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阳照行旅 第177章 五品诰命
热门推荐:
穿进病娇世界,我只想活下来!
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
不好意思,所有武器我全是绝活
星际美食家:直播赶海暴富
小人物也要修仙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御灵天路
第七叶
崩坏三缘的起,终的散
范泰的脸上平静,心里却怒不可遏,他已忍无可忍了。
西北大捷,唯一参与指挥的文官只有陈恪,而他只是一名七品文官,还是文官集团排斥的那个文官。
他不想抬高陈恪就要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武将的地位必将大幅提高。
这是他不能容忍的,武将必须在文官的统领下,不管日常还是战时。
他是左相,既是文官的领头羊,就要为全体文官的根本利益出头。
范泰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在朝会上率先出班奏道:“臣弹劾观文殿侍读陈恪蛊惑皇上,违反太祖遗训,罪不容诛。”
他以弹劾陈恪为突破口,朗朗说道:“太祖初定天下,曾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太宗、文宗皇帝秉持太祖遗训,事无巨细均与朝臣商量方才施行。”
“陛下自登大宝以来,太后摄政,遵循先皇遗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使我大兴王朝上下一心、繁荣昌盛。”
“可陈恪入宫侍读以来,在其蛊惑之下,陛下远离朝堂众臣,如西北平叛如此重大之事,皇上也不与朝臣商议,全听陈恪一人之言。”
“幸西北有楚国公、乐昌侯等沙场老将,又有长安、延州、渭州、府州、麟州各知府的运筹帷幄,西北能取得大捷,全赖这些文臣武将的通力合作。”
范泰说到这,李祯的脸颊轻轻抽动一下。
西北大捷后,他想到文臣的各种反应,却没想到会达到这种不要脸的境地。
范泰为了除掉陈恪,已不惜扔掉这张老脸了。
可他还在说:“诸葛武侯有言,‘亲贤臣、远小人’,皇上圣明,虽受陈恪的一时之惑,但想起武侯所言,得群臣的提醒,必有远近之分。”
“臣请革去陈恪观文殿侍读之职,以儆效尤。”
范泰说完躬身一礼,抱着笏板不再说话。
而其他众臣也是沉默不语。
林毅之着急,可他不能说话。
站在御台下的曾毅握紧双拳,但他也不能说话。
常继祖张张嘴,可他不知如何反驳,于是瞪大双眼看向站在前面的长兴侯刘艺,见他没有动静,又转眼看看巩昌侯张勇,心里愈发着急起来。
他不会关注郭昌,只奇怪张勇为何不说话,这位冷面侯向来直言快语。
可他着急没用,张勇还是一言不发。
常继祖等不及了,决定出班反驳,不管能不能驳倒范泰,态度必须明确。
他出班正要说话,却听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臣不赞同范相的奏议...”
包拯出班朗声说道:“臣虽是文人,却也知一个道理,战场形式万变,需统帅一人乾纲独断,容不得各种杂音扰乱军心、失去战机。”
“西北战事乃皇上和太后的谋略,事实证明皇上与太后高瞻远瞩、神机妙算,而陈恪只是一名执行者而已。”
“陈恪坚决执行皇上、太后的谋略,取得西北大捷,有功无罪。”
包拯为保陈恪也是豁出去了,不惜大拍李祯和刘太后的马屁。
此言一出,立让许多文臣后悔。
他们的反应没有包拯快,就他这番话,不管范泰所言能不能被驳倒,包拯都在李祯和刘太后心里打上重用的烙印。
明白这个道理,许多想说话的大臣不再言语。
而王钦见大家都不说话,出班反驳,“包知府所言差矣,以皇上、太后的谋略,必然全歼元迁叛军,并生擒元迁本人。”
“可陈恪却让元迁逃逸,不仅失职,还有故意放走元迁之嫌,宜查之。”
按王钦所言,陈恪的罪名大了。
包拯立刻反驳,“王侍郎慎言,放走元迁乃是大罪,王侍郎无凭无据不可妄加揣测。”
可王钦坚持,“元迁败北,后有十万追兵,前有陈恪、张亢的两路阻击,还有曹俨埋伏在沙漠的伏兵,在这等重重围困之境仍被元迁逃逸,岂不是陈恪有意为之。”
听王钦所言包拯的双眼微微一缩,而李祯也向王钦看来,双眼轻轻眨动两下。
而王钦见李祯看他,以为自己的一番言辞引起李祯注意,正要继续往下说,却听一道冷冷的声音传来,“白痴。”
这道声音让众人的目光一齐看向那个方位,只见张勇走出朝班躬身说道:“皇上、太后,西北战事集结了我朝王军与元迁叛军共二十余万人。”
“渭州之战后,陈恪命曹俨率军三万在沙漠埋伏,派狄青领兵两万攻取黑水城,自己亲率一万厢军半路拦截,其势已成天罗地网。”
“在此战阵中,除非陈恪公开下令全军放走元迁,否则断无纵其逃逸的可能。”
张勇号称冷面侯,说话真不客气,将王钦打入白痴的行列后又对范泰说道:“范相所奏暗指皇上、太后不与群臣商量,难道要和这样的白痴商量吗?”
“安定城之战,皇上、太后倒是与诸位商量了,那时各位大人是劝皇上、太后迁都吧?”
“幸皇上、太后圣明,未听你们的话,否则置大兴王朝的天威于何地?”
张勇这是公开揭疮疤,但时机很好,刘太后已不在意揭开这个疮疤了,还觉得揭得好。
可这番话却让范泰受不了,嘶声说道:“老夫对皇上、太后忠心耿耿...”
说到这一口气没上来,身子晃了两晃,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见他倒地,李祯急令太监上前查看,急招御医前来诊脉,并令侍卫将范泰抬下去。
一番乱哄哄后范泰被抬出垂拱殿,李祯正要宣布退朝,却听一道声音传来,“臣弹劾陈恪纵容张亢私吞黑水城的军用物资,中饱私囊。”
这道声音让李祯循声看去,见御史梁坚走出朝班继续说道:“臣请前往黑水城核查此事。”
梁坚所言大义凛然,这事确实严重。
但李祯面色如常,而包拯走出朝班躬身说道:“臣只听说贪污都是从全部物资中抽取一部分,却从没听说全部扣下的,陈恪与张亢所为不属私吞,而是公然抢劫。”
包拯话音落地,朝堂上传出几道轻笑声。
而包拯继续说道:“若真是如此,梁御史没必要去黑水城核查了,陈恪和张亢这时不是在逃亡的路上,就是在被西军押解进京的路上。”
听他说到这个结果,刘艺出班说道:“陈恪派出的军使已快马进京,报枢密院上奏皇上、太后,他将于后日抵达兴京城下,恳请皇上、太后准其微服进入顺天门。”
“他在奏报中说道:‘臣已完成皇上、太后交办的差事,并在两军厮杀中受伤甚重,此奏折也是在车上勉强书写的,恳请皇上、太后准臣在家养伤。”
听刘艺所报,李祯叹道:“陈卿不是中毒就是受伤,也是难为他了。”
他发感慨,而张勇却冷冷说道:“陈恪此次受伤纯是自找的。臣见曹俨战报,奏报陈恪的功夫不高,却一直以悍将自诩。”
“在渭州之战中,陈恪亲率一万厢军,先以陷马坑灭其三千重甲骑兵,再以菱形阵困住两万叛军,逼元昊亲率三百亲卫冲锋。”
“而陈恪却率两百亲卫发起反冲锋,挥舞铁锤往复冲杀,身中铁锤的两次重击,若不是其夫人及侍女及时赶到,陈恪危矣。”
“可其战后却带伤率一万厢军疾驰百里之地,在黑水城外狙杀溃兵,逼元迁遁入沙漠。”
“其精神可嘉,但其作风却十分鲁莽,无悍将之能却行悍将之风,诚不可取,请陛下训之。”
张勇的声音冷冷的,所言之语好似在贬低陈恪,但仔细想想却不是这个味,实有明贬暗褒之意。
而李祯却不等众臣反应,爽快地回道:“准。”
随即又说,“陈恪之妻林氏武艺高强,在渭州、黑水城之战中屡立战功...”
说到这李祯转身对刘太后说道:“恳请母后下旨,敕封林氏五品诰命夫人。”
李祯话音落地,帘后随即传来刘太后爽快地声音,“准。”
娘俩一唱一和让众臣瞬间明白过来,皇上和刘太后早有打算,范泰、王钦、梁坚的话都白说了。
面对这个局面,杨国斌觉得应该说话了,陈恪是七品官员,他的妻子只能敕封七品敕命夫人而不是五品诰命夫人。
可没等他出班说话,御台上传来李祯轻快的声音,“散朝。”
这道声音让众官员的心里不是滋味,皇上好像不想听他们说话,巴不得早点散朝早点离开垂拱殿。
西北大捷,唯一参与指挥的文官只有陈恪,而他只是一名七品文官,还是文官集团排斥的那个文官。
他不想抬高陈恪就要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武将的地位必将大幅提高。
这是他不能容忍的,武将必须在文官的统领下,不管日常还是战时。
他是左相,既是文官的领头羊,就要为全体文官的根本利益出头。
范泰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在朝会上率先出班奏道:“臣弹劾观文殿侍读陈恪蛊惑皇上,违反太祖遗训,罪不容诛。”
他以弹劾陈恪为突破口,朗朗说道:“太祖初定天下,曾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太宗、文宗皇帝秉持太祖遗训,事无巨细均与朝臣商量方才施行。”
“陛下自登大宝以来,太后摄政,遵循先皇遗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使我大兴王朝上下一心、繁荣昌盛。”
“可陈恪入宫侍读以来,在其蛊惑之下,陛下远离朝堂众臣,如西北平叛如此重大之事,皇上也不与朝臣商议,全听陈恪一人之言。”
“幸西北有楚国公、乐昌侯等沙场老将,又有长安、延州、渭州、府州、麟州各知府的运筹帷幄,西北能取得大捷,全赖这些文臣武将的通力合作。”
范泰说到这,李祯的脸颊轻轻抽动一下。
西北大捷后,他想到文臣的各种反应,却没想到会达到这种不要脸的境地。
范泰为了除掉陈恪,已不惜扔掉这张老脸了。
可他还在说:“诸葛武侯有言,‘亲贤臣、远小人’,皇上圣明,虽受陈恪的一时之惑,但想起武侯所言,得群臣的提醒,必有远近之分。”
“臣请革去陈恪观文殿侍读之职,以儆效尤。”
范泰说完躬身一礼,抱着笏板不再说话。
而其他众臣也是沉默不语。
林毅之着急,可他不能说话。
站在御台下的曾毅握紧双拳,但他也不能说话。
常继祖张张嘴,可他不知如何反驳,于是瞪大双眼看向站在前面的长兴侯刘艺,见他没有动静,又转眼看看巩昌侯张勇,心里愈发着急起来。
他不会关注郭昌,只奇怪张勇为何不说话,这位冷面侯向来直言快语。
可他着急没用,张勇还是一言不发。
常继祖等不及了,决定出班反驳,不管能不能驳倒范泰,态度必须明确。
他出班正要说话,却听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臣不赞同范相的奏议...”
包拯出班朗声说道:“臣虽是文人,却也知一个道理,战场形式万变,需统帅一人乾纲独断,容不得各种杂音扰乱军心、失去战机。”
“西北战事乃皇上和太后的谋略,事实证明皇上与太后高瞻远瞩、神机妙算,而陈恪只是一名执行者而已。”
“陈恪坚决执行皇上、太后的谋略,取得西北大捷,有功无罪。”
包拯为保陈恪也是豁出去了,不惜大拍李祯和刘太后的马屁。
此言一出,立让许多文臣后悔。
他们的反应没有包拯快,就他这番话,不管范泰所言能不能被驳倒,包拯都在李祯和刘太后心里打上重用的烙印。
明白这个道理,许多想说话的大臣不再言语。
而王钦见大家都不说话,出班反驳,“包知府所言差矣,以皇上、太后的谋略,必然全歼元迁叛军,并生擒元迁本人。”
“可陈恪却让元迁逃逸,不仅失职,还有故意放走元迁之嫌,宜查之。”
按王钦所言,陈恪的罪名大了。
包拯立刻反驳,“王侍郎慎言,放走元迁乃是大罪,王侍郎无凭无据不可妄加揣测。”
可王钦坚持,“元迁败北,后有十万追兵,前有陈恪、张亢的两路阻击,还有曹俨埋伏在沙漠的伏兵,在这等重重围困之境仍被元迁逃逸,岂不是陈恪有意为之。”
听王钦所言包拯的双眼微微一缩,而李祯也向王钦看来,双眼轻轻眨动两下。
而王钦见李祯看他,以为自己的一番言辞引起李祯注意,正要继续往下说,却听一道冷冷的声音传来,“白痴。”
这道声音让众人的目光一齐看向那个方位,只见张勇走出朝班躬身说道:“皇上、太后,西北战事集结了我朝王军与元迁叛军共二十余万人。”
“渭州之战后,陈恪命曹俨率军三万在沙漠埋伏,派狄青领兵两万攻取黑水城,自己亲率一万厢军半路拦截,其势已成天罗地网。”
“在此战阵中,除非陈恪公开下令全军放走元迁,否则断无纵其逃逸的可能。”
张勇号称冷面侯,说话真不客气,将王钦打入白痴的行列后又对范泰说道:“范相所奏暗指皇上、太后不与群臣商量,难道要和这样的白痴商量吗?”
“安定城之战,皇上、太后倒是与诸位商量了,那时各位大人是劝皇上、太后迁都吧?”
“幸皇上、太后圣明,未听你们的话,否则置大兴王朝的天威于何地?”
张勇这是公开揭疮疤,但时机很好,刘太后已不在意揭开这个疮疤了,还觉得揭得好。
可这番话却让范泰受不了,嘶声说道:“老夫对皇上、太后忠心耿耿...”
说到这一口气没上来,身子晃了两晃,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见他倒地,李祯急令太监上前查看,急招御医前来诊脉,并令侍卫将范泰抬下去。
一番乱哄哄后范泰被抬出垂拱殿,李祯正要宣布退朝,却听一道声音传来,“臣弹劾陈恪纵容张亢私吞黑水城的军用物资,中饱私囊。”
这道声音让李祯循声看去,见御史梁坚走出朝班继续说道:“臣请前往黑水城核查此事。”
梁坚所言大义凛然,这事确实严重。
但李祯面色如常,而包拯走出朝班躬身说道:“臣只听说贪污都是从全部物资中抽取一部分,却从没听说全部扣下的,陈恪与张亢所为不属私吞,而是公然抢劫。”
包拯话音落地,朝堂上传出几道轻笑声。
而包拯继续说道:“若真是如此,梁御史没必要去黑水城核查了,陈恪和张亢这时不是在逃亡的路上,就是在被西军押解进京的路上。”
听他说到这个结果,刘艺出班说道:“陈恪派出的军使已快马进京,报枢密院上奏皇上、太后,他将于后日抵达兴京城下,恳请皇上、太后准其微服进入顺天门。”
“他在奏报中说道:‘臣已完成皇上、太后交办的差事,并在两军厮杀中受伤甚重,此奏折也是在车上勉强书写的,恳请皇上、太后准臣在家养伤。”
听刘艺所报,李祯叹道:“陈卿不是中毒就是受伤,也是难为他了。”
他发感慨,而张勇却冷冷说道:“陈恪此次受伤纯是自找的。臣见曹俨战报,奏报陈恪的功夫不高,却一直以悍将自诩。”
“在渭州之战中,陈恪亲率一万厢军,先以陷马坑灭其三千重甲骑兵,再以菱形阵困住两万叛军,逼元昊亲率三百亲卫冲锋。”
“而陈恪却率两百亲卫发起反冲锋,挥舞铁锤往复冲杀,身中铁锤的两次重击,若不是其夫人及侍女及时赶到,陈恪危矣。”
“可其战后却带伤率一万厢军疾驰百里之地,在黑水城外狙杀溃兵,逼元迁遁入沙漠。”
“其精神可嘉,但其作风却十分鲁莽,无悍将之能却行悍将之风,诚不可取,请陛下训之。”
张勇的声音冷冷的,所言之语好似在贬低陈恪,但仔细想想却不是这个味,实有明贬暗褒之意。
而李祯却不等众臣反应,爽快地回道:“准。”
随即又说,“陈恪之妻林氏武艺高强,在渭州、黑水城之战中屡立战功...”
说到这李祯转身对刘太后说道:“恳请母后下旨,敕封林氏五品诰命夫人。”
李祯话音落地,帘后随即传来刘太后爽快地声音,“准。”
娘俩一唱一和让众臣瞬间明白过来,皇上和刘太后早有打算,范泰、王钦、梁坚的话都白说了。
面对这个局面,杨国斌觉得应该说话了,陈恪是七品官员,他的妻子只能敕封七品敕命夫人而不是五品诰命夫人。
可没等他出班说话,御台上传来李祯轻快的声音,“散朝。”
这道声音让众官员的心里不是滋味,皇上好像不想听他们说话,巴不得早点散朝早点离开垂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