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纨绔到暴君 第101章 称爵华国公
热门推荐:
废太子满身伤,小香猪赠他满身光
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
四合院:绑定寻宝系统,坑死棒梗
四合院:李家逆子,屡立奇功
娇软夫人摆烂后,清冷权臣揽腰宠
温柔野骨
四方之间
天门神幻
九转分身术林枫苏慕白
常经文带着山东三司衙门的一众高层在西城外等待着。
看着地平线上出现的一支队伍,常经文就知道,他们应当便是所谓的钦差卫队了。
站在常经文身旁的布政使顾守义,目光眺望着远方,轻声说道:“也不知陛下此次会给予常大人什么封赏。
本官在京中有些同乡好友,听说陛下似乎是要封常大人为侯爵。
如此常家便是一门两侯爷,可喜可贺啊!”
顾守义说着这些,眼中有些艳羡。
这些文官,嘴上骂着武夫,粗鄙啥的,但其实心底羡慕的不行。
为什么骂武夫?因为大明朝的武将高层,在前中期,都是勋贵集团出身,或者是世袭下来的。
换句话说,这些人的祖上,不是开国的将领,就是靖难功臣之后。
那祖上都是辉煌过的,这才能世袭下来。
而像勋贵的后代,别人一出身,想要做官,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整个卫所体系,任由他们折腾,就看他们想不想的了。
就像是金陵的锦衣卫指挥使,最高的时候出现过三个金陵锦衣卫指挥使。
正三品,从三品等朝廷大员,他们这些文人要十多年,甚至是更久的寒窗苦读,考中进士后,才能开始做官。
一开始,指不定还不知道是什么芝麻小官。
要是考的好,能进入翰林院,做个什么翰林院编修啥的,那可真的是未来前途光明,属于有希望的了。
但要是考的不好,被外放了。
那基本上你这一辈子的仕途估计就难走了。
运气好一点的,外放个富庶的州县,做个知县。
混个六七年,也许能高升到某个府做个州府的参政或者是其他官员,慢慢升。
这样再混个五到十年左右的时间,要是能打通关系,能得到上面某位大人的赏识。
你也许可能做个知府,在知府任上,再混一些年,有点政绩,上面大人对你也颇为赏识,那你最后可能会进入布政使衙门。
最后到顶就是一省布政使。
你说想要再升?那是没办法了,属于升无可升了。
巡抚就不是地方官出身的官员能做的,那得是督察御史能做的。
进京?更不可能了!
大明朝的官员体系,分为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制。
所以,你看文人想要做到三品,成为朝廷大员,这需要熬半辈子才能做到。
甚至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到不了这个品级。
但勋贵子弟,你要知道,一个卫指挥使就是正三品。
像都指挥使,正二品,比布政使的从二品都还要高一级。
而这些,不看年龄,别人看家世。
你说这些人文人能不讨厌勋贵吗?辛苦半辈子,比不上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几句话。
常经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十六岁的正二品都指挥使。
……
顾守义的话让旁边的镇守太监纪匀笑呵呵道:“顾大人这消息有些落后了,封侯那是之前的事。
陛下此次可是什么封侯,此次乃是称公!”
纪匀的话让常经文也不禁扭头看向他。
“纪公公,怎么是称称公?本都不是听说是封侯吗?”
常经文得知的也是封侯,只是纪匀这家伙却是说i称公。
这就不一般了。
纪匀一点也不在意,笑眯眯道:“封侯乃是先前。但小侯爷…不!准确的说杂家很快就要叫常大人为公爷了。
公爷可是彻底打废了镶蓝旗。要知建奴一共才八旗,公爷直接打废一旗。
称公乃理所当然的事。”
这话让常经文挑挑眉,他听明白了,崇祯算是一并给了封赏。
旁边的提刑按察使鲁明泉眯眼说道:“如此说来,我等应当叫常大人为公爷才是了。”
常经文笑了笑,摆摆手道:“现在钦差不还没宣旨吗?
这还需要宣旨后才作数,何况称公的话,还需要朝廷举行册封大典。
如今派来钦差卫队,应当只有圣旨与其他袍服。
要在举行册封大典,昭告天下后,才算是圆满。”
纪匀翘着个兰花指笑眯眯道:“公爷这就谦虚了。以公爷如今的功绩,提前一点称呼一声公爷也无妨…”
纪匀以及其他的官员,一个个都在这个时候拍马屁,说话老好听了。
至于说他们心底想的什么,也就他们自己知道了。
反正常经文也就听听,这些官员恭维的话,现在估摸着也就是怕得罪自己,找他们麻烦。
现在战争时期,自己要是说他们私通鞑子,一刀杀了,来个杀人灭口,崇祯会怀疑,会多疑,但却不会在这件事上对自己治罪。
这些官员心里也跟明镜似得,战争时期,武将的权限和奏章,更受皇帝重视。
正当一行人说着的时候,钦差卫队的车驾却是也过来了。
常经文带着一众人顿时就迎了上去。
反正他也不知道来的钦差到底是谁,但给自己送来好事儿的人,迎上去准没错。
只是刚迎上去,常经文正打算说话,都还没说的时候。
马车内顿时就传出一个声音。
“山东都指挥使,怀远侯之子常经文接旨!”
随着话音落下,徐允祯穿着一身板板正正的国公服钻出马车,站在马车前方,手里还拿着一封圣旨。
常经文愣住了,纪匀,顾守义等人也愣住了。
周围的人都有点傻眼,这啥情况?
常经文有些不确定的问道:“现在?”
一名士兵将一个马凳放在下面,徐允祯踩着马凳走下来。
站在前面,手持一封尚未开卷的圣旨大声道:“山东都指挥使,怀远侯之子常经文还不速速接旨!”
这次听明白了,真这个时候接旨,周围的人都傻眼了。
圣旨可不是什么大白菜,皇帝说个什么任命就要下圣旨,这纯粹就是开玩笑了。
像顾守义这些地方官,他一生所见过的圣旨数量,基本上都是屈指可数。
像全国十多个布政使,有几个人上任是拿着圣旨上任的?
基本上都是都察院评审,吏部下发正式的调任文书就完事儿。
皇帝下圣旨的,这种也可以啊!但皇帝哪有功夫给你下圣旨。
普遍都是都察院和吏部来找到皇帝,这某个省的布政使,要换人了。
老布政使该退休了,陛下,你给看看,谁合适。
然后把他们筛选过后的名单呈报上来。
皇帝给看看,觉得那个不错,就这个吧!
然后吏部回去搞任命文书,最后盖上官印,完事儿。
要是皇帝看了你的资料,觉得你这个人很不错,可以嘉奖勉励一番。
这个时候说不定就会给你下一道圣旨,然后最后再说个,三年后,还是几年后来京城述职,朕想见见你。
然后就完事儿,但绝大部分,都是吏部下正式的文书。
所以圣旨在古代来说,并不常见,下面的官员接旨,得把香案啥的给准备好,要把仪式感整上。
看着地平线上出现的一支队伍,常经文就知道,他们应当便是所谓的钦差卫队了。
站在常经文身旁的布政使顾守义,目光眺望着远方,轻声说道:“也不知陛下此次会给予常大人什么封赏。
本官在京中有些同乡好友,听说陛下似乎是要封常大人为侯爵。
如此常家便是一门两侯爷,可喜可贺啊!”
顾守义说着这些,眼中有些艳羡。
这些文官,嘴上骂着武夫,粗鄙啥的,但其实心底羡慕的不行。
为什么骂武夫?因为大明朝的武将高层,在前中期,都是勋贵集团出身,或者是世袭下来的。
换句话说,这些人的祖上,不是开国的将领,就是靖难功臣之后。
那祖上都是辉煌过的,这才能世袭下来。
而像勋贵的后代,别人一出身,想要做官,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整个卫所体系,任由他们折腾,就看他们想不想的了。
就像是金陵的锦衣卫指挥使,最高的时候出现过三个金陵锦衣卫指挥使。
正三品,从三品等朝廷大员,他们这些文人要十多年,甚至是更久的寒窗苦读,考中进士后,才能开始做官。
一开始,指不定还不知道是什么芝麻小官。
要是考的好,能进入翰林院,做个什么翰林院编修啥的,那可真的是未来前途光明,属于有希望的了。
但要是考的不好,被外放了。
那基本上你这一辈子的仕途估计就难走了。
运气好一点的,外放个富庶的州县,做个知县。
混个六七年,也许能高升到某个府做个州府的参政或者是其他官员,慢慢升。
这样再混个五到十年左右的时间,要是能打通关系,能得到上面某位大人的赏识。
你也许可能做个知府,在知府任上,再混一些年,有点政绩,上面大人对你也颇为赏识,那你最后可能会进入布政使衙门。
最后到顶就是一省布政使。
你说想要再升?那是没办法了,属于升无可升了。
巡抚就不是地方官出身的官员能做的,那得是督察御史能做的。
进京?更不可能了!
大明朝的官员体系,分为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制。
所以,你看文人想要做到三品,成为朝廷大员,这需要熬半辈子才能做到。
甚至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到不了这个品级。
但勋贵子弟,你要知道,一个卫指挥使就是正三品。
像都指挥使,正二品,比布政使的从二品都还要高一级。
而这些,不看年龄,别人看家世。
你说这些人文人能不讨厌勋贵吗?辛苦半辈子,比不上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几句话。
常经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十六岁的正二品都指挥使。
……
顾守义的话让旁边的镇守太监纪匀笑呵呵道:“顾大人这消息有些落后了,封侯那是之前的事。
陛下此次可是什么封侯,此次乃是称公!”
纪匀的话让常经文也不禁扭头看向他。
“纪公公,怎么是称称公?本都不是听说是封侯吗?”
常经文得知的也是封侯,只是纪匀这家伙却是说i称公。
这就不一般了。
纪匀一点也不在意,笑眯眯道:“封侯乃是先前。但小侯爷…不!准确的说杂家很快就要叫常大人为公爷了。
公爷可是彻底打废了镶蓝旗。要知建奴一共才八旗,公爷直接打废一旗。
称公乃理所当然的事。”
这话让常经文挑挑眉,他听明白了,崇祯算是一并给了封赏。
旁边的提刑按察使鲁明泉眯眼说道:“如此说来,我等应当叫常大人为公爷才是了。”
常经文笑了笑,摆摆手道:“现在钦差不还没宣旨吗?
这还需要宣旨后才作数,何况称公的话,还需要朝廷举行册封大典。
如今派来钦差卫队,应当只有圣旨与其他袍服。
要在举行册封大典,昭告天下后,才算是圆满。”
纪匀翘着个兰花指笑眯眯道:“公爷这就谦虚了。以公爷如今的功绩,提前一点称呼一声公爷也无妨…”
纪匀以及其他的官员,一个个都在这个时候拍马屁,说话老好听了。
至于说他们心底想的什么,也就他们自己知道了。
反正常经文也就听听,这些官员恭维的话,现在估摸着也就是怕得罪自己,找他们麻烦。
现在战争时期,自己要是说他们私通鞑子,一刀杀了,来个杀人灭口,崇祯会怀疑,会多疑,但却不会在这件事上对自己治罪。
这些官员心里也跟明镜似得,战争时期,武将的权限和奏章,更受皇帝重视。
正当一行人说着的时候,钦差卫队的车驾却是也过来了。
常经文带着一众人顿时就迎了上去。
反正他也不知道来的钦差到底是谁,但给自己送来好事儿的人,迎上去准没错。
只是刚迎上去,常经文正打算说话,都还没说的时候。
马车内顿时就传出一个声音。
“山东都指挥使,怀远侯之子常经文接旨!”
随着话音落下,徐允祯穿着一身板板正正的国公服钻出马车,站在马车前方,手里还拿着一封圣旨。
常经文愣住了,纪匀,顾守义等人也愣住了。
周围的人都有点傻眼,这啥情况?
常经文有些不确定的问道:“现在?”
一名士兵将一个马凳放在下面,徐允祯踩着马凳走下来。
站在前面,手持一封尚未开卷的圣旨大声道:“山东都指挥使,怀远侯之子常经文还不速速接旨!”
这次听明白了,真这个时候接旨,周围的人都傻眼了。
圣旨可不是什么大白菜,皇帝说个什么任命就要下圣旨,这纯粹就是开玩笑了。
像顾守义这些地方官,他一生所见过的圣旨数量,基本上都是屈指可数。
像全国十多个布政使,有几个人上任是拿着圣旨上任的?
基本上都是都察院评审,吏部下发正式的调任文书就完事儿。
皇帝下圣旨的,这种也可以啊!但皇帝哪有功夫给你下圣旨。
普遍都是都察院和吏部来找到皇帝,这某个省的布政使,要换人了。
老布政使该退休了,陛下,你给看看,谁合适。
然后把他们筛选过后的名单呈报上来。
皇帝给看看,觉得那个不错,就这个吧!
然后吏部回去搞任命文书,最后盖上官印,完事儿。
要是皇帝看了你的资料,觉得你这个人很不错,可以嘉奖勉励一番。
这个时候说不定就会给你下一道圣旨,然后最后再说个,三年后,还是几年后来京城述职,朕想见见你。
然后就完事儿,但绝大部分,都是吏部下正式的文书。
所以圣旨在古代来说,并不常见,下面的官员接旨,得把香案啥的给准备好,要把仪式感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