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别传 第三六九章 汉中之战(17)
热门推荐:
隐世高手混都市
快穿之大佬难入怀
深情错爱,渣男小叔请自重
萌团一岁半,全家宠上天
觉醒系统金手指种田御兽
开局一本西游记
江湖有朋友
快穿:满级大佬反杀记
七零:去父留子?退伍糙汉不同意
孙权回到秣陵,虽然采用称臣纳贡的手段,得以让曹操退兵。
他在合肥多次沉沙折戟,损失自然需要那些世家大族出来分担,对他的名声影响可不小。
他只有寥寥几次亲征,与曹操交锋无一胜绩,这次更是损失了数万精锐大军以及董袭和陈武两员大将,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偏偏还有那么一些不长眼的人,对孙权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就连孙氏宗室内部,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把已经死去多年的孙翊拿出来说事,甚至有人对孙翊在丹阳郡的死因,提出了质疑。
有人爆出内幕消息,说出手刺杀孙匡的家将边鸿,是跟随孙家数十年的老人,武艺颇为不弱。
边鸿先是跟随孙权充当护卫,后来孙权找孙策要了周泰当贴身保护,这才转手把边鸿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孙翊。
按道理说,边鸿的忠心毋庸置疑,偏偏就出现了勾结外人刺杀主人的事件。
孙翊(184年-204年),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亲弟弟。
在孙策病危时,当时对继承人的选定,争议可不小!
孙翊曾被不少大臣推荐为继承者,大名鼎鼎的张昭,也属意于孙翊。
因此,在孙翊的身边,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支持者。
尽管这个提议被孙策拒绝了,坚持把权利交给孙权,但孙权的内心对孙翊还是有些忌惮的。
孙权继位后不久,孙权的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去世。
孙权早就想把孙翊发配出去,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就把他派到丹阳郡任太守。
孙翊在丹阳郡就职,整个江东都乱成一锅粥。
孙权的形势非常不妙,孙翊在丹阳尚能稳住局势,但他任职不到一年,居然被身边的心腹家将鸿刺杀身死。
那些有心人,影射孙翊的死,与孙权脱不了干系。
孙权可谓百口莫辩,但这些人毕竟没有证据,加上时隔多年,孙权的掌控能力很强,谣言很快就平息了,倒也没有引起什么乱子。
孙权这次出征失败,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
看到孙翊的死,并没有给孙权带来大麻烦,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又把孙坚拿出来说事。
说当年孙坚选定的接班人并不是孙权,甚至也不是孙策,而是第四子孙匡。
孙匡,字季佐,孙坚的第四子,孙权的亲弟弟。
初平三年(191年),孙坚死后,按照他的遗愿,上报朝廷,孙匡曾袭爵为乌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差不多平定了整个江东,曹操掌控的汉庭非常忌惮,才下旨改命孙策为乌程侯。
孙匡的身份可不简单,他不但是曾经的乌程侯,现在的定武中郎将,而且是曹操手下重将曹仁的女婿,但被孙权闲置起来。
现在孙权新败,江东受制于曹操,而孙匡又有曹仁这个硬关系,一时间身价倍增。
很快就有人把孙匡举孝廉茂才,上报给孙权以后,有人提议把孙匡放到丹阳郡任职,但孙权还没有正式授官,就病死在自己家中,当年二十余岁。
这次孙匡死得非常蹊跷,孙权抢先出手,打着调查孙匡死因的幌子,很是斩杀了一些造谣生事的人,这才把时态平息下去。
孙权无缘无故被人非议,心中的愤怒无处宣泄,偏偏有人传来了鲁肃的消息。
鲁肃在评价这次合肥之战和濡须之战的时候,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孙权的几处不妥当之处,让他很是恼火。
鲁肃与张昭素来不睦,加上吕蒙这个急于上位的副都督,少不得在背后说三道四,认为孙权得不到荆州,都是因为鲁肃的失误。
他们向孙权进言,认为当初打败曹操,有江东自己的军力就足够了,事实上,也是江东独力打败了曹操。
认为鲁肃力主的孙刘联盟是多此一举,把穷途末路的刘备拉进来,分走了荆州的大部分好处。
他们还把刘备占领江陵的责任,也推到了鲁肃身上。
认为刘备能够占据江陵,是鲁肃擅作主张,把这个战略要地借给刘备,让江东失去了进军西川的通道,这才让刘备捡漏子,一举拿下了西川,实力已经凌驾于江东之上。
孙权因为赤壁之战以后,东征西讨,却没有征得寸土入账,备受非议,而且江东目前的局势相当不妙!
面对刘备,共享长江天险,等于无险可守。
面对曹操,无力进攻,每战必败。
所有这一切,吕蒙等人,都把根子归到鲁肃力主建立的孙刘联盟上。
孙权当然知道,当初没有鲁肃建立孙刘联盟,自己说不定就投降了曹操,现在的境况,比刘琮好不到那里去。
但在荆州这件事上,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虽然没有因为谗言处罚鲁肃,也没有撤职闲置,但严令鲁肃拿出收回荆州的可行之法,这可把鲁肃难为坏了!
鲁肃自然不会毁坏自己亲手建立的孙刘联盟,更不想背信弃义暗袭荆州,又听到了大量不利于自己的谣言,内忧外患之下,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
鲁肃一病不起,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在西川的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孙权还是明白事理的,始终不忘鲁肃在自己的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按照鲁肃的推荐,吕蒙如愿接任都督的职位。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以后,权势更加稳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
曹操部下的官员,纷纷出来站队,其中一个有叫杨训的郡守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文章写的非常华美,被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广为传颂。
杨训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说他虚伪地迎合权势。
因为杨训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当时崔琰说他“虽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
现在杨训的表现,刚好与崔琰所说相反,文采非常出众,但品行却被人质疑。
作为举荐人的崔琰,很受曹操的重用,位居魏国的尚书,也受到牵连和非议,认为他是荐人不当。
其实,杨训只是一郡之守,那些人拿他说事,目标就是崔琰。
崔琰听说以后,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仔细看了一遍,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实的内容,只是看法各不相同,就写信给杨训说: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
有人却断章取义,报告曹操,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
曹操也认为崔琰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最后为曹操所赐死。
他在合肥多次沉沙折戟,损失自然需要那些世家大族出来分担,对他的名声影响可不小。
他只有寥寥几次亲征,与曹操交锋无一胜绩,这次更是损失了数万精锐大军以及董袭和陈武两员大将,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偏偏还有那么一些不长眼的人,对孙权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就连孙氏宗室内部,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把已经死去多年的孙翊拿出来说事,甚至有人对孙翊在丹阳郡的死因,提出了质疑。
有人爆出内幕消息,说出手刺杀孙匡的家将边鸿,是跟随孙家数十年的老人,武艺颇为不弱。
边鸿先是跟随孙权充当护卫,后来孙权找孙策要了周泰当贴身保护,这才转手把边鸿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孙翊。
按道理说,边鸿的忠心毋庸置疑,偏偏就出现了勾结外人刺杀主人的事件。
孙翊(184年-204年),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亲弟弟。
在孙策病危时,当时对继承人的选定,争议可不小!
孙翊曾被不少大臣推荐为继承者,大名鼎鼎的张昭,也属意于孙翊。
因此,在孙翊的身边,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支持者。
尽管这个提议被孙策拒绝了,坚持把权利交给孙权,但孙权的内心对孙翊还是有些忌惮的。
孙权继位后不久,孙权的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去世。
孙权早就想把孙翊发配出去,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就把他派到丹阳郡任太守。
孙翊在丹阳郡就职,整个江东都乱成一锅粥。
孙权的形势非常不妙,孙翊在丹阳尚能稳住局势,但他任职不到一年,居然被身边的心腹家将鸿刺杀身死。
那些有心人,影射孙翊的死,与孙权脱不了干系。
孙权可谓百口莫辩,但这些人毕竟没有证据,加上时隔多年,孙权的掌控能力很强,谣言很快就平息了,倒也没有引起什么乱子。
孙权这次出征失败,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
看到孙翊的死,并没有给孙权带来大麻烦,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又把孙坚拿出来说事。
说当年孙坚选定的接班人并不是孙权,甚至也不是孙策,而是第四子孙匡。
孙匡,字季佐,孙坚的第四子,孙权的亲弟弟。
初平三年(191年),孙坚死后,按照他的遗愿,上报朝廷,孙匡曾袭爵为乌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差不多平定了整个江东,曹操掌控的汉庭非常忌惮,才下旨改命孙策为乌程侯。
孙匡的身份可不简单,他不但是曾经的乌程侯,现在的定武中郎将,而且是曹操手下重将曹仁的女婿,但被孙权闲置起来。
现在孙权新败,江东受制于曹操,而孙匡又有曹仁这个硬关系,一时间身价倍增。
很快就有人把孙匡举孝廉茂才,上报给孙权以后,有人提议把孙匡放到丹阳郡任职,但孙权还没有正式授官,就病死在自己家中,当年二十余岁。
这次孙匡死得非常蹊跷,孙权抢先出手,打着调查孙匡死因的幌子,很是斩杀了一些造谣生事的人,这才把时态平息下去。
孙权无缘无故被人非议,心中的愤怒无处宣泄,偏偏有人传来了鲁肃的消息。
鲁肃在评价这次合肥之战和濡须之战的时候,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孙权的几处不妥当之处,让他很是恼火。
鲁肃与张昭素来不睦,加上吕蒙这个急于上位的副都督,少不得在背后说三道四,认为孙权得不到荆州,都是因为鲁肃的失误。
他们向孙权进言,认为当初打败曹操,有江东自己的军力就足够了,事实上,也是江东独力打败了曹操。
认为鲁肃力主的孙刘联盟是多此一举,把穷途末路的刘备拉进来,分走了荆州的大部分好处。
他们还把刘备占领江陵的责任,也推到了鲁肃身上。
认为刘备能够占据江陵,是鲁肃擅作主张,把这个战略要地借给刘备,让江东失去了进军西川的通道,这才让刘备捡漏子,一举拿下了西川,实力已经凌驾于江东之上。
孙权因为赤壁之战以后,东征西讨,却没有征得寸土入账,备受非议,而且江东目前的局势相当不妙!
面对刘备,共享长江天险,等于无险可守。
面对曹操,无力进攻,每战必败。
所有这一切,吕蒙等人,都把根子归到鲁肃力主建立的孙刘联盟上。
孙权当然知道,当初没有鲁肃建立孙刘联盟,自己说不定就投降了曹操,现在的境况,比刘琮好不到那里去。
但在荆州这件事上,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虽然没有因为谗言处罚鲁肃,也没有撤职闲置,但严令鲁肃拿出收回荆州的可行之法,这可把鲁肃难为坏了!
鲁肃自然不会毁坏自己亲手建立的孙刘联盟,更不想背信弃义暗袭荆州,又听到了大量不利于自己的谣言,内忧外患之下,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
鲁肃一病不起,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在西川的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孙权还是明白事理的,始终不忘鲁肃在自己的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按照鲁肃的推荐,吕蒙如愿接任都督的职位。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以后,权势更加稳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
曹操部下的官员,纷纷出来站队,其中一个有叫杨训的郡守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文章写的非常华美,被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广为传颂。
杨训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说他虚伪地迎合权势。
因为杨训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当时崔琰说他“虽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
现在杨训的表现,刚好与崔琰所说相反,文采非常出众,但品行却被人质疑。
作为举荐人的崔琰,很受曹操的重用,位居魏国的尚书,也受到牵连和非议,认为他是荐人不当。
其实,杨训只是一郡之守,那些人拿他说事,目标就是崔琰。
崔琰听说以后,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仔细看了一遍,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实的内容,只是看法各不相同,就写信给杨训说: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
有人却断章取义,报告曹操,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
曹操也认为崔琰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最后为曹操所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