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你好1978 > 第229章 文讲所开会

你好1978 第229章 文讲所开会

    今天上午收到了沪上图书馆的来信,信中表明,沪上图书馆想要把《高山》这部作品作为经典藏书进行收录。

    这种级别的待遇,可以说是对《高山》的高度认可。

    蒋明春接到来信也是激动万分,随后张老打来了电话,下午有一个关于文讲所阶段学习的报告会。

    去党校的路比较远,蒋明春借了陈教授的自行车,骑着过去。

    等到了地方,几位老前辈已经到了。

    吴教授和王教授正聊着天,两个老头子不知道在聊什么,笑声一直不断。

    蒋明春走到跟前,就听见吴教授说:

    “大快人心呐!这么多年了。身边那么多遭受苦难的同志们,现在也算是有个交待了。

    我支持公开审判!最好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审判他(她)们。”

    蒋明春立刻想起,今年貌似有件重大的事情要发生。

    那就是对F4的公开审判。

    记得前世,就是在今年。进行了全国电视直播。

    无数群众聚集在电视前,看着这一幕,声泪俱下。

    那一年河湾村没有电视,公社直接组织几个村的人一起看电视。

    报纸,媒体,各种刊物都刊登了这一事件。

    是相当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蒋明春没有打扰两位教授,和丁琳打了个招呼之后,就跟蒋自隆他们这些学员凑合在了一起。

    “明春,你写的《父母爱情》真是好极了!昨天让我熬了半个晚上,要不是今天有大会,我都不准备睡觉了。”

    蒋自隆还真就把《当代》也给带到会场上了。

    旁边几个女学员也上来和蒋明春打招呼。

    “明春老师,你写的德华不会是按照你妹妹为原型吧?”

    “对啊!这部《父母爱情》是不是根据自身家里的情况写的?我感觉像是在看电视一样,写的太细致,太好了!”

    不是对方提起,蒋明春都忘了自己还有个妹妹。

    要说蒋小梅跟德华比较,那简直就是八竿子打不着。

    不过有一点,两人还是有些相似的,那就是有一股子倔劲儿。

    也不知道,她嫂子给邮寄回去的学习资料有没有认真去看。

    蒋明春同学员们聊了几句,就被张老给薅到前面去了。

    “张老,我就来这里讲过一堂课,不用和讲师们坐在一起吧?”

    张老不容反驳道:

    “教过一堂课,那也是讲师。”

    说罢忽然压低声音:“一会儿,记得讲讲你这部《父母爱情》。”

    蒋明春这时候才发现,原来不止是蒋自隆手里有一本《当代》放眼看去,大家每个人的手里好像都有一本。

    不是吧?

    自己又要被坑过来,磨嘴皮子了?

    对上张老意味深长的笑容,蒋明春心里的怀疑立刻变成的肯定。

    今天的会开的比较简单,就是几个讲师谈论谈论这段时间的授课情况,几位学员起来说说这段时间的收获。

    文讲所开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不少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灵感启发,已经开始动笔写自己的作品了。

    比如叶兴、王安一、张康康,在来文讲所之前就开始动了笔。

    轮到学员代表之一的韩石起来发言,对方直接脱稿进行。

    可能是听吴教授的课,听多了,那神态和说话的样子简直和吴教授如出一辙:

    “要我说,在文讲所的一个月里,比我在地方学习一年的时间还要充实。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吴教授讲到的名着创作手法。

    如“草蛇灰线”“犯中有避”“横云断岭”等,让我耳目一新。

    吴教授的记忆力也是相当的好,大篇大段的原文张口就来,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学员佩服。”

    吴教授见学员这么夸自己,也开口道:

    “不要夸我!在记忆力方面我不如茅盾。茅盾连《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都能背。

    不过茅盾说他比不过鲁迅,鲁迅读过的很多书都能背诵。

    可鲁迅呢。他说自己比不过康有为,说康有为的学问更大。屋子里四面都是书,抽出一本只要是看过的,他都记得,是真真实实的过目不忘。

    我与他们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啊!”

    什么叫内卷,这就是了!

    蒋明春今天算是见识了。怪不得这些人能成为文坛巨匠呢。学问是一方面,天赋也是一方面。

    现场的年轻人听完这番发言,一个个都自愧不如。

    张老担心这些学员心理受到打击,也跟着开了个玩笑:

    “所以说啊,一山更比一山高。以后有人要说他的记性好,你们就用吴教授今天的话来激励激励他。自我不成,举先贤嘛!”

    现场顿时一片笑声。

    张老继续说道:

    “作品是学问的试金石,我们这帮老一辈的人,今天能坐在这里,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那么点作为,有那么点建树。

    你们年轻人的未来还长啊!未来的可能也是无限的。”

    说到这里,张老突然看向了蒋明春:

    “比如我们的明春同志。我最初看到他的作品还是在《活着》发表之后。

    这句话可能不够确切。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在《老兵》的时候就看过,只不过是看了部分,没有完全看完。

    之后听了巴金的推荐,我算是第一批看过《活着》的读者。 在还没有正式发表之前。

    也算是用了那么一点特权!这一点大家可以批评,但不要怨我!我也是个人嘛!我也难免好奇!”

    张老的说话风格一直很幽默,大家也不会蠢到真的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儿较真,去批评人家。

    “看完《活着》之后,说实话我有些难以形容。在得知明春的年龄之后,我就更加难以形容了。

    借用老冯对《活着》的评论,它是一部以小见大,在苦难中找寻真理的伟大作品。

    之后我和文学界诸多同志讨论过,也议论过关于明春同志本人。

    大家普遍认为,《活着》这部作品,将会是明春同志个人,难以攀越的高岭。可我们都失算了!也低估了明春同志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