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1960:南锣鼓巷街霸 > 第67章 王朔

1960:南锣鼓巷街霸 第67章 王朔

    没有客人,王朔百无聊赖。

    这时,路对面突然踉踉跄跄跑来一个小家伙,“嘟嘟嘟嘟——”像是小火车一样,一头撞进他怀里。

    “哎呦呦——”

    坐在小板凳上的王朔差点儿被儿子撞翻。

    “差点儿给爹撞到!”

    小孩子咯咯咯地笑出声!

    “又重啦!是不是?”

    “没有!”

    “没有?让爹称称看看!”

    王朔将儿子抱起来,然后装作使劲却举不动的样子:

    “哎呀呀,好沉啊!”

    “还没有?”拍了拍儿子光滑的小屁屁,“都快成小猪啦!”

    “没有!”孩子撒娇道,“没有胖!”

    ”好!没有胖!你怎么来我这儿了?怎么不在你妈那待着?”

    王朔把孩子搂进怀里,问道。

    夫妻俩都在街上摆摊,儿子才三岁,家里侄子侄女多,老两口顾不上,夫妻俩索性就把孩子带来一起。

    “爹——,我想吃,妈妈不给我买!”

    “是吗?为什么不给我们童童买?”

    “妈妈,妈妈说童童...童童不听话!”小男孩怯怯地说道,一边说一边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爹爹。

    “那童童今天听话了吗?”王朔笑着用胡子茬蹭儿子的小脸蛋。

    “听话了!童童今天可听话了,还帮妈妈卖东西了!”小孩子骄傲地说道。

    “是吗?那妈妈确实错怪童童啦!”

    “爸爸给你买吃好不好!”

    “好!”

    “叫声爹听听!”

    “爹——”小孩子甜甜地叫了一声爹。

    “哎——”

    这一声甜糯糯的爹,甜到了王朔心里。

    “买!”

    小孩子把头埋进父亲怀里,像个小女孩一样,撒娇地说道。

    “买买买!”

    “爹这就给你拿钱。”

    王朔听说儿子要吃,没有犹豫,从腰包里掏出一毛钱塞到儿子小手里。

    西单的倒爷越来越多,吸引了许多客流,伴随而来的小商小贩也越来越多。

    很多人重新拾起了祖传手艺,开启了摆摊生活,卖的,煎饼果子的,捏糖人儿的,表演小皮影戏的......

    西单俨然成了一个大集,天天都像赶庙会一样热闹。

    “去吧,买完就赶紧回来,别乱跑啊!”

    王朔交待道,八十年代也有人贩子,不是没人没丢孩子。

    王朔和媳妇虽然把孩子带来,但并不是放养,一般都不让孩子离自己太远,生怕丢了!

    “我知道啦爹!”

    小孩子攥着一毛钱钢镚,再次像小火车一样嘟嘟嘟驶离,小跑着奔向铺子。

    王朔看着儿子远去的小背影,露出一脸姨妈笑。

    王朔对儿子十分宝贝,他是56年生人,比陈泽小一岁,今年也25岁了,像他们这一代知青,结婚都比较晚,24岁,25岁结婚都是很正常的。

    当然,也有结婚比较早的,在当知青的时候,就和当地人或知青结婚生子的。

    王朔在东北当知青的时候,自视甚高,觉得京城的爷们儿就得找一个京城大妞,一直没谈,额...其实也偷偷谈过一个,不过比较隐秘,没声张,就连一个宿舍的几个兄弟里,也没几个知道的。

    不过没谈多久,几个月就分手了,后来自然也没跟人提起,算是一场无疾而终的地下恋情,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78年回到京城后,家里安排了相亲,先上车后补票,年底儿子就出生了!

    有了儿子后的王朔,变得不一样了。

    沉稳了不少,先是在厂里干了小半年的临时工,,之后跟着家里哥哥邻居做起了倒爷,再然后就是现在,自己拉起队伍,带着媳妇,从陈泽那里拿货,自己单干。

    王朔本人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有自己的房子,有老婆,有孩子,不缺吃,不缺喝......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如果能一直这么过下去,也挺好!

    “你又给他钱了?”

    王朔一扭头,是自己媳妇,裹着大棉衣,埋怨地瞪着自己。

    “给了!”

    王朔很飒然,丝毫不带怕的!

    “都说了别这么惯着孩子!”妻子抱怨道,“昨天他都吃了一个啦,今天还给他买!”

    “昨天是昨天的,今天是今天的,昨天还吃饭了呢,今天不得照样吃!”

    “孩子想吃就给他买嘛!咱挣钱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儿子嘛,又不是买不起!买个怎么了?”

    王朔一顿诡辩,在慈母严父的传统时代,王家却是另类的虎妈猫爸。

    妻子拿他没办法,只能干瞪眼!

    “你现在给他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以后长大了咱们家多少家产也不够他败的。”

    见妻子又用以后说事儿,王朔开玩笑道:

    “那咱就多挣点儿,让咱儿子使劲儿败也败不玩!”

    所谓的“穷养儿,富养女!。”

    男孩穷养防止长大以后败家,女孩富养免得长大了一个棒棒糖让黄毛骗走,这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子观念。

    可王朔并不这么看!

    他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零花钱是一分都没有,跟胡同里孩子凑在一起,他也是最穷的那个,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吃人家剩下的不要的。

    人家丢在地上的糖,捡起来塞嘴里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

    就因为家里穷,以前的他没少受人家白眼,表面上说说笑笑的朋友,真正瞧得起他的没几个。

    因为没人喜欢一个捡人破烂儿,爱占便宜的朋友!

    爱慕虚荣,喜欢吹牛逼,很大程度上就是心虚,心里没有底气,怕人家看不起。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像自己一样的人!”

    王朔就是这样!很久以前他就发誓,自己将来有了孩子,一定不要让孩子像自己一样。

    “你就惯着他吧!”妻子对于王朔宠儿子显然也已经习惯了,不再说什么。

    “生气啦?”

    王朔见媳妇生气,拉着媳妇衣角,将媳妇拉到自己身边,两人坐在小凳子上,他拍着媳妇的背,像是哄小孩一样。

    “哎呀——你别乱摸,这大街上呢!”

    “我没乱摸,就暖暖手!”

    “哎呀,拿出去,快拿出去,有客人来啦,都看见啦!”

    ......

    “两位要什么啊?”

    买东西的是一对年轻小情侣,王朔知道像这种一般都是来买磁带或者手表的。

    男孩送喜欢的女孩手表,或者小年轻闲逛看看有没有最近新出的流行音乐。

    “手表要吗?鬼子生产的洋货,精巧的很,我这儿还有情侣款的,你们看看。”

    王朔将摊位上的一款银白色表链的电子手表拿了出来,懂行的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情侣款,只不过是同一品牌款式不同。

    不过,经过王朔这么一说,一对小情侣果然心动了,问道:

    “这手表多少钱啊?”

    “这手表原价是40的,如果你们要买一对儿,就给你们便宜10块,按70卖给你们。”

    这款电子手表确实不便宜,他拿货价也要17块钱一个,卖35,已经算是不赚钱了。

    “哦,我们再看看。”

    小情侣在听了价格之后,犹豫都没带犹豫地便扭头走了。

    “秀水街才卖30块钱,这儿竟然卖35块,还说便宜了,奸商!”

    “走吧,咱们去秀水街看看!那边的东西确实比这边便宜!”

    “本来以为西单这边能便宜点儿的......”

    练摊几年的王朔虽心如磐石,但依旧不免动摇。

    因为这是事实,倒爷越来越多,尤其在秀水街一帮温州人到来之后,生意更加不好做了。

    35块的手表没坑人,确实便宜了不少。

    因为一年前的时候,这款手表还是卖70元一个的,现在卖35元,已经是便宜一半了。

    可经不住有人更便宜。

    以前卖一个手表,从到货到出货,三倍利润是最基本的,现在能有两倍已经是很不错了!

    不仅仅是手表,其他生意也同样不好做。

    晚上回家,王朔躺在床上,儿子趴在他的肚皮上呼呼大睡,他搂着媳妇感叹道:

    “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喽!”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我今天卖出去一百多!其他几个摊子也差不多,虽然没有以前生意好,但一天也能赚个四百多,这可比咱在厂里上班赚的多了!”

    “是啊!是不少!搁以前,一大家一年也挣不了400块!现在咱们一天就能挣这么多!”

    可,人最怕的就是对比!

    “我昨天进货的时候听人说,之前跟在一起进货的老王,就是一直在街口和他妹妹摆摊那个!”

    “嗯,怎么了?他们家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妻子对这家人有印象,关心的问道。

    “没出什么事,就是老王搭上了川省的路子,光是佣金就赚了三万!”

    “咱们辛辛苦苦一年也没人家一单挣得多!”

    ......

    ......

    ......

    东棉花胡同,中戏家属院

    陈泽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上演的是《豫剧:大祭桩》,演唱的是豫剧名角常香玉。

    这个名字在豫省可以说上至八十老太,下至三岁小孩,没有人不知道。

    都说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陈泽才刚二十来岁,就喜欢上了戏剧,听着还觉得挺有意思,咿咿呀呀。

    豫剧其实是比较通俗的,后世互联网上都说,豫剧之所以能保持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能养活自己,不用像其他戏种靠国家养着。

    其实这件事说来轻松,但若是真得回忆起来,那就是心酸故事了。

    犹记的乡村空地上,一辆五征车拉来一群戏剧演员一唱一晚上,而门票则只是每家每户的一把花生。

    第一场戏开唱之前,一个人拿着称盘一排一排的收花生瓜子儿,后面跟着年轻人拿着麻袋,一边收,一边鞠躬说谢谢。

    “老三?你怎么来了?”

    陈泽听见敲门声,看见是李肖来串门。

    当初房子是一起买的,两家现在住到一块儿,是对门儿邻居,互相串门儿倒是十分方便。

    “哥,这是这个月的分红,我给你送过来。”

    陈泽看见李肖递过来的牛皮纸包裹的一沓方块儿。

    “分红?这个月的账不是算过了吗?这钱是什么分红?”

    陈泽疑惑的问道。

    李肖解释道:

    “录像厅的分红,阿华那个录像厅,哥你不记得了?这是录像厅的分红!”

    “录像厅?我知道啊!”

    录像厅他当然知道,陈花花天天泡在里面的那个嘛,人都快废了!

    “这是过去一年的吗?”

    “不是,之前的我给嫂子了,这是这个月的!”

    陈泽有些吃惊!

    “这个月的?这么多?这少说也有两三万了吧?”

    “三万九!”

    “这么多?开录像厅这么赚钱?”

    陈泽记得他的股份应该是不多的,自己一个月就能分这么多,那录像厅一个月能赚多少就不敢想了。

    “我记得才一共也才开了三家吧?”

    李肖笑着说:

    “哥,你的消息早就过时了,那是一年多前的消息了,现在阿华的录像厅已经开了二十多家了!”

    “东城三家,昌平三家,房山五家,北戴河八家......”

    在得出录像厅生意一月能赚二三十万元的时候,陈泽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时代娱乐产业的疯狂。

    东安门的那个录像厅他去看过,也没觉得怎么样,人是不少,但两三毛一张的电影票,想来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然而没想到一个月下来竟然能挣这么多。

    “阿华这小子胆子确实大啊!一年开二十多家!这种性格是个做大事的人!”

    谈起阿华,李肖不吝啬地赞扬道:

    “确实,这小子做事确实有魄力,当初开录像厅的时候,自己钱还不够,还是找我借了点,我说你少开一家不就好了,他说不,非要一口气同时开三家!”

    “当时让我入股,我其实是不看好的......”

    “也是没想到,竟然这么赚钱!”

    当初投资了几万块钱,现在一下子翻了几十倍,光是每月拿到的分红,就比投资的多。

    送走了李肖,陈泽看着桌子上的钱,也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真得是风起云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