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宇宙只因有科技交易系统 第304章 组建舰队
林科知道,要想前往别的星系,一支强大而可靠的舰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他决定前往航天中心寻找答案。
当他到达伏羲城的航天中心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惊——这个曾经繁忙的地方如今已彻底变成了宇宙飞船的研究基地。
在这里,科学家们正全力以赴地研发着各种先进的宇宙飞船技术。
林科四处打听后,终于找到了正在研究室忙碌的郑飞翔教授。
郑教授一看到他,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
林科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他告诉郑飞翔教授,自己希望能够前往其他星系,并寻求他的帮助来设计一艘更先进的飞船。
然而,郑飞翔教授听了之后,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作为林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他深知林科对于攀登科技和华国的重要性。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并试图说服林科放弃这个计划。
\"林总,您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攀登科技的领军人物。如果您出了任何事情,这将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请您考虑一下,是否有必要亲自冒险呢?\" 郑飞翔教授诚恳地说道。
林科微微一笑,拍了拍郑飞翔教授的肩膀,表示理解他的关心,但同时坚定地说:\"郑教授,我明白您的担忧。但这次前往别的星系,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我相信以现代的科技水平,只要做好充分准备,风险应该是可控的。\"
听到这里,郑飞翔教授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表示愿意支持林科的计划。他意识到,林科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确保他的安全。
接下来,两人开始讨论起关于飞船设计的细节问题。
郑飞翔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改进船体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增强防护系统等方面。林科则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例如如何利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打造更轻更强的飞船。
在讨论过程中,林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郑教授,我听说人类在无重力环境中待久了,即使经过强化后的身体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是吗?\"
郑飞翔教授点了点头,解释道:\"是的,长期处于无重力状态下,人体的肌肉和骨骼会逐渐失去强度,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不过,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医疗手段,可以减轻这些负面影响。\"
林科沉思片刻,然后问道:\"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某种设备或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郑飞翔教授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林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那么,是否可以制造一艘有着人造重力的宇宙飞船呢?就像领航员国际空间站那样。”林科问道。
“如果使用离心力来提供重力,势必需要在飞船上设计一个巨大的圆环,这样的话,就增加了飞船的受力面积。在超光速过程中,这么大面积的结构,所需要的护盾能量,是非常庞大的。”郑飞翔教授质疑道。
“超光速航行过程中,我们是泡在深海液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并不需要用到人造重力。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结构,做成可折叠或者收缩状态。当飞船进行超光速航行时,就把它收缩回来,当到达目的地,再展开。飞船上的船员,可以在上面进行锻炼和休整。”林科说着自己的想法。
听到这里,郑教授陷入了沉思。
过了 一会,他把正在做着研究的科学家们,一齐叫了过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听了林科的想法后,其中一位科学家说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这样一来,对于圆环结构的强度要求会很高,而且还得考虑到折叠和展开的机制以及可靠性问题。不过,如果能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或许真的可以实现。”
郑飞翔教授表示赞同,并补充说道:
“此外,我们还需要研究如何让圆环内的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比如调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同时,也要确保圆环内部设施的安全性,以防止意外发生。”
“另外,关于飞船的护盾系统,我认为应该采用多层防护的方式,以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盾能量供应的研究,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另一名科学家提出建议。
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讨论愈发热烈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林科和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终于设计出了一艘能够制造重力的宇宙飞船。
这是一艘令人瞩目的巨大飞船,它的总长达到了惊人的 1290 米。
船体设计独具匠心,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当模拟重力舱完全展开时,其直径更是达到了 790 米,仿佛一座太空巨无霸;而当飞船进入超光速航行模式时,重力舱会迅速收缩回船体,此时的直径则锐减至 298 米,展现出极致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这艘飞船配备了最先进的曲率引擎技术,使其航行速度能够飙升至 3 倍光速之快。
同时,它的护盾系统也经过全面升级,演变为多层防护护盾,极大地提升了飞船的防御能力。
然而,由于这艘飞船被明确界定为科研用途,因此其武器系统相对较为薄弱。
除了船头和船尾各装备一门强大的主炮之外,它的身侧并未像战斗飞船那样密集地安装大量武器,而是仅搭载了数十门副炮。
此外,飞船内部所搭载的主要是各类生产型无人机以及运输飞船,而战斗型无人机数量则相对较少。
显然,这样一艘科研飞船在执行任务时,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护航编队来提供保护。
按照郑飞翔教授的设想,未来这艘飞船将由八艘护卫舰组成的护航编队伴随左右,共同探索未知的宇宙领域。
于是,他决定前往航天中心寻找答案。
当他到达伏羲城的航天中心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惊——这个曾经繁忙的地方如今已彻底变成了宇宙飞船的研究基地。
在这里,科学家们正全力以赴地研发着各种先进的宇宙飞船技术。
林科四处打听后,终于找到了正在研究室忙碌的郑飞翔教授。
郑教授一看到他,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
林科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他告诉郑飞翔教授,自己希望能够前往其他星系,并寻求他的帮助来设计一艘更先进的飞船。
然而,郑飞翔教授听了之后,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作为林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他深知林科对于攀登科技和华国的重要性。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并试图说服林科放弃这个计划。
\"林总,您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攀登科技的领军人物。如果您出了任何事情,这将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请您考虑一下,是否有必要亲自冒险呢?\" 郑飞翔教授诚恳地说道。
林科微微一笑,拍了拍郑飞翔教授的肩膀,表示理解他的关心,但同时坚定地说:\"郑教授,我明白您的担忧。但这次前往别的星系,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我相信以现代的科技水平,只要做好充分准备,风险应该是可控的。\"
听到这里,郑飞翔教授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表示愿意支持林科的计划。他意识到,林科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确保他的安全。
接下来,两人开始讨论起关于飞船设计的细节问题。
郑飞翔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改进船体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增强防护系统等方面。林科则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例如如何利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打造更轻更强的飞船。
在讨论过程中,林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郑教授,我听说人类在无重力环境中待久了,即使经过强化后的身体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是吗?\"
郑飞翔教授点了点头,解释道:\"是的,长期处于无重力状态下,人体的肌肉和骨骼会逐渐失去强度,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不过,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医疗手段,可以减轻这些负面影响。\"
林科沉思片刻,然后问道:\"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某种设备或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郑飞翔教授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林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那么,是否可以制造一艘有着人造重力的宇宙飞船呢?就像领航员国际空间站那样。”林科问道。
“如果使用离心力来提供重力,势必需要在飞船上设计一个巨大的圆环,这样的话,就增加了飞船的受力面积。在超光速过程中,这么大面积的结构,所需要的护盾能量,是非常庞大的。”郑飞翔教授质疑道。
“超光速航行过程中,我们是泡在深海液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并不需要用到人造重力。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结构,做成可折叠或者收缩状态。当飞船进行超光速航行时,就把它收缩回来,当到达目的地,再展开。飞船上的船员,可以在上面进行锻炼和休整。”林科说着自己的想法。
听到这里,郑教授陷入了沉思。
过了 一会,他把正在做着研究的科学家们,一齐叫了过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听了林科的想法后,其中一位科学家说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这样一来,对于圆环结构的强度要求会很高,而且还得考虑到折叠和展开的机制以及可靠性问题。不过,如果能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或许真的可以实现。”
郑飞翔教授表示赞同,并补充说道:
“此外,我们还需要研究如何让圆环内的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比如调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同时,也要确保圆环内部设施的安全性,以防止意外发生。”
“另外,关于飞船的护盾系统,我认为应该采用多层防护的方式,以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盾能量供应的研究,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另一名科学家提出建议。
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讨论愈发热烈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林科和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终于设计出了一艘能够制造重力的宇宙飞船。
这是一艘令人瞩目的巨大飞船,它的总长达到了惊人的 1290 米。
船体设计独具匠心,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当模拟重力舱完全展开时,其直径更是达到了 790 米,仿佛一座太空巨无霸;而当飞船进入超光速航行模式时,重力舱会迅速收缩回船体,此时的直径则锐减至 298 米,展现出极致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这艘飞船配备了最先进的曲率引擎技术,使其航行速度能够飙升至 3 倍光速之快。
同时,它的护盾系统也经过全面升级,演变为多层防护护盾,极大地提升了飞船的防御能力。
然而,由于这艘飞船被明确界定为科研用途,因此其武器系统相对较为薄弱。
除了船头和船尾各装备一门强大的主炮之外,它的身侧并未像战斗飞船那样密集地安装大量武器,而是仅搭载了数十门副炮。
此外,飞船内部所搭载的主要是各类生产型无人机以及运输飞船,而战斗型无人机数量则相对较少。
显然,这样一艘科研飞船在执行任务时,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护航编队来提供保护。
按照郑飞翔教授的设想,未来这艘飞船将由八艘护卫舰组成的护航编队伴随左右,共同探索未知的宇宙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