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条小青龙,开局要求上户口 第310章 “黑头”的秘密
热门推荐:
只有F级异能的我被迫炼化万物
无敌从降妖除魔开始
逆天宰道
老爷!家主她又又又去搞事了!
人在公寓:我的呆萌女友
词条一出,妖魔跪下臣服!
特战之王
蛇神夫君在夜里哭唧唧
亮剑:签到亿万物资,成为西北王
苏美尔人的“黑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对这个疑惑,研读西藏苯教文献可以让你豁然开朗的。
原来古代藏人也习惯以“黑头”自称,这有专门的苯教典籍记载着,就是《黑头凡人的起源》。
《黑头凡人的起源》是一部韵文史书,源头已非常久远,是可以说唱的诗句,直到13世纪初才被用藏文记录下来,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
此书记载了苯教的世界观及藏人的起源。
这部古老的苯教典籍清楚地说明了“黑头”的含义:“黑头”就是天神后裔的意思。
传说中的吐蕃人最初四大姓氏(恰、穆、年、祖)和六大部族(东,扎,祝,噶,阿,贝,达),他们都有同一个父亲,都是从天而降的天神“赤托钦波”所生。
苯教认为天是黑色的,黑就是天父的颜色。
“黑头”所以尊贵,皆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上天。
其实藏语“天”就读作“诺木”(nuo mu),藏语字面含义就是“黑王”(藏语黑读作nuo,后缀一个虚词-mu成专有名词)。
在《黑头凡人的起源》中,这个“黑头”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举例:
“……侔波东上部有吉和雅两族,做了黑头吐蕃的头人。”
“黑头凡人的祖先是''恰’和''穆’……他们在各自的疆域里繁衍。”
“说早,雍仲本教最早;说大,黑头人最大;说长,男人的史话最长……”
“黑头凡人四氏族的净化仪式……”
“穆氏成为觉悟苯教,恰氏成为黑头凡人。”
“上部琼氏为黑头吐蕃之总王,中部是黑头的牧羊人。”
“铁做的黑头地鼠是下贱人们的文献”(“黑头地鼠”是指黑头人拥有的农耕奴隶)
“当黑首人之王……黑头的百姓……”
苯教世界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认为国王都来自天上,地上的人都是由天上的神统治着的。
这也是黑头所以高贵,小人所以低贱的原因所在。
在古代藏人社会里,具有高贵身份的人几乎都是苯教法师(藏语叫“苯西”)的后裔,苯教法师都戴着黑色的高帽,因此在藏语中“黑头”也是苯教巫师的代名词。
至此,苏美尔人以“黑头”自称的谜团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他们其实不是以自己的黑头发为荣,他们是以天神的子孙为荣!
苏美尔文明的特点是,有许多城邦国家同时并存,每个城邦的主要建筑物就是一个极高大的方形祭坛,国王就是最高祭司。
这些城邦国家始终都在为争夺霸主地位互相征战,打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其实有共同的祖先,国王都说相同的语言,他们祭祀的也是同一个神灵。
苏美尔人最后是被外来的阿卡德人消灭了。
因此把苏美尔文明看成一个缩小版的中国战国时代是恰如其分的。
苏美尔人的共同始祖叫“诺亚”,在藏语就是“黑人”的意思。
随着苏美尔人的灭亡,他们这个“黑头”称号也随之消失了,在西方再没人去使用过。
但问题是,这个“黑头”称号在羌藏类游牧民族中却一直延续着,建立西夏的党项羌就是这样自称的。
1909年俄国探险家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中发掘了一座佛塔的地基,从中挖走大批西夏文献,其中就有韵文体《圣根赞歌》(又译作《西夏颂》或《祖先颂》),后被俄罗斯专家破译出来,公布于世,成了今天研究西夏历史第一手资料。
在西夏文献中“黑头”与“赤面”常成对地出现,因为前者代表高贵者、聪明人,后者代表懵懂大众。
如敦煌西夏文献中有许多这样的警句:
“黑头负担二:死、老;赤面做事二:吃、穿。”
“天下黑头祈祷二:苦、乐;地上赤面本愿二:强、弱。”
“黑头作人等于风,赤面种地散如云。”
“千黑头因少异,万赤面心不同。”
“倾听千黑头者恭其手,万赤面住处赞其恩。”如此等等。
此外,有专家说,敦煌粟特语文献中,说“黑人”就意味着他是苯教徒(myi nag po i gzhung),说“白人”意味着他是佛教徒(myi dkar po)。
八世纪突厥语文献中的“黑头”被记作qara bodun(喀拉卜敦)。
罗布桑丹津《黄金史》中多次出现“黑头”,如:“成吉思汗找到一个西夏黑头男人”“我被黑头人战胜了!”“我未被任何黑头战胜!”等等。
因此,苏美尔人的“黑头”称号只可能来自苯教观念,再无其他的可能。
“苏美尔”也译作“苏默”,正是藏语、蒙古语和满洲语“箭”(so mu 苏木)的读音(后缀“尔”音是突厥语族名读法)。
古代阿尔泰语游牧民族都有以箭来标识部族国家的习俗。
苏美尔人称他们的地方是“文明的君主的地方”,在《黑头凡人的起源》中,藏人也说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是“文明的地方”,因为只有他们“人人以不知蕃苯佛法为耻”。
那么“黑头”称号与农耕汉人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有的。
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曾拥有过此称号,只不过为时短暂而已,这就是秦始皇的“黔首”。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更名民曰黔首”。
三十一年又发布“使黔首自实田”律令。
这“黔首”就是“黑头”。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给了农耕汉人一个“黑头”称号,对此史学家都感到十分的疑惑,认为这是秦始皇对农耕民族的一种歧视、贬损,也是秦皇暴政的一个证据。
但当我们知道了苯教观念中的“黑头”含义之后,就知道这是大大地冤枉了秦始皇,误解了他的好意。
这说明,秦人原本都有此名分。
并且说也明,在此之前,秦始皇是把被其征服的人口当成战俘、奴隶看待的,他们是“黑头地鼠”般天生低贱,当然就可以任意驱使去建造陵墓、长城、阿房宫之类,全部累死饿死冻死了,也是命该如此,无需怜惜。
但当天下已归于一人,情况就不同了,这些农耕人口已经成了他的私家财产,要传之万代来享用的,那就不能当战俘和奴隶看待了。
秦始皇下令给予“黔首”的名分,意思是他从此将一视同仁地视为自己的子民了——这难道不是皇恩浩荡的体现?
可惜农耕汉人没有这种苯教观念,司马迁也完全误解了秦始皇的好意。
因此秦灭亡后,这个“黔首”称号就被弃之不用了,十分注重名分的儒家更是羞于提起这个称号了。
始皇帝对牛弹琴,不亦悲乎!
对这个疑惑,研读西藏苯教文献可以让你豁然开朗的。
原来古代藏人也习惯以“黑头”自称,这有专门的苯教典籍记载着,就是《黑头凡人的起源》。
《黑头凡人的起源》是一部韵文史书,源头已非常久远,是可以说唱的诗句,直到13世纪初才被用藏文记录下来,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
此书记载了苯教的世界观及藏人的起源。
这部古老的苯教典籍清楚地说明了“黑头”的含义:“黑头”就是天神后裔的意思。
传说中的吐蕃人最初四大姓氏(恰、穆、年、祖)和六大部族(东,扎,祝,噶,阿,贝,达),他们都有同一个父亲,都是从天而降的天神“赤托钦波”所生。
苯教认为天是黑色的,黑就是天父的颜色。
“黑头”所以尊贵,皆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上天。
其实藏语“天”就读作“诺木”(nuo mu),藏语字面含义就是“黑王”(藏语黑读作nuo,后缀一个虚词-mu成专有名词)。
在《黑头凡人的起源》中,这个“黑头”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举例:
“……侔波东上部有吉和雅两族,做了黑头吐蕃的头人。”
“黑头凡人的祖先是''恰’和''穆’……他们在各自的疆域里繁衍。”
“说早,雍仲本教最早;说大,黑头人最大;说长,男人的史话最长……”
“黑头凡人四氏族的净化仪式……”
“穆氏成为觉悟苯教,恰氏成为黑头凡人。”
“上部琼氏为黑头吐蕃之总王,中部是黑头的牧羊人。”
“铁做的黑头地鼠是下贱人们的文献”(“黑头地鼠”是指黑头人拥有的农耕奴隶)
“当黑首人之王……黑头的百姓……”
苯教世界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认为国王都来自天上,地上的人都是由天上的神统治着的。
这也是黑头所以高贵,小人所以低贱的原因所在。
在古代藏人社会里,具有高贵身份的人几乎都是苯教法师(藏语叫“苯西”)的后裔,苯教法师都戴着黑色的高帽,因此在藏语中“黑头”也是苯教巫师的代名词。
至此,苏美尔人以“黑头”自称的谜团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他们其实不是以自己的黑头发为荣,他们是以天神的子孙为荣!
苏美尔文明的特点是,有许多城邦国家同时并存,每个城邦的主要建筑物就是一个极高大的方形祭坛,国王就是最高祭司。
这些城邦国家始终都在为争夺霸主地位互相征战,打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其实有共同的祖先,国王都说相同的语言,他们祭祀的也是同一个神灵。
苏美尔人最后是被外来的阿卡德人消灭了。
因此把苏美尔文明看成一个缩小版的中国战国时代是恰如其分的。
苏美尔人的共同始祖叫“诺亚”,在藏语就是“黑人”的意思。
随着苏美尔人的灭亡,他们这个“黑头”称号也随之消失了,在西方再没人去使用过。
但问题是,这个“黑头”称号在羌藏类游牧民族中却一直延续着,建立西夏的党项羌就是这样自称的。
1909年俄国探险家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中发掘了一座佛塔的地基,从中挖走大批西夏文献,其中就有韵文体《圣根赞歌》(又译作《西夏颂》或《祖先颂》),后被俄罗斯专家破译出来,公布于世,成了今天研究西夏历史第一手资料。
在西夏文献中“黑头”与“赤面”常成对地出现,因为前者代表高贵者、聪明人,后者代表懵懂大众。
如敦煌西夏文献中有许多这样的警句:
“黑头负担二:死、老;赤面做事二:吃、穿。”
“天下黑头祈祷二:苦、乐;地上赤面本愿二:强、弱。”
“黑头作人等于风,赤面种地散如云。”
“千黑头因少异,万赤面心不同。”
“倾听千黑头者恭其手,万赤面住处赞其恩。”如此等等。
此外,有专家说,敦煌粟特语文献中,说“黑人”就意味着他是苯教徒(myi nag po i gzhung),说“白人”意味着他是佛教徒(myi dkar po)。
八世纪突厥语文献中的“黑头”被记作qara bodun(喀拉卜敦)。
罗布桑丹津《黄金史》中多次出现“黑头”,如:“成吉思汗找到一个西夏黑头男人”“我被黑头人战胜了!”“我未被任何黑头战胜!”等等。
因此,苏美尔人的“黑头”称号只可能来自苯教观念,再无其他的可能。
“苏美尔”也译作“苏默”,正是藏语、蒙古语和满洲语“箭”(so mu 苏木)的读音(后缀“尔”音是突厥语族名读法)。
古代阿尔泰语游牧民族都有以箭来标识部族国家的习俗。
苏美尔人称他们的地方是“文明的君主的地方”,在《黑头凡人的起源》中,藏人也说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是“文明的地方”,因为只有他们“人人以不知蕃苯佛法为耻”。
那么“黑头”称号与农耕汉人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有的。
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曾拥有过此称号,只不过为时短暂而已,这就是秦始皇的“黔首”。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更名民曰黔首”。
三十一年又发布“使黔首自实田”律令。
这“黔首”就是“黑头”。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给了农耕汉人一个“黑头”称号,对此史学家都感到十分的疑惑,认为这是秦始皇对农耕民族的一种歧视、贬损,也是秦皇暴政的一个证据。
但当我们知道了苯教观念中的“黑头”含义之后,就知道这是大大地冤枉了秦始皇,误解了他的好意。
这说明,秦人原本都有此名分。
并且说也明,在此之前,秦始皇是把被其征服的人口当成战俘、奴隶看待的,他们是“黑头地鼠”般天生低贱,当然就可以任意驱使去建造陵墓、长城、阿房宫之类,全部累死饿死冻死了,也是命该如此,无需怜惜。
但当天下已归于一人,情况就不同了,这些农耕人口已经成了他的私家财产,要传之万代来享用的,那就不能当战俘和奴隶看待了。
秦始皇下令给予“黔首”的名分,意思是他从此将一视同仁地视为自己的子民了——这难道不是皇恩浩荡的体现?
可惜农耕汉人没有这种苯教观念,司马迁也完全误解了秦始皇的好意。
因此秦灭亡后,这个“黔首”称号就被弃之不用了,十分注重名分的儒家更是羞于提起这个称号了。
始皇帝对牛弹琴,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