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95章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很先进吗?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195章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很先进吗?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先进吗?#】

    【所谓秘密立储是指:皇帝写出储君之名,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闸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

    大明,应天府。

    “秘密立储?”

    朱元璋嗤笑一声,果真是蛮夷也。

    随后向赶来的朱标问道:“标儿,可知此事出自何处?”

    “唐书,波斯国。”

    朱元璋闻言大笑,打量着灰尘扑扑的朱标一番,随即又瞪了躲在背后的朱棣。

    “你看看你带你大哥都做了些啥!”

    “我还不是为了改进火器……”朱棣缩着头,小声解释道。

    见朱元璋面色变黑,朱棣连忙缩回头去,躲在朱标身后。

    “哼,滚出来!”

    “咱问你,这秘密立储出自哪里?”

    朱棣讪笑道:“唐书,波斯国。”

    爹还是爱我的嘛,大哥都说了答案,我还能答错?

    “具体呢?”

    “不要求你说出是哪卷,可大概故事你总得给我讲一下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一天天的没个正形!

    要改进火器,将方法告诉匠人,让他们实验即可。

    亲王带着太子,往火药库里去。

    若是遇上意外,连尸骨都找不到。

    “不知道?”

    朱元璋对身旁太监吩咐道:“去把唐书给咱找来。”

    “咱让你慢慢翻,什么时候找到了出处,什么时候再起来!”

    起来?我现在不是站着的吗?

    朱棣抬头打量,正巧迎上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眼神。

    果断选择从心,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但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很先进吗?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呼。”

    朱棣闻言,长出一口气。

    感谢天幕指出卷数,否则翻到明日都找不到。

    但朱元璋可没如此轻易就让朱棣过关。

    “唐书,不用取了。”

    老朱站起身来,从置物台取下笔墨纸砚,放在朱棣跟前。

    “抄。”

    老朱手放朱棣下颚,轻轻抬起,一指天幕。

    “你趁着天幕还没转动,最好把这段话背下来。”

    “要求不高,抄个十遍。”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波斯国王登基后,就会秘密挑选一个他觉得不错的儿子,将其名字写在纸上封存起来。

    国王死后大臣和皇子们共同打开封条去看,写的是谁,那谁就是继承者。

    是不是感觉一模一样?

    曾经我也一直觉得秘密立储制度特别牛,类似养蛊嘛,就看谁能力强。

    老皇帝临终前揭晓答案,童叟无欺。

    包括在各类百科介绍中也是这样写的。

    大概为雍正帝继位后,吸取了历代因为预立太子,发生了皇子、后妃之间因争储而产生的明争暗斗、骨肉相残的教训。

    以及他自己争夺皇位时,九龙夺嫡的亲身经历,才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作为嫡长子继承者的替代品。

    但稍微对历史了解那么一点点以后,就会发现一丝丝不对劲。

    雍正当年跟兄弟们的九子夺嫡,不也正是因为康熙废了胤礽之后,将太子之位空置,直到死后才公布结果吗?

    这不也符合秘密立储的构成要件吗?

    但结果还不是造成皇子们十几年来互相斗到不死不休,恩断义绝吗?

    为了避免皇子夺嫡,防止大臣们站队拉帮结派,从而实施秘密立储,这和笑话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这个制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保护雍正自己,即在位期间皇帝的利益。

    首先它可以防止太子在被授予储君之位后太飘。

    太子当久了,自然会有一些不该有的心思。

    比如看着龙椅上的老皇帝,心里就会想,嘿,这老爷子,怎么身体还那么硬朗?

    怎么还不龙驭殡天?

    从而也就防止了历史上如李承乾以及清朝胤礽这样的情况再次上演。

    毕竟雍正自己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弘历,成为又一个曾经的二哥。

    其次:秘密立储制度可以说是将立储权百分百的收归了皇帝自身所有,防止大臣们瞎哔哔。

    毕竟一旦立了太子,总会有人反对,无非是有时候反应大,有时候反应小点。

    像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属于反应特别大的。

    还不如不立太子,大臣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图个清静。

    等真的打开遗诏的时候,老皇帝都已经驾崩了,你们爱咋说咋说。

    至于其他的,该斗的还得斗,该争的还得争,浅薄如我是真想不出秘密立储制度到底还有什么别的好处了?

    但既然旧唐书里面就已经有秘密立储的原版,为什么之后那么多的朝代就没有人借鉴一下,或者说借鉴一部分?

    盖因在封建王朝,秘密立储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倒反天罡、形同异端的存在。

    自古以来都讲君权天授,在这个大前提下一个人之所以能当皇帝,那是老天爷定的。

    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不仅仅因为它是儒家的理念。

    更因为只有你出生够早,这件事是不可控的,是老天爷决定的。

    至于其他嫡出的弟弟们或者嫔妃生出来的庶子,那就只能怪他们命不好。

    要么投胎的时候没赶得早,要么就是投胎的时候进错了肚子。

    但秘密立储一旦出来以后,新一任帝王的君权就不是天授,而是爹授了。

    毕竟继任的唯一条件就是你爹觉得你行,你爹爱你。

    老皇帝就代替了之前老天爷的地位,这不就是倒反天罡吗?

    所以历朝历代,虽然也会客观上存在前任天子选择或者更换继任者的行为,然而却不会在制度上改变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即使要废除原东宫太子,也是要想出一大堆理由的。

    诸如:无才无德,讲究点的还要和一些自然灾害、天象、星象之类的结合起来,表示不是我想换,是老天爷的意思。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接受秘密立储制度,有两个原因。

    一:清朝皇权高度集中。

    二:女真属于渔猎文明体系。

    古代中国人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群体。

    汉人自不必说,属于农耕种地的。

    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都属于游牧。

    而女真则是属于渔猎。

    在这三类之中,相比只需要播种施肥的农耕以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渔猎,因为每天要面对山上树林里以及水中的各种猛兽,其危险程度是最高、最辛苦的。

    所以,渔猎群体就更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带头人来领导,协调大家一起进行捕猎等相关活动。

    然而雍正费尽心思弄出来秘密立储制度之后,基本上属于一次都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用到过。

    雍正传位乾隆的时候,乾隆虽然不是老大,但当他继位时,前面那几个哥哥都已经死了,乾隆实际上就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

    而嘉庆是接受乾隆的禅让,当时乾隆还没死,做太上皇的时候,就已经把皇位给了嘉庆。

    也不需要打开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盒子,所以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没用上。

    接着,嘉庆是意外暴毙,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死的那么突然,遗诏根本没写,是太后最终主持大局,让道光继位。

    而道光传给咸丰时,基本和乾隆的情况一样,哥哥都没了,他就是客观意义上的长子。

    咸丰传给同治,同治不但是长子还是独子,根本没得选。

    至于最后的光绪和溥仪,这都是慈禧订的。

    在慈禧看来,正大光明匾是个什么玩意?

    秘密立储基本等同于秘密了个寂寞。】

    评论区:

    〖最先进方式:玄武门继承制,靖难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绝对最稳定的,因为好的继承人会让自己变成嫡长子。〗

    〖第二长子李某,第四长子朱某,点了一个赞。〗

    〖理论上讲,朱某在嫡长子方面比李某好一些。〗

    〖朱某的哥哥们是自己病死的,李某的哥哥……〗

    〖理论上讲,在洪武三十一年朱棣已经算嫡长子了。〗

    〖所以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传位给了朱棣。〗

    〖这事就是被电视剧带歪了,实际上整个清朝秘密立储只有一次,就是道光立储时候,大家拿诏书前不知道是谁。〗

    〖对,其他时候虽然没公开,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谁,雍正不用想都是立的宝亲王弘历,乾隆也不用想,除了嘉庆,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道光之时,其实也能猜到,真以为立太子,只需要皇帝同意就行,不得考虑各派利益吗?〗

    〖主要是防止父子之争,康麻子也是不想被架空,才让儿子斗,自己当裁判。〗

    大明,应天府。

    小朱四边默写,边偷偷打量天幕的评论。

    瞥见靖难继承法,连忙低下头颅。

    心里慌乱不已,连背诵的文字都忘了个一干二净。

    笔悬在空中,迟迟下不了笔,空有两滴墨水污了白卷。

    “咱在你心中,除了会揍你,就没其他好印象吗?”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看朱棣一动不动,满头冒汗,活脱脱像个被吓坏的小姑娘,骂道:

    “治军也好,治国也罢,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性。”

    “还什么永乐大帝,呸。”

    老朱轻啐一声,马皇后见状打起了圆场:“老四,过来。”

    “娘给你写一遍,你背下来,再慢慢默写。”

    “慈母多败儿,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老朱没好气的骂道:“你知道永乐谁用过吗?”

    朱棣茫然,我只是燕王而已,怎么又扯上永乐之事?

    闻言,马皇后捂嘴偷笑,朱元璋连忙瞪她一眼。

    儿子当前,给我留点面子。

    “不知道,就去多看史书,看看什么人用过!”

    “查到了,告诉咱!”

    老朱哪知道永乐年号什么人用过?

    还是马皇后看后人提起宋江,又想起方腊。

    仔细一想,永乐二字总感觉有些眼熟。

    派人拿来史书一看,果不其然,方腊用过。

    这时,兄弟二人还在工部研究火器。

    马皇后便问老朱:“永乐这个年号如何?”

    老朱那时,正手拿烧饼,喝着豆腐汤,闻言一怔:“咋,你要劝咱换太子?”

    马皇后没好气的一笑,反问道:“咋,你是隋文,我是独孤?”

    将书放在老朱面前,老朱眯着眼睛一看。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你说老四是自己选的,还是被文人坑了?”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烧饼,扭头问道。

    马皇后捡起烧饼就往嘴里放,笑道:“你觉得呢?”

    “哎,你抢咱烧饼!!!”

    “我都不嫌弃你吃过。”

    朱元璋闻言失笑着摇摇头。

    “二虎,事情可安排下去了?”

    (pS:知道不叫二虎,但这样方便写些。)

    马皇后夹起一块豆腐,放于碗中,轻声问道:“什么事啊?”

    二虎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言,细如蚊蝇的回答道:“娘娘,您问上位吧。”

    “哦,让你去帮他选妃吗?”马皇后开起了玩笑:“要找妙龄女子,搞个佳丽三千?”

    “不是,是……”

    见二虎舌头打着卷,马皇后看向朱元璋:“到底是啥事,让锦衣卫都如此为难?”

    老朱挥挥手,让宫女内侍都退下,只留二虎在身侧,对马皇后开口解释道:“咱让他在各府安插的人手,传咱当书童之事。”

    书童?

    马皇后细细思索一番,瞪大双眼,不可置信的问道:“你该不会说的是后人说的那个沟子野史吧?”

    二虎连忙低头,朱元璋从马皇后手中抢过烧饼,又啃了起来。

    “这手段,未免太下作了吧。”

    以子虚乌有的事,去引发人心之恶。

    谁不对这些事好奇,尤其是皇家之事。

    如此行事,还不如往大臣家埋两副铠甲,说他预谋造反!

    “咕噜。”

    老朱端着碗,一口白菜汤将烧饼咽了下去。

    “能成事,就是好手段。”

    “咱也知这手段过于下作,可未来不管是谁继位,总归是咱们的儿孙,咱不帮他们把这根刺去掉,谁能把这根刺去掉?”

    “老大?”

    “太孙?”

    “老四?”

    朱元璋每念一个人名,就要摇一次头。

    “他们都不行,这骂名还是咱来背吧。”

    清朝,雍正年间。

    “大可不必如此直白。”

    雍正帝一时无言。

    后人多看看乐子视频不好吗?

    为何隔几条,就有历史?

    雍正不懂什么叫大数据。

    但总感觉被天幕投射手机内容的后人爱看与历史相关之视频。

    现在被天幕揭示,雍正只有一个问题:“秘密立储,还搞不搞?”

    思索半天,雍正失笑道:“现在哪是秘密立储的问题,是大清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