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别传 第五二九章 夷陵之战(51)
热门推荐:
搬空京城去流放,满朝文武都跪了
逃什么,引妖入室日夜缠宠
让你回收废铁,你带回万吨级战舰
娘子,我要造反了
万古至尊龙婿
说她虚荣要退婚,真退了他又哭了
从空间之力至诸天
桃花马上请长缨
重生被换亲,改嫁王府带娃驯夫
孙权手下将领虽多,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甘愿充当孙恒的副手,把本该自己的功劳拱手让人,就算是孙权,也不敢相强。
他用目光巡视着帐下的将领,最后停留在自己的同窗好友朱然身上,对孙恒说道:
“贤侄虽英勇,只是太过年轻,恐难服众,必得素有威名,年长持重之人相助,方可前往!”
朱然武艺过人,深通兵法,在征讨山越时立下功勋,得到孙权的看重。
上次吕蒙献计偷袭荆州,为了保险起见,孙权把朱然专门调过来协助吕蒙偷。
朱然不负所望,在围剿关羽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与潘璋一起在临沮截击关羽,生擒擒关羽、关平,击杀赵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战后论功行赏,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吕蒙病逝前,推荐朱然替代自己镇守江陵,可见朱然也是一名智勇双全的悍将。
孙权与朱然同窗数年,相互之间了解很深,除了武艺上比孙权略强,在其他方面,朱然都不如孙权。
所以,孙权并不认为朱然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只能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
但朱然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孙恒的人选。
孙权谋划让宗室掌管部分兵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上次吕蒙偷袭荆州,他曾经试着让孙皎当吕蒙的副手,但当场被吕蒙拒绝了。
孙权当时从善如流,但要说心里没有疙瘩,是不可能的!
这次他改变方法,先让孙恒为主将,再给他找一个助手,而且要让他们心甘情愿。
朱然与孙权非常有默契,孙权的眼光一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这是点自己的将,虽然对不能成为主将有点遗憾,但还是非常高兴地站出来说道:
“未将愿与小将军同去,协助小将军击退刘备。”
孙权一见朱然如此上道,心中非常欣慰,点头应许,并点起水陆大军五万,任命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快速救援秭归城。
……
……
李异和刘阿紧守城池,他们武功高强,县城虽小,但地势很好,城下兵力难以展开,加上他们提前准备,刘备要想依靠优势兵力攻破城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备也不想把兵力耗费在攻打城池上,因此,聚众商议破城之策。
那些武将,自然是纷纷请命强攻城池,想要夺取东征第一功。
但刘备却提出,要迫降两人。
这些武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只得把眼光看向了那帮谋士。
先是派人进城劝降,但李异刘阿虽然并没有那使者开刀,但也是严词拒绝。
只能对秭归围而不攻,孙权的援军很快就能到来,要等待城中粮尽投降,肯定是不可能的。
最后,还是陈震受到吕蒙的启发,提出让守城将士的家属,到城下招降守城军卒,并许以高官厚禄,鼓动里面的将士主动投诚。
这下李异和刘阿坐不住了,他们深知此计的厉害,当年吕蒙让那些军属出来喊话招降,让关羽的数万大军,在数日之内溃散。
现在刘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李异刘阿的军队,超过七成是当地人,他们可没有把握,那些士兵们能够和他一条心。
这里本来就是刘备的地盘,县里的世家和乡绅,对刘备的信誉非常都非常认可而且很多人认为,刘备一定能够击败孙权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荆州,他们不介意提前向刘备示好。
因此,那些军属们都主动到城外喊话,城内军队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稍微有些职位的军官,都要防范自己的部下,免得被人抓起来当作投降状交给刘备。
刘备乐见其成,索性放开包围,派出官员在乡下四处安民,动员更多的守城军卒的家属,前来城下劝降。
李异和刘阿,对这个招法束手无策,唯有两人轮流值班,只能依靠自己的武功和手下亲信骨干的威压,勉强保持军队没有哗变,但绝对不敢打开城门和刘备军交战。
这天,探马来报,孙桓引二万五千军马,屯于宜都界口险要处,以拒刘备大军。
宜都界口,虽然离秭归城只有二十余里地,但对守城军队并没有大的帮助。
李异、刘阿明白了,秭归县城太小,无法驻扎大军,孙权已经准备放弃秭归城。
听到孙恒军马停滞不前,本来就士气低迷的军队,更加没有战心,有一些当地军卒,看向李异、刘阿的眼光都变了,互相之间充满了戒心。
城内空气紧张,数千军队神经绷得紧紧的,如同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爆。
李异、刘阿在城内这么多天,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有援兵的缘故。
现在援兵虽然到了,却没有解围的举动,他们再也坚持不住了,害怕被部下擒拿送给刘备当投名状。
好在军中以强者为尊,那些军卒不敢随便动手,但他们没有把握一直压制住,只能另想它法。
经过商量以后,他们两人觉得,只能主动出击,让那些没有忠心的军卒离开,反而更加安全。
他们也不准备回城坚守,而是顺势败回孙恒军中。
孙恒的军队都是从江东带过来的精锐,绝对没有哗变的可能,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李异、刘阿拿定主意,点起全部人马,打开城门冲了出来。
刘备虽然没有强攻城池,也没有围住城池,但对城内的监视还是非常严密。
负责围堵的将领,是吴班的副将张南、冯习。
看到李异、刘阿领军出城,张南冯习马上出兵迎战。
两军对阵,李异刚要迎战,他的部将史迹请命出马。
张南迎住厮杀,斗不三合,史迹被张南一刀斩于马下。
李异一向自恃勇武,这次主动出战,本来是想斩杀敌将,然后从容突围而走,与孙恒合兵一处。
看了张南和史迹的交手情况,张南的武功不在他之下,要想斩杀对方,基本没有希望。
于是,李异当机立断,不再斗将,麾军混战。
他用目光巡视着帐下的将领,最后停留在自己的同窗好友朱然身上,对孙恒说道:
“贤侄虽英勇,只是太过年轻,恐难服众,必得素有威名,年长持重之人相助,方可前往!”
朱然武艺过人,深通兵法,在征讨山越时立下功勋,得到孙权的看重。
上次吕蒙献计偷袭荆州,为了保险起见,孙权把朱然专门调过来协助吕蒙偷。
朱然不负所望,在围剿关羽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与潘璋一起在临沮截击关羽,生擒擒关羽、关平,击杀赵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战后论功行赏,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吕蒙病逝前,推荐朱然替代自己镇守江陵,可见朱然也是一名智勇双全的悍将。
孙权与朱然同窗数年,相互之间了解很深,除了武艺上比孙权略强,在其他方面,朱然都不如孙权。
所以,孙权并不认为朱然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只能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
但朱然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孙恒的人选。
孙权谋划让宗室掌管部分兵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上次吕蒙偷袭荆州,他曾经试着让孙皎当吕蒙的副手,但当场被吕蒙拒绝了。
孙权当时从善如流,但要说心里没有疙瘩,是不可能的!
这次他改变方法,先让孙恒为主将,再给他找一个助手,而且要让他们心甘情愿。
朱然与孙权非常有默契,孙权的眼光一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这是点自己的将,虽然对不能成为主将有点遗憾,但还是非常高兴地站出来说道:
“未将愿与小将军同去,协助小将军击退刘备。”
孙权一见朱然如此上道,心中非常欣慰,点头应许,并点起水陆大军五万,任命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快速救援秭归城。
……
……
李异和刘阿紧守城池,他们武功高强,县城虽小,但地势很好,城下兵力难以展开,加上他们提前准备,刘备要想依靠优势兵力攻破城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备也不想把兵力耗费在攻打城池上,因此,聚众商议破城之策。
那些武将,自然是纷纷请命强攻城池,想要夺取东征第一功。
但刘备却提出,要迫降两人。
这些武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只得把眼光看向了那帮谋士。
先是派人进城劝降,但李异刘阿虽然并没有那使者开刀,但也是严词拒绝。
只能对秭归围而不攻,孙权的援军很快就能到来,要等待城中粮尽投降,肯定是不可能的。
最后,还是陈震受到吕蒙的启发,提出让守城将士的家属,到城下招降守城军卒,并许以高官厚禄,鼓动里面的将士主动投诚。
这下李异和刘阿坐不住了,他们深知此计的厉害,当年吕蒙让那些军属出来喊话招降,让关羽的数万大军,在数日之内溃散。
现在刘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李异刘阿的军队,超过七成是当地人,他们可没有把握,那些士兵们能够和他一条心。
这里本来就是刘备的地盘,县里的世家和乡绅,对刘备的信誉非常都非常认可而且很多人认为,刘备一定能够击败孙权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荆州,他们不介意提前向刘备示好。
因此,那些军属们都主动到城外喊话,城内军队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稍微有些职位的军官,都要防范自己的部下,免得被人抓起来当作投降状交给刘备。
刘备乐见其成,索性放开包围,派出官员在乡下四处安民,动员更多的守城军卒的家属,前来城下劝降。
李异和刘阿,对这个招法束手无策,唯有两人轮流值班,只能依靠自己的武功和手下亲信骨干的威压,勉强保持军队没有哗变,但绝对不敢打开城门和刘备军交战。
这天,探马来报,孙桓引二万五千军马,屯于宜都界口险要处,以拒刘备大军。
宜都界口,虽然离秭归城只有二十余里地,但对守城军队并没有大的帮助。
李异、刘阿明白了,秭归县城太小,无法驻扎大军,孙权已经准备放弃秭归城。
听到孙恒军马停滞不前,本来就士气低迷的军队,更加没有战心,有一些当地军卒,看向李异、刘阿的眼光都变了,互相之间充满了戒心。
城内空气紧张,数千军队神经绷得紧紧的,如同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爆。
李异、刘阿在城内这么多天,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有援兵的缘故。
现在援兵虽然到了,却没有解围的举动,他们再也坚持不住了,害怕被部下擒拿送给刘备当投名状。
好在军中以强者为尊,那些军卒不敢随便动手,但他们没有把握一直压制住,只能另想它法。
经过商量以后,他们两人觉得,只能主动出击,让那些没有忠心的军卒离开,反而更加安全。
他们也不准备回城坚守,而是顺势败回孙恒军中。
孙恒的军队都是从江东带过来的精锐,绝对没有哗变的可能,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李异、刘阿拿定主意,点起全部人马,打开城门冲了出来。
刘备虽然没有强攻城池,也没有围住城池,但对城内的监视还是非常严密。
负责围堵的将领,是吴班的副将张南、冯习。
看到李异、刘阿领军出城,张南冯习马上出兵迎战。
两军对阵,李异刚要迎战,他的部将史迹请命出马。
张南迎住厮杀,斗不三合,史迹被张南一刀斩于马下。
李异一向自恃勇武,这次主动出战,本来是想斩杀敌将,然后从容突围而走,与孙恒合兵一处。
看了张南和史迹的交手情况,张南的武功不在他之下,要想斩杀对方,基本没有希望。
于是,李异当机立断,不再斗将,麾军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