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执戟战红楼 > 第127章 会试开始 如海欣赏

执戟战红楼 第127章 会试开始 如海欣赏

    昌隆十三年 二月初九,

    春寒料峭,京城的贡院门外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今年的春闱会试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各地的举人考生们怀着紧张与期待,早早地聚集在此。

    杨逸身着一袭整洁的银白色长衫,站在人群中,目光坚定地望着贡院的大门。他身旁是来自江南的举人李泽和来自北方的举人王翰。

    “这贡院的大门一打开,咱们的命运或许就将改变。”李泽搓了搓手,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

    王翰深吸一口气,说道:“是啊,寒窗苦读多年,就看这几日了。”

    杨逸微微点头,心中暗想:“我定要全力以赴,为家族争光。”

    此时,贡院门口的官员们开始维持秩序,大声喊道:“各位举人,依次排队,接受检查,不得混乱!”

    考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井然有序地排成了长队。

    “哟,这不是杨兄吗?没想到在此相遇。”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杨逸回头一看,原来是同乡的赵宇。

    杨逸微笑着回应:“赵兄,你也来了,咱们可要一同努力啊。”

    赵宇自信满满地说:“那是自然,此次会试,我定要金榜题名!”

    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情。有的面色凝重,有的故作镇定,还有的眼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杨逸看着前面正在接受检查的考生,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知这检查会如何严格,可千万不能出岔子。”

    终于轮到杨逸了,检查的官员仔细查看了他的考牌和身份证明,又检查了他携带的物品。

    “进去吧,莫要紧张,好好考试。”官员说道。

    杨逸拱手谢过,走进了贡院。

    进入贡院后,杨逸看到一个个狭小的号舍,找到自己的甲卯七十二,心中感慨万千:“接下来的几天,就要在这方寸之间奋笔疾书了。”

    他走进自己的号舍,坐下稍作休息,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考试。

    此时,旁边号舍的一位考生探过头来,说道:“兄台,看你气宇不凡,想必胸有成竹啊。”

    杨逸谦虚地回答:“兄台过奖了,大家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来,还需努力才是。”

    随着一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拿起笔,沉浸在作答的世界中,贡院里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一连数日,杨逸前两场都答的不错,就看最后十五这一天的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了。

    二月十五,会试的最后一场。

    随着一声锣响,监考官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鱼贯而入。他们表情严肃,步伐沉稳,手中紧握着一沓沓考题和宣纸答卷。

    杨逸坐在号舍中,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当考题和宣纸答卷发到他手中时,他深吸一口气,定睛一看,题目竟是“论如何与异族番邦国家相处,是战是和?”

    杨逸的眉头瞬间紧皱,心中一阵翻腾。这是个重大且棘手的论题,关乎国家安危、民族荣辱。他先是感到一阵紧张,额头也冒出了细微的汗珠。

    “这题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全局。”杨逸暗自思忖。但很快,他定了定神,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想到大周如今的强盛国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若要战,我大周兵强马壮,可以横扫一切来犯之敌!”杨逸在心中呐喊。

    他提起笔,先引《孙子兵法》之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写道,战争并非随意之举,却也绝非畏缩之选。大周的铁骑英勇无畏,训练有素,兵器精良,将领智谋超群。

    忆往昔,边疆之战,大周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令敌寇闻风丧胆。

    杨逸的笔触愈发有力,他写道:“我大周之兵,有钢铁之意志,有护国之忠心。

    每一位战士皆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且看我大周之军备,强弓劲弩,坚甲利兵,何惧那异族番邦!”

    此时,他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大周军队的威武之姿,心中的热血更加沸腾。

    “然,战非唯一之选。”杨逸笔锋一转,“和亦为良策。但和非懦弱之求和,而是以强大国力为基,

    以智慧谋略为引。”他论述着和谈的条件与策略,强调必须在保持大周尊严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和平共处之道。

    写到此处,杨逸的心情渐渐平复,思维更加清晰。他总结道:“总而言之,与异族番邦相处,战和之选,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敌寇蛮横无理,犯我边境,扰我百姓,当以战止战,彰显大周之威。若有和谈之机,亦当谨慎权衡,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杨逸放下笔,长舒一口气。他望着自己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文字,

    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相信自己的回答能够展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担当。

    一声锣响,“考试结束,众人停笔!~~”

    考试内,众人有欢喜者,有懊恼者,也有同杨逸这般成竹在胸,淡然处之的,待监考官员收了答卷后,杨逸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纸砚,等待离开考场。

    半炷香后,监考官员通知各位考生于号舍前集合排队,准备离开考场。

    ………

    会试结束后,阅卷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林如海作为主考官之一,正全神贯注地审阅着一份份答卷。

    他时而皱眉,时而沉思,手中的朱笔迟迟未落。突然,一份答卷引起了他的注意,正是杨逸的卷子。

    林如海初读几句,便眼睛一亮,神情愈发专注起来。他逐字逐句地品味着杨逸的论述,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这观点清晰明了,论据充分有力,实乃佳作!”林如海喃喃自语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情绪愈发激动,手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此人对兵事、外交之见解,远超常人!”林如海心中惊叹不已。

    当读完最后一个字,林如海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猛地站起身来,连呼三声:“好!好!好!”

    身旁的其他考官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

    “林大人,何事让您如此激动?”一位考官好奇地问道。

    林如海兴奋地说道:“诸位,快来看这份答卷!观点独到,论证严密,实乃本次会试之明珠啊!”

    众人围拢过来,传阅着杨逸的卷子,也都不禁点头称赞。

    林如海目光炯炯,激动地说道:“此考生对与异族番邦相处之道,分析得极为透彻。战有战的气魄,和有和的谋略,权衡得当,尽显大才!”

    他再次拿起卷子,细细端详,仿佛看到了大周未来的栋梁之才。“若我大周学子皆如此,何愁国家不兴,何惧外邦来犯!”林如海心中满是对杨逸的欣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依我看,此人当点为案首!”林如海坚定地说道。

    其他考官纷纷附和:“确实当之无愧!”

    林如海高兴地坐下,手中紧紧握着杨逸的答卷,仿佛握住了大周的希望之光。他心中暗想:“定要将此人举荐给陛下,让他为国家效力,一展宏图。”

    在林如海的力荐下,杨逸的答卷脱颖而出,被点为本次会试的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