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清的故事 > 第111章 这仗到底怎么打的?

大清的故事 第111章 这仗到底怎么打的?

    1766年10月,咱们这位杨应琚总督,就像是突然对缅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派了人去搜集情报,还顺便画了个缅甸地图,打算给乾隆皇帝来个“图文并茂”的汇报。不过啊,这情报和地图的质量,简直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情报呢,说是缅甸那地儿大得很,但雍籍牙家族那帮子人,民心所向那是负数,势力范围也散得跟饺子馅儿似的,缅甸老百姓一提到大清兵威,那是吓得腿都软了。这情报一看,杨应琚估摸着,缅北那些小邦都闹着分家呢,整个缅甸怕是要散架了。结果呢,咱们的天朝决策大佬们,也没多想,一看这情报,嘿,乐了!心想:“这缅甸,不就是个纸老虎嘛!”哪儿知道,这情报就跟那街边算命的一样,准的时候少,不准的时候多。缅甸核心地区,那可是稳如老狗,雍籍牙家族的主力军,正在暹罗那边打得风生水起,势如破竹呢!

    咱们这位杨总督啊,还有那些决策的大佬们,就像是看电视剧只看了开头,就以为猜到了结局,结果剧情反转得让人措手不及。这情报工作,不做深入查探和分析,还真是不行,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盲人摸象”,摸到哪儿是哪儿了。

    乾隆皇帝啊,他刚开始是想撤军的,但是随着这个图文并茂的奏折以上,他就觉得可以打,但是他心里犯嘀咕,毕竟那缅甸远得跟天边似的,啥情况都不清楚,心里头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他就跟杨应琚说:“老杨啊,这事儿你得悠着点,别一股脑儿地往上冲,朕的银子你给我少点折腾”结果呢,杨应琚那边传来了缅甸“不行了,快散了”的小道消息,乾隆一听,心里那个乐呵,心想:“这下我有信心了!”

    杨应琚呢,也是挺会拿捏分寸,没整啥大动静,就说先派几百号绿营兵去蛮暮土司那边逛逛,看看情况,木邦那边嘛,就发个消息,说声“你归我了”,然后在自家地盘上摆了三千多兵马,算是给木邦来个“远程守护”。这一搞,缅甸北部那可就炸了锅了,土司们一看,这大清是要来真的啊,纷纷表示:“我也要加入中国国籍!”一时间,通往缅甸心脏地带的路,那是畅通无阻,跟高速公路似的。缅王一看,这可不得了,急忙从各地调兵遣将,凑了三万人,浩浩荡荡地就往蛮暮土司那边的八莫开去,同时还给之前在老官屯蹲守的一万多缅兵发了条消息:“兄弟们,提高警惕,别让大清给偷袭了!”

    咱们这位杨应琚总督啊,不知道是沉浸在建立功勋的美梦里无法自拔,还是那疫病来得太猛,把他给“烧”糊涂了,总之,他是完全忘了自己这时候该干啥。查探缅兵动向?集结援军出境?哎呀,这些事儿,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就这么晃悠了两个月,缅军那边,那可是磨刀霍霍,几万人浩浩荡荡地就杀过来了。咱们这位“能吏”总督呢,还跟没事儿人一样,就给八莫那边派了几百人过去,说是增援。这哪是增援啊,简直就是给缅军送“人头”去了。结果嘛,可想而知,八莫的清军那叫一个惨,被缅军打得是落花流水,木邦也被缅军给占了。新附的地区丢了,总督大人心里头那个疼啊,但也没办法,毕竟是自己“作”出来的。现在好了,缅军大军就压在边关外头,下一步打算干啥,谁也不知道。总督大人呢,就跟坐在火山口上似的,那叫一个煎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调兵遣将,准备迎战。这人啊,有时候就是得吃点亏,才能长记性,咱们这位总督大人,估计这次是真的“长记性”了。

    这1766年12月到1767年3月底,咱们这位杨应琚总督,那可是下了血本,前前后后调了两万多兵马,结果呢,就跟往大海里扔了个小石子儿似的,连个泡都不冒。总督大人自己也被疫病折磨得晕头转向,跟前任一样,兵力调动那叫一个乱,简直就是“兵荒马乱”的真实写照。调兵命令发出去,前线收到的却跟命令上写的差老远了,今儿个说往东,明儿个又说往西,部队是前进呢,还是停着呢,还是后撤呢?谁也说不准,就跟那无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最后啥也没干成,战力倒是耗得差不多了。

    反观缅军那边,虽然也有问题,比如强征来的土司士兵,心里头那点小九九谁都知道,主将还因为疫病临时换了人。但人家缅军啊,整体作战那叫一个“稳”,缅王的旨意,主将那是坚决执行,主将自己也门儿清,知道自个儿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每次打仗,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专挑清军那些孤零零的小分队下手,打得清军是叫苦不迭。这么一看啊,这打仗啊,还真不是人多就行,得讲究个策略,得有个靠谱的指挥,不然,人再多,那也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要说这清军啊,一集结起来,那缅兵就像见了猫的老鼠,跑得比谁都快。可人家缅兵也不是吃素的,边跑边瞅准机会,等清军一分散,嘿,立马就上来找茬儿。更绝的是,他们还玩起了“和谈”的把戏,虚虚实实的,把清军耍得团团转,自己呢,优势是越巩固越稳当。

    咱们这边呢,总督大人那是乱调一气,清军就跟没头苍蝇似的,被缅兵牵着鼻子走。当初那些个喊着要开疆拓土的军官们,现在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表现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说出来的大话,那简直是啪啪打脸。缅军那边,不仅把之前内附的土司地区给夺回去了,还趁着清军不注意,溜达到了云南境内,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把清军后方搅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还顺手牵羊,从境内土司那儿捞了不少好处。

    杨应琚总督呢,病得跟个霜打的茄子似的,躺在床上连指挥都指挥不动了。乾隆皇帝一看,这哪行啊,赶紧从外省调来个总督,还有个提督,想着能扭转乾坤。结果呢,这两位新来的大员,也不是啥能点石成金的能人,一番折腾下来,又在木邦那儿摔了个大跟头,缅兵还趁机又溜达到境内土司辖地,又是一番劫掠。这仗打得,简直就是清军版的“祸不单行”,缅兵那边呢,估计都在偷着乐呢。

    前线那边啊,捷报跟不要钱似的,一个接一个,动不动就说歼灭了缅兵数千,杀得他们片甲不留。可实际上呢,缅兵那数万大军就跟幽灵似的,沿线分布,时不时还溜达到清军境内和后方溜达一圈,就跟逛大街似的。

    乾隆皇帝一听,这哪行啊,简直是欺人太甚!合着你之前都是在糊弄朕啊,一怒之下,就把杨应琚给“赐死”了,那两名高级将领呢,直接斩首示众,还有九名云南的文武官员,也给判了个死缓,这简直就是一场“官场大地震”。

    再来说说这清军的伤亡情况,从刘藻动兵开始,到杨应琚失败告终,官方统计啊,清军阵亡的就有1800多人,生病死亡的也跟这个数差不多,还有6000多人呢,躺在军营里,不是伤了就是病了,这仗打得,简直就是“伤兵大本营”。

    这前线啊,别看捷报连连,其实背后那是“血流成河”,乾隆皇帝这回啊,可真是被气得不轻,估计心里头都在琢磨:“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