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第363章 血染锡箔江(上)
6月26下午,李定国的本部人马,在火炮的助攻下,率先攻陷马来城东城,城内的缅军大溃,白文选和贺九仪也趁势攻陷南门和北门。
此战明军阵斩缅军美德侯、将军仰达梅,歼敌一万多,虏获6千多缅军和土司兵。
但跑掉了缅王御弟德钦内谬,这家伙还带走了3千禁军,直接从西门水路逃到对面的实楷城。
同样,此战明军的伤亡也不小,破城心切的李定国本部伤亡最大,攻城4天,本部伤亡2千余人,青壮民夫降兵无算,还折了悍将胡九鼎,被缅军的重鸟铳爆头。
另外两部明军,白文选和贺九仪,各自伤亡不到一千,反正都是降兵土司冲锋在前,明军站在身后砍杀督战。
昨日攻陷城池的时候,伤亡不小的明军,憋了一肚子气,彻底杀疯了,直接对缅军进行屠杀报复,但凡发现缅军模样的,全部一一斩杀。
闻知消息的李定国,急忙从后阵带兵进入马来城,才止住了明军疯狂,堪堪留下6千降兵炮灰。
当天晚上,马来城的明军休整一夜,开始有条不紊的劫掠、分配战利品和战俘。
第二天凌晨,急于营救朱由榔的李定国,留下大将贺九仪领兵5千镇守马来城,他自己带着本部和白文选的人马,再次发兵南下。
6月27日下午,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明军总计2万兵马,1万多民夫、丁壮和俘虏,来到60里外的锡箔江。
当晚明军就地安营扎寨,顾不得行军疲乏,开始砍伐周边树木竹林,紧急制作大量的渡船和竹筏,试图强渡锡箔江。
深夜,锡箔江北岸的晋王中军大营内,灯火烛光摇曳着,发出一丝丝微弱而坚定的光芒。
明军的2个巨头军阀和2个得力文臣,再度聚集在一起,正商量着明日强渡锡箔江的战事。
“痛快”
光着膀子、全身流油的李定国,拿起瓢盆狠狠的灌了一大口酸梅汤,来了一个透心凉,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左首的龚铭问道:
“龚军师,军中粮饷和士气怎么样了?”
明军越是往南行军,天气越是燥热难耐,立下营寨后,将士们都急不可耐的卸下甲胄,即便是深夜时分,外面吹进来的也是热风,让人闷热不已。
昨天经过和龚铭的一番对话后,李定国还是禁不住权势的诱惑,打算孤注一掷尽快强渡锡箔江,兵临缅都阿瓦城下,逼迫缅王交出大明皇帝。
当然咯,李定国和他的一众心腹大将,一直以来都是愤愤不平,没人愿意在穷山恶水的滇西边境,继续厮混下去,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当然要拼死一搏。
道理很简单,永历朝廷的根基就在云南,其根基更是大西军打下来的,朱雍槺凭什么监国大明,军政大权一手抓?
“回晋王”
军师龚铭身穿短袖长褂,听到问话后,赶紧放下手中的酸梅汤,擦了一把额头上的细汗,站起来恭敬的回道:
“军中的粮饷缴获了不少,不出意外的话,可保证2个月的用度”
“属下唯一担心的,就是天气炎热难耐,军中将士中暍(中暑)者不少,可能会影响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晋王带了几万大军,一路南下攻破十几个城池,不但虏获了大量的丁壮土司,还缴获劫掠了无数的金银钱粮,因此没什么后勤压力。
唯一的问题,还是天气问题,太热了,午时的时候,外面的温度甚至超过35度,身穿甲胄就是一种煎熬。
古代行军打仗,一般都会选择秋高马肥的季节,就是为了避免夏日和冬日严寒,防止军队不必要的战损。
“哎”
听到这话后,李定国抹了一把汗水,颓然的放下瓢盆,没心情再畅饮了,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
“这也是没办法啊,为了迎回陛下和朝廷,只能让将士们多多忍耐一些时日吧”
“实在不行的话,可分出一部分将士,上山采摘点桃子、李子、杏子等野果,再让后勤多煮一些酸梅汤,把剩余的清凉散也都分发下去”
一句话,速度太快,步伐太大,扯到蛋蛋了。
晋王李定国的军队,蹲在滇西边境几个月,虽然准备了不少粮饷,但发兵过于急切,军中缺少大量的金疮药和防暑用品。
况且还是军阀私自发兵,失去了云南朝廷的后勤支持,仅仅靠战船上的缴获,肯定远远不够。
顿了顿,李定国再把目光看向旁边的巩昌王白文选,点头问道:
“对了,巩昌王,渡船竹筏准备的如何了?明日能否渡江?”
所有的难题都是因为出兵太快造成的,那就速战速决,早日接到皇帝朱由榔,大家也能早点回师云南。
只要皇帝在手,天下我有啊,挟天子以令诸侯,后面的朱雍槺,也不再是问题了,通通靠边站。
“呃”
坐在一旁的老武夫白文选,同样是光着膀子,边听边大口喝着酸梅汤,听到问话后,毫不在意的打了一个饱嗝,再缓了一口气大声说道:
“晋王放宽心吧,老夫办事利索的很”
“老夫已经吩咐下去了,那帮兔崽子今晚就别睡了,天亮以后必须打造出800艘渡船和竹筏,供大军渡江”
两人都是大西军的老杆子,相互合作了几十年,早就亲密熟悉无比,即便是有过间隙,也不影响再度合作。
李定国负责安营扎寨,防备对岸的缅军突袭,白文选则是负责准备渡河工具,甚至是防备锡箔江上游。
上缅甸高山丘陵地带,丛林密布,河流纵横,山上的柚木和竹林不要太少,白文选部加上民夫土司降兵,总共一万多人,随便搞搞就是几百上千只渡船竹筏。
“晋王,老夫倒是有个想法”
说到强渡锡箔江,坐在一旁,喝着凉茶的礼部尚书扶纲,则是眉头一挑,精光一闪,犹豫了一会还是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明日渡江,我军最好还是架设浮桥”
“下午的时候,老夫观锡箔江的江面,也就是60多丈宽(200米左右),但水流喘急,河道七弯八拐,竹筏渡江难度不小”
“我军精兵2万,还有1万多民夫丁壮,即便是有足够的渡船竹筏,也需要几个来回”
“老夫觉的吧,明早登陆对岸的军队,万一有个闪失,我军也可以凭借浮桥,快速回到北岸”
旁观者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久经沙场的李定国他们急于求成,一心只想强渡锡箔江,尽快逼迫缅王交出朱由榔。
礼部尚书扶纲,虽然不带兵打仗,但不代表什么都不懂,能爬上六部尚书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科考的时候也需要增试兵科。
竹筏木筏渡江,是简单方便的很,但需要来回折腾,如果有了浮桥,那就不一样了,能保证进退自如。
当然了,架设浮桥的难度和风险也不小,毕竟江对岸的缅军,连营好几里,保守估计也有好几万。
此战明军阵斩缅军美德侯、将军仰达梅,歼敌一万多,虏获6千多缅军和土司兵。
但跑掉了缅王御弟德钦内谬,这家伙还带走了3千禁军,直接从西门水路逃到对面的实楷城。
同样,此战明军的伤亡也不小,破城心切的李定国本部伤亡最大,攻城4天,本部伤亡2千余人,青壮民夫降兵无算,还折了悍将胡九鼎,被缅军的重鸟铳爆头。
另外两部明军,白文选和贺九仪,各自伤亡不到一千,反正都是降兵土司冲锋在前,明军站在身后砍杀督战。
昨日攻陷城池的时候,伤亡不小的明军,憋了一肚子气,彻底杀疯了,直接对缅军进行屠杀报复,但凡发现缅军模样的,全部一一斩杀。
闻知消息的李定国,急忙从后阵带兵进入马来城,才止住了明军疯狂,堪堪留下6千降兵炮灰。
当天晚上,马来城的明军休整一夜,开始有条不紊的劫掠、分配战利品和战俘。
第二天凌晨,急于营救朱由榔的李定国,留下大将贺九仪领兵5千镇守马来城,他自己带着本部和白文选的人马,再次发兵南下。
6月27日下午,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明军总计2万兵马,1万多民夫、丁壮和俘虏,来到60里外的锡箔江。
当晚明军就地安营扎寨,顾不得行军疲乏,开始砍伐周边树木竹林,紧急制作大量的渡船和竹筏,试图强渡锡箔江。
深夜,锡箔江北岸的晋王中军大营内,灯火烛光摇曳着,发出一丝丝微弱而坚定的光芒。
明军的2个巨头军阀和2个得力文臣,再度聚集在一起,正商量着明日强渡锡箔江的战事。
“痛快”
光着膀子、全身流油的李定国,拿起瓢盆狠狠的灌了一大口酸梅汤,来了一个透心凉,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左首的龚铭问道:
“龚军师,军中粮饷和士气怎么样了?”
明军越是往南行军,天气越是燥热难耐,立下营寨后,将士们都急不可耐的卸下甲胄,即便是深夜时分,外面吹进来的也是热风,让人闷热不已。
昨天经过和龚铭的一番对话后,李定国还是禁不住权势的诱惑,打算孤注一掷尽快强渡锡箔江,兵临缅都阿瓦城下,逼迫缅王交出大明皇帝。
当然咯,李定国和他的一众心腹大将,一直以来都是愤愤不平,没人愿意在穷山恶水的滇西边境,继续厮混下去,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当然要拼死一搏。
道理很简单,永历朝廷的根基就在云南,其根基更是大西军打下来的,朱雍槺凭什么监国大明,军政大权一手抓?
“回晋王”
军师龚铭身穿短袖长褂,听到问话后,赶紧放下手中的酸梅汤,擦了一把额头上的细汗,站起来恭敬的回道:
“军中的粮饷缴获了不少,不出意外的话,可保证2个月的用度”
“属下唯一担心的,就是天气炎热难耐,军中将士中暍(中暑)者不少,可能会影响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晋王带了几万大军,一路南下攻破十几个城池,不但虏获了大量的丁壮土司,还缴获劫掠了无数的金银钱粮,因此没什么后勤压力。
唯一的问题,还是天气问题,太热了,午时的时候,外面的温度甚至超过35度,身穿甲胄就是一种煎熬。
古代行军打仗,一般都会选择秋高马肥的季节,就是为了避免夏日和冬日严寒,防止军队不必要的战损。
“哎”
听到这话后,李定国抹了一把汗水,颓然的放下瓢盆,没心情再畅饮了,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
“这也是没办法啊,为了迎回陛下和朝廷,只能让将士们多多忍耐一些时日吧”
“实在不行的话,可分出一部分将士,上山采摘点桃子、李子、杏子等野果,再让后勤多煮一些酸梅汤,把剩余的清凉散也都分发下去”
一句话,速度太快,步伐太大,扯到蛋蛋了。
晋王李定国的军队,蹲在滇西边境几个月,虽然准备了不少粮饷,但发兵过于急切,军中缺少大量的金疮药和防暑用品。
况且还是军阀私自发兵,失去了云南朝廷的后勤支持,仅仅靠战船上的缴获,肯定远远不够。
顿了顿,李定国再把目光看向旁边的巩昌王白文选,点头问道:
“对了,巩昌王,渡船竹筏准备的如何了?明日能否渡江?”
所有的难题都是因为出兵太快造成的,那就速战速决,早日接到皇帝朱由榔,大家也能早点回师云南。
只要皇帝在手,天下我有啊,挟天子以令诸侯,后面的朱雍槺,也不再是问题了,通通靠边站。
“呃”
坐在一旁的老武夫白文选,同样是光着膀子,边听边大口喝着酸梅汤,听到问话后,毫不在意的打了一个饱嗝,再缓了一口气大声说道:
“晋王放宽心吧,老夫办事利索的很”
“老夫已经吩咐下去了,那帮兔崽子今晚就别睡了,天亮以后必须打造出800艘渡船和竹筏,供大军渡江”
两人都是大西军的老杆子,相互合作了几十年,早就亲密熟悉无比,即便是有过间隙,也不影响再度合作。
李定国负责安营扎寨,防备对岸的缅军突袭,白文选则是负责准备渡河工具,甚至是防备锡箔江上游。
上缅甸高山丘陵地带,丛林密布,河流纵横,山上的柚木和竹林不要太少,白文选部加上民夫土司降兵,总共一万多人,随便搞搞就是几百上千只渡船竹筏。
“晋王,老夫倒是有个想法”
说到强渡锡箔江,坐在一旁,喝着凉茶的礼部尚书扶纲,则是眉头一挑,精光一闪,犹豫了一会还是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明日渡江,我军最好还是架设浮桥”
“下午的时候,老夫观锡箔江的江面,也就是60多丈宽(200米左右),但水流喘急,河道七弯八拐,竹筏渡江难度不小”
“我军精兵2万,还有1万多民夫丁壮,即便是有足够的渡船竹筏,也需要几个来回”
“老夫觉的吧,明早登陆对岸的军队,万一有个闪失,我军也可以凭借浮桥,快速回到北岸”
旁观者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久经沙场的李定国他们急于求成,一心只想强渡锡箔江,尽快逼迫缅王交出朱由榔。
礼部尚书扶纲,虽然不带兵打仗,但不代表什么都不懂,能爬上六部尚书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科考的时候也需要增试兵科。
竹筏木筏渡江,是简单方便的很,但需要来回折腾,如果有了浮桥,那就不一样了,能保证进退自如。
当然了,架设浮桥的难度和风险也不小,毕竟江对岸的缅军,连营好几里,保守估计也有好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