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贵妇 第290章 陛下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不是吗?
崔窈宁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陛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幼帝犹犹豫豫地抿紧唇,没有说话。
他第一反应自然是生气不信,可是冷静下来思考后,却又觉得这个谣言实在可信程度很高。
父皇和皇祖父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驾崩了?
尤其父皇,他才正值壮年啊!
这样春秋鼎盛的年纪,好端端的怎么会出事?
幼帝年纪还小,身边的兄弟姐妹也少,因为母后是父皇心爱的女人,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他自幼得到的恩宠非寻常的皇孙能够比拟。
幼帝更没有经历过先帝那种逐渐大了之后和年长的父皇相互猜忌演戏,消磨父子情的局面。
这时候的他对先帝的感情还挺深。
尤其先帝死去之后,这点感情便被无限放大,幼帝不甚熟练地处理朝政,在宰相那吃瘪了后,就会想起先帝,想到他如果还活着就好了。
如果父皇还活着,他应该不用这么辛苦吧?
就算是做太子,也不会比现在更痛苦。
一步从太子直跃成皇帝。
对许多皇孙而言,这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幼帝不一样,他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小孩。
他不像什么都不懂的人,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手头的权利,他正因为太懂,太明白,所以行事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得不对惹出祸来。
幼帝太过有责任感,太过自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会觉得很累,旁人梦寐以求的龙椅,对他来说,其实只是个深深困住他的囚笼。
他就像一根上好的琴弦,紧紧地绷着,越绷越紧,越绷越紧,最后只会落到个崩断的结局。
听到这则谣言,幼帝生气之后就是难过。
为什么呢?
为什么母后会杀了父皇?
更令幼帝难过的是,他甚至连怨恨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杀了父皇的人,是生他养他的母后!
幼帝很想亲口问问母后,可他不敢。
他在做皇太孙的时候,父皇管束他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都是母后,她是个温厚宽容的人,却也是个严厉的母亲,幼帝对她是又敬又怕。
即便知道这则消息,他也不敢去问她。
既害怕听到肯定的回答,又怕听到母后说谎。
人有的时候实在是个矛盾的生物,他害怕听到母后肯定的回答,可一旦母后真的开始否认,他又会笃定自己的想法,认为母后在骗自己。
弄到最后,幼帝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问、又不敢问,最后矛盾地将自己关在了殿中。
他谁也不肯见,饭也不肯吃。
幼帝在心里期盼也许母后会来找自己谈话,也许她会说她有苦衷,也许她会向自己道歉。
不管怎么样,幼帝都决定原谅她,只要她来。
可等了好久好久,始终没等到母后。
除了内心的烦躁之外,更多的则是有些委屈。
他能够听到这些谣言,母后自然也能听到,可为什么母亲听到也没有反应?他只听到了母后处置他们的消息,却没听到母后来找自己。
对一个刚失去的孩子而言,这实在是一件很惶恐的事情,幼帝很担心母后会因此不要自己。
见到姨母过来,幼帝比谁都高兴。
不仅因为他喜欢姨母,更意味着一个讯号,母后还在意他,特意将姨母请了过来安抚他。
幼帝紧紧抿着唇,无法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他是小孩,却又不是。
旁人有肆意哭闹的资格,他没有。
坐于他对面的少女好像也觉得有些难以启齿,那双漂亮纤细的眉紧紧皱了起来,迟疑了许久,轻声道:“陛下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不是吗?”
这句话像是尘埃落定。
明明她什么都没回答,可却已经说得很清楚。
幼帝眼圈微微有些泛红,没有继续追问到底。
不仅是给他一个体面,更是给母后。
许久之后,幼帝紧紧咬着唇,没有让眼泪掉下来,盯着窗外茫然地问了句:“为什么呢?”
虽然在问崔窈宁,却更像透过她在问太后。
崔窈宁也不知道怎么宽慰幼帝。
承启帝的死涉及的是世家和皇权的争斗。
就算她再怎么心疼这个外甥,也绝对不会告诉他具体的缘由,世家和皇权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存在,而崔窈宁绝无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
她抿着唇,一时沉默。
幼帝轻轻纾出口气,没有要她帮忙宽慰的意思,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情,看着她,像是和她说,又像是在说服自己:“母后一定是有苦衷。”
“对吧,姨母?”
崔窈宁压下眼底的复杂,很认真地应了一声。
“对。”
如果不涉及亲人的性命,胞姐不会铤而走险,可先帝既然想对崔家下手,她们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他动手,却无动于衷。
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不是他死,就是她们。
所幸,她们赢了,方才能坐在这里说话。
听到这句话,幼帝这才真心实意地笑了起来,又恢复了这个年纪的小少年该有的活泼,可怜兮兮地摸着肚子对她说:“姨母,我饿了。”
崔窈宁哭笑不得,“一点都没吃?”
幼帝可怜兮兮地摇头。
开始的时候只顾着难过,哪里想起来吃东西?
等到现在心结解开之后,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被饿得有些难受,对文武大臣对母亲撒娇都会被训斥不够沉稳,可对姨母撒娇却不用担心。
崔窈宁失笑,喊来宫人让她们上点吃食。
特意强调,是自己吃。
幼帝笑得眼睛弯弯,笑眯眯道:“谢谢姨母。”
他又乖又听话,一点都不像那些有了权势就张狂地跟个什么样的权贵子弟,实在讨人喜欢。
在他面前,崔窈宁才觉得自己像是长大了。
无论是在祖母、母亲、胞姐还是裴宴书那里,他们永远都觉得她是个才刚及笄的小姑娘。
崔窈宁摸了摸幼帝的脑袋,低低叹息了一声:“你真是太懂事了,只是你这样子听话懂事…”
“难免会比旁人受委屈。”
幼帝犹犹豫豫地抿紧唇,没有说话。
他第一反应自然是生气不信,可是冷静下来思考后,却又觉得这个谣言实在可信程度很高。
父皇和皇祖父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驾崩了?
尤其父皇,他才正值壮年啊!
这样春秋鼎盛的年纪,好端端的怎么会出事?
幼帝年纪还小,身边的兄弟姐妹也少,因为母后是父皇心爱的女人,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他自幼得到的恩宠非寻常的皇孙能够比拟。
幼帝更没有经历过先帝那种逐渐大了之后和年长的父皇相互猜忌演戏,消磨父子情的局面。
这时候的他对先帝的感情还挺深。
尤其先帝死去之后,这点感情便被无限放大,幼帝不甚熟练地处理朝政,在宰相那吃瘪了后,就会想起先帝,想到他如果还活着就好了。
如果父皇还活着,他应该不用这么辛苦吧?
就算是做太子,也不会比现在更痛苦。
一步从太子直跃成皇帝。
对许多皇孙而言,这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幼帝不一样,他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小孩。
他不像什么都不懂的人,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手头的权利,他正因为太懂,太明白,所以行事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得不对惹出祸来。
幼帝太过有责任感,太过自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会觉得很累,旁人梦寐以求的龙椅,对他来说,其实只是个深深困住他的囚笼。
他就像一根上好的琴弦,紧紧地绷着,越绷越紧,越绷越紧,最后只会落到个崩断的结局。
听到这则谣言,幼帝生气之后就是难过。
为什么呢?
为什么母后会杀了父皇?
更令幼帝难过的是,他甚至连怨恨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杀了父皇的人,是生他养他的母后!
幼帝很想亲口问问母后,可他不敢。
他在做皇太孙的时候,父皇管束他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都是母后,她是个温厚宽容的人,却也是个严厉的母亲,幼帝对她是又敬又怕。
即便知道这则消息,他也不敢去问她。
既害怕听到肯定的回答,又怕听到母后说谎。
人有的时候实在是个矛盾的生物,他害怕听到母后肯定的回答,可一旦母后真的开始否认,他又会笃定自己的想法,认为母后在骗自己。
弄到最后,幼帝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问、又不敢问,最后矛盾地将自己关在了殿中。
他谁也不肯见,饭也不肯吃。
幼帝在心里期盼也许母后会来找自己谈话,也许她会说她有苦衷,也许她会向自己道歉。
不管怎么样,幼帝都决定原谅她,只要她来。
可等了好久好久,始终没等到母后。
除了内心的烦躁之外,更多的则是有些委屈。
他能够听到这些谣言,母后自然也能听到,可为什么母亲听到也没有反应?他只听到了母后处置他们的消息,却没听到母后来找自己。
对一个刚失去的孩子而言,这实在是一件很惶恐的事情,幼帝很担心母后会因此不要自己。
见到姨母过来,幼帝比谁都高兴。
不仅因为他喜欢姨母,更意味着一个讯号,母后还在意他,特意将姨母请了过来安抚他。
幼帝紧紧抿着唇,无法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他是小孩,却又不是。
旁人有肆意哭闹的资格,他没有。
坐于他对面的少女好像也觉得有些难以启齿,那双漂亮纤细的眉紧紧皱了起来,迟疑了许久,轻声道:“陛下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不是吗?”
这句话像是尘埃落定。
明明她什么都没回答,可却已经说得很清楚。
幼帝眼圈微微有些泛红,没有继续追问到底。
不仅是给他一个体面,更是给母后。
许久之后,幼帝紧紧咬着唇,没有让眼泪掉下来,盯着窗外茫然地问了句:“为什么呢?”
虽然在问崔窈宁,却更像透过她在问太后。
崔窈宁也不知道怎么宽慰幼帝。
承启帝的死涉及的是世家和皇权的争斗。
就算她再怎么心疼这个外甥,也绝对不会告诉他具体的缘由,世家和皇权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存在,而崔窈宁绝无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
她抿着唇,一时沉默。
幼帝轻轻纾出口气,没有要她帮忙宽慰的意思,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情,看着她,像是和她说,又像是在说服自己:“母后一定是有苦衷。”
“对吧,姨母?”
崔窈宁压下眼底的复杂,很认真地应了一声。
“对。”
如果不涉及亲人的性命,胞姐不会铤而走险,可先帝既然想对崔家下手,她们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他动手,却无动于衷。
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不是他死,就是她们。
所幸,她们赢了,方才能坐在这里说话。
听到这句话,幼帝这才真心实意地笑了起来,又恢复了这个年纪的小少年该有的活泼,可怜兮兮地摸着肚子对她说:“姨母,我饿了。”
崔窈宁哭笑不得,“一点都没吃?”
幼帝可怜兮兮地摇头。
开始的时候只顾着难过,哪里想起来吃东西?
等到现在心结解开之后,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被饿得有些难受,对文武大臣对母亲撒娇都会被训斥不够沉稳,可对姨母撒娇却不用担心。
崔窈宁失笑,喊来宫人让她们上点吃食。
特意强调,是自己吃。
幼帝笑得眼睛弯弯,笑眯眯道:“谢谢姨母。”
他又乖又听话,一点都不像那些有了权势就张狂地跟个什么样的权贵子弟,实在讨人喜欢。
在他面前,崔窈宁才觉得自己像是长大了。
无论是在祖母、母亲、胞姐还是裴宴书那里,他们永远都觉得她是个才刚及笄的小姑娘。
崔窈宁摸了摸幼帝的脑袋,低低叹息了一声:“你真是太懂事了,只是你这样子听话懂事…”
“难免会比旁人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