贵妃馨澜有没有什么想捎给靖国公府的东西,一并送去,以示朕对佟佳氏的看重与关怀。”

    侍从领命而去,乾隆皇帝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而坚定。他深知,这后宫与前朝,虽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而他,作为这天下之主,更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方能驾驭这艘庞大的帝国之舟,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同时,他也希望承旭能在宇麟的严格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担当、有智慧、有胆识的栋梁之才,为帝国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紫禁城中,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龙袍加身,上面的金龙刺绣仿佛在空中飞舞,威严无比。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直视着下方跪拜的和亲王弘昼,那眼神中既有君王的威严,又似乎藏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弘昼身着亲王服饰,头戴金冠,但此刻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抬头望向皇帝,眼神中带着几分讨好与尴尬,仿佛是在酝酿着什么难以启齿的话语。他的双手紧握成拳,额头上也隐隐浮现出细密的汗珠,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与焦虑。

    “你专门进宫就是来和朕说靖国公宇麟的笑话的?”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回荡在大殿之中。

    弘昼一听,心中不禁一紧,他原本是想借宇麟的事情来缓和气氛,顺便提及和婉的婚事,以探探皇帝的口风。但没想到皇帝会直接点破他的意图,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他微微一顿,随即赔笑道:“皇上明鉴,臣弟确有此事想与皇上分享,但……”

    皇帝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弘昼的宽容,也有对世事洞若观火的睿智。他打断了弘昼的话:“但更重要的是,你想为和婉谋求一门好亲事,对吧?”

    弘昼闻言,心中不禁暗自佩服皇帝的洞察力。他深知,在皇帝面前,任何小心思都无所遁形。于是,他连忙磕头谢罪:“皇上圣明!臣弟确实有此想法,还请皇上原谅臣弟的唐突。”

    皇帝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弘昼起身。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仿佛是在回忆往昔:“朕明白你的意思了。慧贤皇贵妃病逝之后,和婉一直在馨澜那养着,朕也时常关注着她。这孩子聪明伶俐,被调教的不错,朕都看在眼里。弘昼啊,你身为亲王,一直以来都为朕分忧解难,朕心里是清楚的。和婉是朕的养女也是你的嫡女,朕自然也会为她操心。”

    弘昼一听皇帝这话,心中不禁暗自窃喜。他知道,皇帝这是在给他台阶下,也是在暗示他,和婉的婚事,皇帝已经放在心上了。于是,他连忙磕头谢恩:“谢皇上隆恩!臣弟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帝看着弘昼那激动的样子,心中不禁暗自感叹。他深知这个弟弟虽然平日里看似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拿捏住分寸,为朝廷出力。于是,他继续说道:“弘昼啊,你负责查抄鄂尔泰和张廷玉余党的事情进展如何了?”

    弘昼一听这话,神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他深知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差事,不仅关系到朝廷的稳定,更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荣耀。于是,他连忙回答道:“回皇上,臣弟已经按照您的旨意开始着手查抄鄂尔泰和张廷玉的余党了。目前进展顺利,已经抓捕了一些重要的嫌疑人,相信很快就能有个结果。”

    皇帝点了点头表示满意。他说道:“很好!朕知道此事难度不小,但你一直以来的表现都让朕很放心。只要你把这件事情办好了……”

    说到这里,皇帝故意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吊着弘昼的胃口。弘昼心中不禁一阵紧张,他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下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朕就在永居京城的蒙古王公贵族里允许你挑个合心意的女婿。”皇帝终于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庄重与承诺,“让和婉就算和亲蒙古也能住在京城。这样一来既能巩固朕与蒙古王公的关系又能让和婉有个好的归宿。”

    弘昼一听这话心中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是皇帝在给他一个大大的赏赐,也是对他查抄鄂尔泰和张廷玉余党工作的肯定。这份赏赐不仅关乎和婉的未来,更关乎他弘昼在朝中的地位与声望。于是,他连忙磕头谢恩:“谢皇上隆恩!臣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皇帝看着弘昼那激动的样子心中不禁暗自感叹。他深知这个弟弟虽然平日里看似放荡不羁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如今他愿意为了和婉的婚事如此卖力地工作可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疼爱之深。这份亲情与忠诚让皇帝感到欣慰与骄傲。

    于是皇帝再次摆了摆手示意弘昼退下。他说道:“好了!弘昼啊你先退下吧!朕还有要事要处理。”

    弘昼闻言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还是磕头告退。他转身走出大殿时脚步轻盈了许多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

    走出紫禁城后弘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回想起与皇帝的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他知道只要继续努力工作为皇帝分忧解难他和和婉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份信念与期待让他充满了动力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弘昼更加勤奋地工作着。他不仅要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还要时刻关注着和婉的成长与变化。他深知和婉是他的心头肉是他的掌上明珠他必须为她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