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骨空论篇第六十
热门推荐:
大梦道术
咸恒纪:恒变无极
开着网约车唱着歌,女明星请上车
恐怖噩梦:我有一对鬼眼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辞职后我成了首富真千金
喵喵喵?主人加油,我们卖萌
在异世捡垃圾,带回末世搞基建
解救女鬼,救出个娇艳女友
黄帝闲来无事,就琢磨起健康养生的大事来了。他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哎,我听说啊,风这家伙,简直就是百病的开山鼻祖!要是被风给盯上了,那可咋整?用针灸能不能搞定它?”
这时候,岐伯大神闪亮登场,他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问得好!风这家伙,最爱从外边儿溜进来,搞得人寒战连连,汗珠子直冒,头疼欲裂,身子跟灌了铅似的重,还特怕冷。这时候啊,咱们得瞄准‘风府’这个穴位,它是风的门户,调和阴阳,让身体回归平衡。要是正气不足,咱们就给它补补;邪气过剩,那就得泻一泻了。”
“哎呀,这风府穴听起来就高大上,到底在哪儿呢?”黄帝好奇地问。
岐伯微微一笑:“风府嘛,它就藏在咱们脖子后面,差不多是后脑勺正下方,两根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就像是给风开的个小后门。找到它,轻轻一刺,嘿,风邪就得乖乖撤退!”
“那要是风大得连脖子都疼了咋办?”黄帝继续追问。
“哈哈,陛下您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岐伯笑道,“这时候,咱们就来个‘直击要害’,还是刺风府,让它知道谁才是主人。另外,如果风大得让人直冒汗,咱们还可以试试灸法,找个叫‘噫嘻’的穴位。不过啊,现代咱们通常叫它‘意舍’,就在背部脊柱旁边,大约三寸的地方。灸的时候,让病人大喊一声‘噫嘻’,嘿,您还别说,这招儿有时候真挺灵的,病人一喊,感觉那股子邪气都随着声音跑没了!”
咱们来聊聊这位“逆气小王子”——冲脉。这家伙一不高兴,就喜欢搞点“里急后重”的小动作,让你感觉肚子里头一股子气乱窜,急着想跑厕所却又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再来说说那位“脊梁守护者”——督脉。它可是个高傲的家伙,一旦出问题,直接给你来个“脊强反折”,就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腰板挺得直直的,弯都弯不下来,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督脉要是健健康康的,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阳气总开关”,能量满满,精神抖擞!
咱们来细细描绘一下这位督脉大爷的“豪宅”吧。它呀,起点低调得很,就在咱们小腹下方,那块骨头正中央悄悄启程。对于女士们来说,它还特别贴心,路过时不忘跟咱们的“私密花园”——廷孔打个招呼,那里可是尿液排放的小门户哦。接着,它的网络(经络)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沿着咱们的私处蜿蜒前行,经过会阴部,绕到后面,再绕个弯儿穿过臀部,最后与少阴经(对应现代穴位大概是大腿内侧的复溜、交信等穴)汇合,一路向上,直达咱们的肾脏领地,那可是生命的源泉啊!
督脉大爷的征途可不止于此,它还跟太阳经(想象一下,是不是像阳光一样明媚照耀?)手拉手,从眼睛的内眼角出发,一路攀上额头,跨过头顶,在头顶中央来个“巅峰对决”,然后深入脑海,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探索。之后,它又悄悄溜出来,绕到脖子后面,沿着肩膀内侧,紧贴脊椎,一路下滑到腰部,再深入脊柱两侧的肌肉(膂),最后又回到肾脏,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循环。
对于男士们来说,督脉的路线还会多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它会顺着小弟弟一路向下,再与女士们的路线重合。而从小腹直接往上的那部分,更是厉害,穿过肚脐眼儿,直达心脏,再往上就是咽喉、下巴,最后还绕到嘴唇周围,跟眼睛下方的某个神秘位置(可以理解为承泣、四白等穴附近)来了个亲密接触。这简直就像是身体里的“超级高铁”,连接着各个重要站点嘛!
但话说回来,督脉一旦“生病”,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你可能会感觉一股力量从小腹直冲心脏,疼得你直冒冷汗,连大小便都受影响,这就是传说中的“冲疝”。女士们就更惨了,还可能遭遇孕期排尿困难、痔疮、尿失禁,甚至喉咙干得像沙漠一样。这时候,就得请出咱们中医的“秘籍”——针对督脉进行治疗了。
治疗督脉的毛病,可不能乱来,得找准穴位,精准打击。比如,在脊椎骨上做些推拿按摩,或者艾灸那些关键穴位,像命门、大椎之类的,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是病情严重,还得在肚脐下方(大概是气海、关元穴的位置)下功夫,用些温补的草药,比如黄芪、当归,熬成汤药,慢慢调养。这些草药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温柔小护士”,一点点帮你修复受损的督脉,让阳气重新焕发光彩。
想象一下,你正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个“小喇叭”在奏乐,声音怪怪的,这时候,古医书告诉你:“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说的就是要找准喉咙中间那块宝地,轻轻按揉或针灸,比如咱们现代人说的“天突穴”,嘿,给嗓子来个“静音”模式,让那“小喇叭”歇歇吧!
再来说说,如果你感觉胸口有股气直往上冲,冲得你喉咙都快冒烟了,别急,古人说了:“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这里的“渐”,咱们可以理解为胸锁乳突肌那一片,也就是脖子两侧的“风池穴”附近。想象一下,给这“渐”区域来个温柔的“马杀鸡”,是不是感觉那股子冲劲儿瞬间被温柔化解了呢?
接下来,说到膝盖问题,那可真是个“老大难”。如果你走起路来,膝盖僵直得像根棍子,弯都弯不了,这时候就要找“楗”穴了。不过别担心,这里的“楗”可不是真的找个钉子钉进去,而是指膝盖周围的穴位,比如“血海”、“梁丘”,给它们来个深度按摩或针灸,膝盖就能慢慢找回它的“柔韧性”了。
再来说说坐久了膝盖疼,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似的,这时候得治“机”。这里的“机”嘛,我们可以理解为膝盖的“机关”,也就是膝盖窝里的“委中穴”。给它来个“解锁”动作,轻轻拍打或按压,疼痛就能缓解不少,让你重新找回久坐的舒适感。
夏天到了,站着站着突然感觉膝盖松了,像是解开了什么束缚,这其实是膝盖在向你求救呢!这时候要治“骸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一系列穴位,比如“阳陵泉”、“阴陵泉”。给它们来个“清凉一夏”的按摩,膝盖就能恢复活力,不再“松松垮垮”。
说到膝盖疼还连带着大拇指也疼,这感觉就像是膝盖和大拇指在“打电话”诉苦呢!这时候得治“腘”,也就是膝盖后面的“委阳穴”。给它来个“远程通话中断”的针灸或按摩,疼痛就能迅速撤退,让你重新找回双腿的和谐。
有时候坐着感觉膝盖像被什么东西隐藏了一样,疼得不明显但又让人难受。这时候得治“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关节点,比如“膝眼穴”。给它们来个“探秘”式的按摩,就像寻找宝藏一样,把隐藏在膝盖里的疼痛一一清除。
如果你的膝盖疼到连屈伸都困难了,那可得重视了!这时候得治“背内”,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是指通过调理背部(尤其是膀胱经)的穴位来间接治疗膝盖问题。想象一下,背部就像是膝盖的“遥控器”,通过调节背部的穴位,膝盖就能重新获得“遥控器”的指令,恢复自如的屈伸。
如果膝盖疼得像小腿都要折了一样,那可得赶紧治“阳明中俞髎”,也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给它们来个“强力支撑”的针灸或按摩,小腿就能重新找回它的“支撑力”,不再摇摇欲坠。
如果疼痛还伴随着其他复杂症状,比如小腿酸软无力,站不了多久就累,这时候得治“少阳之维”,也就是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位于外踝上五寸左右,现代称之为“光明穴”。给它来个“能量充电”的按摩,小腿就能重新充满电,站得稳、走得远。
话说啊,咱们身体里的这些骨头啊,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梁柱,各有各的位置和名字。辅骨呢,就是咱们大腿外侧那根重要的骨头,往上一摸,横着的骨头下面那块地界儿,古人管它叫“楗”,听着像是个秘密基地的钥匙似的。再往下,两边髋骨之间,那可是身体转动的枢纽,叫做“机”,想象一下,就像机器的轴心,灵活得很!膝盖那嘎达,解开关节的地方,就是“骸关”,走路跑步全靠它灵活。膝盖两侧的骨头,手拉手一样,叫做“连骸”,感觉像是守护膝盖的小卫士。
再往下,膝盖下面那块辅助性的骨头就是“辅”,而辅骨上面那块弯曲的部分,叫做“腘”,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国”字,不过它可是咱们大腿后侧的重要部位哦。再往上摸,腘上面还有个关卡,咱们就叫它“关”吧,简单直接。至于头上的横骨,那可是咱们睡觉时的枕头——啊不对,是“枕骨”,支撑着咱们的脑袋瓜子。
接下来,咱们聊聊水俞五十七穴这事儿。听着挺玄乎的,其实就是身体上跟水液代谢相关的五十七个穴位。想象一下,这些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天然水龙头和排水口,调节着咱们体内的水分平衡。具体分布嘛,尻(就是屁股啦)上面有五行穴位,每行五个,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是军训的小方阵。伏菟(大概是肚子上的某个位置)上面也有两行,每行五个,左右对称,像是守护腹部的卫士。脚踝上面还有各一行的穴位,不过这次每行有六个,像是给脚丫子开的专属按摩店。
说到髓空,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在咱们脑后的三分之一处,颅骨交界那块尖锐骨头下面藏着。还有啊,牙龈根部下面、脖子后面中间那块突出的骨头下面、风府穴上面,以及脊柱骨和尾骨下面的空隙里,都有髓空的存在。这些髓空啊,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通道,连接着咱们的精髓和气血。
不过呢,有些骨头就比较特别了,比如扁骨,它们表面有细小的纹理,像是密密麻麻的网线,但是没有髓孔,就像是实心的饼干,不容易被“掏空”。而说到穴位在脸上的分布,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在鼻子两侧,有的在嘴角下方,就像是脸上的小秘密花园,等着咱们去发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些有趣的穴位名字和它们的位置。比如臂骨空,就在咱们手臂外侧,离手腕四寸的地方,两个骨头之间的空隙,按一按,说不定能缓解手臂酸痛呢。股骨上空则是在大腿外侧,膝盖上方四寸,感觉像是给大腿开了个天窗,让气血更加顺畅。胫骨空则是在小腿骨上,辅骨的上端,就像是给小腿骨加了个透气孔,让咱们的小腿更加轻盈有力。
咱们再来聊聊古代中医里那些神乎其技的“灸寒热之法”,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独门秘籍,对吧?不过别担心,咱们不用飞檐走壁,只需一根艾条,几个关键穴位,就能在家dIY一场“温暖版”的养生大戏!
首先,咱们得从“项大椎”说起,这地方啊,在现代穴位图谱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椎穴”,位于咱们脖子后面,低头时最高那块骨头下面。古人讲究“以年为壮数”,意思啊,就是根据你的年龄来决定艾灸的壮数(一壮大约等于烧完一个艾炷的时间),不过咱现代人不用那么讲究,感觉温热舒适,皮肤微微泛红就好。想象一下,冬天里,给这“颈椎小霸王”来个温柔的热吻,颈椎病?拜拜啦您嘞!
接下来,咱们转战“橛骨”,嘿,这可是个误会,古代说的“橛骨”其实就是咱们屁股尖儿上的“长强穴”,对,就是那个你坐着时候能摸到的小骨头尖儿下面。同样,按照年龄来灸几壮,不过咱们可以变通一下,比如工作久坐累了,就给自己来个“屁屁SpA”,放松又解乏,说不定还能促进肠道健康,一举两得嘛!
再往后,那就是背上的宝藏了——“背俞穴”,这一片儿可都是宝贝,对应着五脏六腑。哪个区域摸着凹陷或者不舒服,就给它来个“定点打击”。比如你经常咳嗽,那就多关照关照肺俞穴;胃不舒服?胃俞穴等你宠幸呢!记得,温柔点,别烫着小家伙们哦。
还有啊,举臂时肩膀上那个凹进去的地方,现代穴位叫“肩髃穴”,这可是缓解肩颈酸痛的秘密武器。上班族、低头族们,记得常给这里来点艾的关怀,让僵硬的肩颈重获新生!
两季胁之间?那不就是咱们的“章门穴”嘛,位于侧腹部,疏肝理气的好帮手。心情郁闷、胃口不佳时,灸一灸这里,感觉整个人都顺畅了许多。
外踝上那个“绝骨之端”,其实就是“悬钟穴”,对,就是脚踝外侧凸起骨头往上一点的地方。走路多了脚累?这里灸一灸,立马给你充满电,走路都带风!
小脚趾和次小脚趾之间?那可是“至阴穴”的地盘,孕妇妈妈们要注意了,这里可是矫正胎位的神奇穴位,不过咱普通人灸灸也能缓解头痛、目痛的小毛病。
再来说说“胫下陷脉”,其实就是小腿肚子下面,胫骨内侧的“阴陵泉穴”,祛湿排毒的一把好手。湿气重的朋友们,这里可是你们的福音哦!
外踝后面?那不就是“昆仑穴”嘛,脚踝扭伤、腰痛腿痛的克星。爬山、跑步前,不妨先给这里预热一下,减少受伤风险。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锁骨上方那块儿,如果按着硬硬的还疼,那就可能是“缺盆穴”附近不通了。灸一灸,疏通经络,呼吸都顺畅了。
“膺中陷骨间”,这不就是咱们的“膻中穴”嘛,位于两乳之间,心情郁闷、胸闷气短的时候,来这里“吐吐槽”,心情立马好一半。
手掌束骨下?那说的是“后溪穴”,握拳时小拇指指尖对应的掌横纹末端。鼠标手、腱鞘炎的救星,经常敲键盘、玩手机的亲们,记得多揉揉这里哦。
“齐下关元三寸”,这不就是咱们的“气海穴”嘛,位于肚脐下大约四指宽的地方(不是三寸哈,为了好记咱这么说),温阳益气,补肾固精,男女都适用。
“毛际动脉”指的是腹股沟附近的“气冲穴”,艾灸这里对生殖系统有好处,还能缓解疝气痛。不过这里比较敏感,灸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哦。
“膝下三寸分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足三里穴”了,强身健体、调理脾胃的万能穴。常灸这里,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足阳明跗上动脉”,其实是脚背上的“冲阳穴”,治疗胃寒胃痛有奇效。不过记得,灸的时候别烫着脚丫子了,毕竟咱们还要靠它走路呢!
最后,“巅上一灸之”,指的就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这可是提升阳气、醒脑开窍的宝藏穴位。工作学习累了,给这里来个小灸疗,瞬间精神抖擞,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古代,如果哪家的小狗不小心咬了人,咱们的老中医们可不会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了事。他们会拿出看家本领,对着那被狗狗“亲吻”过的地方,来个“三壮灸”。啥是“三壮灸”?说白了,就是用艾绒在那伤口周围灸上三回,每回都要灸到皮肤微微发红,热气透进去,仿佛给伤口穿了个温暖的“艾灸小棉袄”。这不仅是为了消毒杀菌,更是借助艾草的温通之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想象一下,那场面,艾香四溢,狗狗的“吻痕”在热气中渐渐消散,是不是既神奇又有点好笑?
但咱们的故事还没完呢!这“犬咬灸法”其实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是接下来的“二十九处灸疗大法”。别误会,这可不是说全身都要灸二十九下,而是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二十九个特定的穴位,对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有着奇效。当然,这些穴位在现代都有对应的名字,比如我们熟悉的足三里、关元、气海等,都是养生保健的明星穴位。如果换成现代语言,那就是给身体做一次全面的“艾灸SpA”,从里到外,暖洋洋,舒爽透。
再来说说“伤食灸之”这部分。咱们现代人,吃得多、吃得杂,一不小心就容易积食。这时候,老中医们就会祭出“伤食灸”的法宝。他们不会直接灸胃,而是会根据脉象来判断,是哪条经络的“交通”出了问题,导致食物堵在路上下不去。这就像城市交通拥堵,得找到那个堵点,然后疏通它。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经络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旦某个地方“堵车”,身体就会不舒服。
于是,老中医们会“数刺其俞”,这里的“俞”指的是穴位中的“输穴”或“原穴”,它们就像是经络上的开关,调节着气血的流动。比如,如果你感觉胃胀得慌,可能是胃经堵了,那就可以灸或针刺足三里穴,它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能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当然,光灸还不够,老中医还会开方子,用中药来辅助调理。比如,一个简单的消食方,我们可以这样配制:山楂10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莱菔子5克,陈皮5克。这五味药,就像是厨房里的五位大厨,山楂开胃消食,麦芽行气消食,神曲专化米面之积,莱菔子能消痰除胀,陈皮则能理气和中。把它们放在一起煮水喝,就像是给肠胃做了一次大扫除,积食、胀气全都不见了。
这时候,岐伯大神闪亮登场,他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问得好!风这家伙,最爱从外边儿溜进来,搞得人寒战连连,汗珠子直冒,头疼欲裂,身子跟灌了铅似的重,还特怕冷。这时候啊,咱们得瞄准‘风府’这个穴位,它是风的门户,调和阴阳,让身体回归平衡。要是正气不足,咱们就给它补补;邪气过剩,那就得泻一泻了。”
“哎呀,这风府穴听起来就高大上,到底在哪儿呢?”黄帝好奇地问。
岐伯微微一笑:“风府嘛,它就藏在咱们脖子后面,差不多是后脑勺正下方,两根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就像是给风开的个小后门。找到它,轻轻一刺,嘿,风邪就得乖乖撤退!”
“那要是风大得连脖子都疼了咋办?”黄帝继续追问。
“哈哈,陛下您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岐伯笑道,“这时候,咱们就来个‘直击要害’,还是刺风府,让它知道谁才是主人。另外,如果风大得让人直冒汗,咱们还可以试试灸法,找个叫‘噫嘻’的穴位。不过啊,现代咱们通常叫它‘意舍’,就在背部脊柱旁边,大约三寸的地方。灸的时候,让病人大喊一声‘噫嘻’,嘿,您还别说,这招儿有时候真挺灵的,病人一喊,感觉那股子邪气都随着声音跑没了!”
咱们来聊聊这位“逆气小王子”——冲脉。这家伙一不高兴,就喜欢搞点“里急后重”的小动作,让你感觉肚子里头一股子气乱窜,急着想跑厕所却又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再来说说那位“脊梁守护者”——督脉。它可是个高傲的家伙,一旦出问题,直接给你来个“脊强反折”,就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腰板挺得直直的,弯都弯不下来,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督脉要是健健康康的,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阳气总开关”,能量满满,精神抖擞!
咱们来细细描绘一下这位督脉大爷的“豪宅”吧。它呀,起点低调得很,就在咱们小腹下方,那块骨头正中央悄悄启程。对于女士们来说,它还特别贴心,路过时不忘跟咱们的“私密花园”——廷孔打个招呼,那里可是尿液排放的小门户哦。接着,它的网络(经络)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沿着咱们的私处蜿蜒前行,经过会阴部,绕到后面,再绕个弯儿穿过臀部,最后与少阴经(对应现代穴位大概是大腿内侧的复溜、交信等穴)汇合,一路向上,直达咱们的肾脏领地,那可是生命的源泉啊!
督脉大爷的征途可不止于此,它还跟太阳经(想象一下,是不是像阳光一样明媚照耀?)手拉手,从眼睛的内眼角出发,一路攀上额头,跨过头顶,在头顶中央来个“巅峰对决”,然后深入脑海,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探索。之后,它又悄悄溜出来,绕到脖子后面,沿着肩膀内侧,紧贴脊椎,一路下滑到腰部,再深入脊柱两侧的肌肉(膂),最后又回到肾脏,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循环。
对于男士们来说,督脉的路线还会多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它会顺着小弟弟一路向下,再与女士们的路线重合。而从小腹直接往上的那部分,更是厉害,穿过肚脐眼儿,直达心脏,再往上就是咽喉、下巴,最后还绕到嘴唇周围,跟眼睛下方的某个神秘位置(可以理解为承泣、四白等穴附近)来了个亲密接触。这简直就像是身体里的“超级高铁”,连接着各个重要站点嘛!
但话说回来,督脉一旦“生病”,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你可能会感觉一股力量从小腹直冲心脏,疼得你直冒冷汗,连大小便都受影响,这就是传说中的“冲疝”。女士们就更惨了,还可能遭遇孕期排尿困难、痔疮、尿失禁,甚至喉咙干得像沙漠一样。这时候,就得请出咱们中医的“秘籍”——针对督脉进行治疗了。
治疗督脉的毛病,可不能乱来,得找准穴位,精准打击。比如,在脊椎骨上做些推拿按摩,或者艾灸那些关键穴位,像命门、大椎之类的,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是病情严重,还得在肚脐下方(大概是气海、关元穴的位置)下功夫,用些温补的草药,比如黄芪、当归,熬成汤药,慢慢调养。这些草药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温柔小护士”,一点点帮你修复受损的督脉,让阳气重新焕发光彩。
想象一下,你正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个“小喇叭”在奏乐,声音怪怪的,这时候,古医书告诉你:“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说的就是要找准喉咙中间那块宝地,轻轻按揉或针灸,比如咱们现代人说的“天突穴”,嘿,给嗓子来个“静音”模式,让那“小喇叭”歇歇吧!
再来说说,如果你感觉胸口有股气直往上冲,冲得你喉咙都快冒烟了,别急,古人说了:“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这里的“渐”,咱们可以理解为胸锁乳突肌那一片,也就是脖子两侧的“风池穴”附近。想象一下,给这“渐”区域来个温柔的“马杀鸡”,是不是感觉那股子冲劲儿瞬间被温柔化解了呢?
接下来,说到膝盖问题,那可真是个“老大难”。如果你走起路来,膝盖僵直得像根棍子,弯都弯不了,这时候就要找“楗”穴了。不过别担心,这里的“楗”可不是真的找个钉子钉进去,而是指膝盖周围的穴位,比如“血海”、“梁丘”,给它们来个深度按摩或针灸,膝盖就能慢慢找回它的“柔韧性”了。
再来说说坐久了膝盖疼,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似的,这时候得治“机”。这里的“机”嘛,我们可以理解为膝盖的“机关”,也就是膝盖窝里的“委中穴”。给它来个“解锁”动作,轻轻拍打或按压,疼痛就能缓解不少,让你重新找回久坐的舒适感。
夏天到了,站着站着突然感觉膝盖松了,像是解开了什么束缚,这其实是膝盖在向你求救呢!这时候要治“骸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一系列穴位,比如“阳陵泉”、“阴陵泉”。给它们来个“清凉一夏”的按摩,膝盖就能恢复活力,不再“松松垮垮”。
说到膝盖疼还连带着大拇指也疼,这感觉就像是膝盖和大拇指在“打电话”诉苦呢!这时候得治“腘”,也就是膝盖后面的“委阳穴”。给它来个“远程通话中断”的针灸或按摩,疼痛就能迅速撤退,让你重新找回双腿的和谐。
有时候坐着感觉膝盖像被什么东西隐藏了一样,疼得不明显但又让人难受。这时候得治“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关节点,比如“膝眼穴”。给它们来个“探秘”式的按摩,就像寻找宝藏一样,把隐藏在膝盖里的疼痛一一清除。
如果你的膝盖疼到连屈伸都困难了,那可得重视了!这时候得治“背内”,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是指通过调理背部(尤其是膀胱经)的穴位来间接治疗膝盖问题。想象一下,背部就像是膝盖的“遥控器”,通过调节背部的穴位,膝盖就能重新获得“遥控器”的指令,恢复自如的屈伸。
如果膝盖疼得像小腿都要折了一样,那可得赶紧治“阳明中俞髎”,也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给它们来个“强力支撑”的针灸或按摩,小腿就能重新找回它的“支撑力”,不再摇摇欲坠。
如果疼痛还伴随着其他复杂症状,比如小腿酸软无力,站不了多久就累,这时候得治“少阳之维”,也就是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位于外踝上五寸左右,现代称之为“光明穴”。给它来个“能量充电”的按摩,小腿就能重新充满电,站得稳、走得远。
话说啊,咱们身体里的这些骨头啊,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梁柱,各有各的位置和名字。辅骨呢,就是咱们大腿外侧那根重要的骨头,往上一摸,横着的骨头下面那块地界儿,古人管它叫“楗”,听着像是个秘密基地的钥匙似的。再往下,两边髋骨之间,那可是身体转动的枢纽,叫做“机”,想象一下,就像机器的轴心,灵活得很!膝盖那嘎达,解开关节的地方,就是“骸关”,走路跑步全靠它灵活。膝盖两侧的骨头,手拉手一样,叫做“连骸”,感觉像是守护膝盖的小卫士。
再往下,膝盖下面那块辅助性的骨头就是“辅”,而辅骨上面那块弯曲的部分,叫做“腘”,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国”字,不过它可是咱们大腿后侧的重要部位哦。再往上摸,腘上面还有个关卡,咱们就叫它“关”吧,简单直接。至于头上的横骨,那可是咱们睡觉时的枕头——啊不对,是“枕骨”,支撑着咱们的脑袋瓜子。
接下来,咱们聊聊水俞五十七穴这事儿。听着挺玄乎的,其实就是身体上跟水液代谢相关的五十七个穴位。想象一下,这些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天然水龙头和排水口,调节着咱们体内的水分平衡。具体分布嘛,尻(就是屁股啦)上面有五行穴位,每行五个,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是军训的小方阵。伏菟(大概是肚子上的某个位置)上面也有两行,每行五个,左右对称,像是守护腹部的卫士。脚踝上面还有各一行的穴位,不过这次每行有六个,像是给脚丫子开的专属按摩店。
说到髓空,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在咱们脑后的三分之一处,颅骨交界那块尖锐骨头下面藏着。还有啊,牙龈根部下面、脖子后面中间那块突出的骨头下面、风府穴上面,以及脊柱骨和尾骨下面的空隙里,都有髓空的存在。这些髓空啊,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通道,连接着咱们的精髓和气血。
不过呢,有些骨头就比较特别了,比如扁骨,它们表面有细小的纹理,像是密密麻麻的网线,但是没有髓孔,就像是实心的饼干,不容易被“掏空”。而说到穴位在脸上的分布,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在鼻子两侧,有的在嘴角下方,就像是脸上的小秘密花园,等着咱们去发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些有趣的穴位名字和它们的位置。比如臂骨空,就在咱们手臂外侧,离手腕四寸的地方,两个骨头之间的空隙,按一按,说不定能缓解手臂酸痛呢。股骨上空则是在大腿外侧,膝盖上方四寸,感觉像是给大腿开了个天窗,让气血更加顺畅。胫骨空则是在小腿骨上,辅骨的上端,就像是给小腿骨加了个透气孔,让咱们的小腿更加轻盈有力。
咱们再来聊聊古代中医里那些神乎其技的“灸寒热之法”,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独门秘籍,对吧?不过别担心,咱们不用飞檐走壁,只需一根艾条,几个关键穴位,就能在家dIY一场“温暖版”的养生大戏!
首先,咱们得从“项大椎”说起,这地方啊,在现代穴位图谱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椎穴”,位于咱们脖子后面,低头时最高那块骨头下面。古人讲究“以年为壮数”,意思啊,就是根据你的年龄来决定艾灸的壮数(一壮大约等于烧完一个艾炷的时间),不过咱现代人不用那么讲究,感觉温热舒适,皮肤微微泛红就好。想象一下,冬天里,给这“颈椎小霸王”来个温柔的热吻,颈椎病?拜拜啦您嘞!
接下来,咱们转战“橛骨”,嘿,这可是个误会,古代说的“橛骨”其实就是咱们屁股尖儿上的“长强穴”,对,就是那个你坐着时候能摸到的小骨头尖儿下面。同样,按照年龄来灸几壮,不过咱们可以变通一下,比如工作久坐累了,就给自己来个“屁屁SpA”,放松又解乏,说不定还能促进肠道健康,一举两得嘛!
再往后,那就是背上的宝藏了——“背俞穴”,这一片儿可都是宝贝,对应着五脏六腑。哪个区域摸着凹陷或者不舒服,就给它来个“定点打击”。比如你经常咳嗽,那就多关照关照肺俞穴;胃不舒服?胃俞穴等你宠幸呢!记得,温柔点,别烫着小家伙们哦。
还有啊,举臂时肩膀上那个凹进去的地方,现代穴位叫“肩髃穴”,这可是缓解肩颈酸痛的秘密武器。上班族、低头族们,记得常给这里来点艾的关怀,让僵硬的肩颈重获新生!
两季胁之间?那不就是咱们的“章门穴”嘛,位于侧腹部,疏肝理气的好帮手。心情郁闷、胃口不佳时,灸一灸这里,感觉整个人都顺畅了许多。
外踝上那个“绝骨之端”,其实就是“悬钟穴”,对,就是脚踝外侧凸起骨头往上一点的地方。走路多了脚累?这里灸一灸,立马给你充满电,走路都带风!
小脚趾和次小脚趾之间?那可是“至阴穴”的地盘,孕妇妈妈们要注意了,这里可是矫正胎位的神奇穴位,不过咱普通人灸灸也能缓解头痛、目痛的小毛病。
再来说说“胫下陷脉”,其实就是小腿肚子下面,胫骨内侧的“阴陵泉穴”,祛湿排毒的一把好手。湿气重的朋友们,这里可是你们的福音哦!
外踝后面?那不就是“昆仑穴”嘛,脚踝扭伤、腰痛腿痛的克星。爬山、跑步前,不妨先给这里预热一下,减少受伤风险。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锁骨上方那块儿,如果按着硬硬的还疼,那就可能是“缺盆穴”附近不通了。灸一灸,疏通经络,呼吸都顺畅了。
“膺中陷骨间”,这不就是咱们的“膻中穴”嘛,位于两乳之间,心情郁闷、胸闷气短的时候,来这里“吐吐槽”,心情立马好一半。
手掌束骨下?那说的是“后溪穴”,握拳时小拇指指尖对应的掌横纹末端。鼠标手、腱鞘炎的救星,经常敲键盘、玩手机的亲们,记得多揉揉这里哦。
“齐下关元三寸”,这不就是咱们的“气海穴”嘛,位于肚脐下大约四指宽的地方(不是三寸哈,为了好记咱这么说),温阳益气,补肾固精,男女都适用。
“毛际动脉”指的是腹股沟附近的“气冲穴”,艾灸这里对生殖系统有好处,还能缓解疝气痛。不过这里比较敏感,灸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哦。
“膝下三寸分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足三里穴”了,强身健体、调理脾胃的万能穴。常灸这里,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足阳明跗上动脉”,其实是脚背上的“冲阳穴”,治疗胃寒胃痛有奇效。不过记得,灸的时候别烫着脚丫子了,毕竟咱们还要靠它走路呢!
最后,“巅上一灸之”,指的就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这可是提升阳气、醒脑开窍的宝藏穴位。工作学习累了,给这里来个小灸疗,瞬间精神抖擞,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古代,如果哪家的小狗不小心咬了人,咱们的老中医们可不会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了事。他们会拿出看家本领,对着那被狗狗“亲吻”过的地方,来个“三壮灸”。啥是“三壮灸”?说白了,就是用艾绒在那伤口周围灸上三回,每回都要灸到皮肤微微发红,热气透进去,仿佛给伤口穿了个温暖的“艾灸小棉袄”。这不仅是为了消毒杀菌,更是借助艾草的温通之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想象一下,那场面,艾香四溢,狗狗的“吻痕”在热气中渐渐消散,是不是既神奇又有点好笑?
但咱们的故事还没完呢!这“犬咬灸法”其实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是接下来的“二十九处灸疗大法”。别误会,这可不是说全身都要灸二十九下,而是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二十九个特定的穴位,对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有着奇效。当然,这些穴位在现代都有对应的名字,比如我们熟悉的足三里、关元、气海等,都是养生保健的明星穴位。如果换成现代语言,那就是给身体做一次全面的“艾灸SpA”,从里到外,暖洋洋,舒爽透。
再来说说“伤食灸之”这部分。咱们现代人,吃得多、吃得杂,一不小心就容易积食。这时候,老中医们就会祭出“伤食灸”的法宝。他们不会直接灸胃,而是会根据脉象来判断,是哪条经络的“交通”出了问题,导致食物堵在路上下不去。这就像城市交通拥堵,得找到那个堵点,然后疏通它。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经络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旦某个地方“堵车”,身体就会不舒服。
于是,老中医们会“数刺其俞”,这里的“俞”指的是穴位中的“输穴”或“原穴”,它们就像是经络上的开关,调节着气血的流动。比如,如果你感觉胃胀得慌,可能是胃经堵了,那就可以灸或针刺足三里穴,它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能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当然,光灸还不够,老中医还会开方子,用中药来辅助调理。比如,一个简单的消食方,我们可以这样配制:山楂10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莱菔子5克,陈皮5克。这五味药,就像是厨房里的五位大厨,山楂开胃消食,麦芽行气消食,神曲专化米面之积,莱菔子能消痰除胀,陈皮则能理气和中。把它们放在一起煮水喝,就像是给肠胃做了一次大扫除,积食、胀气全都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