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 > 第179章 游云龙山

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 第179章 游云龙山

    张平安第二天早上,带着小兕子和长乐她们,去了老字号的饣它汤店,喝了饣它汤,吃了煎包、八股油条。

    在彭城的一隅,一碗热气腾腾的加蛋啥汤,仅需五元,这不仅仅是一碗汤,它是老母鸡慢火细炖的精髓,融入麦仁的绵密,再配以韭菜鸡蛋粉丝包子,四枚仅售三元,金黄酥脆的外皮下,包裹着翠绿韭香与嫩滑蛋黄的缠绵,粉丝轻柔缠绕其间,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宠溺。谈及啥汤,不得不提其与临沂糁汤的深厚渊源,两者如同散落人间的孪生兄弟,虽各安一隅,却同根同源。然其区别,恰似南北风味之异,临沂糁汤以醇厚牛肉汤为基底,尽显北方之豪迈;而彭城饣它汤,则是以鲜美鸡肉汤为核心,辅以麦仁的细腻,宛如江南水乡的温婉女子,可称之为鸡肉版的糁汤,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而在彭城的街头巷尾,提起美食,不得不提八股油条。这八股油条,乍一听名字似乎有些唬人,但其实却是一道非常传统的徐州小吃。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八股油条”的名称来由。原来,在制作过程中,面团的抻拉次数最多只能抻拉成八股面条,因此,在彭城方言中,人们便将这种油条称之为“八股油条”。当然,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非得抻拉八股面条,这个名称更多的是一种地域特色的体现。

    说到这八股油条的制作,那可真是门道多多。首先,在选材上,要选用上好的面粉、食用碱和食用盐。在和面上,要经过反复揉搓,将面团中的面筋全部抻开。接着,在炸制的过程中,油温的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既要保证油条炸熟炸透,又不能炸焦炸黑。最后,在炸好的油条上刷上一层熟油,稍微凉一下,便可以享用了。

    这八股油条的外酥里嫩、味道可口的特点自然不必多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八股油条的香气十分独特,如果刚出锅的油条搭配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那这香气更是沁人心脾。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吃上一顿八股油条配豆浆的早餐,更是让人倍感温暖。

    在彭城,八股油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很多彭城人小时候第一次吃的油条就是八股油条。在老彭城人的记忆中,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后,母亲带着自己去炸八股油条的情景。那时候的八股油条是一元一根,而普通的油条则是五毛一根。虽然价格稍贵一些,但是口感和味道上的优越性是普通油条无法比拟的。

    小兕子和城阳她们十分喜欢八股油条和饣它汤,八股油条焦香酥脆,一口咬下去,咔擦作响。饣它汤打个鸡蛋,热汤一冲,蛋花瞬间膨胀,汤鲜蛋滑。

    吃完早饭,张平安带着小兕子她们就去了云龙山,

    盛夏季节,云龙山苍松翠柏掩映,山峰石径幽幽,郁郁葱葱从云龙山北门蜿蜒南去,如一条巨龙沐浴在洋洋洒洒的晨光暮霭中。

    由于云龙山不算太高,所以张平安他们也就没有乘坐索道,直接从云龙山北门开始登山。

    今天的天气不错,虽然还比较炎热,但稍微有点风。沿台阶拾级而上,不时能遇到三五成群的游人。置身于静谧的山林之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让人心旷神怡。

    云龙山上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

    不多久张平安他们就爬到了山顶,就说山不太高,但在这里可以俯瞰云龙湖和徐州城。这里可以远眺彭城电视塔,据说上海东方明珠塔就是模仿它建造的,张平安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山寨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彭城住下,云龙山北面就有乾隆行宫还曾经留下乾隆皇帝的御碑,为此还特意建造了一座御碑亭。御碑亭是为纪念康熙皇帝南巡而建,亭内立有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御碑,上面镌刻着对云龙山的赞美和题词。御碑亭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亭顶覆盖着琉璃瓦,四角翘起,显得轻盈而古朴。亭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富贵。御碑亭不仅是云龙山的重要景点,也是彭城的文化名片之一。教员也曾登临过云龙山,1952年,教员登临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发出“绿化荒山,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从此,徐州打响了向荒山进军的冲锋号。

    号角声声,穿越悠悠七十载。

    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彭城儿女扎根荒山,在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铺就了一层又一层绿意。

    云龙山因苏轼的《放鹤亭记》而出名,《放鹤亭记》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彭城任知州期间。?

    熙宁十年(1077年)秋天,彭城发生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被水淹没。次年春天,水退后,张君将住所迁至故居之东的山脚下,并在高处建造了一个亭子,命名为“放鹤亭”。这个亭子的名字来源于张君每天清晨在此放飞两只驯服且善于飞翔的仙鹤,这些鹤或立于田地,或翱翔于云表,傍晚则飞回东山。苏轼作为当时的郡守,经常与宾佐僚吏前往拜访张君,并在放鹤亭饮酒作乐?。

    《放鹤亭记》不仅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景色,还称赞了张君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生活的赞美,认为隐居之乐远胜于世俗的权力与享乐?。这篇记文因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被选入《古文观止》,使得云龙山和放鹤亭更加闻名于世?。

    张平安他们下山时,刚刚下山到山脚,忽然下起了雨,张平安他们就匆忙跑到利济亭避雨。等雨停后,张平安他们出了山门,直接去了云龙湖。漫步云龙湖东岸绿茵长堤,云龙湖微波荡漾,清风徐徐,此时此刻真正感悟到彭城的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寓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