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晴阳照行旅 > 第154章 大师驾到

晴阳照行旅 第154章 大师驾到

    龙凤乐章的演奏很有讲究,如皇上和皇后同时出现,则先龙乐后凤乐。

    如太后和皇上一起出现,则先凤乐后龙乐,这是孝道的体现。

    事有轻重、行有先后、社会安定时孝道为先,大家虽在口头和公文上先皇帝后太后,但这是皇权至上的体现,在行动上却是太后走在前面,皇上李祯也要走在后面当尾巴,与太后是否垂帘听政没关系。

    华夏文明最大的体现就在一个灵活,表面规矩与实际行为不一定非要一致,紧紧围绕忠孝仁义礼智信七字真言做事肯定没错。

    陈恪这时就紧守一个礼字,抱拳躬身以示尊敬。

    而园内诸人和他一样,男人抱拳躬身、女人则双手叠放胸前微微屈膝。

    这是官员和仕女、士子表现礼仪的态度,不行礼也没人抓他。

    大兴王朝和北宋王朝一样,皇帝出行百姓围观,愿行礼就行礼,不愿行礼也没人管他。

    三跪九叩是辫子王朝的规矩,皇帝出行,街路两侧跪着几排齐刷刷的队列也是辫子王朝的规矩,而北宋王朝没这个规矩,在大兴王朝也没这个规矩。

    所以李祯和刘太后的车辇进入景苑停下,刘太后下车,李祯跟着下车,招招手就把陈恪、欧阳修和秦烈叫过去陪着他们娘俩往里走去。

    这娘俩挺亲民,但没亲到那个世界国家领导人与百姓握手交谈的地步,各色人等被排列两侧的御龙卫挡在外面,眼巴巴地看着陈恪三人陪着刘太后和李祯往里走去。

    而陈恪是三人中最显眼的,他竟被刘太后招到身边,两人边走边说悄悄话,连皇上都隔着五六步,跟在他身后的欧阳修和秦烈离得更远。

    他们猜测刘太后与陈恪在说什么?却不知陈恪实话实说:“您没必要这么做。”

    刘太后笑道:“我大兴王朝的小留侯也有受宠若惊的时候?”

    这话将他捧得太高,而陈恪的脸上却不敢露出苦笑,只能悄声说道:“臣知道捧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您这么做,除了让臣死战之外再无别的出路。”

    他真敢说话。

    而刘太后饶有兴趣地问道:“卿在战场上还会逃跑吗?”

    “逃跑不至于...”他还是实话实说,“战场瞬息万变,臣若发现局势不利会立刻转移军队,保存有生力量伺机再战,绝不会与敌军死磕。”

    “太后、存人失地,人地两得;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太后、臣此去如不能大破元迁,唯以死谢罪。但战事期间,请太后、皇上相信臣的能力。”

    他的心里没底,但知刘太后和李祯的心里也没底,这时就要大吹特吹。

    他深知为将的首要就是得到统帅的信心,统帅没信心,这仗就没法打了。

    因为他的身份挺尴尬,他以七品宣德郎、观文殿侍读的身份秘密出任西北四路军监军一职,面对楚国公曹穆、乐昌侯曾乐行,捧着圣旨也不一定能得到他俩的信服。

    还有西军的那些骄兵悍将们,能不能服从他的调度真很难说。

    他知道将要面临的不利局面,但弓已拉开就没有回头箭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西北战事历时两个多月毫无进展,这种态势引来文臣的极大不满。

    他们不懂军事,却懂得如何指手画脚,利用西北战事的胶着准备抢回军事指挥权。

    这是陈恪绝对不愿看见的,也是李祯和刘太后不想看到的局面,唯有取得一场大胜来堵住文官集团的嘴,方能转变太祖以来重文轻武的政策。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论是他们三个、还是文官集团都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陈恪必须出动了。

    他是文臣,却是坚持文武分制的倡导人。

    而在安定城之战后,李祯和刘太后也看到文臣统兵的坏处,在陈恪的倡导下极想改变这一状况。

    他们就要赌一场。

    陈恪就在赌那轮金色的太阳仍然照在自己的头上。

    而李祯和刘太后就在赌陈恪真是小留侯。

    他娘俩有赌的资本,陈恪只是监军而不是西北四路经略使,不能取得胜利就保持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他娘俩就采取拖延战术,如无法拖延就与文臣达成妥协,派包拯担任西北四路经略使。

    他俩也不怕陈恪瞎指挥,智将曹穆、悍将曾乐行都在西北,再派出曹俨这员猛将,加上西军的那些骄兵悍将,陈恪指挥失误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娘俩算的明白,却还是希望陈恪能取得大胜,因此患得患失。

    为解决这种不良心态刘太后就想转嫁责任,将陈恪招到身边,在大庭广众下显示恩宠,见他明白并发出重誓,不禁轻松下来。

    她达到目的了,以陈恪的聪明,如无绝对把握绝对不敢发出“以死谢罪”的誓言。

    可她不知真实情况,陈恪心里没底,但都到这个时候了,就绝对不能说泄气的话。

    他也算好了,西北有曹穆、曾乐行,稳住西军的阵脚没问题,绝对不会出现长平之战的惨剧。

    而元迁及元昊不是白起,他也不是赵括,这一战的最坏结果就是打个平手。

    想到这种可能他的这股犟劲就冒出来了,最坏结果既是这样他就干了,没了顾虑也就安心地站在刘太后的身后看向那座大厅。

    这是一座阁楼,支起窗户就能看见那座大厅的全貌。

    此时风和日丽,大厅的窗户全部支开,厅内厅外的人正向刘太后和李祯行礼。

    见众人行礼,张孜高声说道:“平身。皇上、太后前来一观拍卖景象,无需多礼,拍卖会正常进行。”

    他的话音落地,众人说声“遵旨”,然后纷纷落座,过一会响起一道梆子声。

    下午三时已到,身着襴衫的曹汲登上拍卖台,先向刘太后和李祯深施一礼,然后转身朗声说道:“拍卖规则已在邀请函上写的明白,这里无需多言,现在我宣布,景苑第一场拍卖会正式开始。”

    曹汲的开幕发言十分简洁,却发出一个重要信号,既有第一场拍卖会就肯定还有第二场、第三场,而且命名为“景苑拍卖会。”

    听其言刘太后笑道:“这是要占着景苑不走吗?”

    听刘太后笑着说话,毫无不悦之色,秦烈低声回道:“太后、曹汲以拍卖所得的百分之十作为租金,可以看看效果。”

    听这话刘太后轻轻摇头、轻快地说道:“秦将军也钻到钱眼里了。”

    听刘太后称呼自己“秦将军”,秦烈顿时心花怒放,开心地回道:“太后、皇上,臣自放下战刀后就想为王朝、为皇家多赚点钱。”

    他的反应很快,借机毛遂自荐。

    可刘太后只是轻轻点点头,并没给他明确的答复,而李祯这时更不会说话,于是秦烈转脸看看陈恪。

    而陈恪不露痕迹的轻轻点点头,这是答应他了。

    见他点头秦烈放心地转脸看向大厅,听曹汲高声说道:“这是第一件拍卖品,前朝庐王妃的金钗。”

    随着他的声音传来,众人看向拍卖台,见曹汲戴上一副丝绸手套,从木盒里拿出一根金钗举起,高声说道:“前朝庐王沈妃,闺名玉儿,与庐王非常恩爱,此金钗为庐王专门打造送与韦妃,上面刻着爱妃李玉儿五个小字。”

    “为验证该金钗的真假,拍卖现场请来杜远、尤清怀两位大师进行现场鉴定,有请杜远大师、尤清怀大师上台鉴定。”

    为这场拍卖会曹汲下了血本,不惜请来京城两位有名的金石字画大师。

    杜远和尤清怀在金石书画收藏界非常有名,而且非常有信誉,只要经过他俩中的一位进行鉴定,这件收藏品就可以确定了。

    而曹汲将他俩一起请来,就是要将鉴定结果推到一个无可辩驳的层次。

    这是一次实验,不管能不能成功,大兴王朝的第一场拍卖会一定要举起一面高质量、高信誉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