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晴阳照行旅 > 第170章 准备好了

晴阳照行旅 第170章 准备好了

    元迁送上降书,大兴王朝的文官集团大多是相信的。

    虽有刘艺、林毅之、包拯、常继祖等人持怀疑态度,但在范泰、杨国斌等人的坚持下,李祯和刘太后决定接受元迁投降,并任命杨国斌担任西北宣慰使。

    下达这道圣旨,李祯看看御台之下,见众文官的脸上露出放松的表情,心里不禁有些黯然。

    他知道文官们的想法,宣慰使不是军事长官,但朝廷对元迁的态度从剿灭转变为抚慰,军事服从政治,前往西北抚慰元迁的杨国斌就能变相地掌握西北军事力量。

    在文官集团的心里,元迁投降必须是真实的,而所谓的接受投降也只是要面子的说法,投降的元迁可以继续担任安羌军节度使。

    他们必须安抚住元迁,元迁的叛乱可以原谅,元迁投降后的待遇可以不变,只要元迁老老实实地帮他们夺回军权就行。

    在这一点上,范泰、杨国斌等人不用私下商议,他们心心相印。

    文官集团的想法不用认真研究就能知道,只要想到如何将利益最大化,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历史生陈恪深知他们的想法,所以李祯和刘太后也就知道了。

    作为历史生,陈恪必须预则立,想不到没招,想到就必须提前预防。

    而李祯和刘太后接受他的说法,心里却不以为然。

    可今天的情况却让他俩知道陈恪说对了,这些文官更在意的是他们的权益,利用一个机会就能拿回失去的军权,不在意元迁是不是真的投降。

    文官的表现让李祯和刘太后彻底失望。

    这些文官不去讨论元迁的降书是真是假,得到消息就立刻推举前去受降的官员。

    只有林毅之、包拯表示异议,而右相谭远忠则一言不发,刚进入朝堂担任御史少丞的范仲淹也未表达反对意见。

    见到这一幕,失望的李祯升起一道恐惧感,随即想起陈恪,于是轻轻松了一口气,他有小留侯陈恪,朝政还没那么糟。

    这是李祯的想法,而李昭也是这么想的。

    他相信陈恪的推断,兴京城里一定有内奸,这时站在郊外的一座土坡上仰望空中飞过的那只鹞鹰,低下头冷冷地说道:“该杀。”

    李昭的心里升起了杀机,极想找到这些内奸一刀砍下,转对身边的探子冷冷问道:“能找到地方吗?”

    他有此问,不知那些探子能不能顺着鹞鹰的飞行轨迹找到出发点。

    他们的目标明确,兴京城的西门面向西北,就将探子们集中在这个区域进行查探。

    李昭推测,朝会后会有内奸将消息发出去,他就顺着这条线索找到内奸。

    突然间李昭发现自己很有用处,顿时精神抖擞起来,策马奔驰两刻钟,停在那座农庄的远处仔细观察一番。

    李昭推测,那座农庄是鹞鹰的出发地。

    而陈恪推测,元迁不会等朝廷那边传来消息,他的目的是要迷惑延州、府州、麟州的知府,让他们放松警惕。

    他知道,所以曹穆和曾乐行也知道,他俩率领的西军主力已在庆州集结完毕。

    元迁不会等曹穆率军进入他的地盘,但他还要等一天,那只鹞鹰带来的消息让他确定自己的诈降之计成功了。

    双方都在掐着时间展开行动,当元迁的十万大军分头突袭府州和麟州时,曹穆派出的先锋部队开出庆州城。

    但延州方向的大战与陈恪和曹俨无关,他们还有时间来继续进行战前鼓动。

    由焦老三和王小乙率领的宣讲团已对全军将士讲了两天,将秦关城大屠杀血淋淋地展现在将士们眼前,收到极好的鼓动效果。

    西军的许多将士都是当地人,得知秦关城破后的惨状无不惊悚。

    他们担心父老乡亲也会遭遇这种凄惨的命运,面对即将来临的战斗,紧握手里的钢刀准备拼命了。

    他们没有退路,身后就是父老乡亲。

    见此情景曹俨大喜,在给曹穆的信里毫不掩盖地说道:“陈恪之谋儿从未听说过,战前宣讲的成效让人惊喜。”

    “陈恪说,让将士们知道为何而战,比加官赐爵奖赏银子更有用......”

    这是曹俨给曹穆的书信内容,他只是简要汇报一下渭州的军事准备情况,其他内容都是叙述陈恪在军事上的部署,包括宣讲。

    这是曹俨战前给曹穆书写的唯一一封信。

    府州、麟州那边战火纷飞,曹穆率军即将与元迁决战,曹俨用这封信让曹穆放心。

    他有信心,这一战赢定了。

    而狄青却心存疑虑,战略明确了,但战术却让他自己去安排。

    “我怎么部署这一战?”他要思考这个问题。

    陈恪给他两万厢军,而要面对的来犯之敌却有两到三万的骑兵精锐,以他掌握的兵马,挡住敌军有可能,但想全歼敌军绝不可能。

    明白这个道理他就知道怎么打了,骑上战马奔向渭州城。

    狄青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藏兵渭州城内,追着敌军的屁股打。

    渭州方向做好全歼来犯之敌的准备。

    而在府州、麟州方向,元迁分兵突袭两座城池。

    但让他惊讶的是,这两座城池的厢军并未失去警惕,遇到突袭只出现短暂的慌乱,随即进行顽强的抵抗。

    而城里的内奸竟好似销声匿迹了,元迁所部猛攻两天还是未能攻陷两城。

    但他不急,本部三万兵马仍然未动。

    他已得到消息,曹穆和曾乐行率领的十万大军正奔向延州一线,他就等在这里以逸待劳。

    他在等渭州那边的捷报,当元昊率领的三万精锐突袭渭州后,担心西北会被一分为二的曹穆和曾乐行就会分兵,一支去救渭州,一支去防守长安。

    这时他的本部精兵就可以出动了,目标就是兴军的粮草辎重,曹穆和曾乐行计划率领十万西军进攻天庆府,其准备的粮草辎重一定十分充足。

    曹穆和曾乐行都是大兴王朝的名将,自到西北后一直在筹措粮草,经两个多月的准备,其粮食就达五十余万石,刀枪锤鞭不计其数,长弓一万副,羽箭达十余万支。

    这是长安城的内奸给他送来的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他的眼睛红了,这些粮食、军械是他急需的。

    他想夺取这些粮食和武器,就要趁曹穆和曾乐行分头撤军后猛扑过去。

    元迁的计划已经展开,曹穆和曾乐行已经上当,驻扎在庆州的十万西军已往这个方向奔来。

    得到这个消息元迁大笑一声,转对站在身边的中年和尚朗声说道:“大势已成,只等渭州方向的捷报了。”

    中年和尚微微一笑,先诵一声佛号,然后低声说道:“打败曹穆和曾乐行,不仅掠得大量物质,大人之名也会威震兴律两国,届时就可逼迫兴国与大人讲和,重开榷场,并献上贡银,大人称帝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这席话让元迁心花怒放,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他的理想就是立国称帝,此战之后,这个良机就在眼前。

    而身边这个修善和尚则是他能立国称帝的最大功臣,元迁想好了,称帝后就封修善为国师。

    修善和尚法术极高,还有未卜先知之能,封他一个国师的称号,让他成为自己的第一保镖。

    元迁想的很远,连登基为帝后的官爵都想好了,而太子就是他的爱子元昊。

    元昊有勇有谋,善于招揽人才还非常冷血,对自己的舅舅也是说杀就杀没一点犹豫。

    对这个儿子元迁满意极了,登基之后必须立为太子。

    此时的元迁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