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覆清 第275章 虚情
热门推荐:
七零:我不是流氓
快穿之一手一个渣,渣渣悔断肠
从中央军开始崛起
申公豹转世
绝色寡嫂
修正治理惩治APP金融信贷违规
我于诸天行救世,无人可挡
宝可梦世界就是乌托邦
洪荒:开局夺舍殷洪得造化乾坤图
就在赵可兰吃吃喝喝的时候,万斯同也在一间雅间之中饮宴着,他这个主角自然是坐了主位,徐元文却坐到了陪坐的位子上,左手边的另一个主位上坐的则是当朝吏部尚书纳兰明珠。
醉香楼的头牌唱了几曲,换了一群舞女上来献舞,喝得面色潮红的纳兰明珠捧着酒杯朝万斯同敬道:“石园先生之才名,本官仰慕已久,今日得见,确实是一表人才!当今圣上也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朝会之上还说起了先生和南雷先生,赞南雷先生是我大清‘士儒典范’!”
“本官来为先生接风,不瞒先生说,其中也有皇上的意思,若非皇上点头,本官怎敢弃堂部公事于不顾,来与诸位白日逍遥?”
说完,纳兰明珠便哈哈大笑起来,在场众人也跟着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万举着酒杯和纳兰明珠遥遥回敬了一杯,将杯中之酒饮尽,说道:“得皇上和纳兰大人厚爱,草民感激不尽,只是草民北上之时师长有所教诲,只一心修纂《明史》,其余之事不做他想,皇上虽是厚爱有加,但草民只愿以布衣之身留在京师。”
“如此最好,修纂《明史》乃是文教盛事,自当一心一意,若是先生别有他心,本官倒是得怀疑先生能不能修成这《明史》了…….”纳兰明珠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面上笑眯眯的问道:“听先生所言,先生北来京师,乃是南雷先生的意思,不知南雷先生…….有没有北游之意?”
万斯同摇了摇头,解释道:“师长年纪大了,经不起舟车劳顿,而且师长如今正在编修《明夷待访录》,一时脱不开身,莫说北上游历,师长现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在家着书,连余姚城都少逛…….”
“石园先生,你何必用这些场面话搪塞本官?”纳兰明珠却打断了万斯同的话,面上依旧是笑眯眯的,只是眼神肉眼可见的冷了下来,他这官场上混了几十年的老油条,眼神表情早就练得收放自如,这么明显的眼神,自然故意露给万斯同看的,算是给他一个警告:“本官想知道的,是南雷先生心中到底有没有北游之意的。”
万斯同确实看懂纳兰明珠的眼神暗示,默然一阵,雅间里的气氛渐渐冷了下来,万斯同这才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不瞒大人,师长确实是有北游之心的,师长早年扶保大明,以大明遗臣自居,时至今日,师长也已经看清了,大清乃是天命所归,这天下除了大清,还有哪家能够掌握乾坤呢?难道靠吴三桂、耿精忠之流吗?”
万斯同带头嗤笑几声,雅间之中一阵哄笑,一旁陪坐的徐元文和徐乾学对视一眼,露着笑容却没有笑出声,位置排在最尾的一名国子监生则是面上一怒,随即赶忙低下头去,提杯饮酒遮住面容。
笑了一阵,万斯同继续说道:“师长以为,天下治乱、在乎百姓之忧乐,大清既有天命、坐领中国,天下百姓经过明末大乱和如今三藩之乱,早已人心思定,我等士林人物为天下表率,自当顺应天意民心,以稳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为首要。”
万斯同顿了顿,露出一个略微显得有些浮夸的犹豫表情,斟酌了好一阵,等纳兰明珠都有些按耐不住准备出声询问,万斯同这才继续说道:“师长还教诲说,大清起自关外,民风习俗迥异于中原,然则如今入关为天下之主,自该上承大道之统、下传圣人之学,混满汉蒙藏各族为一.......师长派遣草民北上协助朝廷修纂《明史》,也是想借此文教盛事,助大清承继往圣之学。”
“上承大道之统、下传圣人之学.......这也是本官的心愿啊.......”纳兰明珠由衷的叹了一声,心中也松快了几分,若是万斯同表现出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纳兰明珠反倒会心生警惕,但万斯同既然是有目的而来,纳兰明珠却也因此更相信万斯同这些话,确实是坦诚相告。
“大清是天下人的大清,满汉蒙藏,有何异也?”纳兰明珠评了一句,随即又苦笑着摇了摇头:“只是......总会有些迂腐陈旧之人百般阻挠,想来南雷先生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吧?”
“大人说的没错......”万斯同点点头:“先帝年间大清攻略江南,当时江南是个什么情况,想来大人不用草民多说了,江南士林之中,与大清有家门血仇的不少,抱残守缺、以前明遗臣自居的更多,师长派草民上京的消息传出去,便有师长数十年的好友割袍断义,江南士林......呱噪不已。”
“即便抛开士林清论,当年大清攻破余姚,黄氏一族死难者不计其数,师长之心,即便是在家族之中也有许多人不理解,故而师长只能留在江南以表明态度,若是不管不顾的北游,反倒会刺激那些激进守旧之人,没准酿成更大的动乱,对朝廷有害而无益。”
“此为正理,南雷先生考虑的周全,当初多尔衮操弄朝政、挟持先帝,在江南屠戮过甚,这些血仇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消解,南雷先生留在江南,确实更好。”纳兰明珠认真的点点头,当年大清征服江南乃是屠刀开路,犯下累累血债,江南士林十之八九对清廷是敌视的态度,黄宗羲对大清态度软化所要承受的压力,纳兰明珠自然能够想象。
不过清廷本来也没奢望黄宗羲这个硬了一辈子的前明遗臣能够在晚年突然转变态度投奔大清,他能够遣派弟子来协助修纂《明史》已经是意外之喜了,黄宗羲态度一软化,许多看着风向变化的士林人物便会跑来大清这边求进,一如当初王夫之投奔吴三桂之后,大批名士大儒跟着他一起倒向吴三桂一般。
这对于清廷来说就足够了,纳兰明珠有充足的信心,大清至少比吴三桂会用人。
醉香楼的头牌唱了几曲,换了一群舞女上来献舞,喝得面色潮红的纳兰明珠捧着酒杯朝万斯同敬道:“石园先生之才名,本官仰慕已久,今日得见,确实是一表人才!当今圣上也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朝会之上还说起了先生和南雷先生,赞南雷先生是我大清‘士儒典范’!”
“本官来为先生接风,不瞒先生说,其中也有皇上的意思,若非皇上点头,本官怎敢弃堂部公事于不顾,来与诸位白日逍遥?”
说完,纳兰明珠便哈哈大笑起来,在场众人也跟着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万举着酒杯和纳兰明珠遥遥回敬了一杯,将杯中之酒饮尽,说道:“得皇上和纳兰大人厚爱,草民感激不尽,只是草民北上之时师长有所教诲,只一心修纂《明史》,其余之事不做他想,皇上虽是厚爱有加,但草民只愿以布衣之身留在京师。”
“如此最好,修纂《明史》乃是文教盛事,自当一心一意,若是先生别有他心,本官倒是得怀疑先生能不能修成这《明史》了…….”纳兰明珠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面上笑眯眯的问道:“听先生所言,先生北来京师,乃是南雷先生的意思,不知南雷先生…….有没有北游之意?”
万斯同摇了摇头,解释道:“师长年纪大了,经不起舟车劳顿,而且师长如今正在编修《明夷待访录》,一时脱不开身,莫说北上游历,师长现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在家着书,连余姚城都少逛…….”
“石园先生,你何必用这些场面话搪塞本官?”纳兰明珠却打断了万斯同的话,面上依旧是笑眯眯的,只是眼神肉眼可见的冷了下来,他这官场上混了几十年的老油条,眼神表情早就练得收放自如,这么明显的眼神,自然故意露给万斯同看的,算是给他一个警告:“本官想知道的,是南雷先生心中到底有没有北游之意的。”
万斯同确实看懂纳兰明珠的眼神暗示,默然一阵,雅间里的气氛渐渐冷了下来,万斯同这才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不瞒大人,师长确实是有北游之心的,师长早年扶保大明,以大明遗臣自居,时至今日,师长也已经看清了,大清乃是天命所归,这天下除了大清,还有哪家能够掌握乾坤呢?难道靠吴三桂、耿精忠之流吗?”
万斯同带头嗤笑几声,雅间之中一阵哄笑,一旁陪坐的徐元文和徐乾学对视一眼,露着笑容却没有笑出声,位置排在最尾的一名国子监生则是面上一怒,随即赶忙低下头去,提杯饮酒遮住面容。
笑了一阵,万斯同继续说道:“师长以为,天下治乱、在乎百姓之忧乐,大清既有天命、坐领中国,天下百姓经过明末大乱和如今三藩之乱,早已人心思定,我等士林人物为天下表率,自当顺应天意民心,以稳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为首要。”
万斯同顿了顿,露出一个略微显得有些浮夸的犹豫表情,斟酌了好一阵,等纳兰明珠都有些按耐不住准备出声询问,万斯同这才继续说道:“师长还教诲说,大清起自关外,民风习俗迥异于中原,然则如今入关为天下之主,自该上承大道之统、下传圣人之学,混满汉蒙藏各族为一.......师长派遣草民北上协助朝廷修纂《明史》,也是想借此文教盛事,助大清承继往圣之学。”
“上承大道之统、下传圣人之学.......这也是本官的心愿啊.......”纳兰明珠由衷的叹了一声,心中也松快了几分,若是万斯同表现出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纳兰明珠反倒会心生警惕,但万斯同既然是有目的而来,纳兰明珠却也因此更相信万斯同这些话,确实是坦诚相告。
“大清是天下人的大清,满汉蒙藏,有何异也?”纳兰明珠评了一句,随即又苦笑着摇了摇头:“只是......总会有些迂腐陈旧之人百般阻挠,想来南雷先生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吧?”
“大人说的没错......”万斯同点点头:“先帝年间大清攻略江南,当时江南是个什么情况,想来大人不用草民多说了,江南士林之中,与大清有家门血仇的不少,抱残守缺、以前明遗臣自居的更多,师长派草民上京的消息传出去,便有师长数十年的好友割袍断义,江南士林......呱噪不已。”
“即便抛开士林清论,当年大清攻破余姚,黄氏一族死难者不计其数,师长之心,即便是在家族之中也有许多人不理解,故而师长只能留在江南以表明态度,若是不管不顾的北游,反倒会刺激那些激进守旧之人,没准酿成更大的动乱,对朝廷有害而无益。”
“此为正理,南雷先生考虑的周全,当初多尔衮操弄朝政、挟持先帝,在江南屠戮过甚,这些血仇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消解,南雷先生留在江南,确实更好。”纳兰明珠认真的点点头,当年大清征服江南乃是屠刀开路,犯下累累血债,江南士林十之八九对清廷是敌视的态度,黄宗羲对大清态度软化所要承受的压力,纳兰明珠自然能够想象。
不过清廷本来也没奢望黄宗羲这个硬了一辈子的前明遗臣能够在晚年突然转变态度投奔大清,他能够遣派弟子来协助修纂《明史》已经是意外之喜了,黄宗羲态度一软化,许多看着风向变化的士林人物便会跑来大清这边求进,一如当初王夫之投奔吴三桂之后,大批名士大儒跟着他一起倒向吴三桂一般。
这对于清廷来说就足够了,纳兰明珠有充足的信心,大清至少比吴三桂会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