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 第130章 楚云飞心中的信念之锚——李云龙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第130章 楚云飞心中的信念之锚——李云龙

    在海门镇,晋绥军三五八团的堡垒里,夜幕下,一盏盏摇曳的马灯将指挥所映照得通明。楚云飞,这位铁血的指挥官,已在沙盘旁伫立多时,仿佛与这片战场的沙盘融为一体。

    日军即将对八路军的根据地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扫荡,这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早已飞入了晋绥军的耳中。毕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可是地头蛇般的存在,风吹草动皆难逃其耳目。

    常理而言,面对共同的强敌,友军之间理应携手并肩,共御外侮。情报共享是最基本的默契,而在危急关头,更是应当出兵相援。然而,晋绥军却选择了沉默,他们的“友军”之名,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谎言,掩盖着潜在的敌意。

    重庆方面的委员长,一道道严令如同枷锁,束缚着他们援助八路军的手脚。未经许可,一粒子弹、一发炮弹都不能给予八路军。因此,即便楚云飞心怀家国,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悬于心,也不敢轻易违背上级的旨意,以免招致严惩。

    就在这时,三五八团的参谋长方立功手持电报,匆匆步入指挥所。望着依旧沉浸在思索中的楚云飞,他轻声劝道:“团座,战局已明,无需再候。您且安心歇息,待明日战报传来,我再向您详述。”

    对于头道沟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晋绥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们派出侦察兵,在外围搜集着每一丝情报。据报,被日军围困的,乃是八路军独立团与新二团,两团合兵不过两千余人。而围困他们的,则是日军第四旅团的两支步兵联队,外加一个炮兵大队,总兵力高达七千之众。

    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让许多人对八路军的命运感到悲观。若不能迅速突围,恐怕将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然而,楚云飞的心中却有着另一番考量。他回想起与李云龙交往的点点滴滴,那个看似粗犷如农夫的男子,实则狡黠异常,绝非等闲之辈。

    面对方立功的悲观论断,楚云飞轻轻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你未曾亲眼见过李云龙,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指挥官,他的智谋与勇气,远非你我所能轻易揣测。”方立功与李云龙素未谋面,仅从楚云飞归来的赞誉中略知其名。然而,即便是最卓越的指挥官,在战场的铁律面前也难逃失误,一旦落入包围,其境遇并不会比其他任何人更为优越。

    身为下属,方立功虽心中存疑,却不敢直面质疑上司的断言。他巧妙地顺承楚云飞的话锋,轻声道:“团座,您提到的李云龙,确是个声名显赫的指挥天才。但据我所知,他的部队自午间起便被敌军围困,至今已逾八个时辰。”

    面对日军两大步兵联队的钳形攻势,加之空中炮火的无情洗礼,方立功续道:“假使我们三五八团置身此境,恐怕也难以支撑至今。”言毕,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对独立团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一旦被敌军包围,军队的灵活性便荡然无存,补给线断裂,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士兵们的斗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被冬日寒风侵蚀的火焰,逐渐微弱直至熄灭。更不用提八路军与日军的实力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若说初期突围尚存一线生机,那么此刻……方立功暗自思量,若楚云飞真将李云龙视为挚友,或许战后可以为他立一座衣冠冢,以纸钱寄托哀思,也算是对这段情谊的一个交代。

    “你认为他们已无力回天?”楚云飞转过身,背对着方立功,凝视着窗外皎洁的月色,淡淡地问道。

    “我倒持不同看法,独立团未必会败,更不可能全军覆没。”楚云飞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坚定,“还记得李云龙当年率领新一团直面坂田联队的那一役吗?你我曾一同观战,当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方立功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然记得,我曾断言他们必败无疑。坂田联队在忻口会战中以铁血之姿击溃中央军两大师。而我们三五八团与他们在路野一战中交火不足一小时,便折损了四百勇士,若非及时撤退,后果不堪设想。八路军装备简陋,训练不足,面对如此强敌,似乎只有败亡一途。”

    那一次,楚云飞同样认为八路军难逃一劫,但此刻他的态度却显得异常坚定。 现实仿佛一位严苛的导师,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八路军竟选择从正面撕开重围,颠覆了他俩的所有预判。

    楚云飞坦然承认自己初见时的眼拙,并继续分享起在独立团的所观所感。那里,一个连队全副武装着冲锋枪,更拥有数具名为火箭筒的神奇无后坐力炮,震撼人心。

    “我推测,独立团的装备早已远超新一团,加之李云龙的卓越指挥,突围对他们而言简直易如反掌。尽管我尚未窥破他的真正意图,但可以预见,结局必将震撼你我及所有人。”

    楚云飞对李云龙抱有的坚定信念,让方立功惊讶不已。就连那些日夜相伴的下属,恐怕也不敢妄下此等断言。

    “团座,您的见解或许无误,但倘若李云龙等人成功突围,彰显出八路军的强大战斗力,阎司令等人恐怕会心生不悦。”方立功聪颖过人,不愿拂了楚云飞的面子,故而言辞委婉。

    楚云飞仰望夜空中的皓月,长叹一声,谈话的热情瞬间消散。他曾誓言:为驱逐日寇,他楚云飞不惜与任何力量携手,即便是世人眼中的“魔鬼”。八路军正是抗日的勇士,即便在委员长、阎长官眼中他们被视作“魔鬼”,楚云飞亦愿与之并肩作战。

    然而,这一切似乎已成泡影。

    “哦,对了,你来此有何事?”楚云飞注意到方立功抱着文件而来,方立功随即取出电报置于桌上:“上级来电,拒绝了我们的请战请求,命令三五八团安心训练,勿在敏感时期招惹日军。”

    楚云飞再次长叹,胸中郁闷难解,不知何处发泄。不仅无法支援八路军,就连日军因大扫荡而兵力空虚的良机,也要白白错过?这岂不是贻误战机? 难道要去责备我们的领航者,陈长杰司令吗?他不过是遵循着前任首领的意志与偏好航行,理论上,那顶“黑锅”本应稳稳落在前任首领的头上。

    毕竟,那可是曾经提拔楚云飞于微末的贵人,他又怎能忍心将一丝责备的风吹向那片恩泽之地?方立功,这位洞察人心的智者,似乎窥见了楚云飞心中的千回百转,轻声细语地抚慰:“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此,而是日军势力庞大且睚眦必报。我们若此时趁火打劫,短暂的快意之后,待到日军发起大规模扫荡,晋绥军恐将首当其冲,陷入进退维谷之境。高层之意,乃是此刻应养精蓄锐,扩充军备,待到羽翼丰满,不惧东瀛之敌时,再挥戈反击,收复河山,方为上策。”

    楚云飞深知这些话语虽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难以撼动既定的决策,即便他逐一反驳,也不过是徒增徒劳。于是,他轻叹一声,双拳紧握,重复着“罢了,罢了”,二字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落与无奈。

    倘若八路军覆灭,晋绥军又能独善其身到几时?这“唇亡齿寒”的道理,两千年前便已被古人洞悉,却在今日,被那些深陷于内部争斗的政客们遗忘得一干二净。

    正当此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报告声,获准后,一名满脸尘土的基层军官,带着一路奔波的喘息,闯入了房间。他迅速敬礼,未待长官询问,便迫不及待地报告:“前线侦察员传来消息,八路军援军及时赶到,加入战局,日寇已被击退,正趁着夜色匆忙撤离。”

    那个消息,犹如晴空霹雳,猛然间在指挥室内炸响,让两位指挥官心头剧震。

    楚云飞的表情凝固了一瞬,他对李云龙最为乐观的设想,也只是率部成功脱困而已。

    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八路军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参谋长方立功的震惊更甚于他,他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双眼紧盯着那位前来报信的军官,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少尉,你确定自己没有说错?谎报军情,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少尉苦着脸,一脸诚恳地回答:“长官,您就算给我一百个胆子,我也不敢捏造事实啊。”

    他最初同样不敢相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靠近了战场,只为获取第一手情报。

    幸好,日军此时正忙着撤退,警戒松懈,否则他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情形后,他生怕别人转述不清,便骑着两匹快马,一路疾驰返回。

    经过他的一番解释,方立功的疑虑逐渐消散,但紧接着,一个更大的谜团又浮现在他的心头。

    “八路军仅凭两千人马,即便加上一千援军,三千人如何能将七千日军击退?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方立功喃喃自语。

    楚云飞听后,也感到如同坠入云雾之中,他转过身,走到沙盘旁,凝视着上面错落有致的红蓝旗帜,陷入了沉思:“确实难以置信,看来我们掌握的情报还远远不够全面,必须再派人前去探查,务必将真相查明。”

    要知道,那可是七千精锐的日军,而非七千皇协军或中央军。

    楚云飞换位思考,自觉难以做到这一步,不禁对八路军的神奇表现充满了好奇。

    他心中装着这件事,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于是,他索性在指挥室里等待消息,站得累了便坐下歇息,坐得久了又起身走到窗边,任由夜风吹拂。

    直到黎明时分,那边的战局终于尘埃落定,更详尽的消息也随之传来。

    作为参谋长的方立功,此时也正全神贯注地等待着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他毅然决然地踏入硝烟弥漫的战场,亲手捕获了几名落荒而逃的伪军士兵,甚至斗胆面见了八路军的统帅,从而获取了前线最直接的情报。

    此刻,在指挥室内,三五八团的几位营长与团部参谋们济济一堂,皆目不转睛地等待着战局的剖析。

    “参谋长,局势究竟如何?”一位营长按捺不住内心的焦灼,急切地发问。

    方立功首先对楚云飞心中的疑惑给予了解答:“真相并非三千对阵七千,而是八路军增援的是三八六旅的旅部,及其麾下的老牌劲旅七七二团。八路军的参战人数实为五千之众。”

    七七二团,作为十八集团军麾下久经沙场的老牌部队,其战斗力显然非那些新成立的独立团所能比拟。

    陈大旅长更是战功赫赫,他的诸多经典战役在整个二战区都传为佳话。

    对于这两者的实力,楚云飞自然有所耳闻,他沉吟片刻后说道:“也就是说,八路军以五千之兵,击败了七千日军。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

    自抗战以来,以少胜多似乎成了日军的专利,他们凭借着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常常能以极低的伤亡比取得胜利。

    平均每消灭一名日军,就需付出六名抗日士兵的生命作为代价。

    即便是在楚云飞麾下精锐的三五八团中,要想消灭一名日军,也需至少两名士兵的牺牲。

    而若能达到一比一的伤亡比,那已经是极为难得的胜利了。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兵力优势之上,若是没有足够的兵力优势,消灭一名日军所需付出的代价将会飙升至三人甚至更多。

    与之相比,八路军仅凭五千弱势兵力便能战胜七千日军,其英勇与智慧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指挥所内的军官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营长钱伯均嘴角挂着一丝不屑的笑意,嘲讽道:

    “不会吧,难道八路军真的请了神明相助,或是喝了什么符水变得刀枪不入?我看八成是他们自己吹嘘出来的,根本没有那么厉害。”

    他一向对那些衣衫褴褛的土八路不屑一顾。 于是乎,一股难以抑制的反驳冲动涌上心头,我方立功的脸面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

    仿佛方立功成了众人眼中那个可以随意摆弄的呆瓜,任由人戏耍。

    不少军官内心暗暗赞同钱伯均的观点,认为八路军纯属夸大其词。然而,出于颜面考量,他们只是选择了沉默,未敢公然表态。

    方立功只是淡淡地瞥了钱伯均一眼,对他的观点置若罔闻,转而面向楚云飞说道:

    “团座,包围独立团和新二团的日军,实则远未达到七千人。

    因为日军吉田联队长,在包围战打响之前,就已被独立团斩于马下。

    他麾下的第三步兵大队同样未能幸免,早已被独立团消灭殆尽。再加上其他参战部队的损失,

    当独立团被包围时,日军第四旅团的山下联队,再加上吉田联队的残兵败将,以及一个所谓的机动大队,总人数不过五千有余。”

    这一消息宛如一场八级地震,让整个指挥部瞬间陷入了沉寂。

    这不就意味着,八路军在被包围之前,通过机动灵活的战术,已歼灭了近两千名日军?

    怎么可能?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但参谋长方立功向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行事极有条理。

    他绝非那种爱开玩笑之人,更不可能编造一个虚假的消息来戏弄在场的众人。

    楚云飞紧握双拳,那股力量感迅速让他恢复了冷静与理智:“这消息是从何而来的?”

    他一下子问到了问题的核心。

    方立功既然敢于公开透露这一消息,自然是胸有成竹:“我们俘获了一名皇协军团长,他全程参与了这场战斗,对战局了如指掌。”

    “快,赶紧把人带上来。”楚云飞急切地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