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了不装了,其实我有病 第11章 掩埋的真相
吃着许久未曾吃过的汤面,蒋小周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清晨那碗凉了的豆浆,和几根软塌塌的油条,都未曾唤醒她关于童年味道的记忆。
此刻却是萦绕着蒋小周的心头。
面条滋味一般,但它的特殊点是,成人一根手指大小的面皮在锅中煮到变小。
其余的早已化为汤汁中的一部分,令汤变得格外浓稠,软烂失去筋道的面皮入口即化。
至于臊子里则是些煮到筷子一碰就烂的土豆条、还有煮到口感绵软的白菜、以及几乎全部消失在汤里只剩几根蜷缩的皮的西红柿,组成的。
整体虽然可以说是咸香咸香的,但终究让蒋小周想起来了以前在某音上刷到某国的食物:糊糊。
又一想到这毕竟是七十多九十多嘴里没几颗牙的老人吃的食物。
蒋小周便沉默地吸溜着面皮。
难怪她总是那么贪吃,原来是打小就没吃过好东西啊。
亏她小时候还觉得姥姥家的面食香。
不过又想到她爹妈做的菜,于是也释怀了。
印象中蒋小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母亲做的食物,二十多年应该有了。
所以她并不知道母亲厨艺如何。
至于父亲,父亲下岗在家没办法。
于是家里的一日三餐,就基本上交给了那个从没做过饭的男人。
母亲则是上班忙碌,要么是选择要么吃姥姥家的“老人饭”。
要么是吃父亲做的“没熟的饼、烧焦的菜、还夹着各式各样的头发”的黑暗料理。
这样一来二去的,姥姥家自然就成了蒋小周记忆里最好吃的地方。
其实也不然,比姥姥家更好吃的应该是大爷张宝来家。
明明对方是父亲同母异父的哥哥。
蒋小周其实也不明白为什么喊他叫大爷,喊他媳妇叫大妈。
但家里长辈让这么喊她就这么喊了。
大爷有的一身好厨艺,年轻时候做过厨子,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跑去了建筑行业。
最终倒也让他混了个门道出来。
大妈刘翠翠则是从小就被家人送出去的。
明明家里还有其他女婴在,偏偏送出来的是刘翠翠。
后来知道身世的催催只在她亲妈去世的时候回去看了眼,就和原生家庭再没了联系。
但刘翠翠的那一手厨艺也是相当了得。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后来张宝来不再下厨后,刘翠翠做饭时总抠抠搜搜的舍不得放肉和油。
蒋小周觉得第二好吃的地方是奶奶文志英家。
无论是逢年过节做的硬货,还是平时的家常。
比姥姥还大个七八岁的奶奶吃的饭菜仍旧重油重盐,和吃的寡淡又单一的姥姥家完全不同。
除去逢年过节时候的大鱼大肉,奶奶家平常的饭菜也都是好吃好喝的。
但让蒋小周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年过年时,奶奶家做的腌菜堪称一绝。
腌的油汪汪的油黄瓜一口下去,咸香中夹杂了一丝甜意。
保持了黄瓜本身的脆爽,丝毫没有变得软烂。
还有腌的蒜茄子,虽然咸但却不齁。
茄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但没有切到底,中间塞满了蒜末。
一口下去蒜香混合着茄香,茄皮的韧性还在,吃起来并非完全的绵软。
无论是弄油黄瓜,还是做蒜茄子,奶奶都舍得放料。
毕竟一大坛子的油黄瓜所用到的油和糖,在那个年代还是很金贵的。
而蒜茄子所用到大量的蒜,同样如此。
在北方家家户户都弄腌菜的城市里,这两样腌菜却是蒋小周后来再也没吃到过同样味道的。
不同于奶奶家的腌菜,姥姥家的腌菜除了咸味,还是只有咸味,是真正意义上的咸菜。
毕竟烟酒都来的老太太和刻板教条的老太太,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说起来奶奶究竟有两任还是三任丈夫,蒋小周并不清楚。
因为从小她就发现,姥姥家和奶奶家的两家人,告诉她关于对方家故事的版本里,绝大部分是不一样的。
而关于奶奶文志英的丈夫,姥姥冯秀娥说文志英嫁过三个人。
可在若干年后再回首的蒋小周发现,貌似是文志英只有两任丈夫。
只可惜在她若干年后,问父亲关于奶奶的事的时候。
父亲并没有回答太多,只说了句小孩子别好奇那么多。
但蒋小周还是知道一点,关于奶奶最后一任丈夫的故事。
对方往上数是个地主家,有着族谱记录着族人。
为什么蒋小周会知道这个,因为奶奶的这任丈夫是蒋小周那从未见过的亲爷爷,蒋发财。
是的,她的亲爷爷在她爹上初中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记得文志英去世时候,为了争她最终和谁葬在一起。
蒋发财的族人都出来劝说大爷张宝来和大姑张萍两人。
让他们同意把文志英葬在他们老蒋家的祖坟里。
这个扯远了,话说回来。
蒋小周记得她小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奶奶吃饭时候夹着根烟,桌上的玻璃杯里倒着半杯白酒。
已经八十的奶奶筷子一伸,夹起一片油光锃亮的扒肉条就吃了起来。
肉还没下肚,就就着口酒,嘴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
满头花白的头发随着奶奶的心情,愉悦的晃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
而且蒋小周记得她想吃什么零食,奶奶直接给她买。
无论是Ad钙奶,还是雪饼,又或者是巧克力。
当别人家的小孩都还看着小卖部里的干脆面眼巴巴的发呆时,蒋小周已经能拥有整箱的不同口味的干脆面。
那时候大概四五岁的她被寄养在奶奶家,父母都忙没人照料。
只不过在不同版本的故事里是:
母亲被打,父母闹离婚所以蒋小周被寄养在奶奶家。
母亲去玩,父亲管不来,没人要蒋小周包括她姥姥,所以被寄养在奶奶家。
虽然如此但蒋小周却觉得,那段时光应该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之一。
姥姥冯秀娥说,奶奶文志英他们一家从上到下都重男轻女。
说周瑛生下蒋小周的时候,文志英一家得知生的是个女孩,他那个当爹的直接出院走了。
连坐月子都是冯秀娥帮忙照料的,文志英连看都没来看一眼。
但是奶奶文志英说,蒋小周小时候是被奶奶养大的。
周瑛怀她的时候就想离婚,后来还干脆把蒋小周放在奶奶家不管不顾。
年幼的蒋小周根本分不清,她只知道从小两边人都在说谎。
她分不清真假也不知道谁说的才是真相。
其实长大后的蒋小周依旧分不太清楚。
只不过最后的最后,随着老人们的去世,那些真相就此掩埋在过去,彻底无从得知了。
清晨那碗凉了的豆浆,和几根软塌塌的油条,都未曾唤醒她关于童年味道的记忆。
此刻却是萦绕着蒋小周的心头。
面条滋味一般,但它的特殊点是,成人一根手指大小的面皮在锅中煮到变小。
其余的早已化为汤汁中的一部分,令汤变得格外浓稠,软烂失去筋道的面皮入口即化。
至于臊子里则是些煮到筷子一碰就烂的土豆条、还有煮到口感绵软的白菜、以及几乎全部消失在汤里只剩几根蜷缩的皮的西红柿,组成的。
整体虽然可以说是咸香咸香的,但终究让蒋小周想起来了以前在某音上刷到某国的食物:糊糊。
又一想到这毕竟是七十多九十多嘴里没几颗牙的老人吃的食物。
蒋小周便沉默地吸溜着面皮。
难怪她总是那么贪吃,原来是打小就没吃过好东西啊。
亏她小时候还觉得姥姥家的面食香。
不过又想到她爹妈做的菜,于是也释怀了。
印象中蒋小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母亲做的食物,二十多年应该有了。
所以她并不知道母亲厨艺如何。
至于父亲,父亲下岗在家没办法。
于是家里的一日三餐,就基本上交给了那个从没做过饭的男人。
母亲则是上班忙碌,要么是选择要么吃姥姥家的“老人饭”。
要么是吃父亲做的“没熟的饼、烧焦的菜、还夹着各式各样的头发”的黑暗料理。
这样一来二去的,姥姥家自然就成了蒋小周记忆里最好吃的地方。
其实也不然,比姥姥家更好吃的应该是大爷张宝来家。
明明对方是父亲同母异父的哥哥。
蒋小周其实也不明白为什么喊他叫大爷,喊他媳妇叫大妈。
但家里长辈让这么喊她就这么喊了。
大爷有的一身好厨艺,年轻时候做过厨子,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跑去了建筑行业。
最终倒也让他混了个门道出来。
大妈刘翠翠则是从小就被家人送出去的。
明明家里还有其他女婴在,偏偏送出来的是刘翠翠。
后来知道身世的催催只在她亲妈去世的时候回去看了眼,就和原生家庭再没了联系。
但刘翠翠的那一手厨艺也是相当了得。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后来张宝来不再下厨后,刘翠翠做饭时总抠抠搜搜的舍不得放肉和油。
蒋小周觉得第二好吃的地方是奶奶文志英家。
无论是逢年过节做的硬货,还是平时的家常。
比姥姥还大个七八岁的奶奶吃的饭菜仍旧重油重盐,和吃的寡淡又单一的姥姥家完全不同。
除去逢年过节时候的大鱼大肉,奶奶家平常的饭菜也都是好吃好喝的。
但让蒋小周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年过年时,奶奶家做的腌菜堪称一绝。
腌的油汪汪的油黄瓜一口下去,咸香中夹杂了一丝甜意。
保持了黄瓜本身的脆爽,丝毫没有变得软烂。
还有腌的蒜茄子,虽然咸但却不齁。
茄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但没有切到底,中间塞满了蒜末。
一口下去蒜香混合着茄香,茄皮的韧性还在,吃起来并非完全的绵软。
无论是弄油黄瓜,还是做蒜茄子,奶奶都舍得放料。
毕竟一大坛子的油黄瓜所用到的油和糖,在那个年代还是很金贵的。
而蒜茄子所用到大量的蒜,同样如此。
在北方家家户户都弄腌菜的城市里,这两样腌菜却是蒋小周后来再也没吃到过同样味道的。
不同于奶奶家的腌菜,姥姥家的腌菜除了咸味,还是只有咸味,是真正意义上的咸菜。
毕竟烟酒都来的老太太和刻板教条的老太太,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说起来奶奶究竟有两任还是三任丈夫,蒋小周并不清楚。
因为从小她就发现,姥姥家和奶奶家的两家人,告诉她关于对方家故事的版本里,绝大部分是不一样的。
而关于奶奶文志英的丈夫,姥姥冯秀娥说文志英嫁过三个人。
可在若干年后再回首的蒋小周发现,貌似是文志英只有两任丈夫。
只可惜在她若干年后,问父亲关于奶奶的事的时候。
父亲并没有回答太多,只说了句小孩子别好奇那么多。
但蒋小周还是知道一点,关于奶奶最后一任丈夫的故事。
对方往上数是个地主家,有着族谱记录着族人。
为什么蒋小周会知道这个,因为奶奶的这任丈夫是蒋小周那从未见过的亲爷爷,蒋发财。
是的,她的亲爷爷在她爹上初中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记得文志英去世时候,为了争她最终和谁葬在一起。
蒋发财的族人都出来劝说大爷张宝来和大姑张萍两人。
让他们同意把文志英葬在他们老蒋家的祖坟里。
这个扯远了,话说回来。
蒋小周记得她小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奶奶吃饭时候夹着根烟,桌上的玻璃杯里倒着半杯白酒。
已经八十的奶奶筷子一伸,夹起一片油光锃亮的扒肉条就吃了起来。
肉还没下肚,就就着口酒,嘴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
满头花白的头发随着奶奶的心情,愉悦的晃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
而且蒋小周记得她想吃什么零食,奶奶直接给她买。
无论是Ad钙奶,还是雪饼,又或者是巧克力。
当别人家的小孩都还看着小卖部里的干脆面眼巴巴的发呆时,蒋小周已经能拥有整箱的不同口味的干脆面。
那时候大概四五岁的她被寄养在奶奶家,父母都忙没人照料。
只不过在不同版本的故事里是:
母亲被打,父母闹离婚所以蒋小周被寄养在奶奶家。
母亲去玩,父亲管不来,没人要蒋小周包括她姥姥,所以被寄养在奶奶家。
虽然如此但蒋小周却觉得,那段时光应该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之一。
姥姥冯秀娥说,奶奶文志英他们一家从上到下都重男轻女。
说周瑛生下蒋小周的时候,文志英一家得知生的是个女孩,他那个当爹的直接出院走了。
连坐月子都是冯秀娥帮忙照料的,文志英连看都没来看一眼。
但是奶奶文志英说,蒋小周小时候是被奶奶养大的。
周瑛怀她的时候就想离婚,后来还干脆把蒋小周放在奶奶家不管不顾。
年幼的蒋小周根本分不清,她只知道从小两边人都在说谎。
她分不清真假也不知道谁说的才是真相。
其实长大后的蒋小周依旧分不太清楚。
只不过最后的最后,随着老人们的去世,那些真相就此掩埋在过去,彻底无从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