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贵妇 第278章 朕这些年早就看开了
前来禀告的太医身形一颤,伏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地低低应了一声:“是。”
太医心里门清,这件事终归是他们太医院的人办事不利。
承启帝中毒他们竟然一点都没察觉出来。
若不是如今承启帝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太医们还不会往这个方向去想,不过这事真论起来也怪不得他们,实在因为太子的身子一向很差,年关那时候又常有病痛,后被先帝踹到了心口的位置,如今还能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谁也没觉得太子的虚弱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可如今再一瞧他的脉象,和先帝的近乎相差无几,那就多少有点问题了。
总不至于两个皇帝刚好都得了一模一样的病吧?
这几率未免也太小了点。
况且——
先帝能说是年纪大了,或者是吃丹药吃的,可承启帝正值壮年,又没服食丹药,总不至于也患上了和先帝一模一样的病吧,这显而易见就是被下了毒。
一种杀人不见血,却能够长久侵蚀人身体的毒药。
当然,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件更为紧要的事。
如果承启帝的身体有问题,那么就代表着先帝的身子同样有猫腻。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先帝的死岂非更有蹊跷?
太医将头伏得极低,紧紧屏住呼吸,生怕泄露一点,惹得承启帝龙颜大怒。
尽管这位新登基的承启帝自太子时期,在朝廷中就是出了名的宽厚温和。
可一旦涉及自己的身体,他还能像往常一样冷静吗?
太医就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生怕为自己和妻小招来了祸事。
无人说话,偌大的宫殿显得极为空寂,时下虽然已是初春,却仍然有料峭的寒意,皇后避免承启帝病中感染了风寒,便令宫人内侍们将四下的窗棂紧闭。
连着数日服药,殿内一阵清苦浓郁的药味。
罗汉榻上的檀木案几上放着一尊镂金雕鸟兽虫鱼花纹的香炉,一缕缕轻薄的烟雾从香炉中溢了出来,香气弥漫,悄无声息地盖住了这满殿清苦的药味。
殿内庄肃,四下布置了数盆四季海棠点缀,临近窗棂的几盆也不知道是不是宫人偷了懒,没有用心去浇水,花瓣有些发蔫,瞧着就一蹶不振,病殃殃的。
这样极小的一点变化,常人无人在意。
沉默良久,承启帝忽地出了声:“能认出来这是什么毒吗?可有解法?”
太医身形颤得更厉害,低声道:“恕微臣无能,暂时看不出这是什么毒。”
他行医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毒。
太医院的其他太医们也都没见过,一时怕是不能给陛下解毒。
太医自然清楚自己的这番话立不住脚,生怕自己的命就这么没了,又急忙补了几句:“陛下恕罪,臣回去之后一定苦翻医书,三日之内定找出解药给您。”
他神情稍稍肃穆了几分,沉声道:“若是找不到,臣就提头来见!”
要是真到了这种地步,希望陛下看在他主动就死的份上,饶恕他的妻小吧。
对于能不能找到解药,太医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把握。
三日的时间实在太短,他又不知道这是什么毒,寻找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呢。
可这种时候他必须如此说,也只能如此说。
一阵重重的咳嗽后,传来,承启帝温和不失笑意的嗓音:“爱卿,起吧。”
他咳得脸色发白,却还有闲心逸致地开了个玩笑,“朕瞧着有那么吓人吗?爱卿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哈哈你且放心去找吧,就算找不到朕也不怪你。”
说话间,又牵扯来一阵咳嗽,宫人适时上了杯热茶,承启帝抿了一口,整个人才算舒服了许多,抬眼看向太医, “生死有命,这些年朕早就看开了。”
“去吧。”
太医听着这番话,简直泪盈满眶,他何曾有幸,居然能够遇到这样的陛下?
一时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都出来了。
难怪那些大臣们都盼着承启帝登基,这要换做先帝,一家子都可以收拾上路了,就像倒霉的刘太医,先帝才不管你委不委屈,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太医再次跪谢承启帝,方才退下。
承启帝目送着太医离开殿中,直到他的身影出了门再也看不见时,脸上的笑容才霎时间淡了下来,往后靠了靠,神色阴翳地思索着究竟是谁给他下的毒。
看样子,他被下毒时间绝对不短,否则身体不会衰败成这个样子。
承启帝之前一直以为自己身体的虚弱是因为挨了先帝那一脚,为此曾经深深地怨恨着他,如今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先帝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他和父皇都成了局中人而不自知,这时候免不了又后知后觉地想起先帝曾经待他的好。
承启帝和先帝有过一段极好的父子情。
那时候的日子可真好啊,母后还活着,弟弟们年纪还小,先帝是真的很疼他。
只是——
随着岁月变迁,很多事也避免不了地发生了一些变故。
不过想想也是,世事怎么可能都如自己期望中的一样呢?
他和先帝走到父怀疑子,子怨恨父这个地步,真要说的话两个人都有错。
承启帝在心里唏嘘了好一阵子,很快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中毒这件事上。
自己和父皇一旦都倒下,得利会的是谁?
太子的脑海中立刻浮现了好几道的身影,楚王、齐王、魏王等等都有可能。
楚王虽然已经死了,却不能代表他没有做过此事,因为承启帝一旦倒下去,得利的人势必会是楚王这个除却他之外,最年长的王爷,只可惜楚王死了,一切线索都断了。
楚王对外宣布的死法是摔入御花园中淹死。
毕竟被臣子杀了这件事一旦传扬出去,势必会令一些大臣心神浮动,对皇族的权威来说是个极大挑衅,二是为了不让裴宴书成为言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承启帝从皇后那里听到了真相。
楚王言语间对九娘多有不逊,因此行之才愤而出手。
太医心里门清,这件事终归是他们太医院的人办事不利。
承启帝中毒他们竟然一点都没察觉出来。
若不是如今承启帝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太医们还不会往这个方向去想,不过这事真论起来也怪不得他们,实在因为太子的身子一向很差,年关那时候又常有病痛,后被先帝踹到了心口的位置,如今还能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谁也没觉得太子的虚弱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可如今再一瞧他的脉象,和先帝的近乎相差无几,那就多少有点问题了。
总不至于两个皇帝刚好都得了一模一样的病吧?
这几率未免也太小了点。
况且——
先帝能说是年纪大了,或者是吃丹药吃的,可承启帝正值壮年,又没服食丹药,总不至于也患上了和先帝一模一样的病吧,这显而易见就是被下了毒。
一种杀人不见血,却能够长久侵蚀人身体的毒药。
当然,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件更为紧要的事。
如果承启帝的身体有问题,那么就代表着先帝的身子同样有猫腻。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先帝的死岂非更有蹊跷?
太医将头伏得极低,紧紧屏住呼吸,生怕泄露一点,惹得承启帝龙颜大怒。
尽管这位新登基的承启帝自太子时期,在朝廷中就是出了名的宽厚温和。
可一旦涉及自己的身体,他还能像往常一样冷静吗?
太医就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生怕为自己和妻小招来了祸事。
无人说话,偌大的宫殿显得极为空寂,时下虽然已是初春,却仍然有料峭的寒意,皇后避免承启帝病中感染了风寒,便令宫人内侍们将四下的窗棂紧闭。
连着数日服药,殿内一阵清苦浓郁的药味。
罗汉榻上的檀木案几上放着一尊镂金雕鸟兽虫鱼花纹的香炉,一缕缕轻薄的烟雾从香炉中溢了出来,香气弥漫,悄无声息地盖住了这满殿清苦的药味。
殿内庄肃,四下布置了数盆四季海棠点缀,临近窗棂的几盆也不知道是不是宫人偷了懒,没有用心去浇水,花瓣有些发蔫,瞧着就一蹶不振,病殃殃的。
这样极小的一点变化,常人无人在意。
沉默良久,承启帝忽地出了声:“能认出来这是什么毒吗?可有解法?”
太医身形颤得更厉害,低声道:“恕微臣无能,暂时看不出这是什么毒。”
他行医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毒。
太医院的其他太医们也都没见过,一时怕是不能给陛下解毒。
太医自然清楚自己的这番话立不住脚,生怕自己的命就这么没了,又急忙补了几句:“陛下恕罪,臣回去之后一定苦翻医书,三日之内定找出解药给您。”
他神情稍稍肃穆了几分,沉声道:“若是找不到,臣就提头来见!”
要是真到了这种地步,希望陛下看在他主动就死的份上,饶恕他的妻小吧。
对于能不能找到解药,太医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把握。
三日的时间实在太短,他又不知道这是什么毒,寻找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呢。
可这种时候他必须如此说,也只能如此说。
一阵重重的咳嗽后,传来,承启帝温和不失笑意的嗓音:“爱卿,起吧。”
他咳得脸色发白,却还有闲心逸致地开了个玩笑,“朕瞧着有那么吓人吗?爱卿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哈哈你且放心去找吧,就算找不到朕也不怪你。”
说话间,又牵扯来一阵咳嗽,宫人适时上了杯热茶,承启帝抿了一口,整个人才算舒服了许多,抬眼看向太医, “生死有命,这些年朕早就看开了。”
“去吧。”
太医听着这番话,简直泪盈满眶,他何曾有幸,居然能够遇到这样的陛下?
一时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都出来了。
难怪那些大臣们都盼着承启帝登基,这要换做先帝,一家子都可以收拾上路了,就像倒霉的刘太医,先帝才不管你委不委屈,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太医再次跪谢承启帝,方才退下。
承启帝目送着太医离开殿中,直到他的身影出了门再也看不见时,脸上的笑容才霎时间淡了下来,往后靠了靠,神色阴翳地思索着究竟是谁给他下的毒。
看样子,他被下毒时间绝对不短,否则身体不会衰败成这个样子。
承启帝之前一直以为自己身体的虚弱是因为挨了先帝那一脚,为此曾经深深地怨恨着他,如今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先帝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他和父皇都成了局中人而不自知,这时候免不了又后知后觉地想起先帝曾经待他的好。
承启帝和先帝有过一段极好的父子情。
那时候的日子可真好啊,母后还活着,弟弟们年纪还小,先帝是真的很疼他。
只是——
随着岁月变迁,很多事也避免不了地发生了一些变故。
不过想想也是,世事怎么可能都如自己期望中的一样呢?
他和先帝走到父怀疑子,子怨恨父这个地步,真要说的话两个人都有错。
承启帝在心里唏嘘了好一阵子,很快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中毒这件事上。
自己和父皇一旦都倒下,得利会的是谁?
太子的脑海中立刻浮现了好几道的身影,楚王、齐王、魏王等等都有可能。
楚王虽然已经死了,却不能代表他没有做过此事,因为承启帝一旦倒下去,得利的人势必会是楚王这个除却他之外,最年长的王爷,只可惜楚王死了,一切线索都断了。
楚王对外宣布的死法是摔入御花园中淹死。
毕竟被臣子杀了这件事一旦传扬出去,势必会令一些大臣心神浮动,对皇族的权威来说是个极大挑衅,二是为了不让裴宴书成为言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承启帝从皇后那里听到了真相。
楚王言语间对九娘多有不逊,因此行之才愤而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