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你好1978 > 第273章 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

你好1978 第273章 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

    “姐,向前哥,快进屋。娘知道向前哥今天要来,正在里面包饺子呢。”

    郑晓平脸上的笑容灿烂,十四岁的少年,眼中透露着对饺子的向往。

    只是对于吃惯了饺子的刘向前,根本没有什么稀罕的感觉,那不远不近的笑容始终挂在嘴角,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嘲讽。

    “向前,咱们进去吧。”

    “嗯,好。”

    因为特殊原因,郑晓婷的父亲在十年中去世,虽然现在问题解决了。

    可过去一家子都是靠父亲的工资来养活,现在父亲不在,郑晓婷和母亲弟弟也没个正经的工作,一家子过的紧巴巴的。

    后来还是通过陈月红的介绍,在国营洗染场当了个临时工。

    上个月在工友的介绍下和刘向前认识,对方长相不错,性格又好,个人又在国营场当领导。简直是再优秀不过了。

    最重要的是,对方答应自己能给她转到二机厂当正式工。

    单是最后一条,就让郑晓婷高兴的不行。

    二机厂的正式工,比自己现在挣的工资将近多出一倍。要是真能成,以后家里吃穿都不用这么紧巴巴的了。

    进了屋,母亲王兰芳早已经准备好了茶水,把糖果和瓜子儿都摆了出来。

    “呀!这就是向前吧!多好的一个小伙子!来快进屋。”

    刘向前的笑容比刚才稍微多了一点:

    “您好啊王阿姨!”

    说话间,刘向前已经把这个家里为数不多的家具打量了一遍。

    一个字“穷”!

    可能家里唯二的电器就是电灯和手电筒了。

    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对他的胃口。

    果然!郑家对于这个上门的金龟婿那是格外的重视,简直就是围着刘向前转。

    就连吃饺子都是紧着刘向前吃,郑晓平的碗里只盛了五六个,吃完不等他朝饺子盘里伸筷子,就被母亲一个眼神制止。

    郑晓平眼巴巴的看着饺子盘,只能悻悻的把筷子收了回去。

    刘向前一切看在眼里,当即用筷子给郑晓平夹了好几个,:

    “晓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来多吃几个。”

    随后又用筷子给郑晓婷夹了半碗。

    郑晓婷看着如此体贴的男朋友,心里甜的像是吃了蜜,看向对方的眼神都勾芡了。

    刘向前温柔的露出一个微笑,然后从兜里摸出一叠钞票,连数都不数抽出几张,塞到郑晓平手中:

    “晓平,拿着。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

    “谢谢向前哥!”

    郑晓平看着手里的钱,双眼放光。

    母亲王兰芳当即呵斥:

    “晓平快还给你向前哥,你拿钱干什么!向前,你也真是的,给他干什么!

    多少钱也不够他花!”

    刘向前挡住王兰芳的手:

    “阿姨,我拿晓平当亲弟弟,我给自己弟弟拿钱,用的找这么生分吗?”

    刘向前的一句话,让郑晓婷一家子都沉浸在了喜悦中。这顿饺子仿佛过年吃的还要香......

    杨老爷子家今天格外热闹。

    见自家大哥真的把蒋明春给喊来了,唐佳一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直接跑了出去,说是要喊几个同学过来。

    杨老爷子看上去,还是如往常一样的硬朗。见到蒋明春立刻就要拉着他坐。

    “明春小友,不知上次在你家写的那副对联,有没有人补上横批啊?”

    蒋明春无奈笑道:

    “您老的水平太高了,见了那副对联的人,都夸您的字写的好,倒是没人去关注上面的内容了!”

    “哈哈哈...”老爷子被这波马屁拍的,那叫一个舒坦:“明春小友就会哄我这个老头子,我这点花架子功夫,谁会在意啊!”

    “诶?您老还不信啊!我真没骗您!”蒋明春接过茶杯,“张广年您认识吧?上次张老去我家的时候,就夸您的书法写的好。

    还说之前有人推荐您,担任筹备书法协会的代表,结果您没同意,是有这个事儿吧?”

    老爷子听闻,顿时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哈哈,是有这么一回事。我嫌事情繁杂就回绝了。都这么一把年纪了,再多的头衔和名誉对我已无半点用处。

    偷得浮生半日闲,把握这片刻光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要紧的事儿啊。”

    蒋明春不由伸出大拇指:

    “高!老爷子,您的境界实在是高。”

    马屁拍多了,也难免会产生免疫。

    和杨老爷子对饮半杯茶,后者突然提起一个话题:

    “不知明春小友,对现如今的时局变化,有何看法?”

    蒋明春略微思索开口道:

    “看法谈不上,感受倒是有几分。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如今我们全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开始以自身为基准,对内对外寻求真相。”

    “寻求真相?”

    不知何时,唐南乔和杜海民也坐在了旁边。听到蒋明春说出的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

    杨老爷子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蒋明春顿了顿:

    “我记得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很多人带着这个疑问去寻找答案,也有很多人自认为找到了答案。

    在变革与传统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很多事物被分割,分化,最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对立思想,并且在激烈的碰撞着。

    就如同《伤痕文学》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有很多人去批判它,也有很多人去赞美它。

    可等到一切盖棺定论以后,过去批判的那群人,大多摇身一变成为了支持者。 而赞美的那群人却开始摒弃这种文学思想的限制,探索起了新的文学。

    这种思想上的变革,其实就是一种对真理,和真相的不断寻找和追求的过程。

    这场变革,总会有人源源不断的加入,它像一个巨大的车轮一样,载着我们的国家滚滚向前。

    一切敢于挡在这只巨轮面前的事物,都将会被无情的碾碎。

    而这场变革的是非,最终也只有成为历史,经过检验之后才会得到答案。

    至于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判断、紧跟、顺应这个时代。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这只巨轮甩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