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第一百三十八章 梁武帝
“民族国家,既可以拿来直接对外殖民扩张,也可以用在对内的殖民归化。”
扩张与归化,这是两码事。
前者负责开辟疆土,后者负责教化新土百姓。
林煜想了想,对着二人突然提问:“嗯,你们应该都有读过两晋南北朝的史书吧?”
二人听到问题,都是有些迷惑,但还是点头。
“自是有读过。”
别说两晋南北朝了,唐宋元三朝史书,朱瞻基也同样有所涉猎。
“读过就行。”林煜点头,又接着问道,“那你们认为,南北朝的梁武帝,他算得上明君吗?”
梁武帝到底算不算明君,这在史书上的评价还真有点不好说。
即便包括了南北朝的相关史书记载,到后面的隋唐、两宋以及大元蒙古国,对梁武帝的史册评价也大多都是毁誉参半。
而且朝代越往前推,就越喜欢谈及梁武帝的修佛爱好,以及被宇宙大将军(这是真封号,虽然很离谱)侯景活活饿死一事。
萧菩萨嘛!
朱瞻基沉吟片刻,作出回答:“梁武帝在位期间,虽无执政大错,也为南北朝的江南百姓士宦带去了安稳乐土,但其喜好修佛,耗费大量国家资财,又错信了侯景,致使南梁国破山河碎……”
说到最后,连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说是明君?那明君怎么也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而且堂堂皇帝,居然被活活饿死,这也太过讽刺。
说是昏君吧,又昏得没那么彻底。
相比之下,于谦的回答倒是更为中肯:“梁武帝前明后暗,若真要明确一点,那他称不上是个明君。”
林煜听完两个学生的回答,没有多卖什么关子,随即笑着说道。
“梁武帝确实不算是明君,但他也并非是你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前明后暗的皇帝。”
“我这么说,你们可能不太懂,我直接给你们讲一下梁武帝在位时的为政举措。”
“南齐末帝统治残暴,又对国家事务并不上心,所以梁武帝作为萧氏皇族的旁支,素有威望贤名的他,立刻便被南方门阀推动着,篡夺了南齐的皇帝位,从而开创南北朝最后一个与北魏势均力敌的王朝——南梁。”
“南梁初开,因为基本算是和平夺位,所以国内的政治还算平稳。而且梁武帝自身的怀柔仁德手段,对内休养生息、提拔寒门士子,又与上品高门互相保持良好关系,倒是让南梁前期难得一派欣欣向荣。”
说到这里,似乎没什么不对,皇帝对内休养生息、仁德贤明,这不就是开国皇帝的明君盛世景象吗?
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还得看到更深层的政治内核。
梁武帝确实是萧氏皇族的旁系不假,但萧氏皇族那么一大票人,为什么南方的门阀偏偏就支持萧衍去做这个皇帝?
归根结底,就在于萧衍的“素有贤名”,说人话就是,这家伙与门阀豪族都是好朋友,所以在高门的人缘关系非常好。
南方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的高门大族都觉得,让萧衍当皇帝比原来的大齐皇帝,要更有利于他们高门豪族。
萧衍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在成功坐上皇帝位后,立刻就对南方高门投桃报李,官职爵位毫不吝啬的赏赐出去。
发展到这一步,萧衍与南方高门顶多算是互相利用,也符合一个处于门阀鼎盛时代的君主,该有的执政风格。
梁武帝真正的问题,或者说性格缺点暴露,是在于他自己也算是南方高门的一员,又是靠着门阀世家的支持,以及自己苦心经营的“贤名”,才得以坐上皇位。
所以萧衍非常理解南方豪族真正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利用这一点,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权。
按照史籍记载,梁武帝巩固皇权,大致可分为三步:
第一,封赏高门豪族,给他们高高捧起来,让高门能够兼并掌握更多生产资料。
第二,提拔寒门士族,高门豪族得到了高官厚禄,那真正做事的就得用到寒门,否则萧衍不放心。
第三,减少北伐的成本内耗。
第三点最为重要,几乎算是南梁稳固皇权的根基。
梁武帝在位时期,南梁也不乏有明面上的北伐战事,但基本上都是雷声不大、雨点也不大,而且普遍都以战败而终。
对于北伐的屡次失利,梁武帝的做法同样也很迷,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就干脆强行为主将们包揽责任。
简单举个例子,萧衍的六弟萧宏当时为北伐主将,结果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军队大败。
萧衍不仅不加以怪罪,反而看到这个六弟萧宏为官为将期间,多行贪污受贿,光是这家伙贪的钱就堆了几十个仓库。
萧衍说:“六弟生活尚可。”
于是直接把人召进宫中,设宴接风以后,又抵足而眠。
嗯,这位六弟萧宏,后面做了开门贼,为宇宙大将军侯景开了城门。
对萧衍来说,北伐并不重要,或者说他更倾向于维持现状,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个南方门阀的思想。
能不打仗,能够安稳,那最好不打仗,大家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就好。
即便后来北魏出现内部动乱,萧衍难得看到机会,却也只是派遣陈庆之,试探性的带着 7000人北上,看看能否打开局面。
这也是保守的梁武帝,少有的几次失策,南梁君臣谁也没料到陈庆之能这么猛。
《梁书》对此记载:“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翻译过来就是:陈庆之喜欢穿白袍,只用了7000人,就四十七战平三十二城,还创下了战争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战役。
陈庆之以7000人大败北魏30万大军!
连洛阳童谣都在传唱,功成名就的将帅千万别自作牢笼,任凭你有千军万马,也要避开白袍将军陈庆之率领的军队。
对陈庆之这么离谱卓越的战绩,萧衍的态度是什么呢?
嗯,复加诏而称美焉!
要圣旨封赏?没问题,你打报告,我批条子!
要后续的援军和粮草辎重?那不好意思,没有!
萧衍的为政措施,注定了他不可能为北伐而去冒险,去动用南方太多的政治军事力量。
侯景归附南梁,这是必然情况。
因为只有梁武帝才会需要侯景,这个没啥政治成本,又能很好用于“北伐”的北方强军。
梁武帝唯一没想到的是,侯景作为北齐的叛将,采取南方通用的安抚制衡之法,是不可能压制得住这个不守成规的武夫丘八的。
于谦说:“王业不偏安,侯景之乱皆系于梁武帝一身。”
朱瞻基同样一脸震撼,忍不住说道:“即便梁武帝没有遇到侯景,可如此一味去压制南朝主战派,就算是为了维护皇权,北魏鲜卑可是还在北方虎视既耽,梁武帝难道就没想过万一北魏铁骑南下,到时候南朝该怎么办吗?”
扩张与归化,这是两码事。
前者负责开辟疆土,后者负责教化新土百姓。
林煜想了想,对着二人突然提问:“嗯,你们应该都有读过两晋南北朝的史书吧?”
二人听到问题,都是有些迷惑,但还是点头。
“自是有读过。”
别说两晋南北朝了,唐宋元三朝史书,朱瞻基也同样有所涉猎。
“读过就行。”林煜点头,又接着问道,“那你们认为,南北朝的梁武帝,他算得上明君吗?”
梁武帝到底算不算明君,这在史书上的评价还真有点不好说。
即便包括了南北朝的相关史书记载,到后面的隋唐、两宋以及大元蒙古国,对梁武帝的史册评价也大多都是毁誉参半。
而且朝代越往前推,就越喜欢谈及梁武帝的修佛爱好,以及被宇宙大将军(这是真封号,虽然很离谱)侯景活活饿死一事。
萧菩萨嘛!
朱瞻基沉吟片刻,作出回答:“梁武帝在位期间,虽无执政大错,也为南北朝的江南百姓士宦带去了安稳乐土,但其喜好修佛,耗费大量国家资财,又错信了侯景,致使南梁国破山河碎……”
说到最后,连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说是明君?那明君怎么也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而且堂堂皇帝,居然被活活饿死,这也太过讽刺。
说是昏君吧,又昏得没那么彻底。
相比之下,于谦的回答倒是更为中肯:“梁武帝前明后暗,若真要明确一点,那他称不上是个明君。”
林煜听完两个学生的回答,没有多卖什么关子,随即笑着说道。
“梁武帝确实不算是明君,但他也并非是你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前明后暗的皇帝。”
“我这么说,你们可能不太懂,我直接给你们讲一下梁武帝在位时的为政举措。”
“南齐末帝统治残暴,又对国家事务并不上心,所以梁武帝作为萧氏皇族的旁支,素有威望贤名的他,立刻便被南方门阀推动着,篡夺了南齐的皇帝位,从而开创南北朝最后一个与北魏势均力敌的王朝——南梁。”
“南梁初开,因为基本算是和平夺位,所以国内的政治还算平稳。而且梁武帝自身的怀柔仁德手段,对内休养生息、提拔寒门士子,又与上品高门互相保持良好关系,倒是让南梁前期难得一派欣欣向荣。”
说到这里,似乎没什么不对,皇帝对内休养生息、仁德贤明,这不就是开国皇帝的明君盛世景象吗?
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还得看到更深层的政治内核。
梁武帝确实是萧氏皇族的旁系不假,但萧氏皇族那么一大票人,为什么南方的门阀偏偏就支持萧衍去做这个皇帝?
归根结底,就在于萧衍的“素有贤名”,说人话就是,这家伙与门阀豪族都是好朋友,所以在高门的人缘关系非常好。
南方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的高门大族都觉得,让萧衍当皇帝比原来的大齐皇帝,要更有利于他们高门豪族。
萧衍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在成功坐上皇帝位后,立刻就对南方高门投桃报李,官职爵位毫不吝啬的赏赐出去。
发展到这一步,萧衍与南方高门顶多算是互相利用,也符合一个处于门阀鼎盛时代的君主,该有的执政风格。
梁武帝真正的问题,或者说性格缺点暴露,是在于他自己也算是南方高门的一员,又是靠着门阀世家的支持,以及自己苦心经营的“贤名”,才得以坐上皇位。
所以萧衍非常理解南方豪族真正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利用这一点,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权。
按照史籍记载,梁武帝巩固皇权,大致可分为三步:
第一,封赏高门豪族,给他们高高捧起来,让高门能够兼并掌握更多生产资料。
第二,提拔寒门士族,高门豪族得到了高官厚禄,那真正做事的就得用到寒门,否则萧衍不放心。
第三,减少北伐的成本内耗。
第三点最为重要,几乎算是南梁稳固皇权的根基。
梁武帝在位时期,南梁也不乏有明面上的北伐战事,但基本上都是雷声不大、雨点也不大,而且普遍都以战败而终。
对于北伐的屡次失利,梁武帝的做法同样也很迷,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就干脆强行为主将们包揽责任。
简单举个例子,萧衍的六弟萧宏当时为北伐主将,结果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军队大败。
萧衍不仅不加以怪罪,反而看到这个六弟萧宏为官为将期间,多行贪污受贿,光是这家伙贪的钱就堆了几十个仓库。
萧衍说:“六弟生活尚可。”
于是直接把人召进宫中,设宴接风以后,又抵足而眠。
嗯,这位六弟萧宏,后面做了开门贼,为宇宙大将军侯景开了城门。
对萧衍来说,北伐并不重要,或者说他更倾向于维持现状,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个南方门阀的思想。
能不打仗,能够安稳,那最好不打仗,大家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就好。
即便后来北魏出现内部动乱,萧衍难得看到机会,却也只是派遣陈庆之,试探性的带着 7000人北上,看看能否打开局面。
这也是保守的梁武帝,少有的几次失策,南梁君臣谁也没料到陈庆之能这么猛。
《梁书》对此记载:“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翻译过来就是:陈庆之喜欢穿白袍,只用了7000人,就四十七战平三十二城,还创下了战争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战役。
陈庆之以7000人大败北魏30万大军!
连洛阳童谣都在传唱,功成名就的将帅千万别自作牢笼,任凭你有千军万马,也要避开白袍将军陈庆之率领的军队。
对陈庆之这么离谱卓越的战绩,萧衍的态度是什么呢?
嗯,复加诏而称美焉!
要圣旨封赏?没问题,你打报告,我批条子!
要后续的援军和粮草辎重?那不好意思,没有!
萧衍的为政措施,注定了他不可能为北伐而去冒险,去动用南方太多的政治军事力量。
侯景归附南梁,这是必然情况。
因为只有梁武帝才会需要侯景,这个没啥政治成本,又能很好用于“北伐”的北方强军。
梁武帝唯一没想到的是,侯景作为北齐的叛将,采取南方通用的安抚制衡之法,是不可能压制得住这个不守成规的武夫丘八的。
于谦说:“王业不偏安,侯景之乱皆系于梁武帝一身。”
朱瞻基同样一脸震撼,忍不住说道:“即便梁武帝没有遇到侯景,可如此一味去压制南朝主战派,就算是为了维护皇权,北魏鲜卑可是还在北方虎视既耽,梁武帝难道就没想过万一北魏铁骑南下,到时候南朝该怎么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