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第75章 朱元璋哭了,有子孙如此,虽死无憾!
【重新节制天下兵马?】
【在听到朱由检的这句话后,在座的大臣们表情更加疑惑。】
不只是他们,正在观看天幕的大明世人同样也不明白。
“想不到,咱的大明会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皇帝竟连一支可用的大军都没有。”
朱元璋没有愤怒,语气中却带着一丝悲凉。
朱由检好歹也是他的子孙,是他的血脉,却要面临百官背叛,无人可用的局面,这让他有些自责和心疼。
他觉得是自己这个老祖宗没有做好,将这些问题全部都留给朱由检这个十六岁的孩子。
“不对啊。”
朱棣灵光一闪,挠头道:“爹,当年你分封诸王,不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皇帝无人可用,还有诸王宗亲吗?”
“各地分封的藩王呢?他们都有兵权,还负责拱卫边疆,应该挺强的啊。”
朱棣暗中窃喜,他觉得自从看了天幕之后,自己的政治头脑进步很大,也能发现一些漏洞了。
朱由检无人可用,直接去找藩王不就行了吗?
这么简单道理,他竟然不明白。
果然还是自己这个老祖宗是的看得透彻啊。
“呵呵。”
朱元璋冷笑一声,夹枪带棒的说道:“谁知道呢?”
“说不定,那些藩王早就已经被某些人给铲除了。”
“毕竟某人连自己亲大哥的皇位都敢夺,其他的兄弟自然也不在话下。”
“你说是吧,老四?”
啊这!
朱棣满脸通红,大为尴尬,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
得意还没两秒钟,就被老爹打回来原形。
一旁的朱标叹了口气,恨铁不成钢的摇摇头。
……
正德位面。
“好样的,真有出息!像你老祖宗我!”
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由得赞叹一句。
像当初他继位的时候,遇到的情况跟朱由检差不多。
除了太监之外,手底下根本就没有可用之人。
在经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行为后,朱厚照逐渐将兵权收拢到自己手里。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他即将要成功的时候,竟接连两次落水,成了一个病秧子。
要不是之前看到天幕里朱由检的爆料,让他不再相信御医,并且坚持锻炼,或许现在早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朱厚照几次三番被文官集团暗算,便更加欣慰朱由检的作为。
这是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年轻帝王,也一定会找到一条更好的帝王路。
……
【“陛下,可否说的再详细一些,如何重新节制天下兵马?”洪承畴愣神片刻,赶紧询问道。】
【他是兵部尚书,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自然是打造一支只服从于朕的铁军。”朱由检自信道。】
【此话一出,在座的诸位大臣瞬间明白了。】
【“陛下的意思是想收拢难民,建立新军?”孙传庭开口问道。】
【朱由检点点头:“正是。”】
【众人再次沉默不语。】
【良久,杨嗣昌站出来,说道:“陛下,这是一步险棋,若是一步出错,咱们可就满盘皆输了。】
【其他人也都目光殷殷地望着朱由检。】
【杨嗣昌的话,正是他们心里所想。】
【用难民建立新军,想法虽好,但同样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靠军政体系吃饭的人。】
【多建立一支新军,粮饷就要分给他们一部分,其他靠这个吃饭发财的官员们,怎么会答应?】
【再者,朱由检已经得罪了京城里的文官集团,若是这个时候建立新军,又会得罪军方的既得利益者,这纯粹是在给自己上压力。】
【按照大明以往皇帝驾崩的经验来看,得罪那么多人,很容易溺水身亡啊。】
【当然,建立新军也有好处,朱由检的手里可以多一把刀,极大增加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实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增长,日后要推行政策也就不会这么艰难。】
【这是一步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大的棋。】
【期间会有无数人千方百计的阻止朱由检建立新军。】
【成功的概率可以说非常渺茫。】
【见众人全都沉默不语,朱由检便继续开口道:“诸位,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朕说过的话吗?”】
【众人默默点头。】
【“朕说过,国家已到危急存亡之际,除朕为其死,已无其他办法。”】
【“或许你们当时只是觉得朕是随便说说,一时热血而已。”】
【“但今日朕想告诉你们,那不是一时热血,而是拯救大明唯一的办法。”】
【“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打碎一切旧制,大明方能有一线生机。”】
【“其中风险,朕自然知道,但朕宁愿犯错,尽力而死,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若大明由此而亡,便让他亡,朕一力担之。”】
【乾清宫鸦雀无声。】
【洪承畴、杨嗣昌、陈新甲、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全都惊愕的望着朱由检。】
【那一夜的场景,至今他们还历历在目。】
【年轻的君臣们立下誓言,匡扶大明,虽死无悔。】
【但话虽这么说,可没有一个人真正有朱由检的觉悟。】
【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天子,真的是在拿命拼啊!】
【这一刻,他们终于感受到了朱由检的决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其犹未悔。】
【得君如此,夫复何求?】
【杨嗣昌第一个站出来,高声道:“为颜将军头!”】
【众人愕然片刻,纷纷醒神。】
【卢象升:“为嵇侍中血。”】
【孙传庭:“为张睢阳齿。”】
【范景文:“为颜常山舌。”】
【众人纷纷朝朱由检行礼:“臣等愿随陛下共挽天倾。”】
“啪!”
朱元璋拍案而起,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仰天大笑三声,笑中含着泪花。
“得此子孙,虽死无憾矣!”
如此魄力,如此胆量,将大明江山社稷,祖宗基业一力担之!
这才是他心目中合格的继任之君,一个真正的大明皇帝!
【在听到朱由检的这句话后,在座的大臣们表情更加疑惑。】
不只是他们,正在观看天幕的大明世人同样也不明白。
“想不到,咱的大明会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皇帝竟连一支可用的大军都没有。”
朱元璋没有愤怒,语气中却带着一丝悲凉。
朱由检好歹也是他的子孙,是他的血脉,却要面临百官背叛,无人可用的局面,这让他有些自责和心疼。
他觉得是自己这个老祖宗没有做好,将这些问题全部都留给朱由检这个十六岁的孩子。
“不对啊。”
朱棣灵光一闪,挠头道:“爹,当年你分封诸王,不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皇帝无人可用,还有诸王宗亲吗?”
“各地分封的藩王呢?他们都有兵权,还负责拱卫边疆,应该挺强的啊。”
朱棣暗中窃喜,他觉得自从看了天幕之后,自己的政治头脑进步很大,也能发现一些漏洞了。
朱由检无人可用,直接去找藩王不就行了吗?
这么简单道理,他竟然不明白。
果然还是自己这个老祖宗是的看得透彻啊。
“呵呵。”
朱元璋冷笑一声,夹枪带棒的说道:“谁知道呢?”
“说不定,那些藩王早就已经被某些人给铲除了。”
“毕竟某人连自己亲大哥的皇位都敢夺,其他的兄弟自然也不在话下。”
“你说是吧,老四?”
啊这!
朱棣满脸通红,大为尴尬,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
得意还没两秒钟,就被老爹打回来原形。
一旁的朱标叹了口气,恨铁不成钢的摇摇头。
……
正德位面。
“好样的,真有出息!像你老祖宗我!”
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由得赞叹一句。
像当初他继位的时候,遇到的情况跟朱由检差不多。
除了太监之外,手底下根本就没有可用之人。
在经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行为后,朱厚照逐渐将兵权收拢到自己手里。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他即将要成功的时候,竟接连两次落水,成了一个病秧子。
要不是之前看到天幕里朱由检的爆料,让他不再相信御医,并且坚持锻炼,或许现在早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朱厚照几次三番被文官集团暗算,便更加欣慰朱由检的作为。
这是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年轻帝王,也一定会找到一条更好的帝王路。
……
【“陛下,可否说的再详细一些,如何重新节制天下兵马?”洪承畴愣神片刻,赶紧询问道。】
【他是兵部尚书,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自然是打造一支只服从于朕的铁军。”朱由检自信道。】
【此话一出,在座的诸位大臣瞬间明白了。】
【“陛下的意思是想收拢难民,建立新军?”孙传庭开口问道。】
【朱由检点点头:“正是。”】
【众人再次沉默不语。】
【良久,杨嗣昌站出来,说道:“陛下,这是一步险棋,若是一步出错,咱们可就满盘皆输了。】
【其他人也都目光殷殷地望着朱由检。】
【杨嗣昌的话,正是他们心里所想。】
【用难民建立新军,想法虽好,但同样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靠军政体系吃饭的人。】
【多建立一支新军,粮饷就要分给他们一部分,其他靠这个吃饭发财的官员们,怎么会答应?】
【再者,朱由检已经得罪了京城里的文官集团,若是这个时候建立新军,又会得罪军方的既得利益者,这纯粹是在给自己上压力。】
【按照大明以往皇帝驾崩的经验来看,得罪那么多人,很容易溺水身亡啊。】
【当然,建立新军也有好处,朱由检的手里可以多一把刀,极大增加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实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增长,日后要推行政策也就不会这么艰难。】
【这是一步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大的棋。】
【期间会有无数人千方百计的阻止朱由检建立新军。】
【成功的概率可以说非常渺茫。】
【见众人全都沉默不语,朱由检便继续开口道:“诸位,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朕说过的话吗?”】
【众人默默点头。】
【“朕说过,国家已到危急存亡之际,除朕为其死,已无其他办法。”】
【“或许你们当时只是觉得朕是随便说说,一时热血而已。”】
【“但今日朕想告诉你们,那不是一时热血,而是拯救大明唯一的办法。”】
【“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打碎一切旧制,大明方能有一线生机。”】
【“其中风险,朕自然知道,但朕宁愿犯错,尽力而死,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若大明由此而亡,便让他亡,朕一力担之。”】
【乾清宫鸦雀无声。】
【洪承畴、杨嗣昌、陈新甲、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全都惊愕的望着朱由检。】
【那一夜的场景,至今他们还历历在目。】
【年轻的君臣们立下誓言,匡扶大明,虽死无悔。】
【但话虽这么说,可没有一个人真正有朱由检的觉悟。】
【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天子,真的是在拿命拼啊!】
【这一刻,他们终于感受到了朱由检的决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其犹未悔。】
【得君如此,夫复何求?】
【杨嗣昌第一个站出来,高声道:“为颜将军头!”】
【众人愕然片刻,纷纷醒神。】
【卢象升:“为嵇侍中血。”】
【孙传庭:“为张睢阳齿。”】
【范景文:“为颜常山舌。”】
【众人纷纷朝朱由检行礼:“臣等愿随陛下共挽天倾。”】
“啪!”
朱元璋拍案而起,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仰天大笑三声,笑中含着泪花。
“得此子孙,虽死无憾矣!”
如此魄力,如此胆量,将大明江山社稷,祖宗基业一力担之!
这才是他心目中合格的继任之君,一个真正的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