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第152章 马三保的永乐元年
热门推荐:
进货系统狂给力,我把顾总狠狠宠
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
黑心大小姐带着空间下乡啦
我!清理员!
龙魂传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从妖尾开始的功德成圣之路
亮剑:穿越成李云龙
僵尸:茅山修仙,摆烂就变强
京城中的马三保此刻正处于其人生中一段关键且波澜起伏的时期。朱棣的登基,宛如一场盛大而深远的变革之风,吹遍了整个王朝的每一个角落,马三保也在这股风潮中被推到了舞台前沿。
自朱棣登基之后,马三保便被委以重任,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这一祭祀任务,看似寻常却又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性的安排,更在无形之中彰显了朱棣对马三保的信任与器重。
而不久之后,永乐元年朱棣的封赏再次降临于他,他被封为内官监太监,此乃内官体系中的最高官职。对于一个身体残缺之人而言,马三保在宦官之途上已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巅峰。这一系列的封赐与任用,无疑是朱棣对他过往忠诚与才能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在宫廷内外诸多事务中的深度参与奠定了坚实而无可比拟的基础。
马三保,他不仅仅是一位在宫廷官场中崭露头角的宦官,更是一名虔诚至极的佛教徒。他对道衍大师的佛学修为、文采智谋钦佩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长久以来,拜师道衍的心愿一直在他心头萦绕,可惜此时道衍远在北京,而他身为内官监太监,政务缠身犹如重重枷锁,束缚住了他前行的脚步,使他一直未能得偿所愿。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盼,盼望着道衍大师早日莅临京师,如此方能了却自己这一心心念念的夙愿。
恰在此时,王珏的来信如同一束希望之光,划破了他心中那片因期待而略显焦急的天空。王珏在信中提起道衍有意收他为徒的消息,让马三保欣喜若狂,仿若久旱逢甘霖,心中对这位未来的“师兄”王珏的感激之情更是如泉涌般不可抑制。
他的面容之上,不禁浮现出回忆的神色,思绪悠悠飘回到往昔在北平的那段岁月。从经世子介绍与王珏相识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便悄然开始转动。而后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制作大蒜素救治王妃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的他也未曾料到,当年新年之际一句看似简单随意的承诺,竟被王珏如此郑重地铭记于心。正如王珏当初所言,如今天下大定,他便毫不犹豫地履行诺言,为马三保求道衍大师收徒。这般重信守诺之人,又身怀绝世奇才,马三保由衷地感叹,世子当年当真是独具慧眼,发掘出了这样一位有望成为大明未来肱股之臣的人物。
此刻的马三保,内心深处恨不得立刻插上双翅,飞往北平拜道衍为师。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无情地阻拦着他。
这一年来,政务琐事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他紧紧围困,根本使他难以脱身。但马三保毕竟身为朱棣的亲信,在朱棣身边侍奉多年,对朝堂之事和宫中秘辛皆有深刻透彻的了解。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对北京的一系列举措安排已然接近尾声。依他之见,等到永乐二年,朱棣极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珏等人入京进行封赏。
毕竟,朱棣对道衍的信任与倚重,是众人皆知、有目共睹的。仅仅授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之职,远远不足以充分彰显其在靖难之役以及诸多事务中的卓着功勋。陛下必定会另有封赏举措,让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够大展宏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太子之位的归属问题如同一片谜团,悄然笼罩在朝堂之上。朱棣登基之后,太子之位至今仍悬而未决,陛下近来时常与诸位大臣们深入商讨太子人选之事,由此可见其内心已然萌生动确立太子的强烈意愿。
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们,大多各有支持的对象,彼此之间暗流涌动,争论不休。而马三保,作为宦官以及朱棣的亲信,他秉持着与众不同的立场。他并不像那些大臣们一般旗帜鲜明地倾向于某一位皇子,他心中唯有对当今天子朱棣的绝对支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绝不能轻易表态。在靖难期间,他随朱棣冲锋陷阵,对朱高煦的勇猛善战自是深有体会。但另一方面,世子朱高炽占着嫡长子的身份,且为人贤德,在朝中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与支持。综合种种因素考量,马三保心中暗自判断,这太子之位多半还是会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过了年,世子、道衍大师和王珏便有极大的可能性入京,马三保的内心便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充满期待。他深知,届时自己不仅能够完成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拜师心愿,而且以王珏的非凡才思,说不定还会在出使诸国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务上给予自己极为宝贵的帮助与指引。
毕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珏研制出的蒽油进行木材的防腐处理,由此可见王珏一直对朝中的造船事务密切关注,想必对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朱棣登基之后,对海外诸国展现出了极为友好宽容的外交姿态。他不仅复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只,在七月还派遣中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身为朱棣亲信的马三保,自然对陛下的心思和战略布局有着清晰透彻的领悟。他清楚地知晓,朱棣内心深处有着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伟计划。
这一计划,一方面旨在加强与诸国的贸易往来,通过大规模的海上交流贸易,彰显大明的宏威盛势,让世界各国领略到大明朝的繁荣昌盛与强大国力,同时与诸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一个极为隐秘且关键的目的,那便是探查失踪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动向。毕竟,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如同一个未解之谜,萦绕在朱棣心头,成为他心中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病。
而想要圆满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非得是朱棣的亲信不可,并且使者还需要具备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航海知识以及出色的军事素养。
马三保,作为朱棣的亲信,又身为虔诚的佛教徒,兼具聪慧睿智的头脑和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又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一使命的绝佳人选。
为了让马三保能够尽快适应并胜任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朱棣还特意派遣他随使者出使暹罗。这一经历,无疑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外交经验,为后续更为宏大的航海外交活动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同时也在实战中锻炼了马三保的外交才能、应变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能力。
尽管朱棣尚未明确下令让马三保作为正式出使诸国的使者,但从今年开始,朱棣便已然授意马三保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进行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这一年里,马三保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筹备的各项事务之中。他积极参与对造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工作,与众多能工巧匠们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打造出更为坚固耐用、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航海活动的成功与否,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于是,他在今年开始着手精心培养和选拔一批具备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航海技能,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准确辨别方向、操控船只;还要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山川地貌、海洋洋流、气候特点等;更要拥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在与海外诸国交流沟通时能够畅通无阻;此外,军事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在面对海上的各种危险与挑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卫船队的安全。
马三保通过各种途径,寻觅、招募和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他们日后将成为他下西洋船队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整个航海事业的顺利推进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此同时,马三保深知信息情报对于航海活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船只与人才。他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海外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犹如一位勤勉的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探寻线索,与那些曾经远航海外的商人、使者们促膝长谈,虚心请教,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信息。他将这些资料精心整理、分析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规划航线,提前了解各国的情况,从而为未来的航海活动提供更为充分、周全的准备。
这一年,他还修了一本《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此经的译者乃是释不空、释法天,马三保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出资命工部刊印流通此经。他自称“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在他的心中,摩利支天菩萨具有隐形自在的大神力,能够为人消除一切障难,增进诸多利益。
他刻印此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更是祈求菩萨能够垂怜庇佑,消除他在未来出洋航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障难,保佑他能够为大明和陛下带来更多的荣耀与利益。他时常在静谧的夜晚,于佛堂之中,手持经卷,默默诵读,那庄严肃穆的神情,仿佛在与菩萨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马三保想到,既然道衍大师不反对收自己为入室弟子,而道衍又身为僧录司左善世,在佛教界地位尊崇、德高望重,请他为经书作题记,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对佛家的虔诚信仰,更是对道衍大师的敬重与仰慕之情的最佳体现。
于是,他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再给王珏彗星后不久,又修书一封,向道衍大师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请求,随后便在南京城中耐心地等待着大师的回应。
自朱棣登基之后,马三保便被委以重任,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这一祭祀任务,看似寻常却又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性的安排,更在无形之中彰显了朱棣对马三保的信任与器重。
而不久之后,永乐元年朱棣的封赏再次降临于他,他被封为内官监太监,此乃内官体系中的最高官职。对于一个身体残缺之人而言,马三保在宦官之途上已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巅峰。这一系列的封赐与任用,无疑是朱棣对他过往忠诚与才能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在宫廷内外诸多事务中的深度参与奠定了坚实而无可比拟的基础。
马三保,他不仅仅是一位在宫廷官场中崭露头角的宦官,更是一名虔诚至极的佛教徒。他对道衍大师的佛学修为、文采智谋钦佩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长久以来,拜师道衍的心愿一直在他心头萦绕,可惜此时道衍远在北京,而他身为内官监太监,政务缠身犹如重重枷锁,束缚住了他前行的脚步,使他一直未能得偿所愿。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盼,盼望着道衍大师早日莅临京师,如此方能了却自己这一心心念念的夙愿。
恰在此时,王珏的来信如同一束希望之光,划破了他心中那片因期待而略显焦急的天空。王珏在信中提起道衍有意收他为徒的消息,让马三保欣喜若狂,仿若久旱逢甘霖,心中对这位未来的“师兄”王珏的感激之情更是如泉涌般不可抑制。
他的面容之上,不禁浮现出回忆的神色,思绪悠悠飘回到往昔在北平的那段岁月。从经世子介绍与王珏相识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便悄然开始转动。而后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制作大蒜素救治王妃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的他也未曾料到,当年新年之际一句看似简单随意的承诺,竟被王珏如此郑重地铭记于心。正如王珏当初所言,如今天下大定,他便毫不犹豫地履行诺言,为马三保求道衍大师收徒。这般重信守诺之人,又身怀绝世奇才,马三保由衷地感叹,世子当年当真是独具慧眼,发掘出了这样一位有望成为大明未来肱股之臣的人物。
此刻的马三保,内心深处恨不得立刻插上双翅,飞往北平拜道衍为师。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无情地阻拦着他。
这一年来,政务琐事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他紧紧围困,根本使他难以脱身。但马三保毕竟身为朱棣的亲信,在朱棣身边侍奉多年,对朝堂之事和宫中秘辛皆有深刻透彻的了解。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对北京的一系列举措安排已然接近尾声。依他之见,等到永乐二年,朱棣极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珏等人入京进行封赏。
毕竟,朱棣对道衍的信任与倚重,是众人皆知、有目共睹的。仅仅授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之职,远远不足以充分彰显其在靖难之役以及诸多事务中的卓着功勋。陛下必定会另有封赏举措,让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够大展宏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太子之位的归属问题如同一片谜团,悄然笼罩在朝堂之上。朱棣登基之后,太子之位至今仍悬而未决,陛下近来时常与诸位大臣们深入商讨太子人选之事,由此可见其内心已然萌生动确立太子的强烈意愿。
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们,大多各有支持的对象,彼此之间暗流涌动,争论不休。而马三保,作为宦官以及朱棣的亲信,他秉持着与众不同的立场。他并不像那些大臣们一般旗帜鲜明地倾向于某一位皇子,他心中唯有对当今天子朱棣的绝对支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绝不能轻易表态。在靖难期间,他随朱棣冲锋陷阵,对朱高煦的勇猛善战自是深有体会。但另一方面,世子朱高炽占着嫡长子的身份,且为人贤德,在朝中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与支持。综合种种因素考量,马三保心中暗自判断,这太子之位多半还是会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过了年,世子、道衍大师和王珏便有极大的可能性入京,马三保的内心便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充满期待。他深知,届时自己不仅能够完成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拜师心愿,而且以王珏的非凡才思,说不定还会在出使诸国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务上给予自己极为宝贵的帮助与指引。
毕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珏研制出的蒽油进行木材的防腐处理,由此可见王珏一直对朝中的造船事务密切关注,想必对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朱棣登基之后,对海外诸国展现出了极为友好宽容的外交姿态。他不仅复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只,在七月还派遣中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身为朱棣亲信的马三保,自然对陛下的心思和战略布局有着清晰透彻的领悟。他清楚地知晓,朱棣内心深处有着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伟计划。
这一计划,一方面旨在加强与诸国的贸易往来,通过大规模的海上交流贸易,彰显大明的宏威盛势,让世界各国领略到大明朝的繁荣昌盛与强大国力,同时与诸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一个极为隐秘且关键的目的,那便是探查失踪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动向。毕竟,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如同一个未解之谜,萦绕在朱棣心头,成为他心中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病。
而想要圆满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非得是朱棣的亲信不可,并且使者还需要具备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航海知识以及出色的军事素养。
马三保,作为朱棣的亲信,又身为虔诚的佛教徒,兼具聪慧睿智的头脑和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又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一使命的绝佳人选。
为了让马三保能够尽快适应并胜任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朱棣还特意派遣他随使者出使暹罗。这一经历,无疑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外交经验,为后续更为宏大的航海外交活动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同时也在实战中锻炼了马三保的外交才能、应变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能力。
尽管朱棣尚未明确下令让马三保作为正式出使诸国的使者,但从今年开始,朱棣便已然授意马三保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进行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这一年里,马三保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筹备的各项事务之中。他积极参与对造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工作,与众多能工巧匠们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打造出更为坚固耐用、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航海活动的成功与否,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于是,他在今年开始着手精心培养和选拔一批具备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航海技能,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准确辨别方向、操控船只;还要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山川地貌、海洋洋流、气候特点等;更要拥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在与海外诸国交流沟通时能够畅通无阻;此外,军事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在面对海上的各种危险与挑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卫船队的安全。
马三保通过各种途径,寻觅、招募和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他们日后将成为他下西洋船队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整个航海事业的顺利推进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此同时,马三保深知信息情报对于航海活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船只与人才。他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海外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犹如一位勤勉的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探寻线索,与那些曾经远航海外的商人、使者们促膝长谈,虚心请教,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信息。他将这些资料精心整理、分析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规划航线,提前了解各国的情况,从而为未来的航海活动提供更为充分、周全的准备。
这一年,他还修了一本《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此经的译者乃是释不空、释法天,马三保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出资命工部刊印流通此经。他自称“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在他的心中,摩利支天菩萨具有隐形自在的大神力,能够为人消除一切障难,增进诸多利益。
他刻印此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更是祈求菩萨能够垂怜庇佑,消除他在未来出洋航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障难,保佑他能够为大明和陛下带来更多的荣耀与利益。他时常在静谧的夜晚,于佛堂之中,手持经卷,默默诵读,那庄严肃穆的神情,仿佛在与菩萨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马三保想到,既然道衍大师不反对收自己为入室弟子,而道衍又身为僧录司左善世,在佛教界地位尊崇、德高望重,请他为经书作题记,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对佛家的虔诚信仰,更是对道衍大师的敬重与仰慕之情的最佳体现。
于是,他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再给王珏彗星后不久,又修书一封,向道衍大师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请求,随后便在南京城中耐心地等待着大师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