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 第123章 陆逊之助
热门推荐:
斗罗:穿书后我当了史莱克大姐大
仵作医妃大理寺追凶
一心学习,却被迫卷入修罗场
凡人小修归乡录
穿越到末世后我无敌了
出狱后离婚,我成医圣你后悔什么
不让我摸鱼?那你们就都别活了!
傅总别追了,我已上嫁京圈大佬
小满的花路有点咸
“太守,这十万石可不是小数目,我等虽家业大,可也没那么多粮呀!”
“是呀!是呀!我也拿不出呀!”
“诸位,我既然提出这个数字,也是做过调查的,据我所知,你们五家乃皖城大族,颇有积蓄,家族的田多,储存的粮食可不少,一两万石还是有的。”
“可是,你们家族里面也就几十人,存储这么多粮干嘛?莫非看我不顺眼,想谋反?”这些大族之人粮食那么多,帮他们种田干活的人自然也多,但对外却称只有几十或几百个人,这就是藏匿人口。
几个人一听,连忙摆手:“岂敢岂敢?太守请明察!”
“既然不是谋反,那不如把粮食给拿出来,我另有用途,刚才我亦说过,不会白拿你们的粮食,我花钱去买,如此你们也不亏。”
几个人都是精明人,并不相信刘敬所言。如今乱世,钱都会贬值,最保值的东西就是粮食。
“若是你们不愿意拿钱,那我可以拿纸来交换,如何?”
“敢问太守购买这么多粮食是干什么?”
听到乔公询问,刘敬看了他一眼。乔公连忙解释:“老朽听说,太守曾从外地运一批粮来皖城储存,原以为太守不会缺粮。可是,如今却仍需要这么多粮,老朽心中疑惑。”
“乔公勿要起疑,今年雨水少,唯恐会有旱灾,我需提前准备粮食,届时才能保证治下百姓的生存,若因天灾造成庐江饿殍遍野,便是我之过!”
刘敬并没有撒谎骗在座的几个人,一方面是因为今年雨水少,如今已有些苗头,有先见之明的人可能已经能判断出。
另一方面,上次袁术来攻庐江时,他为消除这几个人的畏惧心理,谎称是孙策来攻。撒谎这种事是会透支他的个人信用的,一再撒谎会让他彻底失去这些人的信任,甚至还会让他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所以,他想适可而止。
“太守是说,今年可能会有旱灾?”
“今年雨水比往年少是个事实,我亦只是猜测,就多做手准备,有备无患而已。若是真的出现旱灾,我庐江可保无恙,岂不是件好事?且诸位把粮卖给我,到了灾期,你们也发不了灾难之财,我亦可放心,不是吗?”
乔公点了点头:“太守倒是实诚!”他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这种说法,于是看了看其他四人。
“太守未免言过其实了,今年雨水是少了些,但要说到有旱灾,我却是不信。且,若是没有旱灾,那这批粮岂不白给了?”董和一直没说话,如今却出来表达他的不满。
“今日我缺粮,并非征缴你们的粮草,而是购买,我是付了钱的,若是没有旱灾,粮食自然也是归我所有,我会将其用于他途,这就不劳诸位关心了。”
“诸位,今日我缺粮,诸位若相助于我,他日,我必有回报,你们看如何?”
刘敬跟这帮人扯老半天了,渐渐地失去这耐心,他看着几个人,又把目光聚集在乔公身上,把乔公看得有些心虚了。
乔公想了想:“太守担心有旱灾,提前囤积粮草,也是为民着想,但太守若是要每人出两万石,这太多了,恐怕拿不出来,老朽家中还有些余粮,就拿出个一万石吧!”
看到乔公带头,刘敬松了口气。
果然,朱光也说:“太守也是为民,乔公急公好义,我朱某深为佩服,这次我相信太守,我也一万石。”
董和又随其后:“我家里的粮比乔公和朱兄少些,就出个五千石吧。”
李四和王五也各出三千石,五人共凑出三万一千石粮草。
“诸位,真是多谢了,我刘敬必不会忘记今日之恩。”
刘敬也初步达到了他的目的,当然,他并不会付钱,而是直接拿纸来交换,且为了解决资金压力,他还分期来付。如此,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资金。
半个月后,皖城五大家族的三万石粮食到位,又过了半个月。刘晔也押送五万粮食回到了皖城。
看到刘晔回来,刘敬大喜,如此一来,他囤积在皖城的粮食已近二十万石,可以应付一阵子了。刘晔把账单送回来时,刘敬过目了一下。
“子扬,你这五万石粮食,怎么花的钱这么少?”
“太守勿疑,这次碰到贵人了,如若不是贵人帮忙,还真买不到这么多粮。现在到哪都是粮食最贵。”
“哦,什么贵人?”
“我去丹阳秣陵,找到了一家粮商,买了两万石,但又觉得太少,于是再去吴县买一点。”
“你去了吴县?吴县乃孙策的大本营!你岂能以身犯险?”
刘晔毫不在意:“太守,无妨,我年纪不满二十,吴郡没人认识我,当然,除了贵人!”
“到底谁帮了你?”
“吴郡陆家!”
“陆家?是陆康的家人?”
“正是,我与陆家人有过交往,太守又曾一言救了陆家两个晚辈,我在吴县见到了以前陆太守家里的管家,他得知是太守买粮,就回去找陆家小少爷,小少爷二话不说,就托人弄到了三万石粮,按市价只收了一万石的钱。”
“那岂不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是呀!陆家的小少爷说,当初若不是太守一句提醒,他和他叔叔可能已命丧黄泉了。”
“陆家小少年叫什么?”
“陆议,年纪只有十五岁,自幼聪明。”
果然是陆逊,刘敬想了想:“他在吴郡,孙策没为难他们陆家吗?”
“那倒没有!陆家在吴郡也有些势力,孙策也不敢轻易动陆家。”
刘敬点了点头。
这时,鲁肃走了进来,看到刘晔也在,随口便问:“原来子扬也回来了?”
“刚押了些粮食回来,幸不辱命。”
说到粮食,鲁肃严肃了起来:“太守,有点不妙了,看来太守预料得没错,我密切关注淮南的动向,今年咱们庐江虽少雨,但至少还下雨,淮南可是半年没下雨了,果然有旱灾。”
刘晔听了鲁肃的话,也是看了一下刘敬,他也觉得刘敬有点高深莫测。
“是呀!是呀!我也拿不出呀!”
“诸位,我既然提出这个数字,也是做过调查的,据我所知,你们五家乃皖城大族,颇有积蓄,家族的田多,储存的粮食可不少,一两万石还是有的。”
“可是,你们家族里面也就几十人,存储这么多粮干嘛?莫非看我不顺眼,想谋反?”这些大族之人粮食那么多,帮他们种田干活的人自然也多,但对外却称只有几十或几百个人,这就是藏匿人口。
几个人一听,连忙摆手:“岂敢岂敢?太守请明察!”
“既然不是谋反,那不如把粮食给拿出来,我另有用途,刚才我亦说过,不会白拿你们的粮食,我花钱去买,如此你们也不亏。”
几个人都是精明人,并不相信刘敬所言。如今乱世,钱都会贬值,最保值的东西就是粮食。
“若是你们不愿意拿钱,那我可以拿纸来交换,如何?”
“敢问太守购买这么多粮食是干什么?”
听到乔公询问,刘敬看了他一眼。乔公连忙解释:“老朽听说,太守曾从外地运一批粮来皖城储存,原以为太守不会缺粮。可是,如今却仍需要这么多粮,老朽心中疑惑。”
“乔公勿要起疑,今年雨水少,唯恐会有旱灾,我需提前准备粮食,届时才能保证治下百姓的生存,若因天灾造成庐江饿殍遍野,便是我之过!”
刘敬并没有撒谎骗在座的几个人,一方面是因为今年雨水少,如今已有些苗头,有先见之明的人可能已经能判断出。
另一方面,上次袁术来攻庐江时,他为消除这几个人的畏惧心理,谎称是孙策来攻。撒谎这种事是会透支他的个人信用的,一再撒谎会让他彻底失去这些人的信任,甚至还会让他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所以,他想适可而止。
“太守是说,今年可能会有旱灾?”
“今年雨水比往年少是个事实,我亦只是猜测,就多做手准备,有备无患而已。若是真的出现旱灾,我庐江可保无恙,岂不是件好事?且诸位把粮卖给我,到了灾期,你们也发不了灾难之财,我亦可放心,不是吗?”
乔公点了点头:“太守倒是实诚!”他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这种说法,于是看了看其他四人。
“太守未免言过其实了,今年雨水是少了些,但要说到有旱灾,我却是不信。且,若是没有旱灾,那这批粮岂不白给了?”董和一直没说话,如今却出来表达他的不满。
“今日我缺粮,并非征缴你们的粮草,而是购买,我是付了钱的,若是没有旱灾,粮食自然也是归我所有,我会将其用于他途,这就不劳诸位关心了。”
“诸位,今日我缺粮,诸位若相助于我,他日,我必有回报,你们看如何?”
刘敬跟这帮人扯老半天了,渐渐地失去这耐心,他看着几个人,又把目光聚集在乔公身上,把乔公看得有些心虚了。
乔公想了想:“太守担心有旱灾,提前囤积粮草,也是为民着想,但太守若是要每人出两万石,这太多了,恐怕拿不出来,老朽家中还有些余粮,就拿出个一万石吧!”
看到乔公带头,刘敬松了口气。
果然,朱光也说:“太守也是为民,乔公急公好义,我朱某深为佩服,这次我相信太守,我也一万石。”
董和又随其后:“我家里的粮比乔公和朱兄少些,就出个五千石吧。”
李四和王五也各出三千石,五人共凑出三万一千石粮草。
“诸位,真是多谢了,我刘敬必不会忘记今日之恩。”
刘敬也初步达到了他的目的,当然,他并不会付钱,而是直接拿纸来交换,且为了解决资金压力,他还分期来付。如此,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资金。
半个月后,皖城五大家族的三万石粮食到位,又过了半个月。刘晔也押送五万粮食回到了皖城。
看到刘晔回来,刘敬大喜,如此一来,他囤积在皖城的粮食已近二十万石,可以应付一阵子了。刘晔把账单送回来时,刘敬过目了一下。
“子扬,你这五万石粮食,怎么花的钱这么少?”
“太守勿疑,这次碰到贵人了,如若不是贵人帮忙,还真买不到这么多粮。现在到哪都是粮食最贵。”
“哦,什么贵人?”
“我去丹阳秣陵,找到了一家粮商,买了两万石,但又觉得太少,于是再去吴县买一点。”
“你去了吴县?吴县乃孙策的大本营!你岂能以身犯险?”
刘晔毫不在意:“太守,无妨,我年纪不满二十,吴郡没人认识我,当然,除了贵人!”
“到底谁帮了你?”
“吴郡陆家!”
“陆家?是陆康的家人?”
“正是,我与陆家人有过交往,太守又曾一言救了陆家两个晚辈,我在吴县见到了以前陆太守家里的管家,他得知是太守买粮,就回去找陆家小少爷,小少爷二话不说,就托人弄到了三万石粮,按市价只收了一万石的钱。”
“那岂不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是呀!陆家的小少爷说,当初若不是太守一句提醒,他和他叔叔可能已命丧黄泉了。”
“陆家小少年叫什么?”
“陆议,年纪只有十五岁,自幼聪明。”
果然是陆逊,刘敬想了想:“他在吴郡,孙策没为难他们陆家吗?”
“那倒没有!陆家在吴郡也有些势力,孙策也不敢轻易动陆家。”
刘敬点了点头。
这时,鲁肃走了进来,看到刘晔也在,随口便问:“原来子扬也回来了?”
“刚押了些粮食回来,幸不辱命。”
说到粮食,鲁肃严肃了起来:“太守,有点不妙了,看来太守预料得没错,我密切关注淮南的动向,今年咱们庐江虽少雨,但至少还下雨,淮南可是半年没下雨了,果然有旱灾。”
刘晔听了鲁肃的话,也是看了一下刘敬,他也觉得刘敬有点高深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