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78 第239章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热门推荐:
变成女生?问题不大
嫡女倾城之夫君,别惹我!
我的江湖往事
修为万倍返还,开局实力四皇级!
九千岁:从伺候娘娘开始权倾朝野!
快穿之攻略悲苦男配
重生70:开局就断亲,打猎养全家
修仙:当社恐绑定社牛系统
美漫:我!明界维度领主!
文人的世界有时候很难让人理解。
在常人看来,不就是起了个名字,发表个什么思想,什么理论,这有什么好激动,还大吹特吹的。
可事实上,正是有了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文学事业的发展才会慢慢进步。
就像科学的发展,从某个科学家开始提出一个理论,然后众多的人前赴后继的研究,推进,直到取得重大的突破。
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只有取得突破的人是伟大的,最先提出这个理论和观念的人也是同样伟大的。
没有第一个人提出,后面的科学突破也就不会存在。
蒋明春想过现场会有一些反应,只是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按照前世“新时期文学”这个词的出现还要等上好几年,在此期间文学界的学者们一直苦于如何去划分,去寻找一个精准的分界线。
《伤痕文学》也好《改革文学》也罢。究其原因,这两个名词的出现,其实都是大家在试图定义,划分文学的一种探索。
蒋明春提出的《新时期文学》成功为文学界解开了这个答案。也使的这场演讲的气氛变得截然不同。
好不容易等到现场安静下来,蒋明春继续起了自己的演讲:
“刚才我们聊了《伤痕》这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说了它的写作手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乔厂长上任记》。”
“这篇文章被称为《改革文学》的原因,就在于它描述的是十年之后,乔厂长顶住压力,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重新盘活。
他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也不去计较过往。勇于在关键时候站出来,不怕担责任。
这样的一个形象,代表着我们干部的优良品质。 同时也代表着我们从历史中走出,把眼光放在了现实,放在了改革上。”
蒋明春微微笑道:
“几个月前,我在短篇小说评价大会上和蒋自隆聊过,也就是这篇作品的作者。
他和我说:乔厂长这篇作品写的时候比较坎坷,但在创作手法方面,却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简单的‘描写好人好事的文学’中跳出来,从‘方案之争、路线之争’的小说结构中跳出来、
从描写事件和生产过程的‘车间文学’中跳出来,尝试着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展开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文学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去适应文学的某种模式。’
我听闻之后深以为然!
这部作品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表达方式,都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以前从未出现的模式。
如果要说新文学,我认为乔厂长这部作品,才是一部真正的新文学。”
看到旁边作协领导认同的点头,几位燕大主要领导们也都露出笑容。
一番连续的讲话,让蒋明春有些口干舌燥。
好在讲台放了茶缸。蒋明春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
“之前我在接受燕大校报采访的时候,管主任就曾问过我对当时《伤痕文学》的看法。
我说:‘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我们的人民也不会永远都沉浸在过去的苦难当中。
我们的文学作品,也不该永远停留在诉苦和批判当中。
回忆过去的苦难,为的是让我们更加渴望美好的未来。”
一阵热烈的鼓掌在礼堂响起。
今天的管主任也来到了现场,此时此刻,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一定非他莫属。
旁边的刘主任低声笑道:“这小子还把你给扯进去了。”
管主任一边跟着鼓掌,一边回应道:
“明春同学是个人才啊!今天过后怕是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春明这个作家了。不对!以后说不定得叫文学家了。
他对文学的判断和分析,比我们这些人都要强啊!”
刘主任的笑容忽然僵在脸上,可能是平日里蒋明春给他们这些领导的印象,依旧停留在过去那个喜欢拍马屁,喜欢给学校找事情,还总是嘻嘻哈哈爱跟他们开玩笑的样子。
现在听管主任这么一说,他才慢慢反应过来。
对于蒋明春自己已经不能用普通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了。
讲到最后,蒋明春站起身指着上面的横幅:
“新文学,就要有新的创作手法。
我们从《伤痕》说到《乔厂长上任记》
从批判的手法,谈论到几个‘跳脱’的写法。我们说了不少,也谈论了不少,这场演讲到这里也该结束了。
那归根结底,什么才算新?怎么才能找到新文学的写作道路呢?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一瞬间,现场所有的师生,就连几位领导也跟着一边鼓掌,一边起立。
雷鸣般的掌声将一切杂音全部掩盖,这一刻蒋明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震耳欲聋”。
掌声一直持续了将近五分钟,有些人的手掌都拍红了。
尤其是唐南乔一行人,还有和蒋明春一个班级的。恨不得把所有的劲儿都使上。
“太精彩了!最后一句话说的太好了!明春这家伙每次都能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啊!”
唐南乔感慨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王丽和徐慧敏,看着讲台上的蒋明春眼里泛着无数颗小星星。
何存军手拍了一半,担心自己回去就忘了,也掏出了随身带的本子,把刚刚那句话,还有之前蒋明春提出的‘新时期文学’这个词记录在了上面。
“我就说嘛!我就说嘛!这场演讲一定会被记入校册的。明春是要在学校留下属于他的印记!”
李田一和宪成杰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现在的心情了。
只能跟着大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掌,以此来表达对这位学弟的崇拜。
恍然间,李田一回忆起了第一次看到对方站在后台通道时的情景。
那时候,对方的脸上,也依旧是此刻这副始终平静的微笑。仿佛一切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
才过去两年,对方比当初更加从容了,也更有才华了。
在常人看来,不就是起了个名字,发表个什么思想,什么理论,这有什么好激动,还大吹特吹的。
可事实上,正是有了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文学事业的发展才会慢慢进步。
就像科学的发展,从某个科学家开始提出一个理论,然后众多的人前赴后继的研究,推进,直到取得重大的突破。
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只有取得突破的人是伟大的,最先提出这个理论和观念的人也是同样伟大的。
没有第一个人提出,后面的科学突破也就不会存在。
蒋明春想过现场会有一些反应,只是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按照前世“新时期文学”这个词的出现还要等上好几年,在此期间文学界的学者们一直苦于如何去划分,去寻找一个精准的分界线。
《伤痕文学》也好《改革文学》也罢。究其原因,这两个名词的出现,其实都是大家在试图定义,划分文学的一种探索。
蒋明春提出的《新时期文学》成功为文学界解开了这个答案。也使的这场演讲的气氛变得截然不同。
好不容易等到现场安静下来,蒋明春继续起了自己的演讲:
“刚才我们聊了《伤痕》这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说了它的写作手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乔厂长上任记》。”
“这篇文章被称为《改革文学》的原因,就在于它描述的是十年之后,乔厂长顶住压力,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重新盘活。
他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也不去计较过往。勇于在关键时候站出来,不怕担责任。
这样的一个形象,代表着我们干部的优良品质。 同时也代表着我们从历史中走出,把眼光放在了现实,放在了改革上。”
蒋明春微微笑道:
“几个月前,我在短篇小说评价大会上和蒋自隆聊过,也就是这篇作品的作者。
他和我说:乔厂长这篇作品写的时候比较坎坷,但在创作手法方面,却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简单的‘描写好人好事的文学’中跳出来,从‘方案之争、路线之争’的小说结构中跳出来、
从描写事件和生产过程的‘车间文学’中跳出来,尝试着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展开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文学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去适应文学的某种模式。’
我听闻之后深以为然!
这部作品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表达方式,都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以前从未出现的模式。
如果要说新文学,我认为乔厂长这部作品,才是一部真正的新文学。”
看到旁边作协领导认同的点头,几位燕大主要领导们也都露出笑容。
一番连续的讲话,让蒋明春有些口干舌燥。
好在讲台放了茶缸。蒋明春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
“之前我在接受燕大校报采访的时候,管主任就曾问过我对当时《伤痕文学》的看法。
我说:‘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我们的人民也不会永远都沉浸在过去的苦难当中。
我们的文学作品,也不该永远停留在诉苦和批判当中。
回忆过去的苦难,为的是让我们更加渴望美好的未来。”
一阵热烈的鼓掌在礼堂响起。
今天的管主任也来到了现场,此时此刻,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一定非他莫属。
旁边的刘主任低声笑道:“这小子还把你给扯进去了。”
管主任一边跟着鼓掌,一边回应道:
“明春同学是个人才啊!今天过后怕是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春明这个作家了。不对!以后说不定得叫文学家了。
他对文学的判断和分析,比我们这些人都要强啊!”
刘主任的笑容忽然僵在脸上,可能是平日里蒋明春给他们这些领导的印象,依旧停留在过去那个喜欢拍马屁,喜欢给学校找事情,还总是嘻嘻哈哈爱跟他们开玩笑的样子。
现在听管主任这么一说,他才慢慢反应过来。
对于蒋明春自己已经不能用普通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了。
讲到最后,蒋明春站起身指着上面的横幅:
“新文学,就要有新的创作手法。
我们从《伤痕》说到《乔厂长上任记》
从批判的手法,谈论到几个‘跳脱’的写法。我们说了不少,也谈论了不少,这场演讲到这里也该结束了。
那归根结底,什么才算新?怎么才能找到新文学的写作道路呢?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一瞬间,现场所有的师生,就连几位领导也跟着一边鼓掌,一边起立。
雷鸣般的掌声将一切杂音全部掩盖,这一刻蒋明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震耳欲聋”。
掌声一直持续了将近五分钟,有些人的手掌都拍红了。
尤其是唐南乔一行人,还有和蒋明春一个班级的。恨不得把所有的劲儿都使上。
“太精彩了!最后一句话说的太好了!明春这家伙每次都能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啊!”
唐南乔感慨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王丽和徐慧敏,看着讲台上的蒋明春眼里泛着无数颗小星星。
何存军手拍了一半,担心自己回去就忘了,也掏出了随身带的本子,把刚刚那句话,还有之前蒋明春提出的‘新时期文学’这个词记录在了上面。
“我就说嘛!我就说嘛!这场演讲一定会被记入校册的。明春是要在学校留下属于他的印记!”
李田一和宪成杰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现在的心情了。
只能跟着大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掌,以此来表达对这位学弟的崇拜。
恍然间,李田一回忆起了第一次看到对方站在后台通道时的情景。
那时候,对方的脸上,也依旧是此刻这副始终平静的微笑。仿佛一切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
才过去两年,对方比当初更加从容了,也更有才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