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 第636章放出消息,取消读书人的特权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636章放出消息,取消读书人的特权

    “行了行了。”常森摆摆手,望向厅外,“孔家不过是个门面,顶多是个千年的老招牌。眼下倒了也就倒了,你以为天下真有多少人真心向着孔家?”

    “不过是孔圣人的功德荫庇了后世千年,那些读书人靠着孔圣人的余晖,才在朝廷上有立足之地。”

    “如今孔家倒台,他们慌了神。太孙连孔家都能扳倒,对他们也绝不会手下留情。”

    常继祖紧锁眉心。

    “眼下文官们已经开始行动,很多部门的官员都甩手回家了,难不成他们不担心秋后被算账?”

    常森冷笑着说:“他们不过是想抱成一团互相取暖,以为只要团结一致,皇上就会投鼠忌器,为了稳定大局,对他们网开一面。”

    “可皇上并非是会手下留情的主儿……”

    常森轻轻讶异一声,望向常继祖,“以前,或许是这样。但眼下,也许真就不同了。”

    常继祖满腹狐疑:“眼下不同了?”

    “朝廷这两年不断改革,新人新政策层出不穷,可还没到彻底改头换面之时。”

    常森淡淡道:“皇上年轻时没怎么念书,但这几年哪天不是在补课研究历史?前朝改革为何半途而废?就是因为准备不足,急于求成,所有改革措施一股脑推出,又缺乏有力支持,自然频频失败。”

    “你看看大明这几年,有几回是乘势而上的改革。想想看,单是一个摊丁入亩,我们家的地如今又在何方呢?”

    叔侄俩一时陷入了沉默。

    常森时不时打个哈欠,常继祖眉心紧蹙,陷入沉思。

    就连门外的侍女,这时也不会进来打扰。

    管家也守在外面,一见有人靠近便挥手让人离开。

    片刻后,常继祖缓缓道:“眼下,就等太孙一个命令,只需殿下下令,我们就照办。”

    “正是这个理。”

    常森长舒一口气,连打了几个哈欠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等着就行,若我没猜错,太孙肯定比孔家人先一步入城。”

    说罢,常森掉头往内院走去。

    常继祖忙站起来恭敬相送,待常森离开后,他停在原地,眼神闪烁。

    片刻后,常继祖对着门外喊道。

    “备马,集合人马去军事学院。”

    ……

    “冯永逸传来消息,漕运顺畅,沿途叛军已被清除。”

    “山东三司衙门上书请罪,山东都司已派兵,与冯永逸联手肃清残余叛乱。三司承诺,一个月内全面平定山东。”

    “浙江锦衣卫秘密报告,交趾道布政使石伟毅归京复命,预计三日后到达应天。”

    宽阔的长江上,夜色中,月光温柔地洒在水面。

    朱高炽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立于船头,面色略显苍白。

    为掩人耳目,众人在抵达扬州之前,就已换乘一艘商船。

    相比官船,商船行驶在江面更加颠簸。

    朱允熥身着曳撒,英姿飒爽,远眺着已隐约可见的应天城。

    “应天府里有啥动静?”

    朱高炽往后退了退,目光扫向一旁的周豪跟冯海。

    周豪踏前,弯腰报告:“朝廷里很多官员都大门紧闭,足不出户。”

    “很多?到底是多少?”

    朱允熥嗤笑一声,讥诮道:“这时候还敢上朝的官员应该寥寥无几吧。”

    周豪噤声,转头望向冯海求援。

    朱高炽瞅着朱允熥脸色难看,出声道:“今晚就可到应天府外头,如果想继续隐秘行事,就不能大张旗鼓地敲城门进去了。”

    “去玄武湖吧,在那里找个地方先窝一阵子。”

    朱允熥挥手决断。

    接着他转向周豪。

    周豪连忙拱手:“小人在。”

    朱允熥压低声音:“派人混进城,把消息放出去。就说本宫打算剥夺所有读书人的特权待遇,大明子民理应平等相待,没有谁该享有特别优待。”

    朱高炽眉毛一挑,脸上表情复杂多变。

    他低声咕哝:“你是打算火上浇油呀。”

    大明律例,天下百姓依据户籍划分归属。

    科举考试中举者可享有多重优待,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

    借由这些特权,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容易积累起原始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霸占土地,迫使自耕农变成租地的佃户,接受献礼,逃避赋税。

    几代人的努力,加上家族间的联姻,地方上就成了这些人家族的私人领地。

    废除大明科举制度下有功名者的种种优待,这无疑是对国家政策的根本调整,影响远远超过对孔家一门的惩罚。

    牵涉到的这几十万人,正是大明内真正掌控利益分配的关键群体。

    朱高炽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忧虑,脸上的表情迅速变化。

    “全国读书人会愤怒抗议。”

    朱高炽倒抽一口气,“孔家不过是个牌坊,倒了也就倒了。士绅因功名得来的特权,才是他们真正在乎的东西。”

    “你知道为啥前宋时期改革屡次,却屡次失败吗?”

    朱允熥望着前方越来越清晰的应天府轮廓,轻轻开口。

    全城灯火通明。

    即便是远在江面,仿佛也能听到、看到十里秦淮河畔的歌声曼舞。

    好像能穿越时空,听到那宋朝钟声回荡。

    朱高炽正打算讲话,喉间却似被什么哽住,只张了嘴,发不出声响。

    他眨巴着眼,转向朱允熥,改口问道:“为何总是失败?”

    朱允熥转过身,“理想化的政策改革罢了。”

    “理想化?”朱高炽喃喃自语。

    朱允熥点颔首:“帝王以为仅凭一己之愿,便能在朝堂上所向披靡,却不明白稳固的基础同样不可或缺。”

    “改革派?”朱高炽小心翼翼地探问。

    “正是。”

    朱允熥确认道,并接着说:“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皆为生存奔波。大明非昔日宋朝可比,立国28年,正是变革的最佳时机。”

    朱高炽的思绪随之飘远,回溯近年来的种种变故。

    他试着分析:“我大明开国元勋,还有军事学院出身的武将们?”

    朱允熥面上浮现出微笑,拍了拍朱高炽的肩:“历来改革,从无一蹴而就。大明则不同,因为我们拥有坚实的后盾。消灭孔家,取消士子特权,又能怎样?”

    “我们是依赖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江山吗?以前能舍,想在更能弃。文官们自视甚高,以为没了他们,国家就会乱套,百姓将苦不堪言。”

    “河南之行,我也有过这样的顾虑,害怕官场动荡影响民间安宁。然而事实证明,河南各府官员大调整后,短短数月,百姓便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