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传奇 第205章 大道无需向外求
有人站起来问:“里正,请问什么是无修而修?”
庄周回答:“以无为的心态进行修行,此即是无修而修。”
“我们本身就是道,难道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道吗?就如你们已经是男人,难道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男人吗?你们只要承认自己是男人不就成了?”
“所以,我们只要承认自己是道,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我们立即就成为道本身了。”
“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道,认为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或是达成什么成就才能成为道的人,即便是修到死也不可能成道。”
“一切有为法都是在饶远路,都是在远离道,吃力又不讨好。”
“修道其实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做到与道认同,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即可,这就是最快捷的修道方法。”
“难就难在你们能不能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罢了。妄心不可能让你们那么轻易就安住于道中的,它一定会出来百般阻挠,让你们无法一直安住于道中。”
“因此,修道才需要强大的愿心和毅力作为支撑,没有强大的愿心和毅力,是很难无视妄心的干扰,一直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的。”
那人点了点头,又问:“那修行是不是非得达到无欲才能成道?无欲是不是不能有任何欲望?”
庄周回答:“欲望象征着向外求,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道中,往往是没有任何欲望的。”
“有欲望证明妄心又出来作祟了。妄心渴望在外在事物中找到完美,所以才会滋生出欲望。若我们顺了妄心的意,不断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是在加强妄心,背道而驰。”
“修行是有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的,但也无需做到完全没有欲望。饮食和睡眠也是一种欲望,若是将两者都断绝了,那我们也就活不了了。”
“我们只需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即可。为腹不为目的意思是说: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没有其他多余的欲望,只需要做到这一点即可。”
那人又问:“那意思是不是说,我们不能听音乐,不能吃美食,不能有性生活?”
庄周回答:“这得看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若你过分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地想在音乐、美食、性中寻找快感,那你就是在背道而驰,这样只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妄心。我们可以听音乐,可以吃美食,也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须带着无为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千万不能对这些事物产生执着。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享受过程,而不想着去占有这些事物,也不要因为这些事物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这样就没有问题。”
“若你们的心能够安住于道中,能够感受到道的完美,是没有任何兴趣再去音乐、美食、性中寻找快感的。因为道相对于音乐、美食、性,就犹如西瓜相对于芝麻。我们拥有了西瓜,不可能还想要那三粒小小的芝麻。只有没有拥有“西瓜”的人才会想要那三粒小小的“芝麻”。”
“通常来说,不修道的人是不愿意放下音乐、美食、性的,因为此三者是他们获取快乐的源泉,若没有了此三者,他们就会像失去水的鱼,变得毫无生机,毫无活力。”
“这其实是一种瘾。失去道后的人心非常依赖音乐、美食、性等外物来满足自己。只因他们的心感受不到道的完美,故只能依靠这些外物来感受完美了。”
“不断地依靠外物来满足自己,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也就是说,不断地依靠外物来满足自己的人,只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妄心,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有人站起来问:“里正,你之前说生的渴望是欲望之母,欲望之根,意思是不是说,只要我们还渴望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欲,也就不可能回归大道了?”
庄周点了点头,“是的,道本无生也无死,道不可能渴望生。渴望生的是妄心,渴望生的是假我,只要我们还渴望生,我们便不可能与道契合。”
“修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世间就不可能那么少人成道了。人对生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人追逐名利就是为了生,人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生,世间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为生而活。”
“有生则必有死,无生则无死。人渴望生,其实是在求死。”
“你们想要彻底成道,就必须超越对生的渴望。”
“我们的真实本性既不会生,也不会死,若还渴望生,那就是处在颠倒妄想中,那是不可能回归无生无死的本性的。”
“修道必须修得彻底才有效,不彻底妄心就不可能死去。每个人最后都得面对死亡,这是最后的考验,若我们害怕死亡,便不可能成道。”
“道本无生也无死,若我们真的与道认同,就不可能再害怕死亡。若还害怕死亡,便证明自己的妄心还没有死去。”
“生死关是修行中最难通过的一关,这一关通不过去便不可能成道,便依然会落入后天。”
“若你们能够通过这一关,其他关自然也不在话下。”
“没有人能够跳过这一关直接成道,每个人最后都得面对这一关。你们唯有放下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一心一意地安住于道中,方能成功度过此关。”
那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感慨道:“那真是太难了,世间能有多少人能够不为生而活?能有多少人不畏惧死亡?看来修道并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
庄周道:“你说的这些完全出自你的妄心,真心不会说这样的话。若你相信了妄心的声音,认为自己不可能修成大道,那你这辈子就真的与道无缘了。”
“老聃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庄周回答:“以无为的心态进行修行,此即是无修而修。”
“我们本身就是道,难道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道吗?就如你们已经是男人,难道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男人吗?你们只要承认自己是男人不就成了?”
“所以,我们只要承认自己是道,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我们立即就成为道本身了。”
“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道,认为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或是达成什么成就才能成为道的人,即便是修到死也不可能成道。”
“一切有为法都是在饶远路,都是在远离道,吃力又不讨好。”
“修道其实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做到与道认同,并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即可,这就是最快捷的修道方法。”
“难就难在你们能不能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罢了。妄心不可能让你们那么轻易就安住于道中的,它一定会出来百般阻挠,让你们无法一直安住于道中。”
“因此,修道才需要强大的愿心和毅力作为支撑,没有强大的愿心和毅力,是很难无视妄心的干扰,一直安住于道中不再出来的。”
那人点了点头,又问:“那修行是不是非得达到无欲才能成道?无欲是不是不能有任何欲望?”
庄周回答:“欲望象征着向外求,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道中,往往是没有任何欲望的。”
“有欲望证明妄心又出来作祟了。妄心渴望在外在事物中找到完美,所以才会滋生出欲望。若我们顺了妄心的意,不断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是在加强妄心,背道而驰。”
“修行是有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的,但也无需做到完全没有欲望。饮食和睡眠也是一种欲望,若是将两者都断绝了,那我们也就活不了了。”
“我们只需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即可。为腹不为目的意思是说: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没有其他多余的欲望,只需要做到这一点即可。”
那人又问:“那意思是不是说,我们不能听音乐,不能吃美食,不能有性生活?”
庄周回答:“这得看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若你过分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地想在音乐、美食、性中寻找快感,那你就是在背道而驰,这样只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妄心。我们可以听音乐,可以吃美食,也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须带着无为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千万不能对这些事物产生执着。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享受过程,而不想着去占有这些事物,也不要因为这些事物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这样就没有问题。”
“若你们的心能够安住于道中,能够感受到道的完美,是没有任何兴趣再去音乐、美食、性中寻找快感的。因为道相对于音乐、美食、性,就犹如西瓜相对于芝麻。我们拥有了西瓜,不可能还想要那三粒小小的芝麻。只有没有拥有“西瓜”的人才会想要那三粒小小的“芝麻”。”
“通常来说,不修道的人是不愿意放下音乐、美食、性的,因为此三者是他们获取快乐的源泉,若没有了此三者,他们就会像失去水的鱼,变得毫无生机,毫无活力。”
“这其实是一种瘾。失去道后的人心非常依赖音乐、美食、性等外物来满足自己。只因他们的心感受不到道的完美,故只能依靠这些外物来感受完美了。”
“不断地依靠外物来满足自己,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也就是说,不断地依靠外物来满足自己的人,只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妄心,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有人站起来问:“里正,你之前说生的渴望是欲望之母,欲望之根,意思是不是说,只要我们还渴望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欲,也就不可能回归大道了?”
庄周点了点头,“是的,道本无生也无死,道不可能渴望生。渴望生的是妄心,渴望生的是假我,只要我们还渴望生,我们便不可能与道契合。”
“修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世间就不可能那么少人成道了。人对生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人追逐名利就是为了生,人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生,世间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为生而活。”
“有生则必有死,无生则无死。人渴望生,其实是在求死。”
“你们想要彻底成道,就必须超越对生的渴望。”
“我们的真实本性既不会生,也不会死,若还渴望生,那就是处在颠倒妄想中,那是不可能回归无生无死的本性的。”
“修道必须修得彻底才有效,不彻底妄心就不可能死去。每个人最后都得面对死亡,这是最后的考验,若我们害怕死亡,便不可能成道。”
“道本无生也无死,若我们真的与道认同,就不可能再害怕死亡。若还害怕死亡,便证明自己的妄心还没有死去。”
“生死关是修行中最难通过的一关,这一关通不过去便不可能成道,便依然会落入后天。”
“若你们能够通过这一关,其他关自然也不在话下。”
“没有人能够跳过这一关直接成道,每个人最后都得面对这一关。你们唯有放下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一心一意地安住于道中,方能成功度过此关。”
那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感慨道:“那真是太难了,世间能有多少人能够不为生而活?能有多少人不畏惧死亡?看来修道并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
庄周道:“你说的这些完全出自你的妄心,真心不会说这样的话。若你相信了妄心的声音,认为自己不可能修成大道,那你这辈子就真的与道无缘了。”
“老聃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