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千娇百媚,只求权势富贵 第360章 满门
热门推荐:
赌王出狱,我带大嫂吃香喝辣
苍凉晚出行,神鬼退避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说好沦为通房,怎么夫君给我披凤袍
重生娶了清纯初恋后,再度发家致富!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
高武:从辍学生肝成护国战神!
末世重生:我靠安全车囤物斩尸
第360章 满门
郓州。
江南的春天比京城来的更早,城中百姓们此刻早就换下厚重的袄子,穿上轻薄的春衫。
城南贵人区,一座僻静的府邸内,海棠花开的正艳。
清甜的花香被春风裹挟着自窗扇吹入,沁人心脾。
书房中,几位幕僚正三三两两说着什么。
王少甫坐于上首,微微垂着眼,默不作声的听着。
他们父女俩离京已经有了一段日子,撇去路上的时间不算,到郓州差不多三个来月。
虽然修建学院,推行女学的差事是王少甫领的,但他实则并没有主动出面。
自来郓州起,除了应州牧刘玥平之邀,赴了两回宴外,其余时间王少甫都在闭门谢客,一应事物都交由谢婉去办。
遇上难题,但凡女儿请教,他知无不言,耐心教导。
有亲爹坐镇幕后,加上地区一把手又是亲爹的至交好友,谢婉的开局可以算是内廷外放官员中最容易的。
她只管敞开手脚去做,万事有人兜底。
谢婉本就是落落大方,善于与人结交的性子,自懂事起,就在跟着亲爹不断换环境。
王少甫每任一地,她都得重新寻找新的玩伴,融入当地圈子。
这个对她来说并不难。
不需要遵循王家那足不出户的规矩,谢婉如鱼得水,自来郓州起,便日日早出晚归。
她也不端着身份,只要有人下帖子,无论是官宦士族,还是乡绅富商,但凡在郓州城里叫得出名字的人家,她都笑脸结交。
有给她下帖子,愿意主动示好的,自然也有防备抗拒的。
无论是哪一样,赴上几场宴会,吃吃酒,谈谈天,就能将城内各家对推行女学之事上的明面态度摸个七七八八。
初来乍到,当务之急是先把学院建起来,而修建学院最要紧的是地皮和银钱。
圈地的事儿,刘玥平并未过多为难,但郓州本就富庶,一时之间要在城内圈出一块占地面积不小的空置地皮,也不算简单。
不过,郓州就那么大,圈子扩大了,消息自然就灵通。
谢婉看上的地皮,没费太大功夫,就弄到了手。
至于银钱,朝廷拨款是统一的。
无论是富庶的南方,还是偏苦寒的西北,都是一样的银两。
但想要修建的大气点,就有些不够用了。
好在,郓州富商多的很,各个手里都不缺银子。
想要从他们手里搞到银子建书院不难,考虑到后续还得招生,不好将人得罪死了。
不能来硬的,那就得漏点好处权力给人家,以此交换银钱利益。
这样,也更能确定哪些是真正的‘自己人’。
谢婉不是官身,但王少甫将修建学院之事全权交给了她。
这桩差事在很多人看来是烫手山芋,但这是皇帝的圣旨。
她是奉旨办事的钦差。
只这一个身份,就足够了了。
毕竟,女子地位提升,对男人来说是威胁不错,但总有眼光长远点的,摸准了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的脉。
坚定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家族未来百十年的前程,或许就在这一念之间。
此时,天下女子读书识礼的人少之又少,女子想出头可比男子简单多了。
与其强烈抗拒反对,不如顺势入场,成为第一波吃到红利的人。
让朝廷看到他们的立场。
日后,家中子弟出仕,先占了一个忠君良臣的身份。
能当家主的都是些人精,即便已经打算顺应大势,但也没草率站队。
总得见识一下朝廷推行女学的决心,才能让他们做出决定。
这几个月,谢婉忙的脚不沾地,全在跟这些人打交道。
女儿头一回为朝廷办差,王少甫这个当爹的嘴上说放任她自己行事,但也不可能真的万事不管。
他所有进度,细枝末节都了然于胸。
甚至因为身体疲乏,精力不济,还专门调度了几个幕僚过来效力,就怕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
郓州女子学院前些天已经建成,这会儿还只是个架子,想要招生、教学,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进度,即便王少甫心系京城,归心似箭,也挑不出什么错。
想到京城,王少甫心头蒙上一层阴霾。
几个月了,那狠心的女人,没有给他捎来只言片语。
差人送来的荷包、手帕、书信也全是给女儿的。
没了他插入其中,她和石原卿的感情是不是一日千里,情意渐浓?
脑中闪过一系列的画面,让王少甫眸色微沉,一把握住腰间的素色香囊,努力平缓心绪。
底下,几个家臣交谈停了下来,看向他道:“姚家纵容族人,横行乡里的罪证已经确凿,只是当今陛下宽宥仁慈,这些罪责,怕是不会让姚家伤筋动骨。”
传承百年的世家,祖上都有余荫在。
陛下也得给几分脸面。
横行乡里,作恶一方,这样的罪名可大可小,想要借着这个罪名让姚氏一族伤筋动骨……
难。
王少甫当然知道,他语气淡淡:“罪名不够大,便想法子给他们加点码。”
想快速扳倒一个家族,说起来不简单,实际上也算不上多复杂。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家族大了,再小心,也总能找到突破口。
何况姚家本身就算不上干净。
“锦州州牧钱穆昔年拜姚世仁为师,后娶了他的长女,乃姚家乘龙快婿,”
“钱穆汲汲营营,功利心强善于打点,这些年官运亨通,从一介末流小官步步高升为一洲之长,整个锦州官僚已成党派,”
“他受了不少姚世仁这位老丈人的助力,也没少给姚家进献银子,”
“前年锦州水患,朝廷拨十万两赈灾银,有多少进了姚家口袋是个未知数,我要的也是这个未知数。”
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甚至买卖官爵,这些罪名有一个算一个,能盖都给姚家盖上去。
只要钱穆贪污是事实,给姚家进献银两是事实,至于姚世仁在后面扮演了什么身份,是不是默许一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拿到钱穆进献贪污银两给姚家的证据。
“听着,”王少甫慢条斯理道:“我不止要让姚家‘伤筋动骨’,还要让他们在京城没有容身之地,让大瀚官场百年没有姚氏一族之人。”
他既然要动手,当然不会小打小闹。
罪名不够,那就给它补齐了。
姚家在官场上素以两袖清风,廉洁而扬名。
他们自己不搜刮民脂民膏,却给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行方便。
清扫首尾再干净,也抵不住抽丝剥茧的追查。
前世,他万念俱灰之际,尚且能耐着性子已经搜罗罪证,如今也不差再来一次。
可惜,盛世之下,皇权屠刀轻易不见血,这些罪名不能让姚家彻底覆灭。
若不然,王少甫都恨不得能给姚家栽赃个叛国罪,去灭他全族。
只是满门流放,实在不足以解他心头之恨。
郓州。
江南的春天比京城来的更早,城中百姓们此刻早就换下厚重的袄子,穿上轻薄的春衫。
城南贵人区,一座僻静的府邸内,海棠花开的正艳。
清甜的花香被春风裹挟着自窗扇吹入,沁人心脾。
书房中,几位幕僚正三三两两说着什么。
王少甫坐于上首,微微垂着眼,默不作声的听着。
他们父女俩离京已经有了一段日子,撇去路上的时间不算,到郓州差不多三个来月。
虽然修建学院,推行女学的差事是王少甫领的,但他实则并没有主动出面。
自来郓州起,除了应州牧刘玥平之邀,赴了两回宴外,其余时间王少甫都在闭门谢客,一应事物都交由谢婉去办。
遇上难题,但凡女儿请教,他知无不言,耐心教导。
有亲爹坐镇幕后,加上地区一把手又是亲爹的至交好友,谢婉的开局可以算是内廷外放官员中最容易的。
她只管敞开手脚去做,万事有人兜底。
谢婉本就是落落大方,善于与人结交的性子,自懂事起,就在跟着亲爹不断换环境。
王少甫每任一地,她都得重新寻找新的玩伴,融入当地圈子。
这个对她来说并不难。
不需要遵循王家那足不出户的规矩,谢婉如鱼得水,自来郓州起,便日日早出晚归。
她也不端着身份,只要有人下帖子,无论是官宦士族,还是乡绅富商,但凡在郓州城里叫得出名字的人家,她都笑脸结交。
有给她下帖子,愿意主动示好的,自然也有防备抗拒的。
无论是哪一样,赴上几场宴会,吃吃酒,谈谈天,就能将城内各家对推行女学之事上的明面态度摸个七七八八。
初来乍到,当务之急是先把学院建起来,而修建学院最要紧的是地皮和银钱。
圈地的事儿,刘玥平并未过多为难,但郓州本就富庶,一时之间要在城内圈出一块占地面积不小的空置地皮,也不算简单。
不过,郓州就那么大,圈子扩大了,消息自然就灵通。
谢婉看上的地皮,没费太大功夫,就弄到了手。
至于银钱,朝廷拨款是统一的。
无论是富庶的南方,还是偏苦寒的西北,都是一样的银两。
但想要修建的大气点,就有些不够用了。
好在,郓州富商多的很,各个手里都不缺银子。
想要从他们手里搞到银子建书院不难,考虑到后续还得招生,不好将人得罪死了。
不能来硬的,那就得漏点好处权力给人家,以此交换银钱利益。
这样,也更能确定哪些是真正的‘自己人’。
谢婉不是官身,但王少甫将修建学院之事全权交给了她。
这桩差事在很多人看来是烫手山芋,但这是皇帝的圣旨。
她是奉旨办事的钦差。
只这一个身份,就足够了了。
毕竟,女子地位提升,对男人来说是威胁不错,但总有眼光长远点的,摸准了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的脉。
坚定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家族未来百十年的前程,或许就在这一念之间。
此时,天下女子读书识礼的人少之又少,女子想出头可比男子简单多了。
与其强烈抗拒反对,不如顺势入场,成为第一波吃到红利的人。
让朝廷看到他们的立场。
日后,家中子弟出仕,先占了一个忠君良臣的身份。
能当家主的都是些人精,即便已经打算顺应大势,但也没草率站队。
总得见识一下朝廷推行女学的决心,才能让他们做出决定。
这几个月,谢婉忙的脚不沾地,全在跟这些人打交道。
女儿头一回为朝廷办差,王少甫这个当爹的嘴上说放任她自己行事,但也不可能真的万事不管。
他所有进度,细枝末节都了然于胸。
甚至因为身体疲乏,精力不济,还专门调度了几个幕僚过来效力,就怕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
郓州女子学院前些天已经建成,这会儿还只是个架子,想要招生、教学,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进度,即便王少甫心系京城,归心似箭,也挑不出什么错。
想到京城,王少甫心头蒙上一层阴霾。
几个月了,那狠心的女人,没有给他捎来只言片语。
差人送来的荷包、手帕、书信也全是给女儿的。
没了他插入其中,她和石原卿的感情是不是一日千里,情意渐浓?
脑中闪过一系列的画面,让王少甫眸色微沉,一把握住腰间的素色香囊,努力平缓心绪。
底下,几个家臣交谈停了下来,看向他道:“姚家纵容族人,横行乡里的罪证已经确凿,只是当今陛下宽宥仁慈,这些罪责,怕是不会让姚家伤筋动骨。”
传承百年的世家,祖上都有余荫在。
陛下也得给几分脸面。
横行乡里,作恶一方,这样的罪名可大可小,想要借着这个罪名让姚氏一族伤筋动骨……
难。
王少甫当然知道,他语气淡淡:“罪名不够大,便想法子给他们加点码。”
想快速扳倒一个家族,说起来不简单,实际上也算不上多复杂。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家族大了,再小心,也总能找到突破口。
何况姚家本身就算不上干净。
“锦州州牧钱穆昔年拜姚世仁为师,后娶了他的长女,乃姚家乘龙快婿,”
“钱穆汲汲营营,功利心强善于打点,这些年官运亨通,从一介末流小官步步高升为一洲之长,整个锦州官僚已成党派,”
“他受了不少姚世仁这位老丈人的助力,也没少给姚家进献银子,”
“前年锦州水患,朝廷拨十万两赈灾银,有多少进了姚家口袋是个未知数,我要的也是这个未知数。”
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甚至买卖官爵,这些罪名有一个算一个,能盖都给姚家盖上去。
只要钱穆贪污是事实,给姚家进献银两是事实,至于姚世仁在后面扮演了什么身份,是不是默许一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拿到钱穆进献贪污银两给姚家的证据。
“听着,”王少甫慢条斯理道:“我不止要让姚家‘伤筋动骨’,还要让他们在京城没有容身之地,让大瀚官场百年没有姚氏一族之人。”
他既然要动手,当然不会小打小闹。
罪名不够,那就给它补齐了。
姚家在官场上素以两袖清风,廉洁而扬名。
他们自己不搜刮民脂民膏,却给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行方便。
清扫首尾再干净,也抵不住抽丝剥茧的追查。
前世,他万念俱灰之际,尚且能耐着性子已经搜罗罪证,如今也不差再来一次。
可惜,盛世之下,皇权屠刀轻易不见血,这些罪名不能让姚家彻底覆灭。
若不然,王少甫都恨不得能给姚家栽赃个叛国罪,去灭他全族。
只是满门流放,实在不足以解他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