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晴阳照行旅 > 第64章 养育之恩

晴阳照行旅 第64章 养育之恩

    林府的人口不算多,一家四口加仆人、仆妇、侍女,全家二十余人。

    在这些人中有七个未嫁之身,林韵宁和书剑与五名侍女一起对月穿针。

    看着林韵宁和书剑熟练地穿针引线刺绣手中蜀锦,林毅之满意地笑了,然后转对陈恪说道:“你父知道宁儿学武习医,多次来信让为叔督促宁儿学习四书五经及针线手艺。”

    “可为叔公务繁忙,多亏你婶娘劳心劳力,不仅让宁儿知书达理,连这针线的手艺都没落下。”

    他一语双关,让陈恪知道林韵宁是多么优秀,也让自己的夫人感觉欣慰。

    而陈恪却无话可说,唯有拱手表示认同。

    原来陈唐知道林韵宁学武习医的事,那个陈恪也当然知道,林毅之说这话就有一层意思了,你父子知道这事,不能按闺阁标准来要求我的女儿。

    林毅之想得周到,一个学武习医的女子,她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应该与其他女子不同。

    这个时期尚未出现理学,礼教还没达到辫子王朝那种恐怖的程度,女子抛头露面属于正常现象,夏季的街上经常看到那些身穿褙子、露出抹胸的女子。

    但她们都是劳动妇女,或者摆摊设点、或者打工赚钱、还有拎着食盒送外卖的女人。

    这里真有外卖行业,明确了地点、价格,到时就有人将食物送上门去。

    但落后的是没有手机,不能采取微信支付的方法,老顾客可以赊着,新顾客则当面付清费用。

    兴京和汴京的生活没什么不同,既有辛勤劳动的妇女,也有贵妇千金。

    贵妇千金也穿褙子,但里面却是高档的蜀锦,裁剪得体的罗裙。

    褙子这种坎肩式的衣着对她们来说只是装饰品,肩上再搭上一条披帛,迈着八公分的淑女步,妥妥一个仙女形象。

    “这个时代的仙女形象还是褒义词。”陈恪在心里不得不解释一句。

    而在男女接触方面也没那么严格,夫妻可以牵着手逛街,夫妻之外的男女不是单独相处,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经常组织诗会、踏青、秋游等活动,男男女女走在一起也是正常现象。

    林毅之所言就是这个意思,素来喜欢身着男装的林韵宁与那些闺阁千金不同。

    那些闺阁千金喜欢抚琴吟诗再来个闺蜜聚会。

    而林韵宁却喜欢游山玩水踩青踏绿,还喜欢以武会友、市井打架,然后号脉开药让对方尽快恢复健康。

    林毅之在台县当了三年知县,赔出的医药费就有一年的俸禄。

    又经历了沁县三年,再去江宁府担任知府,这时林韵宁总算长大了,原来那个小霸王的形象逐渐消失,但还是喜欢游山玩水。

    待他就任吏部左侍郎,带着夫人、儿子乘船北上,而林韵宁却和小姑奶奶一路玩山游水走进京城。

    林毅之无奈,林韵宁的靠山是自己的小姑,一位虔诚修道的修行者。

    而陈恪不知林韵宁的这些经历,却知道林毅之说话的含意,“不要拿她与那些闺阁千金相比。”

    而他也没想比,来于那个世界的他不保守,只是奇怪林毅之的态度,好像确定了两人的婚约。

    这是他不能理解的,却不知谭远忠昨天跟林毅之说了一席话,“我仔细研究了陈恪的讲学内容,发现他的讲学风格别具一格、发人深省,其意之深需反复琢磨,其所讲内容必然流传后世。”

    谭远忠的一席话明确了陈恪的学术地位,能流传后世必然史上有名。

    包拯也曾说过,仅凭陈恪的那首《破阵子》就能史上有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是文人,也喜欢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于是愈发喜欢陈恪,觉得这个女婿真不错。

    当然,做出这个肯定是有保障的,他当过知县、知府,审过很多案子,熟悉“大兴律”,知道以陈恪的讲学内容定不上“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罪名,唯一担心的是名落孙山而已。

    这是他矛盾的地方,不能金榜题名就无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而林夫人和林韵泽与他的态度一样,但林韵泽提出一种可能,“如谭相为主考官,胡师为批卷官,结果如何?”

    林韵泽说话打开了林毅之的思路,他在朝中已敏锐地发现太后对范泰等人的不满,这次与律国谈判,太后竟让谭远忠主持,而不是范泰。

    而皇上却对太后越来越恭顺,母子关系愈发和谐了,这种和谐关系让太后愈发疏远范泰等人。

    这是谭远忠分析的,而他十分担心一件事。

    林毅之也十分担心,却没办法预先防止。

    在这件事上他没法与林韵泽商量,林韵泽能够看出问题,却没办法解决问题。

    但他可以与陈恪商量,陈恪是他的准女婿。

    林韵宁和书剑圆满完成了对月穿针节目,林家的夜宴也就结束了。

    林韵泽回屋修改他的文章,陈恪说他的文章又臭又长,真是一点也不客气。

    林夫人与林韵宁说话,这是娘俩的悄悄话,男人不能听。

    而林毅之带着陈恪来到后院的池塘边,坐在水榭中说出心中的忧虑,“太后与皇上的关系愈发和睦,太后逐渐疏远范泰等人,这是好事。”

    “但范泰等人绝不甘心,为叔担心他们利用律国使团进京之时,做出不利大兴王朝之事。”

    “可想来想去却不知他们会怎么做,更不知如何预防,为此烦恼不已,不知贤侄可有什么良策?”

    他真会问人,这种事没头没脑,谁会知道他们要怎么做?

    陈恪当然也不知道,沉思一下突然灵光一闪,轻声问道:“皇上的生母是谁?”

    他想起了北宋的“狸猫换太子”案。

    但这是虚构的评书,北宋的刘太后虽然贪恋权势,但为人并不坏。

    而宋仁宗赵祯是被杨太妃抚养长大的,身世没那么惨。

    问题是刘太后一直压着他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得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妃,直到李妃去世母子也未能见上一面,为此与刘太后闹得很不愉快。

    赵祯一直认为刘太后虐待自己的生母李妃,直到刘太后去世赵祯掌权,为证明刘太后虐待李妃而开馆,发现李妃去世后身着太后之冠服,方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此后对刘太后的家人一直照顾有加。

    这是“宋史”记述的内容,应该出入不大。

    陈恪想起这事,于是想到范泰他们可能从此入手,只要离间太后与皇上的关系既可。

    他是这么想的,自然问起这话,让林毅之想到一种可能。

    这种可能太具体,具体到林毅之的脸色变了,低声回道:“皇上是杨妃所生,但因杨妃身体不好,从小由刘太后抚养长大。”

    听到这个回答陈恪露出苦笑,这里的情节有所不同,可刘太后作为养母,真没必要死握着大权不放。

    面对这种局面,陈恪只能用这句话解释,“权力有毒。”

    可林毅之却不考虑有没有毒的问题,这是阴谋,但这个阴谋好像没法解。

    而陈恪却还是有办法,淡淡地说道:“生而不养,断指可还;生而育养,断头可还;不生而养,一世难还。”

    他将那个世界的网络语言说出来,心里还不以为然,他认为“生而不养,仇深似海。”

    可在这个世界却不能这么说,于是引用了这句话。

    李祯没必要为了死去的生母与刘太后反目,杨妃生了他,却是刘太后将他养大,虽然这期间会有严格管束与少年叛逆的矛盾,但养育之恩大于天。

    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李祯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了。

    他不会去考虑这件事,通过与林毅之的对话,心里突然升起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与生恩养恩没关系,但与读书人的关系很大。

    想起这篇文章他挺好奇,不知孔乙己与狸猫换太子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我的思维是跳脱式的。”他只能这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