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清的故事 > 第68章 弘历胜出

大清的故事 第68章 弘历胜出

    雍正爷秘密立储之后,不仅自己心里有数,还对弘历进行了精心的培养。这些举动群臣自然也看得见。每次宣读谕旨的时候,群臣也几乎没有质疑或者吃惊的举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雍正爷的这套制度不仅保密性强,而且还能让大臣们心服口服。

    所以啊,雍正爷的这个秘密立储制度,真是高明!他不仅解决了皇位传承的问题,还避免了兄弟阋墙、朝臣站队的麻烦。相比之下,康熙爷的“九子夺嫡”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宫斗剧”。雍正爷这一招,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当了皇帝,记得学习雍正爷的这套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不仅能省去很多麻烦,还能让你的朝堂更加和谐稳定。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不然这套制度也玩不转!

    总之,秘密立储这种暗自定下、例行培养的举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诸皇子之间的储位之争,还能促进朝政的稳定。毕竟,皇帝选定了接班人,还会对他进行精心培养,大臣们自然也会跟着看好这位未来的皇帝。这样一来,朝堂上的和谐氛围也就有了保障。

    秘密立储这个制度,真是个聪明的招数。一旦在位的皇帝遭遇不测,朝廷不至于群龙无首,皇子和朝臣也不会因为争夺皇位再次上演争斗,确保皇权能平稳交接、延续下去。这比起传统的册立太子方式,确实高明多了。

    册立太子作为国家大事,群臣都有谏言的权利,但问题是,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会以个人利益为先。这样一来,很容易发展成朋党和派系,导致朝堂上的纷争不断。

    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杨勇本来是太子,但不幸的是,他有个亲弟弟杨广,心机深沉,手段高明。杨广通过各种手段陷害杨勇,最终成功让隋文帝废掉了杨勇,自己当上了太子。更糟糕的是,杨广被立为太子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竟然杀掉了杨勇和他的10个儿子。这真是个惨烈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

    秘密立储的方式,因为从考察储君品性、到确立储君人选、册立日期和传位时间都处于保密状态,就会避免因为储位之争产生的矛盾。有助于政治稳定与和谐避免早立太子造成皇帝权力流失除了会减少皇子之间、臣子之间因为储位产生的争斗,秘密立储也会减轻皇帝和储君之间因为权利分配而产生的矛盾。在太子胤礽幼年时期,康熙帝未尝没有舐犊之情,但是胤礽成长起来有了自己的亲信之后,康熙就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才会有两废太子的举动。

    这在各朝各代都是普遍现象,太子成年之后,按照预先培养接班人的管理,就会有一个围绕太子的政治集团。一些大臣为了自己以后的飞黄腾达攀附未来储君,如果储君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在皇帝心中造成“要夺权”的想法。如果是秘密立储,储君只会在皇帝退位或者驾崩之后浮出水面,就不会出现皇帝因为一部分权力流失到太子手中,而与太子产生矛盾的现象了。不过这样一来,皇帝虽然保证了自己权力不会流失,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秘密立储剥夺了群臣对立储建言献策的权利,皇帝一人独断的做法,也会因为个人好恶选出不称职的继承人。这种“秘而不宣”的方式虽然保护了皇权的独一无二,但是也会让储君失去提前熟悉朝政,接受培养的机会。而且秘密考察储君的方式,也会让皇子们不知道选取标准,即使被选中也不知情,从而失去动力,变得不思进取。长此以往,继承人的个人素质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政权也会越来越不稳定。“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在经历了康熙晚期激烈的储位争夺之后才创建的制度,也是“君统”压制“宗权”的一种尝试。

    从雍正朝之后的储位过渡来看,在皇子众多、储位争夺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制度确实在稳定政治、拟制皇权斗争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对维护封建统治确实大有裨益。作为一项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秘密立储”确实起到了稳定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安稳平和的作用。

    雍正皇帝驾崩之后,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重臣赶紧主持大局。问题是,皇上死得太突然,而且死在了圆明园。这下可急坏了他们俩,护送皇上遗体回宫的任务落在了他们肩上。

    一场狼狈的护送之旅

    1. 找不到好马

    两位大臣急匆匆地找马,却发现好马都去参加什么活动了,根本找不到一匹好马。这下可怎么办?没辙,他们只好凑合着骑劣马,甚至有些时候只能骑运煤的骡子赶路。你想,这哥俩平时都是极人臣,尤其是张廷玉,一个文臣,哪受得了这份儿罪啊!

    2. 一路颠簸

    一路上,他们俩骑着劣马和骡子,颠簸得厉害。张廷玉几次差点从马上掉下来,鄂尔泰更是被颠得鲜血直流。但这个时候也顾不上这些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皇上的遗体送回宫。

    终于,他们带着皇上的遗体赶到了皇宫大内。进了宫门,两位大臣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赶紧把雍正的遗体送到乾清宫。这一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紧张,但心中却是无比坚定。

    所以啊,雍正皇帝驾崩的那一刻,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大臣真是经历了人生中最狼狈的一次任务。平时高高在上的他们,这次竟然骑着劣马和运煤的骡子,一路颠簸,甚至受伤也不顾,只为尽快完成任务。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估计会成为朝堂上的一大笑谈。但笑归笑,关键时刻,这两位大臣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展现了对皇上的忠诚和责任感。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在群臣面前,把“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锦匣取出,宣读雍正皇帝的遗诏。鄂尔泰和张廷玉小心翼翼地走到“正大光明”匾额前,取出了那个神秘的锦匣。群臣们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锦匣被打开,里面赫然写着:“皇四子宝亲王弘历承继大统。”

    24岁的宝亲王弘历,就这样被正式宣布为新皇帝,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这一刻,群臣们虽然惊讶,但更多的是敬佩。毕竟,弘历的好连康熙爷都看在眼里,雍正爷自然也不会看错人。

    当然,对于这段历史,也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有人说,雍正崩世之前已经命人去取了密旨,父子俩在圆明园已经完成了皇位交接,雍正才去世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继位的第一年,即雍正元年九月,就在紫禁城召集众臣,告知他们他已选定了继承者,把他的名字写于密诏,密封在一个小锦匣里,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群臣都知道锦匣所制之处,也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但时辰不到,谁也不敢开启锦匣。

    不管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宝亲王弘历是早早地就被秘密定为了储君,这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大清的主角从此换成了乾隆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清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