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当身自簪缨 第二百一十七章 谷雨6
热门推荐:
第七十个神
四合院:我穿越了,有两个系统
假面骑士之英雄欲望
这到底是玉女宗,还是合欢宗?
天逆苍穹诀
废土残光:2075末日救赎
我有法螺能召唤
变身软妹后,被好兄弟爱上
快穿:山神虐渣不停歇
苏令瑜从决定回长安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场硬仗。
按照她原本的设想,是要把皇位更迭这一阵风波避过去的。她之前做的事可谓把李显得罪了个彻底,等李显登基,苏令瑜远在寿春便也罢了,李显即便要治她的罪,碍于天子的架子,也不好伸手伸得太明显,但她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回长安,可就是把自己送到李显手底下,可不太妙了。
白玉蔷给她接风洗尘,没问她这么早回来的原因。
苏令瑜伸长了筷子捞锅底的肉,专心致志吃饭之余,分出神来问了一句:“诏书拿到了没有?”
她说的诏书,并非普通诏书,而是特指李治生前留下的那份遗诏。
虽说已经册立了皇太子,但李治身后究竟由谁继位、如何继位、已经成型的权力体系要如何解构与瓜分,都还是一个未定之题,而李治留下的这份遗诏写了什么、又落在了谁的手上,对接下来长安城的权力更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李治生前,周围的护卫都被换成了白鹤寺的暗探,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不少,几乎所有略知内情的人都认为这份遗诏就在武媚的手上。
这个外姓的儿媳已经把持朝政如此之久,现在皇帝都死了,她还握着遗诏不放,难道还指望继续当权下去?李治在位时,宗室和一部分反武大臣尚且不能容许武媚垂帘听政,遑论新君即位的关键时刻。
“虽然当时洛阳宫被我的人控制着,但那些人——也都不是省油的灯,早就防着娘娘在这件事上横插一手了,做的准备也不少。光是把遗诏压在手里,就花了我不少功夫。”
白玉蔷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且不说裴炎,光是刘齐贤和郭正一那两个,都不是好缠的。差一点儿,遗诏就当场宣读了。”
不是不可以宣读,但现在不行。
以宰相裴炎为首的顾命大臣是彻彻底底的太子党,如今正在想方设法向白玉蔷施压,在苏令瑜到来之前,她已经扛了蛮久的了。
“没事,现在我不是回来了吗。”苏令瑜不以为意似的,“你可以把遗诏交出去了。”
“这么早,你确定?”
“我确定,反正你也压不了多久了,现在陛下的棺椁已经在乾陵摆好,等国丧一过,马上就该让太子登基,没遗诏哪里像话?你寻摸个由头,这两天里就去找太子吧,跟我们之前约好的一样。”
白玉蔷的筷尖在盘沿轻轻点两下,挑了挑眉,“我知道了。”
苏令瑜这才看了她一眼。
按照三年前她离开长安前和白玉蔷的约定,此时白玉蔷要假意投靠李显,把在她手中压藏许久的皇帝遗诏交出。
李治的遗诏里写了什么,白玉蔷早就知道,或者说是武媚早就料到。
新君即位,遗诏是不能缺席的,她们也没准备矫诏,但如果让李显过于顺利地拿到遗诏继位,则之前对他所做的一切打压和设计,都会变得欠缺火候。
白玉蔷作为武媚的暗探头目,从裴炎等顾命大臣手下压住皇帝遗诏,再在双方因遗诏之事胶着难分的时刻,以这份货真价实的遗诏为投名状,叛离武后阵营,向李显投诚。
按照李显锱铢必较的性格,他绝对不会因为一次投诚,就把白玉蔷的过去一笔勾销。相反,他继位以后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铰除武后独揽大权时培植的这些亲信力量。
所以他顺利登基以后,白玉蔷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白玉蔷想要的死法。
局面虽然紧张,但似乎一切都在向她们事先设计的方向缓缓推移。
然而今日一见,苏令瑜却觉得自己当年离开长安时的预感,再次得到了印证。
白玉蔷势必还有事瞒着她,那个被隐瞒起来的秘密,有可能使计划为之一覆。
苏令瑜夹起一筷子葵菜,今年雪深,能在餐盘里看见这样鲜嫩的绿色很不容易。
“你看起来不是个准备好要死的人。”
在把葵菜填入口中之前,苏令瑜平静地说了这么一句。
白玉蔷看起来甚至不如三年前虚弱。不光是身体状况,她的精气神也并没有将死之人的平静和枯朽。苏令瑜对她现在的气息和姿态很熟悉,苏令瑜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是野心勃勃的味道。
是一种志在必得的戾气,十分隐晦地浮现。
白玉蔷笑道,“有谁会喜欢死呢?所有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会死,但也没见有多少人可以坦然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苏令瑜没有过多追问。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白玉蔷既然愿意露出马脚来给她看,就说明无论白玉蔷准备做什么,苏令瑜现在想要阻拦她的余地都已经非常小了。
虽然并非不能一试,但苏令瑜没有这个意愿。
她很快吃饱够,放下筷子。
“你自己看着办吧。”
苏令瑜用帕子按了按嘴唇,只留了这句话,便离席了。
大理寺左少卿的职位,一直为她留着,白玉蔷为她接风洗尘这一日,长安关注着武氏阵营动向的所有人,都知道苏令瑜回来了。
对于裴炎这样的高位老臣来说,一个离开长安三年的新锐在此时此刻归职,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然而他不在意,却有得是人在意。
“武氏这是把能用的人都召回身边了。”
李显听着手下人的传报,面露嘲弄。大明宫年久失修,十分阴冷,李治在病重不能起后,便移居华美温暖的洛阳宫养病,并且要求武媚伴驾,而当时新册立不久的皇太子李显自然而然就像他前两位做过太子的兄长一样,代理监国事宜。很难说李治不是有意安排的。
武媚的势力固然根深蒂固,但朝野中反武的声浪依然在水涨船高。她可以做一个强势的皇后,但宗室绝不允许她再做一个强势的太后。
李显是正统承认的皇太子,他已经熬到了最后一步,他相信自己可以逃离兄长们那样凄惨的命运。即便母亲为了抗拒权力的更迭,准备召集所有的助力来对抗他这个亲生儿子、这个李唐真正的储君…他也不在乎。
他不会退缩的,他不能退缩了。
按照她原本的设想,是要把皇位更迭这一阵风波避过去的。她之前做的事可谓把李显得罪了个彻底,等李显登基,苏令瑜远在寿春便也罢了,李显即便要治她的罪,碍于天子的架子,也不好伸手伸得太明显,但她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回长安,可就是把自己送到李显手底下,可不太妙了。
白玉蔷给她接风洗尘,没问她这么早回来的原因。
苏令瑜伸长了筷子捞锅底的肉,专心致志吃饭之余,分出神来问了一句:“诏书拿到了没有?”
她说的诏书,并非普通诏书,而是特指李治生前留下的那份遗诏。
虽说已经册立了皇太子,但李治身后究竟由谁继位、如何继位、已经成型的权力体系要如何解构与瓜分,都还是一个未定之题,而李治留下的这份遗诏写了什么、又落在了谁的手上,对接下来长安城的权力更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李治生前,周围的护卫都被换成了白鹤寺的暗探,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不少,几乎所有略知内情的人都认为这份遗诏就在武媚的手上。
这个外姓的儿媳已经把持朝政如此之久,现在皇帝都死了,她还握着遗诏不放,难道还指望继续当权下去?李治在位时,宗室和一部分反武大臣尚且不能容许武媚垂帘听政,遑论新君即位的关键时刻。
“虽然当时洛阳宫被我的人控制着,但那些人——也都不是省油的灯,早就防着娘娘在这件事上横插一手了,做的准备也不少。光是把遗诏压在手里,就花了我不少功夫。”
白玉蔷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且不说裴炎,光是刘齐贤和郭正一那两个,都不是好缠的。差一点儿,遗诏就当场宣读了。”
不是不可以宣读,但现在不行。
以宰相裴炎为首的顾命大臣是彻彻底底的太子党,如今正在想方设法向白玉蔷施压,在苏令瑜到来之前,她已经扛了蛮久的了。
“没事,现在我不是回来了吗。”苏令瑜不以为意似的,“你可以把遗诏交出去了。”
“这么早,你确定?”
“我确定,反正你也压不了多久了,现在陛下的棺椁已经在乾陵摆好,等国丧一过,马上就该让太子登基,没遗诏哪里像话?你寻摸个由头,这两天里就去找太子吧,跟我们之前约好的一样。”
白玉蔷的筷尖在盘沿轻轻点两下,挑了挑眉,“我知道了。”
苏令瑜这才看了她一眼。
按照三年前她离开长安前和白玉蔷的约定,此时白玉蔷要假意投靠李显,把在她手中压藏许久的皇帝遗诏交出。
李治的遗诏里写了什么,白玉蔷早就知道,或者说是武媚早就料到。
新君即位,遗诏是不能缺席的,她们也没准备矫诏,但如果让李显过于顺利地拿到遗诏继位,则之前对他所做的一切打压和设计,都会变得欠缺火候。
白玉蔷作为武媚的暗探头目,从裴炎等顾命大臣手下压住皇帝遗诏,再在双方因遗诏之事胶着难分的时刻,以这份货真价实的遗诏为投名状,叛离武后阵营,向李显投诚。
按照李显锱铢必较的性格,他绝对不会因为一次投诚,就把白玉蔷的过去一笔勾销。相反,他继位以后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铰除武后独揽大权时培植的这些亲信力量。
所以他顺利登基以后,白玉蔷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白玉蔷想要的死法。
局面虽然紧张,但似乎一切都在向她们事先设计的方向缓缓推移。
然而今日一见,苏令瑜却觉得自己当年离开长安时的预感,再次得到了印证。
白玉蔷势必还有事瞒着她,那个被隐瞒起来的秘密,有可能使计划为之一覆。
苏令瑜夹起一筷子葵菜,今年雪深,能在餐盘里看见这样鲜嫩的绿色很不容易。
“你看起来不是个准备好要死的人。”
在把葵菜填入口中之前,苏令瑜平静地说了这么一句。
白玉蔷看起来甚至不如三年前虚弱。不光是身体状况,她的精气神也并没有将死之人的平静和枯朽。苏令瑜对她现在的气息和姿态很熟悉,苏令瑜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是野心勃勃的味道。
是一种志在必得的戾气,十分隐晦地浮现。
白玉蔷笑道,“有谁会喜欢死呢?所有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会死,但也没见有多少人可以坦然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苏令瑜没有过多追问。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白玉蔷既然愿意露出马脚来给她看,就说明无论白玉蔷准备做什么,苏令瑜现在想要阻拦她的余地都已经非常小了。
虽然并非不能一试,但苏令瑜没有这个意愿。
她很快吃饱够,放下筷子。
“你自己看着办吧。”
苏令瑜用帕子按了按嘴唇,只留了这句话,便离席了。
大理寺左少卿的职位,一直为她留着,白玉蔷为她接风洗尘这一日,长安关注着武氏阵营动向的所有人,都知道苏令瑜回来了。
对于裴炎这样的高位老臣来说,一个离开长安三年的新锐在此时此刻归职,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然而他不在意,却有得是人在意。
“武氏这是把能用的人都召回身边了。”
李显听着手下人的传报,面露嘲弄。大明宫年久失修,十分阴冷,李治在病重不能起后,便移居华美温暖的洛阳宫养病,并且要求武媚伴驾,而当时新册立不久的皇太子李显自然而然就像他前两位做过太子的兄长一样,代理监国事宜。很难说李治不是有意安排的。
武媚的势力固然根深蒂固,但朝野中反武的声浪依然在水涨船高。她可以做一个强势的皇后,但宗室绝不允许她再做一个强势的太后。
李显是正统承认的皇太子,他已经熬到了最后一步,他相信自己可以逃离兄长们那样凄惨的命运。即便母亲为了抗拒权力的更迭,准备召集所有的助力来对抗他这个亲生儿子、这个李唐真正的储君…他也不在乎。
他不会退缩的,他不能退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