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晴阳照行旅 > 第71章 公开得罪

晴阳照行旅 第71章 公开得罪

    包拯是个干事的人,一早就入宫求见李祯去了。

    第一天上班的陈恪未见到包拯就来到卷宗房熟悉业务,身为知府幕僚的他有权查看兴国府衙历年的案卷。

    他先翻阅了五年来兴国府衙审理的案件,由此知道一位讼师的名字——何潘仁。

    这是一个刑案、民案通吃的讼师,不仅精通“大兴律”,还擅长无理争三分。

    看到他的讼词陈恪提高警惕,何潘仁是掌控案审现场节奏的高手,他俩以后可能会有交锋。

    于是记下何潘仁的几件特色案例,合上案卷抬眼看向管理卷宗的小吏,低声问道:“何潘仁有何背景?”

    他从卷宗里看到,两任知府对何潘仁很宽容,本来可以将他赶出大堂的,可他俩都没这么做。

    这里就有学问了,兴国府知府是四品高官,何潘仁竟敢在大堂上明目张胆地说出一些不当的话。

    “你以为自己有理,却不知我说的话才是理。”他能在知府升堂审案时公然这么说,可见气焰有多嚣张。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何潘仁的背景很硬。

    他想知道何潘仁的背景,可小吏却告诉他,“何潘仁的堂兄是广平王府的大管家何潘寿。”

    听到这个消息陈恪愕然,他没有瞧不起管家这个职业的意思,但王府大管家的堂弟竟让四品高官如此忌惮吗?

    陈恪好奇,但小吏却不再往下说,不知是不敢说还是不知这里的事。

    面对低眉顺眼的小吏,陈恪知道不能往下问了,温和地说声“多谢”,起身走出门去。

    临近中午包拯还未回来,陈恪就不等他了,走出府衙奔向鹤翔书院,不时听见两侧的酒楼、歌楼传来一道道歌声。

    她们在练习柳乘风的“二郎神”,以备晚上表演所用。

    李漱玉算的很准,“二郎神”果然一夜成名。

    而他对此却不在意,多彩多姿的社会就应有多彩多姿的人,他与柳乘风走的是两条路,由此还想起了分类学。

    这一学科不属于历史系,他不知怎么划分,但在这堂课后还是可以回答提问的。

    当他上完这节课后,回答了几个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就有学生起身问道:“先生可知‘二郎神’?对它评价如何?”

    “确是一首好词...”他郑重回道:“难得的是这首词一改七夕节的感伤基调,词中蕴含了浪漫和美好的愿望。”

    “最后这一句,‘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更是佳句。”

    他对这首词的评价很中肯,体现了难得的坦荡胸怀。

    所谓文人相轻,除非高层次对低层次、长辈对晚辈、挚友对挚友,同辈文人之间很少出现夸奖之言。

    而他与柳乘风不是挚友,竟能发出如此夸赞之言,让提问的学生微微一怔后,随即问道:“先生可知柳乘风要挑战您的诗词水平?”

    漱玉馆昨晚之言连夜传了出来,今天上午已在京城内传播,学生固有所问。

    听到这个问题他只是淡然一笑,随即转移了话题,“我以前曾说过诗词小道尔,今天再给各位仔细划分一下学问的种类。”

    “学问分为管理学,小则治理郡县、中则治理路府、大则协助皇上治理国家。”

    “再则是研究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类,理论研究提出一种可能性,实践研究就将这种可能性予以实现。”

    “还有经济学,这是一门上到国家、下到各个商家以及家庭如何理财的学问,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吃穿住行。”

    “最后一项是军事学,这门学问分为军事理论学、战略学、战术学、军队管理学、后勤保障学等多门学问。”

    说到这他看看坐在下面的师生,见不少人张着嘴一副惊讶的表情,知道他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学问,于是微微一笑朗声说道:“我将这四大类学科作为上层建筑学,是国家兴盛不可或缺的学问。”

    “下面还有许多学问,如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以及文学和文艺学等多种学问。”

    “现就简单概括一下文学和文艺学,文学分为史学、小说、策论、散文和诗词歌赋等各类作品,而文艺学是将这些作品通过乐器、歌舞、表演等其他形式表达出来的艺术。”

    “这些学问我将之称为社会建筑学,是体现社会繁华不可或缺的学问。”

    他没学过分类学,想当然的将学识分为上层建筑学和社会建筑学两大类。

    但这种分类已将下面的师生听得晕头涨脑了。

    提问的学生张张嘴,觉得自己的脑子太乱,一屁股坐在草地上想理清思路再说。

    而曾毅却起身问道:“先生一再说诗词小道尔,可是认为诗词并不重要?”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众人倾听陈恪回道:“我说的小道是与大道相比而言的,绝对不是说它不重要。”

    “诗词歌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五彩斑斓,丰富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提高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相比其他学问,它的重要性就低了很多,如我们过于注重这种精神食粮而忘记现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我请各位记住,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都是野蛮人干的,书生肯定打不过强盗。”

    这个结论让下面一片沉寂,曾毅哑着嗓子再问:“难到我们要变回到野蛮吗?”

    他不回答曾毅的提问,而是郑重问道:“汉匈之战,为何是大汉王朝胜了?”

    曾毅不答,众师生也不答,他们等待他的答案。

    他自问自答:“汉匈之战,汉胜匈奴的原因很多,但有几样东西却是致胜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汉朝的冶炼技术从铜器提升到铁器。”

    “汉军使用的环首刀都是铁兵器,而匈奴使用的却是铜刀,从武器致胜这一点上匈奴远远不如汉军,何况汉军发明了连弩,更是克制匈奴骑兵的法宝。”

    “除了上述两件武器外,还有两件东西你们肯定想不到,但我给你们一个机会想想。”

    说到这他闭嘴,给他们一个思考时间。

    于是有学生起身说道:“汉军有铁盔铁甲。”

    他摇头,学生失望地坐下。

    又有一名学生起身回道:“车阵和盾牌阵。”

    他还是摇头,学生眨眨眼坐下。

    再有学生起身说道:“有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

    他笑道:“这是两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可不是两件东西。”

    听他回答,师生们哄堂大笑。

    待笑声落地,一直站着的曾毅拱手说道:“请先生明示。”

    随他的声音落地,众生一齐喊道:“请先生明示。”

    于是他郑重说道:“是马蹄铁和马镫。”

    答案一出众师生一片愕然,这是两件很普通的东西。

    而他朗声说道:“你们想不到是因为习惯了这两样东西,也小瞧了这两样东西。”

    “马蹄铁的发明有效保护了战马的四只蹄子,让它们能在各种地面上快速奔驰,纵然碎石满地也不会影响战马的速度。”

    “而马镫的发明可以让骑士起身挥刀,配上铁制环首刀,就能轻易地砍断匈奴兵的铜刀。”

    “你们瞧不起这两样东西,却是千百年来骑兵的必备用具,难道这两样东西的发明不重要吗?”

    他提出反问,见下面一片寂然,于是继续说道:“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器具,而这些器具首先体现在武器上。”

    “人类从使用木棍到使用石器,再到铜器乃至铁器,每一个进步都是从武器开始。”

    “所以当野蛮掌握了文明的武器,而文明却仍然停留在相同的武器时,就是野蛮毁灭文明的开始。”

    “为什么?因为文明让人失去了野性,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和力量,而这恰恰是野蛮所具备的。”

    “所以文明必须永远保持着战争理论的超前性和武器的先进性,至少也要具有保密意识,像‘武经七书’、‘兵器谱’这样的书竟然满天飞,是想让野蛮彻底掌握文明的先进性吗?”

    他在这堂课上说的有点多,话锋直指兵部和工部的某些主要官员,这已经不是胆大妄为了,而是公开得罪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