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农门,全家团聚闯灾年 > 第230章 人已经麻了

穿越农门,全家团聚闯灾年 第230章 人已经麻了

    “不过娘刚才的话也有道理,知识是严肃的,念书更不可儿戏,咱家虽然只是私下自学,但无规矩不成方圆。”

    林氏正色,看向院中的孩子们。

    “今天是第一天,大家先习惯着,从明天开始,课堂上不许私下说话,更不许吃东西。”

    林氏的话没人反驳,一群孩子顿时坐直身子,生怕被挑出毛病。

    崔景文做好准备,扛着黑板从屋里出来,放下“黑板”,刚一抬头,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到。

    所有人坐得笔直,大大小小的,竟然一个不差,就连自家娘都揽着小六和小七,坐在墙根底下。

    “你们...都要学认字?” 崔景文难以置信。

    “嗯嗯,认几个字肯定吃不了亏。”

    崔老太笑眯眯:“阿奶年纪大了,乖孙儿待会记得慢点教。”

    四郎实话道:“做生意必须要识字,三哥我会认真学的。”

    “娘答应过,认两个字就让我吃一颗糖。” 这是小六。

    反正都要认字。

    崔景文头都大了。

    “三哥我们知道规矩,我洗的衣裳最干净了!”

    “我会补衣裳,洗完还能补的整整齐齐。”

    崔老太慢悠悠道:“阿奶给你做身新衣裳。”

    “不用了不用了。” 崔景文连连摆手,恨不得找个地缝拱进去,早知道这么多人,他就不装逼了,“之前开玩笑的,不用帮我洗衣裳。”

    底下人还要说话,崔景文连忙咳嗽一声。

    “安静,下面开始认字。”

    因为林氏之前的话,院子立马安静下来。

    “黑板”是一块木板,立在简易架子上,木板上钉了张纸,上面写着今晚要学的字。

    一到五,一二和三好记,主要是四和五。

    这也是林氏决定的,这边学堂启蒙多以千字文和三字经为主,而家里孩子识字是以实用性为主。

    比起注重思想的三字经,还是数字更适合四郎他们,十个数字学完后,再学认百家姓。

    倘若百家姓读写熟练后,这些孩子里还有一心向学的,那只能说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果断送学堂。

    林氏提前拿木棍烧了炭笔,所有人熟悉了今天要学的字后,崔景文一笔一划在木板上现场教学。

    一转眼学会三个字,所有人喜不自胜。

    这时,院门从外头敲响。

    “这个时间怎么还锁上门了。” 外头的人嘟囔一句,随后扬声道:“景文娘,你在家吗?”

    是里正。

    崔老太离院门近,起身打开一条门缝。

    “是里正啊,快进来说话。”

    里正蹙起眉,刚进院,身后院门飞快合上,仿佛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很快他就发现了不对劲,崔家老的小的分成几排,全坐在院子里,人人手里端着一个怪异的木板。

    景文站在最前面,旁边也竖着一个硕大的木板。

    里正糊涂了:“你们这是又在搞什么。”

    林氏笑着上前:“家中孩子都想识字,干脆每天晚饭后抽点时间,让景文教他们认两个字。”

    “识字?!” 里正眼睛猛然亮起。

    “是啊。” 崔老太拿着木板,显摆起来,“这是一,这是二,这是三,你看多简单。”

    刷刷刷,六道简单粗暴的杠,宛如崔景文额头的黑线。

    他不承认这是他教的!

    里正却神色激动,他年轻的时候念过一段时间书,不过也仅仅会写一些常用的字。

    这些年他也断断续续试着教家中小辈认字,无奈当初学的知识实在有限,干巴巴的教学更是索然无味,有喜有庆他们完全没有认字的兴趣。

    他怎么就没想到让他们跟着景文认字呢!

    “景文娘,能不能让我家几个孩子也过来一块学?” 里正目光恳切,“不白教,我出二十斤麦子当束修。”

    林氏侧开身子,笑道:“里正叔,这事您问景文吧。”

    里正转头,眼中满是殷切。

    “景文啊,你看...”

    “来吧。” 崔景文闭上眼,人已经麻了。

    他还不如去书院,最起码耳根子清净,哪至于在家教一群孩子认字。

    算了,已经这样了,也不差再多上一两个,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赶。

    来吧,都来吧。

    “我这就喊他们过来。”

    里正高兴坏了,转身就要回去喊人,林氏拦下他。

    “里正叔,先不着急,家里孩子也是头一天跟着学,今天的字他们都认得差不多,再来也赶不上进度,不如明天早点过来。”

    “行吧,你们学,回头让有喜他们明晚过来。”

    里正看木板上写的字,暗暗记下,打算回家给有喜他们补课。

    “对了,里正叔您过来是有什么事?”

    里正刚准备离开,一拍脑门,差点把正事忘了。

    “村里打算明天组织人去县里卖粮,我来是问问你家要不要去。”

    村里每年秋收后都会召集村人一起去粮店卖新粮,一来路上人数多,不容易遭抢,二来粮多了也方便跟粮店议价。

    崔老汉立即道:“要卖的,算我家一份,明儿一早让我家老三跟你们进城去。”

    “好。”

    里正随后便离开了。

    院里教学继续,四和五笔画稍显复杂,崔景文耗尽所有耐心,逐个指点他们笔画上的错误。

    “阿奶,四不是四道竖线,要弯起来。”

    “阿奶,这是字不是麻花,五不要这么拧巴。”

    “阿奶,求您了...”

    其他人教上两次基本就能自己练习,只有崔老太,固执又认真,一遍遍折磨着崔景文。

    院中一片温馨,林氏沉浸其中,独自出神盘算着事情。

    刚才里正过来,倒让她想起一件忽视的事情。

    今年的麦子是山泉水浇灌的,她尝过麦粒,比起普通麦子更清甜,若是做成面食,口感定然不同。

    如果按照普通麦子的价格售卖,倒真有些可惜,若是能想个法子,打出名气或者把麦子二次加工,村人到手的钱定然会比单纯卖粮挣得多。

    只是要怎么做呢。

    终于崔老太能顺畅的把一到五写出来,可以下课了。

    崔老太志得意满,捧着自己写的字欣赏。

    崔老汉拿不定主意:“明日拉多少粮进城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