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 第100章 灵璧之战(下)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第100章 灵璧之战(下)

    转眼间已经写了100章了,第一次尝试写小说,难免有经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当时也就是心血来潮,没想到竟然坚持了这么久,当然笔者也会努力下去,把这个故事写完。靖难之役就快要写完了,主角也将要有更稳定更大的平台和机会去展示,大家有什么想法请多多评论留言,另外关于方孝孺、铁铉和靖难遗孤,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多多和笔者讨论,在此先谢过大家了!!!

    京师应天府皇宫之中,惠帝朱允炆正与群臣商讨着应对燕王南下之策,正此时,一名内侍满脸大喜的冲进来拜道在地,高喊道,“陛下,大捷!大捷呀!”

    朱允炆本因燕王的南下一筹莫展,听到内侍的呼喊,脸上不禁涌起一抹喜色,急忙开口问道,“可是魏国公击败了燕军?”

    那内侍急忙应道,“陛下圣明,燕军进兵睢水之小河,欲搭浮桥过河继续南下,何福、平安闻讯后迅速赶到与燕军隔岸对峙,阻止燕军渡桥南下,此时魏国公率援军赶到,与燕军交战,大胜之。”

    朱允炆大喜,不仅感慨道,“何福。平安真乃国之良将,魏国公更乃我大明之柱石!”

    下方一众文臣听闻捷豹后也纷纷振奋异常,很快就有文臣拜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燕军南下日久,士卒应已十分疲累,虽看似势如破竹,但已不过是外强中干,此番魏国公等人大败燕军,料想燕王已经无力继续南下,朝廷危机可解,陛下可趁此时下旨征兵,重整大军,待元气恢复之后择良将北伐,定能一举克之!”

    朱允炆对此大为认可,随即下令群臣加大征兵力度,同时拟旨表彰徐辉祖、平安、何福等人战功。

    燕军兵败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师流传开来,大家都在说燕军已兵败,无力再战。众人听闻,未加详查便皆信以为真,翌日早朝,有大臣上奏道,“臣听闻燕王兵败,燕军已经不足为虑,然京师乃国之根本,此刻绝不能无良将镇守,请陛下召回魏国公戍守京师!”

    朱允炆也以为自己的四叔经此一败后再也兴不起什么浪花,觉得这大臣说的很有道理,与群臣一番商议后,便匆忙召回了魏国公徐辉祖。

    只是徐辉祖这一走,就好似抽掉了南军的一根擎天支柱,让原本就僵持不下的局势悄然发生了逆转,好似天平开始向着燕军那方倾斜而去。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站在河边,望着那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河水,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河边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一旦燕军再度发起进攻,南军根本难以招架。

    何福多年来平南征北,有着丰富的带兵作战和平判经验,洪武初年,他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后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有功,升为前军都督府督佥事。洪武二十四年,何福被授为平羌将军,讨伐越州叛蛮阿资,攻破了叛军。建文元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何福招降蛮军七万余人。进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

    面对如今的局势,何福思索良久,最终咬了咬牙,决定移营,他赶忙找到平安,“魏国公被召回京师留我等驻守此地,但此地地形开阔,无险可守,燕军的骑兵却能在此处发挥极大优势,要想阻止燕王继续南下,我等许寻一处易守难攻之地长期据守才是。”

    平安也觉得何福说的很有道理,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带着士兵们在灵璧之地深沟高垒,二人带兵赶往灵璧,命兵士挖沟筑墙,不久之后,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矗立起来,他们期望借此能抵御燕军那如狼似虎的进攻,做一番长远的打算。

    可天不遂人愿,此时又冒出一个棘手至极的难题——南军的粮草供应已经被燕军切断,此前虽然大胜燕军,但魏国公很快就被召回京师,粮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眼见军中存粮严重不足,士兵们每日分到的口粮越来越少,如今都快要断炊了。平安看着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没了粮草,这仗根本没法打下去,大军迟早得不攻自破。

    权衡再三,平安一跺脚,决定亲自率兵六万去护卫粮草,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确保大军能有口吃的,不至于饿死在这灵璧之地。

    朱棣听闻自己的大舅哥被召回京师,南军前往灵璧驻军之后便一直留意南军的动向,他知道只要击败这股南军,就清除了自己通往京师的最大障碍。他派出的探马早就将南军的动静摸得一清二楚。

    四月二十七日,朱棣收到探马回报,得知平安带兵去护卫粮草,朱棣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当机立断,亲率麾下精锐之师,如饿虎扑食般朝着平安率领的南军猛袭过去。

    一时间,原本还算平静的押运之路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修罗场。燕军攻势凶猛异常,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平安的军队毫无防备,一下子就被冲得七零八落,队伍被硬生生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南军士兵们高声呼喊着,却不知该往哪儿集结抵抗,只能各自为战,被燕军打得节节败退。

    何福在灵璧城中得到平安遇袭的消息,心急如焚,脸色涨得通红,当下也顾不上许多,大喊一声:“全军随我速速前去救援!”便带着所有能召集的士兵,朝着平安遇袭的方向狂奔而去。

    可就在这时,朱高煦率领着伏兵如神兵天降,从侧面杀出,那喊杀声冷不丁地响起,吓得南军不少士兵一个哆嗦。南军一下子腹背受敌,本就慌乱的他们,此刻更是抵挡不住燕军这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击,士兵们开始丢盔弃甲,四处逃窜,场面混乱不堪。

    何福眼见大势已去,无奈地长叹一声,只能带着几名亲信,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狼狈地朝着灵璧城方向逃去,一路上马蹄扬起的尘埃,都好似在诉说着他们的悲凉与狼狈。

    南军经此一遭,不仅缺粮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还损失了不少士卒,仿佛被一张绝望的大网紧紧笼罩。何福与平安好不容易在城中会合,二人皆是眉头紧皱,愁容满面,凑在一起商讨对策。

    思来想去,他们觉得除了突围已没有别的退路,最终决定次日突围而出,只要能突围到淮河,取得给养,那大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为了让突围行动整齐有序,四月二十八日,何福、平安二人定下号令,以三声炮响为突围的信号,炮声结束全军将士便闻令而动,一起朝着淮河方向杀出一条血路。

    可谓是无巧不成书,命运也似乎总爱捉弄时运不济的人,在这关键的时刻,老天竟跟南军开了一个无比残酷的玩笑。

    次日,燕军攻打灵璧墙垒,进攻的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南军将士们在营地里,本就神经紧绷,听到那三声炮响,下意识地以为是己方的号炮响起,是突围的时候了,于是纷纷夺路而逃,一时间,整个营地乱成了一锅粥。

    士兵们你推我搡,相互践踏,呼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不少人还没等跑出多远,就被挤倒在地,被后面涌上来的人活活踩死,那场景凄惨无比。

    燕军刚一冲锋就见南军这般混乱,朱棣大喜过望,立刻拔剑高呼:“将士们,杀啊!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燕军趁势发起了猛烈进攻,如砍瓜切菜般冲入南军阵中,那气势锐不可当。一时间你逃,他追,完全就成了一边倒的局面。南军此刻早已没了抵抗之力,被打得溃不成军,全军覆没,横七竖八的尸体遍布营地,鲜血汇聚成了一道道小溪,缓缓流淌着,仿佛是大地在无声地哭泣。

    灵璧之战,就这样在充满戏剧性的意外和混乱中落下了帷幕,结局惨烈得让人不忍直视。燕军大获全胜,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还有四名内官以及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缴获的马匹多达二万余匹,投降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唯一令朱棣感到稍微遗憾的就是,何福在乱军之中,凭借着一股强大的求生本能和对朝廷的最后一丝忠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单骑逃走,那落寞而凄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硝烟弥漫的远方,徒留一声叹息。

    朱棣跨坐于战马之上,盔甲上沾满了南军将士的鲜血,他望向此间天地,心中豪情万丈,灵璧之战的大胜,无疑是给了南军致命一击,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

    朱棣知道,经此一役,燕军在长江以北就如同入无人之境,再也不会遇到像样的抵抗,但朱棣此刻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定趁燕军一路势如破竹之势,朝着京师步步逼近。

    说来也是历史的奇妙巧合,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璧附近,这片土地似乎承载了太多战争的悲欢离合,见证着王朝兴衰的交替,那历史的滚滚车轮无情地碾压而过,只留下无尽的故事与深深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