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78 第227章 《花城》约稿
热门推荐:
变成女生?问题不大
嫡女倾城之夫君,别惹我!
我的江湖往事
修为万倍返还,开局实力四皇级!
九千岁:从伺候娘娘开始权倾朝野!
快穿之攻略悲苦男配
重生70:开局就断亲,打猎养全家
修仙:当社恐绑定社牛系统
美漫:我!明界维度领主!
两人进门的时候,也被门口的对联给吸引了。
主要是,杨老爷子的书法确实难得。一点不夸张的说,完全是大师级别的水准。
蒋明春今天下厨做了两个菜,担心苏编辑吃不惯,又从外面叫了一个。
三人对坐,从文学作品,聊到当下的稿费改革。
今年年初公布的稿费改革,名义上看,各类稿酬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可千字10块封顶的价格,比起五十年代以前都不如。也引得当今文坛不少人提出意见。
光从收入上来看,现在的作家,一个中长篇就能赚几百块。等于普通上班族半年甚至一年的工资。
可并不是谁都像蒋明春这么变态,一年能写好几部长篇中篇。
有的作者几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写出一部长篇。
有的即使是写了几篇,可因为写稿,来回寄稿,中途审稿、改稿,等待最后的排版发表。
一系列的流程下来,往往发表一篇作品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一个作者一年发表一两个作品就已经算高产了。
现在大多数的作者还在为生计发愁,能靠写作这个职业吃饭的人少之又少。
放眼现在整个文坛,也就几位文学大佬们可以做到不在乎稿费。
巴金先生更是拒绝了国家给的工资,担任职务不拿钱,只用自己的稿费。
而像蒋明春这种奇葩,也算是个例中的个例。
从第一部《地下交通站》截至现在为止,两年一共发表了三部长篇,两部短篇,一部中篇,还有一篇散文。
完完全全就是作家中的战斗机!
一方面得益于,本身就在京都,只要不投外省就免去了寄稿这个过程。
至于审稿,就更方便了。凡是他的稿子一般都是副主编甚至是主编亲自审稿,等到编辑部去审的时候,主要编辑们基本上已经看完了,大致意见也确定了。
其它编辑也只不过是找找错字,琢磨琢磨改稿的部分。
偶尔会出现改稿的情况,那也是直接一个电话,然后把蒋明春叫到编辑部现场修改。
在效率方面就比别的作家快了许多倍。至于写作过程就更不用说了。
脑子里的东西直接往纸上搬,灵感这种东西与我无关!
也正是因为蒋明春的‘高产’导致现在谁都来约稿,根本就不考虑他能不能写出来的问题。
“这稿费的改革,我看还要继续加大。现在新文学兴起,在举办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之后,这种规模更胜从前。
今年恢复了印数稿酬,定在了原着稿酬的1%~2%。我觉得这一点,没有充分体现对优秀创作者的重视和鼓励!”
刘欣武自己也是个作者,说出的话也同样是站在作者的角度。
蒋明春对此感同身受。
就拿《高山》这本书来说。要是按照现如今规定的印数稿酬来算。
每卖出一万册,就多支付基础稿酬(也就是首次发表的稿费)的1%~2%。
《高山》的基础稿酬是六百三。按照2%的比例,卖出一万册才十二块六。要是按照《高山》的总印数来算,确实是一笔巨款。
可要知道,像《高山》这么离谱的销量,毕竟是个例。
大多数作家能卖出几万十万册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是啊!我们花城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今年年初发表的作品,范主编按照千字九块的标准,支付稿酬。算是开了个先例。”
苏主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对着蒋明春的。
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为了体现花城对待作者的优厚。
这句话要是跟别的作家说,说不定还能起到一些效果。毕竟年初的稿费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正式拍板施行。
可老苏没有想到,蒋明春拿的是千字十块,现如今稿费的最高标准。
蒋明春也没有去炫耀,也跟着在一旁附和:
“对于作家来说,尤其是一个职业从事写作的同志来说,稿酬的多少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作者对待写作的热情。低稿酬的形势只适合于当下情况的过渡。
我相信,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稿酬问题必定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再次的调整。”
刘欣武提了一杯,三人痛快的喝下。
一杯酒下肚,刘欣武见情况差不多,当即引出了今天的目的:
“明春,我就直说了吧。老苏很早就想跟你约稿了。想必花城对待作者的优厚程度,你是知道的。”
苏编辑也趁热打铁道:
“是啊!别人不敢说!如果是春明作家来稿,绝对是最高标准!而且我们什么都收,不管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
蒋明春全程笑吟吟的,没有表态,也没有拒绝。
这样的态度让苏编辑和刘欣武心里有些打鼓。
尤其是苏编辑,这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花城》虽然是和《当代》的创刊时间差不多。但是人家《当代》有人文社做后盾,什么样的稿子约不来?
因为没有《当代》一样的大背景《花城》就从稿费下手。
一句话“我给的多,来我这里!”
蒋明春吃了几口菜,在两人的注视下缓缓举起酒杯,朝两人招呼:
“苏编辑,刘大哥,来喝一杯!”
两人只能又陪了一杯。
苏编辑眼看蒋明春丝毫没有提约稿的事情,只好退而求其次:
“春明作家,约稿的事情咱们可以慢慢谈。无论价格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好说。
这次来其实还有一件事情,《花城》想转载《活着》和《高山》两部作品。”
真是瞌睡送枕头。
蒋明春其实已经有了意动要跟花城合作,而现在的一切只不过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里。
像《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这种官方背景深厚的大平台,合作的作家众多,来稿数量更是不缺。
自己肯定是没法在稿费方面讨价还价。
最多按照规定千字十块,连十块零一都别想。
但《花城》就不同了,只要能够创造绝对的价值,就算是打破常规也不是不可能。
主要是,杨老爷子的书法确实难得。一点不夸张的说,完全是大师级别的水准。
蒋明春今天下厨做了两个菜,担心苏编辑吃不惯,又从外面叫了一个。
三人对坐,从文学作品,聊到当下的稿费改革。
今年年初公布的稿费改革,名义上看,各类稿酬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可千字10块封顶的价格,比起五十年代以前都不如。也引得当今文坛不少人提出意见。
光从收入上来看,现在的作家,一个中长篇就能赚几百块。等于普通上班族半年甚至一年的工资。
可并不是谁都像蒋明春这么变态,一年能写好几部长篇中篇。
有的作者几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写出一部长篇。
有的即使是写了几篇,可因为写稿,来回寄稿,中途审稿、改稿,等待最后的排版发表。
一系列的流程下来,往往发表一篇作品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一个作者一年发表一两个作品就已经算高产了。
现在大多数的作者还在为生计发愁,能靠写作这个职业吃饭的人少之又少。
放眼现在整个文坛,也就几位文学大佬们可以做到不在乎稿费。
巴金先生更是拒绝了国家给的工资,担任职务不拿钱,只用自己的稿费。
而像蒋明春这种奇葩,也算是个例中的个例。
从第一部《地下交通站》截至现在为止,两年一共发表了三部长篇,两部短篇,一部中篇,还有一篇散文。
完完全全就是作家中的战斗机!
一方面得益于,本身就在京都,只要不投外省就免去了寄稿这个过程。
至于审稿,就更方便了。凡是他的稿子一般都是副主编甚至是主编亲自审稿,等到编辑部去审的时候,主要编辑们基本上已经看完了,大致意见也确定了。
其它编辑也只不过是找找错字,琢磨琢磨改稿的部分。
偶尔会出现改稿的情况,那也是直接一个电话,然后把蒋明春叫到编辑部现场修改。
在效率方面就比别的作家快了许多倍。至于写作过程就更不用说了。
脑子里的东西直接往纸上搬,灵感这种东西与我无关!
也正是因为蒋明春的‘高产’导致现在谁都来约稿,根本就不考虑他能不能写出来的问题。
“这稿费的改革,我看还要继续加大。现在新文学兴起,在举办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之后,这种规模更胜从前。
今年恢复了印数稿酬,定在了原着稿酬的1%~2%。我觉得这一点,没有充分体现对优秀创作者的重视和鼓励!”
刘欣武自己也是个作者,说出的话也同样是站在作者的角度。
蒋明春对此感同身受。
就拿《高山》这本书来说。要是按照现如今规定的印数稿酬来算。
每卖出一万册,就多支付基础稿酬(也就是首次发表的稿费)的1%~2%。
《高山》的基础稿酬是六百三。按照2%的比例,卖出一万册才十二块六。要是按照《高山》的总印数来算,确实是一笔巨款。
可要知道,像《高山》这么离谱的销量,毕竟是个例。
大多数作家能卖出几万十万册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是啊!我们花城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今年年初发表的作品,范主编按照千字九块的标准,支付稿酬。算是开了个先例。”
苏主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对着蒋明春的。
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为了体现花城对待作者的优厚。
这句话要是跟别的作家说,说不定还能起到一些效果。毕竟年初的稿费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正式拍板施行。
可老苏没有想到,蒋明春拿的是千字十块,现如今稿费的最高标准。
蒋明春也没有去炫耀,也跟着在一旁附和:
“对于作家来说,尤其是一个职业从事写作的同志来说,稿酬的多少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作者对待写作的热情。低稿酬的形势只适合于当下情况的过渡。
我相信,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稿酬问题必定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再次的调整。”
刘欣武提了一杯,三人痛快的喝下。
一杯酒下肚,刘欣武见情况差不多,当即引出了今天的目的:
“明春,我就直说了吧。老苏很早就想跟你约稿了。想必花城对待作者的优厚程度,你是知道的。”
苏编辑也趁热打铁道:
“是啊!别人不敢说!如果是春明作家来稿,绝对是最高标准!而且我们什么都收,不管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
蒋明春全程笑吟吟的,没有表态,也没有拒绝。
这样的态度让苏编辑和刘欣武心里有些打鼓。
尤其是苏编辑,这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花城》虽然是和《当代》的创刊时间差不多。但是人家《当代》有人文社做后盾,什么样的稿子约不来?
因为没有《当代》一样的大背景《花城》就从稿费下手。
一句话“我给的多,来我这里!”
蒋明春吃了几口菜,在两人的注视下缓缓举起酒杯,朝两人招呼:
“苏编辑,刘大哥,来喝一杯!”
两人只能又陪了一杯。
苏编辑眼看蒋明春丝毫没有提约稿的事情,只好退而求其次:
“春明作家,约稿的事情咱们可以慢慢谈。无论价格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好说。
这次来其实还有一件事情,《花城》想转载《活着》和《高山》两部作品。”
真是瞌睡送枕头。
蒋明春其实已经有了意动要跟花城合作,而现在的一切只不过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里。
像《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这种官方背景深厚的大平台,合作的作家众多,来稿数量更是不缺。
自己肯定是没法在稿费方面讨价还价。
最多按照规定千字十块,连十块零一都别想。
但《花城》就不同了,只要能够创造绝对的价值,就算是打破常规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