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皇:柴荣 第19章 立威之战:后周攻后蜀二
热门推荐:
乱世王爷
说好当导游,怎么变成天理了?
逐出府后,她携崽归来惊艳全京城
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
快穿,漂亮娇软女配的万人迷之路
是糖呀
重生七次归来感觉棒棒哒
六十年代供销社,懒虫端上公家饭
开局被挖至尊骨,无上帝族寻来
在陕西凤县的东北部,距离县城约有六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威武城。这座城池的由来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梁朝贞明初年,那时,蜀王为了稳固疆土,特意在此地设立城池,将其作为戍守的要地。威武城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如今的威武城,其遗址位于陕西凤县草凉驿附近。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因此,才被蜀王选作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历史的某个时刻,这里曾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六月初五这一天,阳光透过薄雾,斑驳地洒在威武城的城墙上。城外的旷野上,后周与后蜀的军队如同两条巨龙,在不经意间交汇。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遭遇,而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后周的军队,身着铁甲,手持长矛,排列得如同钢铁长城,每一步都透露出严谨与坚韧。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对荣耀的追求。而后蜀的军队,则是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机动的姿态出现,他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锋利的刀剑,脸上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双方军队都严阵以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连风都停止了呼吸,只有战鼓的声音在旷野上回荡,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
战斗终于打响了,后周的军队如同猛虎下山,气势汹汹地冲向后蜀的阵地。而后蜀的军队则依靠着灵活的战术和出色的配合,巧妙地抵挡住了后周的猛攻。
在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后蜀大将李廷圭无疑成为了最为璀璨夺目的焦点。他,一个铁血的战士,身披那沉重的铠甲,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岳,屹立不倒。铠甲上,每一道划痕都记录着他英勇无畏的战绩,每一次冲撞都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坚韧。他手中的长枪,宛如一条蛟龙出海,尖锐的枪尖闪烁着寒光,似乎能洞穿一切阻碍。
李廷圭站在战场的最前沿,他就像一尊不败的战神,用那犀利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敌人。他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的勇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他深厚的智谋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熟知兵法,擅长布局,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
在他的指挥下,后蜀军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猛虎,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听从李廷圭的号令,勇往直前,无惧生死。每当后周军队发动猛烈的进攻时,李廷圭总能迅速调整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一次次地击退后周的进攻。
在他的带领下,后蜀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后周军队感到力不从心。后周的将领们望着李廷圭那威武的身影,无不心生敬畏。他们知道,只要有李廷圭在,后蜀军队就永远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这场激战中,后蜀大将李廷圭成为了最耀眼的存在。他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如同一尊不败的战神。他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谋,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使得后蜀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后蜀军队一次次地击退了后周的进攻,让后周军队感到力不从心。
在战争的末尾阶段,天色已近黄昏,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与尘埃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悲壮的美。李廷圭,这位英勇的将领,身披重甲,手持长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一战,也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
他高声下令,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冲锋!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荣誉,向前冲!”随着他的号令,后蜀军队如同被点燃的烈火,瞬间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们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冲向了那摇摇欲坠的后周防线。
在黄昏的余晖下,后周的军队在强大的攻势下开始显露出动摇的迹象。原本坚固的防线,此刻在敌人的猛烈冲击下,仿佛脆弱的沙堡一般,开始迅速崩溃。士兵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惊恐与不安,他们手中的兵器在颤抖,步伐也开始凌乱。
与此同时,后蜀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发出震天的喊杀声。他们的攻击如同暴雨般密集而猛烈,每一次冲锋都如同山洪暴发,势不可挡。后周的军队在这样的攻势下,如同被狂风吹散的沙粒,无法抵挡,无法立足。
这场战斗是决定性的,关系到两国的命运。后蜀的士兵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敌人。他们的勇气和战斗力让后周的军队感到绝望,他们的攻势如同狂风骤雨,无法抵挡。
最终,后蜀军队成功地击溃了后周军队。后周的士兵们四散奔逃,战场上只剩下了一片混乱和哀嚎。他们丢弃了手中的兵器,抛下了同伴,只为了活命。而后蜀的士兵们则欢呼雀跃,他们为胜利而欢呼,为勇气而自豪。
夜幕降临,战场上只剩下熊熊燃烧的火焰和满地的尸体。这场战斗,他们成功地俘获了后周军队的重要将领,包括训练官、濮州刺史胡立等人。这些将领的俘虏不仅削弱了后周的战斗力,也为后蜀带来了重大的战略优势。李廷圭站在战场上,望着那些被俘的将领,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后蜀国家的荣耀。
战斗结束后,威武城下尸横遍野,但胜利的喜悦却弥漫在每一个后蜀士兵的心中。他们欢呼着、呐喊着,为李廷圭的胜利喝彩。而李廷圭则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和信心。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他还要带领后蜀军队继续征战四方,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胜利的喜悦如春风般吹拂过孟昶的脸庞,然而这短暂的喜悦并没有让他的内心得到满足。他深知,胜利只是暂时的,后周的强大势力如同山岳般屹立不倒。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后蜀的未来,他必须寻找更多的盟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孟昶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心中却如同乱麻一般纷乱。他思索着,如何才能让北汉和南唐的君主看到自己的诚意和实力,从而与他们结盟。于是,他召集了智囊团,商讨了数日,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在六月初十这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孟昶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目送着一位使者骑着骏马,踏上了前往北汉和南唐的征途。这位使者,是孟昶精心挑选的,他不仅忠诚可靠,而且口才出众,能够将自己的意愿清晰地传达给北汉和南唐的君主。
在破晓的微光中,那位使者便带着孟昶亲笔撰写的密函,踏上了漫长的旅途。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心中承载着后蜀国的希望与期待。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泥泞的平原,都未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有时,他需要在冰冷的寒风中寻找避风的角落;有时,他需要在炎热的阳光下寻找清凉的树荫。他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只为完成这份使命,将密函交到北汉和南唐的君主手中。
终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跋涉,使者抵达了北汉的都城。他首先向北汉的君主递交了那份密函,他的言辞中充满了激情与诚意。他详细阐述了后蜀的繁荣与实力,以及孟昶对于两国友好关系的渴望。他描述了后蜀的士兵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表达了孟昶希望北汉能出兵协助的意愿,以共同对抗外敌,维护两国的和平与繁荣。
北汉的君主仔细阅读了密函,他的眼中闪烁着惊讶与敬佩的光芒。他对于后蜀的实力刮目相看,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看到了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孟昶的诚意与决心。于是,他欣然同意了孟昶的请求,决定出兵协助后蜀,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
这一刻,使者心中的重担终于放下。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他期待着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紧接着,那位风尘仆仆的使者再次踏上了征程,他的目的地是南唐。他怀揣着后蜀的诚意与决心,向南唐的君主传达了后蜀希望结成盟友的强烈意愿。在南唐的宫殿之中,使者言辞恳切,详尽地描绘了后蜀的实力与决心,以及此次结盟的重要性。
南唐的君主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他审视着使者带来的信件和礼物,心中不禁泛起波澜。他看到了后蜀的诚意,感受到了后蜀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得知了北汉已经同意出兵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南唐的君主心中产生了动摇。
他开始权衡利弊,思考着结盟的得失。他知道,如果与后蜀结盟,他将拥有两个强大的盟友,共同面对后周的挑战。然而,这也意味着他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然而,在深思熟虑之后,南唐的君主最终下定了决心。他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可能会后悔终身。
于是,南唐的君主提笔写下了同意书,决定与后蜀结盟。当使者带着这份同意书回到后蜀时,孟昶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份笑容不仅仅是因为成功地说服了南唐,更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知道,有了北汉和南唐这两个强大的盟友的支持,后蜀将更有信心面对后周的挑战,迎接未来的风雨。
为了应对那场即将到来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后周朝廷上下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七月二十二日这一天,阳光洒满大地,朝廷内的气氛却异常紧张而严肃。在这一关键时刻,王景被正式任命为西南行营都招讨使,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直接关系到后周在西南战场上的胜败。与此同时,向训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他兼任了行营兵马都监,全面负责军队的调度和指挥。
这两位将领的任命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都是后周朝廷中备受赞誉的栋梁之才。王景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着称,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向训,则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后周军队注入了强大的战斗力,使得原本就士气高昂的军队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斗志。
在两位将领的精心指挥下,后周军队开始了严密的训练和备战工作。士兵们日夜苦练,无论是刀枪剑戟的武艺,还是排兵布阵的战术,都进行了反复的演练和磨合。同时,军队的粮草、军械等物资也得到了充分的储备和补充,确保在战斗中能够持续作战,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备战,后周军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士兵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他们深知,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生死较量,但他们也相信,在两位将领的英明指挥下,他们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关人物介绍
人物1:
李廷珪(?-967年),五代宋初太原(今属山西)人, 五代时期将领。
李廷珪七岁时隶属孟知祥帐下,从入成都。后蜀建国,李廷珪补军职,累迁奉銮肃卫都虞候。后因克阶州功,领眉州刺史。后侯益来归降,率二万兵出子午谷,以图凤翔,为后汉军所败。历任保宁军节度使、护圣控鹤都指挥使。
时后周攻秦州,充北路行营都统。李廷珪因无功,被罢兵职。不久,任侍中,充成都巡检使,改武信军节度使,领本镇及保宁军都巡检使。宋军来攻伐时,克剑门,李廷珪受命御敌,大败而归。入宋后,李廷珪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于乾德五年(967年),李廷珪逝世。
人物2:
向拱(912年-986年),原名向训,字星民。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向拱早年投靠河东大将郭威,成为其心腹。郭威建立后周,向拱历任皇城使、知陕州、左神武大将军等职,率军抵御北汉,并奉命征讨慕容彦超。周世宗时期,向拱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并与王景协力收复关右四州,战功卓着。北宋建立后,累官至左卫上将军、判左金吾节仗事,封秦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向拱去世,年七十五。获赠中书令
如今的威武城,其遗址位于陕西凤县草凉驿附近。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因此,才被蜀王选作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历史的某个时刻,这里曾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六月初五这一天,阳光透过薄雾,斑驳地洒在威武城的城墙上。城外的旷野上,后周与后蜀的军队如同两条巨龙,在不经意间交汇。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遭遇,而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后周的军队,身着铁甲,手持长矛,排列得如同钢铁长城,每一步都透露出严谨与坚韧。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对荣耀的追求。而后蜀的军队,则是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机动的姿态出现,他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锋利的刀剑,脸上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双方军队都严阵以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连风都停止了呼吸,只有战鼓的声音在旷野上回荡,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
战斗终于打响了,后周的军队如同猛虎下山,气势汹汹地冲向后蜀的阵地。而后蜀的军队则依靠着灵活的战术和出色的配合,巧妙地抵挡住了后周的猛攻。
在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后蜀大将李廷圭无疑成为了最为璀璨夺目的焦点。他,一个铁血的战士,身披那沉重的铠甲,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岳,屹立不倒。铠甲上,每一道划痕都记录着他英勇无畏的战绩,每一次冲撞都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坚韧。他手中的长枪,宛如一条蛟龙出海,尖锐的枪尖闪烁着寒光,似乎能洞穿一切阻碍。
李廷圭站在战场的最前沿,他就像一尊不败的战神,用那犀利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敌人。他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的勇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他深厚的智谋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熟知兵法,擅长布局,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
在他的指挥下,后蜀军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猛虎,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听从李廷圭的号令,勇往直前,无惧生死。每当后周军队发动猛烈的进攻时,李廷圭总能迅速调整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一次次地击退后周的进攻。
在他的带领下,后蜀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后周军队感到力不从心。后周的将领们望着李廷圭那威武的身影,无不心生敬畏。他们知道,只要有李廷圭在,后蜀军队就永远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这场激战中,后蜀大将李廷圭成为了最耀眼的存在。他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如同一尊不败的战神。他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谋,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使得后蜀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后蜀军队一次次地击退了后周的进攻,让后周军队感到力不从心。
在战争的末尾阶段,天色已近黄昏,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与尘埃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悲壮的美。李廷圭,这位英勇的将领,身披重甲,手持长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一战,也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
他高声下令,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冲锋!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荣誉,向前冲!”随着他的号令,后蜀军队如同被点燃的烈火,瞬间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们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冲向了那摇摇欲坠的后周防线。
在黄昏的余晖下,后周的军队在强大的攻势下开始显露出动摇的迹象。原本坚固的防线,此刻在敌人的猛烈冲击下,仿佛脆弱的沙堡一般,开始迅速崩溃。士兵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惊恐与不安,他们手中的兵器在颤抖,步伐也开始凌乱。
与此同时,后蜀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发出震天的喊杀声。他们的攻击如同暴雨般密集而猛烈,每一次冲锋都如同山洪暴发,势不可挡。后周的军队在这样的攻势下,如同被狂风吹散的沙粒,无法抵挡,无法立足。
这场战斗是决定性的,关系到两国的命运。后蜀的士兵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敌人。他们的勇气和战斗力让后周的军队感到绝望,他们的攻势如同狂风骤雨,无法抵挡。
最终,后蜀军队成功地击溃了后周军队。后周的士兵们四散奔逃,战场上只剩下了一片混乱和哀嚎。他们丢弃了手中的兵器,抛下了同伴,只为了活命。而后蜀的士兵们则欢呼雀跃,他们为胜利而欢呼,为勇气而自豪。
夜幕降临,战场上只剩下熊熊燃烧的火焰和满地的尸体。这场战斗,他们成功地俘获了后周军队的重要将领,包括训练官、濮州刺史胡立等人。这些将领的俘虏不仅削弱了后周的战斗力,也为后蜀带来了重大的战略优势。李廷圭站在战场上,望着那些被俘的将领,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后蜀国家的荣耀。
战斗结束后,威武城下尸横遍野,但胜利的喜悦却弥漫在每一个后蜀士兵的心中。他们欢呼着、呐喊着,为李廷圭的胜利喝彩。而李廷圭则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和信心。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他还要带领后蜀军队继续征战四方,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胜利的喜悦如春风般吹拂过孟昶的脸庞,然而这短暂的喜悦并没有让他的内心得到满足。他深知,胜利只是暂时的,后周的强大势力如同山岳般屹立不倒。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后蜀的未来,他必须寻找更多的盟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孟昶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心中却如同乱麻一般纷乱。他思索着,如何才能让北汉和南唐的君主看到自己的诚意和实力,从而与他们结盟。于是,他召集了智囊团,商讨了数日,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在六月初十这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孟昶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目送着一位使者骑着骏马,踏上了前往北汉和南唐的征途。这位使者,是孟昶精心挑选的,他不仅忠诚可靠,而且口才出众,能够将自己的意愿清晰地传达给北汉和南唐的君主。
在破晓的微光中,那位使者便带着孟昶亲笔撰写的密函,踏上了漫长的旅途。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心中承载着后蜀国的希望与期待。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泥泞的平原,都未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有时,他需要在冰冷的寒风中寻找避风的角落;有时,他需要在炎热的阳光下寻找清凉的树荫。他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只为完成这份使命,将密函交到北汉和南唐的君主手中。
终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跋涉,使者抵达了北汉的都城。他首先向北汉的君主递交了那份密函,他的言辞中充满了激情与诚意。他详细阐述了后蜀的繁荣与实力,以及孟昶对于两国友好关系的渴望。他描述了后蜀的士兵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表达了孟昶希望北汉能出兵协助的意愿,以共同对抗外敌,维护两国的和平与繁荣。
北汉的君主仔细阅读了密函,他的眼中闪烁着惊讶与敬佩的光芒。他对于后蜀的实力刮目相看,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看到了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孟昶的诚意与决心。于是,他欣然同意了孟昶的请求,决定出兵协助后蜀,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
这一刻,使者心中的重担终于放下。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他期待着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紧接着,那位风尘仆仆的使者再次踏上了征程,他的目的地是南唐。他怀揣着后蜀的诚意与决心,向南唐的君主传达了后蜀希望结成盟友的强烈意愿。在南唐的宫殿之中,使者言辞恳切,详尽地描绘了后蜀的实力与决心,以及此次结盟的重要性。
南唐的君主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他审视着使者带来的信件和礼物,心中不禁泛起波澜。他看到了后蜀的诚意,感受到了后蜀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得知了北汉已经同意出兵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南唐的君主心中产生了动摇。
他开始权衡利弊,思考着结盟的得失。他知道,如果与后蜀结盟,他将拥有两个强大的盟友,共同面对后周的挑战。然而,这也意味着他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然而,在深思熟虑之后,南唐的君主最终下定了决心。他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可能会后悔终身。
于是,南唐的君主提笔写下了同意书,决定与后蜀结盟。当使者带着这份同意书回到后蜀时,孟昶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份笑容不仅仅是因为成功地说服了南唐,更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知道,有了北汉和南唐这两个强大的盟友的支持,后蜀将更有信心面对后周的挑战,迎接未来的风雨。
为了应对那场即将到来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后周朝廷上下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七月二十二日这一天,阳光洒满大地,朝廷内的气氛却异常紧张而严肃。在这一关键时刻,王景被正式任命为西南行营都招讨使,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直接关系到后周在西南战场上的胜败。与此同时,向训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他兼任了行营兵马都监,全面负责军队的调度和指挥。
这两位将领的任命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都是后周朝廷中备受赞誉的栋梁之才。王景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着称,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向训,则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后周军队注入了强大的战斗力,使得原本就士气高昂的军队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斗志。
在两位将领的精心指挥下,后周军队开始了严密的训练和备战工作。士兵们日夜苦练,无论是刀枪剑戟的武艺,还是排兵布阵的战术,都进行了反复的演练和磨合。同时,军队的粮草、军械等物资也得到了充分的储备和补充,确保在战斗中能够持续作战,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备战,后周军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士兵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他们深知,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生死较量,但他们也相信,在两位将领的英明指挥下,他们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关人物介绍
人物1:
李廷珪(?-967年),五代宋初太原(今属山西)人, 五代时期将领。
李廷珪七岁时隶属孟知祥帐下,从入成都。后蜀建国,李廷珪补军职,累迁奉銮肃卫都虞候。后因克阶州功,领眉州刺史。后侯益来归降,率二万兵出子午谷,以图凤翔,为后汉军所败。历任保宁军节度使、护圣控鹤都指挥使。
时后周攻秦州,充北路行营都统。李廷珪因无功,被罢兵职。不久,任侍中,充成都巡检使,改武信军节度使,领本镇及保宁军都巡检使。宋军来攻伐时,克剑门,李廷珪受命御敌,大败而归。入宋后,李廷珪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于乾德五年(967年),李廷珪逝世。
人物2:
向拱(912年-986年),原名向训,字星民。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向拱早年投靠河东大将郭威,成为其心腹。郭威建立后周,向拱历任皇城使、知陕州、左神武大将军等职,率军抵御北汉,并奉命征讨慕容彦超。周世宗时期,向拱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并与王景协力收复关右四州,战功卓着。北宋建立后,累官至左卫上将军、判左金吾节仗事,封秦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向拱去世,年七十五。获赠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