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 第435章 乡试第一场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第435章 乡试第一场

    一个上午,孙山不仅成功地把三道《四书》题做完,还腾誉好。

    孙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可是答案,不能弄脏不能弄花。

    中午的时候,官差来发饭,孙山看了看,竟然是大白米饭配卤肉,还有一碟青菜加一碗蛋花汤。

    哎呦,乡试的伙食跟院试的伙食根本不是一个水平,乡试的饭菜竟然那么丰盛,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因为只有早上有考生上茅房,所以隔壁的茅房暂时还不是非常恶臭。

    孙山连忙把饭菜塞入肚子里,虽然他实在不想吃,但还是把所有啃到肚子了。

    哎,天气炎热,心情自然烦躁,虽然是秋天,可夏日的蝉鸣还在一直叫,听得人心情更烦躁了。

    等官差把饭碗收拾回去后,孙山休息了一会儿,等醒来尿急,于是申请到茅房。

    此时的茅房已经很多五谷之物,孙山一阵恶心,忍着极度的恶臭后,匆匆上完,走两步路就到他的号舍。

    孙山眼睛无光地看着前面,像极了他五岁在河边目光呆滞的模样。

    孙山的号舍在最后一排,跟院试的布局一样,他的右边是潮州佬,左边是茅房,茅房靠着的是墙边。

    前面是一排号房,但是背对着他。

    也就是说西区这里只有他一个人挨着茅房,他前面的考生或许闻到臭,但能做到眼不见为净。

    孙山好恨啊,为什么老天爷把他安排到这个地方?

    莫非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孙山觉得自己不需要啊,因为有过一次,哪里需要再来一次呢。

    孙山脑袋胡思乱想,怎么睡也不睡不着,本来吃饱有饭气,想来一个午睡。

    可脑袋一直高速运转,想了想,还是爬起来继续做题。

    先用水洗了把脸,在鼻腔下涂了涂自制的清凉油。

    孙山本来想做“虎标万金油”,可材料难找,于是改做成家庭版的清凉油。

    自制清凉有,非常简单

    做法也非常简单,艾草,薄荷叶蒸煮后过滤,加入茶籽油再蒸煮,最后加入天然的蜂蜡。出来装入罐子,等放凉就是固体了。

    清凉油有清凉驱蚊,止痒消肿等功能,是居家的必用品。

    这次带进来主要是驱蚊止痒,如今倒是让他当香水来用了。

    进来的时候,官差把他的凝固体清凉油掰得稀巴烂,不过能用就行。

    孙山又在号舍散了不少硫磺,这是防蚊虫蛇蚁,加上清凉油的味道以及茅房的味道,孙山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闻什么味道。

    咕噜咕噜地喝了一碗水后,继续做题。

    目前状态还算不错,比院试的迷迷糊糊好很多,起码现在没有中暑,耳目还是非常清明的。

    总共四道《五经》题,孙山打算先做完一篇再构思下一篇。

    这四道题并没有做过,但也很快找到出处,看来主考官真得打算走稳打稳扎的路线。

    出的题目并不是很难,对于他们这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考生来说,只要基础扎实,就能找到题目的出处。

    所以这些题考的是考生对注释的理解,孙山瞬间有信心了,继续埋头苦干。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送晚饭的人来了,收拾好东西,吃了晚饭后,孙山打算晚上再继续做题。

    三天的考试,第一天就把四书题做完,并且也构思出一道五经题,孙山对于自己这样的速度,非常满意。

    今晚做完一道五经题,那么剩下的三道五经题明天做完,后天就查漏补缺。

    吃过晚饭后,考生陆陆续续来放毒,这次更狠,摆明上大号。

    孙山愣愣瞌瞌地躺板板,决定先入睡,等那些人上完茅房后,才开始做题。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隔壁的潮州佬竟然开始打呼噜了。

    孙山无力望天,隔壁的潮州佬看样子最多比他大五六岁,怎么年纪轻轻睡觉就打呼噜呢?

    还有这种环境下也能睡得着,还睡得那么香,孙山也服气了。

    爬了起来,点燃蜡烛,洗了把脸,在涂了一抹清凉油在鼻腔,孙山把木板搭了起来,继续做题。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是一道《周易》题。

    出自《周易_系辞下》。

    大致意思是“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

    讲述了商业刚起步时候的情景,没有货币,只有物品交换。

    孙山想了想,这一道表面看起来是讲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实际突出最后的那一句------“各得其所”。

    如何做到“各得其所”?

    《素书*原始》中: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注日: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

    可见所谓的“德”,就是“得”。

    就是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使世间的万事万物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绝对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

    孙山想得满头大汗。

    从《易经》的一段话,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各得其所”。

    再给“各得其所”注释引出的参考书《素书》。

    最后从“各得其所”中再次抓住重点“得”-----引出“德”亦做“得”,最后才能得到最想要表达的意思。

    题目出自《易经》表面讲贸易,其实讲“德”,跟原来商贸活动一点关系都没有。

    孙山情不自禁地想,试题不仅考对《四书五经》的熟练程度,更要考平时扩展的阅读范围。

    乡试跟前世高考根本不是一个范畴,不是一个难度。

    乡试的表面范围很窄,实际很宽,或者可以说没有范围。

    高考还能有个参考范围让你参考。

    孙山想出了题目的中心思想后,便开始做题。

    夜静人深时,总算把这道《周易》题做完。

    孙山再次摸了摸额头的汗水加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赶紧收拾好东西,毫无形象地躺板板,忍着恶臭,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