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南锣鼓巷街霸 第40章 李爱国返乡记
热门推荐:
高冬涛的第二本书
当十八号女配放弃算命之后
四合院:拳打傻柱,脚踢贾张氏
女配她总是被强取豪夺
女友劈腿富二代,不料我是京少
战国帝业
星宇晨龙
奥特:披着奥皮穿越发现都黑化了
龙城英雄谭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时间来到八月,李爱国手中的积蓄,已经突破了一万大关。
学校是七月十五放假,八月初,李爱国带着一笔积蓄,到火车站,乘车返乡。
内陆的分产到户进行的很慢,阻力很大。
平静的小山村,
外界的风云幻变,似乎对这个贫苦落后的村子没有任何影响。
人们依旧是该上工上工,该磨洋工磨洋工,该饿肚子饿肚子,和以前没啥两样。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时代的有些农民为什么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好好劳作。
答案很简单——大锅饭!
干得多,干得少,都吃不饱,那不如省点力气,少浪费粮食。
山坳间的田地,一个个人影如同分布在棋盘上可以移动的棋子。
村民在种豇豆,俗称:“豆橛子”!一众在河南、山东、东北分布极广的蔬菜。
明代《救荒本草》有言:“豇豆苗今处处有之,人家田园多种,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篱落。”
名字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村子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在山坳里种上几十亩,一部分卖到县里换公分,另一份老的留着自己吃。
一般用滚水焯水凉拌,或裹面蒸后食用。
半生不熟吃喝可能中毒。
多亏了某位姓黄的老师,否则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东西不熟会中毒。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
老妮儿是李爱国母亲的名字,在农村一般是大女儿的意思。
听到山坡上有人喊自己名字,正在干活的段老妮立马回过头。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赶紧回家吧!”
“哎——”
这下确定是喊自己的了。
听见是自己儿子回来了,段老妮急忙丢下手里的活,把泥土在腰间抹了抹,迈着腿就往山上跑。
段老妮跑回家的时候,儿子已经到家了。
“娘!娘!你看我二哥给我买的手表!”
“还有我的小青蛙!会自己跑的小青蛙!”
老三老四看见母亲回来,连忙炫耀二哥给自己带的礼物。
段老妮不耐烦地推开孩子,急切地问道:
“你二哥呢?你二哥人呢?”
儿子从小没出过远门儿,这次一走就是一年,段老妮想儿子想得紧,迫切想见到儿子。
“二哥在厨房做饭呢!”
“对,二哥还给我们买了肉!”
......
厨房的李爱国,正站在地锅旁炒肉。
肉是回来时,路过镇子,在镇子上买的。
四指厚的大肥膘,花了十几块钱,切成小块儿,炸成肉方炸了两大盆,熬出来的猪油装了一大罐。
足够家人吃上大半年。
中午饭简简单单,剔肉剩下的骨头,连同大肉方一锅炖,什么都没放,当然什么也没有,只是放了一些盐。
李爱国吃了觉着一般,远不如学校五毛钱套餐有味道,但家里的弟弟妹妹却是吃得很开心,一人抱着一大块儿肥呼呼,没啥味道的肉啃,啃得很香,满脸笑容。
“二哥,肉真香,真好吃!”
“嗯,香你们就多吃点儿!”
“嗯,要是天天都能吃肉就好了。”
几个小家伙年纪不大,却贼能吃,巴掌大的肥肉,跟吃果冻似得,吸溜吸溜吃完了,伸着油乎乎的小手,就要往盆里那下一块儿。
然而,手还未碰到盆边儿,就被另一只大手拍开了。
段老妮瞪了几个孩子一眼:
“行啦啊!吃一块儿就够啦!剩下的留着明天吃!”
“可还有恁多呢!”小老三反驳道。
“是啊!娘!”
“屋里还有两盆呢,我们都看见啦!”
老四、老五也纷纷声援三哥,因为他们手里的也快吃完了。
“再多也不让吃了,狗窝里放不住剩馍!屋里面的是留着以后吃的,光想着一天霍霍完!”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如果不刹住这口子,几个还能真能把两盆肉嚯嚯完。
“娘,我没吃饱!”丫头小六抱着肉,嘴里还喊着饿。
“行啦,先把你手里剩下的吃完,没吃饱的,地锅里还有窝窝头,一人拿两个去!”
......
“你这孩子,买恁些肉干啥?净浪费钱。”
“刚挣到点儿钱,还没咋呀呢,就学会乱花钱啦!”
段老妮对儿子买肉其实是很高兴的,儿子在信里跟她说过,还没毕业在京城就找到了工作,累是累了点儿,但一月能挣四五十!
儿子能自己挣钱了,工资比乡长都高,她很为儿子骄傲!
当初为了送儿子去上大学,她抛下了老脸,挨家借钱,弄得娘家都不敢回。
村子里一直有风言风语。
“读书有啥用?看老李家那大学生,快把他爹娘的血喝干了!塌了一屁股债!一人上大学,全家跟着吃草!”
“大学生顶个屁用!”
“还不如上个职专、师范多好,不用花钱,还能拿津贴,我二舅家的孩儿就是学的师范,现在在县里都吃上商品粮了!”
段老妮听遍了流言蜚语,许多人都劝她别让儿子再上了。
可她就是憋着一口气儿!咬着牙,宁愿全家吃不上饭也要供老二上学。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这次儿子提着肉回来,可算是让她扬眉吐气,挣了好大的面子。
当然,该批评还是要批评的,穷人家的孩子,总是要给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
“娘,我知道了!”
“那手表你哪来的?那东西可是不便宜!”
段老妮终于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都说儿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子心连心。
这次儿子一回来,她就觉得自家从小听话,安生的儿子,有点儿不一样了。
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
“手表?”
“手表不是买的,是老师送的!”
段老妮是不信的!
手表多少钱她不知道,但那东西全村也就村支书家的小儿子有一个,整天戴在手上穿个短袖显摆,不用想也知道金贵的很。
“人家又不是你亲爹亲娘,能送你那么贵重的东西?”
“当然不是白送的,老师看重我才奖励我的!别人都没有!”
“哪个老师?就是上次借你钱,还给你找工作的那个李老师?”
“嗯!就是李老师!”
“那你也不能要啊!”
“人家都忙咱家这么大的忙了,要是没有李老师帮忙,你爹命都保不住,你咋还收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
“这不是丧良心吗?”
段老妮听说儿子受老师器重,很是欣慰,但农村人朴实的性格还是让她忍不住训斥:
“一个手表!娘!”
“娘,你不知道!我们李老师是京城人!”
“李老师家在皇城根儿上,有一栋自己的大院子!家里以前就是大户人家,祖上出过好几个进士,当过大官儿,爹娘都在港城生活,每年的房租都有好几百!”
段老妮一听,自己孩子老师居然是住在皇城根儿上的,还有自己的大院子的,心中很是吃惊。
“这...这么有钱?”
“可人家再有钱也是人家的啊!”
“是,我是说,一块儿手表咱们乡下人看着很主贵,但在人家看来都不算啥!”
李爱国继续添油加醋。
段老妮一辈子生活在乡下,去的最远地方就是县城,实在不能想象京城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京城,在她心目中,是广播里大人物们住的地方,是全国人才生活的地方,肯定是跟乡下人不一样的。
就像是古代的农民猜测皇帝耕地用金锄头一样。
对自己未知的世界,充满空白,只能靠臆想。
“那你也不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啊!给老师干活是应该的!多给老师干活,才能学到精细!”
“村里的老先生以前跟着老师学知识,不光要给老师家干活,还得给老师洗脚端尿盆儿!”
“知识是无价的,只要能学到知识......”
“再说了,人家李老师那么照顾你,是咱们得谢谢人家才对!”
“娘,我知道,手表是李老师给我的,要是别人给的,我指定不要!”
李爱国解释道,段老妮琢磨了一下,
“是这么个理儿。”
“那咱也得好好谢谢人家,等你走的时候,把家里...把家里......”
段老妮本想让儿子带点儿东西作为回礼,可想了好一会儿,也想不到自家这穷沟沟里有啥稀罕物儿。
试探的问道:
“要不......咱家晒的瓜豆酱捎给你们老师......能行吗?”
“行!咋不行啊娘,我走的时候就带走一罐,给李老师尝尝!”
“哎,好好好!多带点儿!多带点儿。”
手表的篇儿终于揭过去了!
李爱国松了口气儿!他实在不想家里知道他在投机倒把。
......
“多金贵的东西,给小孩子再弄丢了。”“你收好吧,走得时候带着!”
段老妮掏出从小老三手腕上扒拉下来的手表,放在桌子上。
“哦,手表啊!手表是给大姐的!”
“给你大姐买着干啥?她整天下地干活了,看天过日子,用得着这玩意儿。”
“留着当嫁妆!城里人都时兴这玩意儿。”李爱国解释道。
段老妮听到这个答案不再说话。
因为,她这才想到,整日被家里当男孩儿使唤的大女儿,确实到了结婚的年纪。
“那行,唉,老二懂事啦!我先给你姐收着,下次可别乱花钱啦!”
“嗯,知道啦!”
“以后上班挣了钱,一定要多孝敬你老师,无亲无故的,亏得人家这么帮咱......”
“嗯,娘,我记心里呢!”
“嗯,你记住就好!”
......
吃晚饭的时候,段老妮发现盆里的肉少了几块,二话没说,抄着擀面杖冲了出去。
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吃完晚饭,李爱国弄了一小盆儿肉,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奶重男轻女,对母亲姐姐不好,但对他确实宠得很,上一辈的恩怨他没法插嘴,只能做好自己的。
看望了老人,聊了聊天,临走时给老人留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带着父亲到了一趟县城。
父亲的断臂伤口虽然已经长好,但每天晚上都会又痒又痛,痒的时候,奇痒无比,疼的时候,如五指寸断,时不时还会抽筋儿,抽得人龇牙咧嘴。
听母亲说父亲一直都是忍着,家里没钱,舍不得看大夫。
“我之前不是寄回来一百块钱吗?”
“买粮食!还债了!”
李爱国这才知道,自己不在家的上半年,家里断粮好几次。
家里弟弟妹妹饿的到田里抓耗子,薅野菜吃。
李爱国默然!
“没事儿忍忍都过去!不用花那冤枉钱!”
看着父亲不在意地摆摆手,母亲站在一旁不说话。
李爱国心中很不是滋味儿,忽然发现昨天刚回来时看到的岁月静好都是假的,都是家人们演给自己看的。
......
好在,自己有钱了!
李爱国不顾阻拦,带着父亲到了县城,找到乡里人说的老中医,扎了几针,偷偷塞给老中医五十块钱。
老中医变得一脸和蔼,关切地告诉李父以后再有什么不舒服的,痒了疼了,都可以来找他,不收钱。
李父是十分高兴,感激涕零,直呼老先生是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
有钱确实好!
三十块钱。
在京城买不到一块儿好的手表。
但在家里,却能让家人连续吃两个月的肉!
三百块钱。
在师父和李叔的饭店,也就是一顿饭钱。
但在村子里,却能盖起三间大瓦房,让一家人不用再挤在一张床上。
过去背负在自己身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负债,回过头也仅仅只是两百来块钱。
但就是这两百来块钱,却让他们一家子两年抬不起头,还差点把人给饿死。
还了债的李爱国,忽然感觉无债一身轻!
仿佛心胸都广阔了不少。
有了钱,弟弟妹妹都能交学费上学了!每天可以吃上肉,吃猪油炒的菜,脸上的菜色越来越少,干瘦的身体渐渐充实,短短一个月,个头都窜了不少,每天高兴地叽叽喳喳!
知道自己能挣钱以后,母亲再次搬着小板凳,和街坊邻居坐在了一起;父亲即使断了一只胳膊,腰板儿依旧挺得笔直,每天笑呵呵。
还完债,大家又恢复了以前的关系,请了叔叔伯伯们来盖房子,房子半个月就盖起来了。
房子起来以后,住得宽敞了,以前不敢上门儿的媒婆也纷纷上门儿了。
有给他说媒的,也有给大姐说媒的,甚至还没上初中的小三儿,也有人抢着说媒。
短短一个月时间,李家仿佛扭亏为盈,从即将破产退市的垃圾股,一跃成为了十里八乡无比亮眼的优质潜力股!遭到股民们的争相追捧。
虽然只是多了三间瓦房,但无形中李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李爱国都看在心里!
这也让他对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坚定了他赚钱的想法!
时间来到八月,李爱国手中的积蓄,已经突破了一万大关。
学校是七月十五放假,八月初,李爱国带着一笔积蓄,到火车站,乘车返乡。
内陆的分产到户进行的很慢,阻力很大。
平静的小山村,
外界的风云幻变,似乎对这个贫苦落后的村子没有任何影响。
人们依旧是该上工上工,该磨洋工磨洋工,该饿肚子饿肚子,和以前没啥两样。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时代的有些农民为什么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好好劳作。
答案很简单——大锅饭!
干得多,干得少,都吃不饱,那不如省点力气,少浪费粮食。
山坳间的田地,一个个人影如同分布在棋盘上可以移动的棋子。
村民在种豇豆,俗称:“豆橛子”!一众在河南、山东、东北分布极广的蔬菜。
明代《救荒本草》有言:“豇豆苗今处处有之,人家田园多种,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篱落。”
名字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村子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在山坳里种上几十亩,一部分卖到县里换公分,另一份老的留着自己吃。
一般用滚水焯水凉拌,或裹面蒸后食用。
半生不熟吃喝可能中毒。
多亏了某位姓黄的老师,否则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东西不熟会中毒。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
老妮儿是李爱国母亲的名字,在农村一般是大女儿的意思。
听到山坡上有人喊自己名字,正在干活的段老妮立马回过头。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赶紧回家吧!”
“哎——”
这下确定是喊自己的了。
听见是自己儿子回来了,段老妮急忙丢下手里的活,把泥土在腰间抹了抹,迈着腿就往山上跑。
段老妮跑回家的时候,儿子已经到家了。
“娘!娘!你看我二哥给我买的手表!”
“还有我的小青蛙!会自己跑的小青蛙!”
老三老四看见母亲回来,连忙炫耀二哥给自己带的礼物。
段老妮不耐烦地推开孩子,急切地问道:
“你二哥呢?你二哥人呢?”
儿子从小没出过远门儿,这次一走就是一年,段老妮想儿子想得紧,迫切想见到儿子。
“二哥在厨房做饭呢!”
“对,二哥还给我们买了肉!”
......
厨房的李爱国,正站在地锅旁炒肉。
肉是回来时,路过镇子,在镇子上买的。
四指厚的大肥膘,花了十几块钱,切成小块儿,炸成肉方炸了两大盆,熬出来的猪油装了一大罐。
足够家人吃上大半年。
中午饭简简单单,剔肉剩下的骨头,连同大肉方一锅炖,什么都没放,当然什么也没有,只是放了一些盐。
李爱国吃了觉着一般,远不如学校五毛钱套餐有味道,但家里的弟弟妹妹却是吃得很开心,一人抱着一大块儿肥呼呼,没啥味道的肉啃,啃得很香,满脸笑容。
“二哥,肉真香,真好吃!”
“嗯,香你们就多吃点儿!”
“嗯,要是天天都能吃肉就好了。”
几个小家伙年纪不大,却贼能吃,巴掌大的肥肉,跟吃果冻似得,吸溜吸溜吃完了,伸着油乎乎的小手,就要往盆里那下一块儿。
然而,手还未碰到盆边儿,就被另一只大手拍开了。
段老妮瞪了几个孩子一眼:
“行啦啊!吃一块儿就够啦!剩下的留着明天吃!”
“可还有恁多呢!”小老三反驳道。
“是啊!娘!”
“屋里还有两盆呢,我们都看见啦!”
老四、老五也纷纷声援三哥,因为他们手里的也快吃完了。
“再多也不让吃了,狗窝里放不住剩馍!屋里面的是留着以后吃的,光想着一天霍霍完!”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如果不刹住这口子,几个还能真能把两盆肉嚯嚯完。
“娘,我没吃饱!”丫头小六抱着肉,嘴里还喊着饿。
“行啦,先把你手里剩下的吃完,没吃饱的,地锅里还有窝窝头,一人拿两个去!”
......
“你这孩子,买恁些肉干啥?净浪费钱。”
“刚挣到点儿钱,还没咋呀呢,就学会乱花钱啦!”
段老妮对儿子买肉其实是很高兴的,儿子在信里跟她说过,还没毕业在京城就找到了工作,累是累了点儿,但一月能挣四五十!
儿子能自己挣钱了,工资比乡长都高,她很为儿子骄傲!
当初为了送儿子去上大学,她抛下了老脸,挨家借钱,弄得娘家都不敢回。
村子里一直有风言风语。
“读书有啥用?看老李家那大学生,快把他爹娘的血喝干了!塌了一屁股债!一人上大学,全家跟着吃草!”
“大学生顶个屁用!”
“还不如上个职专、师范多好,不用花钱,还能拿津贴,我二舅家的孩儿就是学的师范,现在在县里都吃上商品粮了!”
段老妮听遍了流言蜚语,许多人都劝她别让儿子再上了。
可她就是憋着一口气儿!咬着牙,宁愿全家吃不上饭也要供老二上学。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这次儿子提着肉回来,可算是让她扬眉吐气,挣了好大的面子。
当然,该批评还是要批评的,穷人家的孩子,总是要给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
“娘,我知道了!”
“那手表你哪来的?那东西可是不便宜!”
段老妮终于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都说儿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子心连心。
这次儿子一回来,她就觉得自家从小听话,安生的儿子,有点儿不一样了。
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
“手表?”
“手表不是买的,是老师送的!”
段老妮是不信的!
手表多少钱她不知道,但那东西全村也就村支书家的小儿子有一个,整天戴在手上穿个短袖显摆,不用想也知道金贵的很。
“人家又不是你亲爹亲娘,能送你那么贵重的东西?”
“当然不是白送的,老师看重我才奖励我的!别人都没有!”
“哪个老师?就是上次借你钱,还给你找工作的那个李老师?”
“嗯!就是李老师!”
“那你也不能要啊!”
“人家都忙咱家这么大的忙了,要是没有李老师帮忙,你爹命都保不住,你咋还收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
“这不是丧良心吗?”
段老妮听说儿子受老师器重,很是欣慰,但农村人朴实的性格还是让她忍不住训斥:
“一个手表!娘!”
“娘,你不知道!我们李老师是京城人!”
“李老师家在皇城根儿上,有一栋自己的大院子!家里以前就是大户人家,祖上出过好几个进士,当过大官儿,爹娘都在港城生活,每年的房租都有好几百!”
段老妮一听,自己孩子老师居然是住在皇城根儿上的,还有自己的大院子的,心中很是吃惊。
“这...这么有钱?”
“可人家再有钱也是人家的啊!”
“是,我是说,一块儿手表咱们乡下人看着很主贵,但在人家看来都不算啥!”
李爱国继续添油加醋。
段老妮一辈子生活在乡下,去的最远地方就是县城,实在不能想象京城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京城,在她心目中,是广播里大人物们住的地方,是全国人才生活的地方,肯定是跟乡下人不一样的。
就像是古代的农民猜测皇帝耕地用金锄头一样。
对自己未知的世界,充满空白,只能靠臆想。
“那你也不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啊!给老师干活是应该的!多给老师干活,才能学到精细!”
“村里的老先生以前跟着老师学知识,不光要给老师家干活,还得给老师洗脚端尿盆儿!”
“知识是无价的,只要能学到知识......”
“再说了,人家李老师那么照顾你,是咱们得谢谢人家才对!”
“娘,我知道,手表是李老师给我的,要是别人给的,我指定不要!”
李爱国解释道,段老妮琢磨了一下,
“是这么个理儿。”
“那咱也得好好谢谢人家,等你走的时候,把家里...把家里......”
段老妮本想让儿子带点儿东西作为回礼,可想了好一会儿,也想不到自家这穷沟沟里有啥稀罕物儿。
试探的问道:
“要不......咱家晒的瓜豆酱捎给你们老师......能行吗?”
“行!咋不行啊娘,我走的时候就带走一罐,给李老师尝尝!”
“哎,好好好!多带点儿!多带点儿。”
手表的篇儿终于揭过去了!
李爱国松了口气儿!他实在不想家里知道他在投机倒把。
......
“多金贵的东西,给小孩子再弄丢了。”“你收好吧,走得时候带着!”
段老妮掏出从小老三手腕上扒拉下来的手表,放在桌子上。
“哦,手表啊!手表是给大姐的!”
“给你大姐买着干啥?她整天下地干活了,看天过日子,用得着这玩意儿。”
“留着当嫁妆!城里人都时兴这玩意儿。”李爱国解释道。
段老妮听到这个答案不再说话。
因为,她这才想到,整日被家里当男孩儿使唤的大女儿,确实到了结婚的年纪。
“那行,唉,老二懂事啦!我先给你姐收着,下次可别乱花钱啦!”
“嗯,知道啦!”
“以后上班挣了钱,一定要多孝敬你老师,无亲无故的,亏得人家这么帮咱......”
“嗯,娘,我记心里呢!”
“嗯,你记住就好!”
......
吃晚饭的时候,段老妮发现盆里的肉少了几块,二话没说,抄着擀面杖冲了出去。
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吃完晚饭,李爱国弄了一小盆儿肉,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奶重男轻女,对母亲姐姐不好,但对他确实宠得很,上一辈的恩怨他没法插嘴,只能做好自己的。
看望了老人,聊了聊天,临走时给老人留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带着父亲到了一趟县城。
父亲的断臂伤口虽然已经长好,但每天晚上都会又痒又痛,痒的时候,奇痒无比,疼的时候,如五指寸断,时不时还会抽筋儿,抽得人龇牙咧嘴。
听母亲说父亲一直都是忍着,家里没钱,舍不得看大夫。
“我之前不是寄回来一百块钱吗?”
“买粮食!还债了!”
李爱国这才知道,自己不在家的上半年,家里断粮好几次。
家里弟弟妹妹饿的到田里抓耗子,薅野菜吃。
李爱国默然!
“没事儿忍忍都过去!不用花那冤枉钱!”
看着父亲不在意地摆摆手,母亲站在一旁不说话。
李爱国心中很不是滋味儿,忽然发现昨天刚回来时看到的岁月静好都是假的,都是家人们演给自己看的。
......
好在,自己有钱了!
李爱国不顾阻拦,带着父亲到了县城,找到乡里人说的老中医,扎了几针,偷偷塞给老中医五十块钱。
老中医变得一脸和蔼,关切地告诉李父以后再有什么不舒服的,痒了疼了,都可以来找他,不收钱。
李父是十分高兴,感激涕零,直呼老先生是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
有钱确实好!
三十块钱。
在京城买不到一块儿好的手表。
但在家里,却能让家人连续吃两个月的肉!
三百块钱。
在师父和李叔的饭店,也就是一顿饭钱。
但在村子里,却能盖起三间大瓦房,让一家人不用再挤在一张床上。
过去背负在自己身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负债,回过头也仅仅只是两百来块钱。
但就是这两百来块钱,却让他们一家子两年抬不起头,还差点把人给饿死。
还了债的李爱国,忽然感觉无债一身轻!
仿佛心胸都广阔了不少。
有了钱,弟弟妹妹都能交学费上学了!每天可以吃上肉,吃猪油炒的菜,脸上的菜色越来越少,干瘦的身体渐渐充实,短短一个月,个头都窜了不少,每天高兴地叽叽喳喳!
知道自己能挣钱以后,母亲再次搬着小板凳,和街坊邻居坐在了一起;父亲即使断了一只胳膊,腰板儿依旧挺得笔直,每天笑呵呵。
还完债,大家又恢复了以前的关系,请了叔叔伯伯们来盖房子,房子半个月就盖起来了。
房子起来以后,住得宽敞了,以前不敢上门儿的媒婆也纷纷上门儿了。
有给他说媒的,也有给大姐说媒的,甚至还没上初中的小三儿,也有人抢着说媒。
短短一个月时间,李家仿佛扭亏为盈,从即将破产退市的垃圾股,一跃成为了十里八乡无比亮眼的优质潜力股!遭到股民们的争相追捧。
虽然只是多了三间瓦房,但无形中李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李爱国都看在心里!
这也让他对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坚定了他赚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