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 > 第164章 解黄河水患与平冤案

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 第164章 解黄河水患与平冤案

    林羽与苏瑾立在那尘土漫天的道路中央,望着被士兵押送的百姓。

    人群的嘈杂和士兵的呵斥声相互交织,构成一幅混乱且令人揪心的场景。

    此时,林羽怀中那神秘的山河画卷似乎微微颤动,仿佛在向他传递某种急切的讯息。

    自林羽偶然得此画卷,其蕴含的秘密便如重重迷雾,一直笼罩着众人。

    林羽眉头紧蹙,深吸一口气后,向苏瑾说道:“瑾兄,料此冤案之查明与黄河改道之事,仅为吾等新征程之始也。此大宋之广袤河山,犹有诸多难题亟须攻克,新之使命如潮水涌来,吾等需速理出一清晰之脉络。”

    苏瑾神色庄重,郑重地点头,目光中透着如磐石般的坚毅:“羽弟,汝所言甚是。吾等先从这些百姓冤屈入手,或许能于这混沌中寻得突破困境之契机。”

    两人随着士兵和百姓的队伍,来到大名府的衙门。

    衙门的朱漆大门在阳光下略显斑驳,门口的两座石狮子仿佛也在这压抑的氛围中丧失了往昔的威严。

    踏入衙门,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

    公堂之上,县官李大人正襟危坐,身着官服的他看似庄重,实则眼神中透着一丝疲倦与无奈。

    两旁的衙役手持水火棍,身姿挺直,却难掩那机械麻木的神情。

    林羽和苏瑾上前表明身份,县官李大人微微一惊。他深知这二人在当地乃至整个大宋都颇具声名,且与朝中的几位重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林羽向前一步,抱拳行礼,不卑不亢:“大人,吾等听闻这些百姓涉嫌私通外敌,然观其神色,似有冤情。不知大人可有确凿证据?”

    县官李大人清了清嗓子,缓声说道:“林公子,苏公子,本官宣判自是有凭有据。这些百姓近日与一外邦商人往来紧密,且有人见彼等传递信件,此等行径,不是私通外敌又当作何解释?”

    林羽心中疑云密布,他仔细端详着那些百姓。

    只见百姓们纷纷跪地,额头触地,高声喊冤。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泪纵横,哭诉:“大人啊,吾等冤枉!那外邦商人仅为收购吾等之土产而来,吾等皆乃目不识丁之穷苦者,怎会传递何信件?必是有人蓄意陷害。”

    林羽的思绪瞬间飘飞,他仿佛看到在这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隐匿着一张巨大而黑暗的网。

    是朝廷中某些势力为了铲除异己,巩固自身地位,故意制造冤案?还是有外敌的奸细在暗中搬弄是非,妄图搅乱大宋的民心,以达不可告人的目的?

    苏瑾在一旁说道:“大人,仅凭往来密切与所谓传递信件,实难定罪。还请大人详加审查,莫要冤枉了好人。”

    县官李大人面露难色,无奈地叹了口气:“两位公子,此事已惊动了上方赵将军,若不尽快结案,吾等皆难以推脱责任。”

    林羽冷笑一声,言辞犀利:“大人,若是错杀无辜,致使民心离散,这罪责又岂是大人能够承担之?届时,大人乌纱帽乃至身家性命,恐怕都将难保。”

    此时,林羽的脑海中骤然浮现出山河画卷中的画面。

    那画面里百姓们安居乐业,田间劳作的欢声笑语与集市上的热闹喧嚣仿若在耳畔回响。而眼前这些百姓的凄惨模样与之形成了鲜明且残酷的对比。

    他深切地意识到,大宋的根基在于百姓。如果放任冤案发生,那画卷中的美好景象将永远只是虚幻,无法成为现实。

    林羽向苏瑾使了个眼色,两人决定私下探查。

    他们首先来到那位外邦商人曾经居住的悦来客栈。

    客栈的招牌在风中吱呀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走进客栈,林羽和苏瑾找到了客栈老板王福。

    王福是个精明的商人,眼神中透着一丝狡黠。

    在林羽和苏瑾的询问下,他道出了实情:外邦商人确实只是来做生意,而且他还曾与当地一位富商钱贵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林羽心中一动,暗自思量:难道是那位富商为了一己私利,故意陷害这些百姓?

    他们又快马加鞭地赶往钱贵的府邸。

    钱贵的府邸位于大名府的繁华地段,高大的门楼彰显着主人的财富与地位。

    门口的家丁一个个凶神恶煞,如恶犬般警觉地注视着来人。

    见到林羽和苏瑾,钱贵满脸堆笑,肥肉堆砌的脸上挤出一道道褶子,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慌乱。

    林羽开门见山地问:“听闻汝与那被擒之外邦商人有过争执,莫非是汝陷害那些百姓?”

    钱贵连忙摆手,故作镇定:“公子莫要信口雌黄,吾只是与彼在生意上有些分歧,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林羽紧紧盯着钱贵的眼睛,他的目光犹如锋利的剑刃,仿佛能穿透钱贵的内心,洞悉他的一切秘密。

    苏瑾在一旁适时地说道:“汝若此刻坦白,或许还能从轻处置。若等查明真相,汝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声名狼藉。”

    钱贵额头上渐渐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突然,钱贵像是被抽去了脊梁骨,扑通一声跪地,声音颤抖:“两位公子,吾知错矣。是吾贪图那外邦商人之货物,又欲讨好朝中之蔡京大人,故而陷害那些百姓。吾本以为做得毫无破绽,未料仍被两位公子识破。”

    林羽和苏瑾听闻,心中既愤怒又无奈。

    愤怒于钱贵的贪婪与无耻,无奈于这官场与民间的黑暗与复杂。

    他们带着钱贵回到衙门,县官李大人见事情真相大白,也松了一口气。

    那些百姓被无罪释放,对林羽和苏瑾感恩戴德。

    一位年轻的后生激动地说道:“恩公,若非汝等,吾等众人便冤死矣。汝等乃吾等之救命恩人也!”

    林羽站在衙门门口,望着欢呼雀跃的百姓,心中却毫无轻松之感。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大宋面临的难题犹如重重山峦,横亘在前方。

    随后,他们将目光转向黄河改道的应对策略。

    林羽四处打听,得知在江南水乡有一位名叫陈禹的治水高手。

    此人曾成功治理过当地的多条河流,声名远播。

    林羽不顾路途遥远,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艰难旅程。

    江南的水乡,河道纵横交错,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边。

    林羽在一座宁静的小镇找到了陈禹。

    陈禹是一位面容和蔼、衣着质朴的老者,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也沉淀了他丰富的治水经验。

    他对林羽的到来感到有些意外。

    林羽诚恳地向他阐述了大宋黄河的危机,言辞恳切地请求他出山相助。

    陈禹沉思片刻后,缓缓说:“林公子,黄河水患非同寻常,吾虽有一些治水经验,但黄河情况更为繁杂。不过,吾愿意竭尽所能,为大宋百姓贡献一份力量。”

    林羽带着陈禹返回北方。

    一路上,他们或骑马,或乘船,日夜兼程。

    途中,他们不断探讨着治水的方案。

    陈禹提出,要先对黄河的河道进行全面的勘察,绘制详细的地图,然后根据不同地段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比如,在水流湍急的虎牢关地段,可以修建坚固的石堤,抵御洪水的冲击;

    在泥沙淤积严重的开封府附近,可以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挖新的河道,引导泥沙分流。

    然而,当他们回到北方的黄河岸边,准备实施治水方案时,却遭遇了重重阻碍。

    当地的一群地主乡绅,像张老爷、刘员外等人,那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张老爷皱着眉头,在自家的大堂里来回踱步,对着一旁的刘员外说:“这治水工程可万万不能在吾等这儿搞,那得占了吾等多少好地啊,往后的收成和钱财可就都没咯!”

    刘员外连连点头,应和:“张老爷所言极是,吾等得想法子阻止!”

    于是,他们纷纷跳了出来,坚决反对。

    在一个昏暗的密室里,张老爷压低声音对刘员外说:“吾已备好厚礼,不日便去贿赂那黄河堤坝督办赵大人,让其想想办法。”

    刘员外眼睛一亮:“此计甚妙!”

    不久,他们暗中买通了赵大人等地方官员。

    赵大人坐在衙门里,对着前来汇报治水工程进展的林羽和陈禹,把脸一拉,阴阳怪气:“这工程啊,万万急不得!且不说占用土地事儿,就是这人力、物力,也得好好斟酌斟酌。”

    林羽据理力争:“大人,黄河水患刻不容缓,若再不治理,百姓将遭殃啊!”

    赵大人却摆摆手:“莫要再说,此事容后再议!”

    林羽和陈禹无奈走出衙门。

    陈禹长叹一口气:“这可如何是好?”

    林羽咬咬牙:“不行,吾等再去别处想想办法!”

    就这样,他们四处奔波,鞋子都磨破了几双。

    可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工程的进展极其缓慢,几乎停滞不前。

    工地上,原本热火朝天的景象变得冷冷清清。

    只有那未完工的堤坝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林羽的思绪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泥潭。

    他仿佛看到黄河的洪水已然汹涌而来,如同一只咆哮的巨兽,瞬间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村庄。

    而他们却被困在这重重障碍之中,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难降临。

    但他绝不甘心就此放弃!

    林羽决定再次前往汴京,向宋徽宗赵佶上书,请求皇帝的支持。

    在汴京那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皇宫里,林羽昂首挺胸地站在大殿之上。

    他目光坚定,身姿挺拔,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慷慨激昂地陈词。

    林羽的声音洪亮且充满力量,他详尽无比地阐述着黄河改道的严重性。

    “陛下,如今黄河改道,其势汹汹,犹如猛兽出笼。若不及时治理,滔滔洪水将淹没无数良田,万千百姓将流离失所,家园尽毁,民生凋敝,大宋根基亦将被动摇。”

    紧接着,他又有条不紊地讲解治水方案的可行性。

    “臣已深思熟虑,拟定详备周全之治水之策。若依此策施行,必能驯服此肆虐之洪水,保吾大宋江山稳固,百姓康泰。”

    他言辞恳切,情真意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大宋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

    皇帝稳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上,面容沉静如水,让人难以揣测其心思。但那深邃的眼神中,却分明透着一丝犹疑。

    此时,朝廷中的大臣们也纷纷各抒己见。

    丞相李纲跨步而出,拱手说道:“陛下,林羽所言极是。黄河水患关乎吾大宋国运,实乃刻不容缓之事。若此时不施力治理,日后必成大祸。”

    而另一边,蔡京则阴沉着脸,尖声反驳道:“陛下,万万不可。此治水方案耗费巨大,且结果未知,未必能够成功。此时冒险行事,恐劳民伤财,动摇国本。”

    一时间,大殿上众臣争论不休,气氛紧张而凝重。

    就在此时,林羽怀中的画卷突然绽放出一道奇异的光芒。

    光芒笼罩了整个大殿。

    众人皆惊愕万分,只见画卷上原本静止的山水仿佛鲜活起来,河流奔腾汹涌,似要冲破画卷。

    林羽心中一惊,他似乎从这画卷的异动中领悟到了什么。

    这黄河改道之事,或许与画卷中隐藏的某种神秘力量有关。

    难道是上天借画卷警示,若黄河不治,大宋将有灭顶之灾?亦或是有邪恶势力妄图利用黄河水患,颠覆大宋,而画卷是在指引他们找到解决之道?

    林羽在等待皇帝决策的过程中,并未闲下来。

    他与苏瑾一起,在汴京组织了一场关于治水的研讨会议。

    会议的场地选在一座宽敞的学府之中。

    各地的学者、能人和关心国事的百姓纷纷赶来参与。

    会上,众人皆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一人起身拱手:“吾以为可利用水车排水,此乃创新之法,能大大提高效率。”

    另一人紧接着说道:“依吾之见,不妨种植特殊之水草以固定河岸,如此可增强河岸之稳固性。”

    林羽在一旁仔细聆听,手中的笔不停,将这些宝贵的意见逐一记录下来。

    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心中渐渐勾勒出一个更为完备的治水蓝图。

    终于,皇帝在宫中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做出了决定。

    皇帝对着身旁的太监说道:“这林羽之治水方案,确有可行之处。朕不能坐视百姓受苦,黄河泛滥。”

    太监连忙应道:“陛下圣明。”

    皇帝大手一挥:“传朕旨意,支持林羽之治水方案,那些阻挠治水工程之地主乡绅和官员,一律严惩!”

    得到皇帝的支持,治水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工地上,工匠们干劲十足。

    一位工匠擦了擦汗,对身旁的同伴说:“有了皇上支持,这工程可算能放开手脚干啦!”

    同伴笑着回应:“诚然,定要早日治理好这黄河,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林羽和陈禹带领着工匠和百姓们,日夜奋战在黄河岸边。

    在治水的进程中,林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导致许多壮劳力身体虚弱,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治水工作。

    林羽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大宋的困境,不仅要治理黄河,还要改善民生。

    于是,他再次向皇帝上书,请求减免百姓的赋税,发放赈灾物资,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朝廷派出官员,将赈灾的粮食和物资运往各地。

    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元气,治水工程也因此进展得更为顺利。

    随着黄河治水工程的逐步推进,林羽清楚,他们的使命远未结束。

    大宋的边境依旧面临着辽和西夏等外敌的威胁,朝廷内部的腐败问题仍需进一步整治,文化教育也亟待大力发展,以培育更多的人才。

    林羽望着那幅山河画卷,心中明白,画卷中的启示如同明灯。

    虽道路崎岖,但只要坚定信念,遵循启示的指引,不懈努力,大宋便有望重现繁荣,百姓方能过上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