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视频后,发现老祖宗统一了 第170章 那些诗人之杜甫(一)
“朕知道,是那个李隆基时代的人。”作为一起爬泰山的驴友,刘彻还是知道一点点的。
“不是说什么安史之乱,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吗,那杜兄定也是好不了哪去。”
刘秀在现代时爱和杜甫凑在一块儿走了,如今就要听到他新结识的朋友的结局,也放下了手中的政务,时刻关注着。
而杜甫本人在参加科考落第之后,只能走权贵的法子,如今虽在奔波,倒也想知道自己日后会落得个何等下场。
【“杜甫大大也是名门之后,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杜少府,父亲为长子,母亲也是清河崔氏出身,别看杜甫大大日后感觉很惨的样子,但人家开始也是富二代。”】
“是大朗的孩子,好,还是我的嫡长孙。”杜审言大喜过望,他最近正在张罗儿子的婚事,还曾考虑过卢氏女,如今也不用考虑了。
武则天开口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是这句。”
宋之问此时正在奏对,回道:“陛下博闻,正是。”
等了一会儿,又开口道。
“杜审言此人也颇有才华,臣这里收录了他的一篇文章,若陛下有闲暇,还请垂阅一番。”
宋之问和杜审言的关系不错,前一阵子曾答应周旋一下,正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呢,如今倒是打瞌睡送来了枕头。
“哦。”武则天挑了挑眉,接过文章看了一会儿,“那你觉得朕给个他什么官为好。”
“臣不敢妄议。”宋之问连忙跪下。
“宣他进宫吧。”
【“因武则天迁都洛阳,所以他是在洛阳长大的,后来又入长安科举,所以他的前半生也算是富足优渥。”
“但因为朝中李林甫把持朝政,本来按照他的才华,说不准能考上,因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反正是科考无路了,在长安客居十年,奔走干谒,掏空了家底,自己也就穷困了起来。”】
说到这里姜瑜又想骂李隆基了。
【“野无遗贤就是李林甫为了糊弄李隆基,说皇帝圣明,全天下的人才都已经入朝当官了,把李隆基哄的心花怒放,乐得找不到北了,死老登,还不如早点退位换条狗上来,没区别。”】
“你!混账东西!”李隆基每次都要被拉出来骂,气的他又拆了寝宫。
“你还别说,你还真别说。”朱厚照觉得姜瑜说的有道理,若是后面唐玄宗直接暴毙,哪怕换个傀儡皇帝上台,都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篓子。
怎么就活那么久呢,这让知道了自己早逝的朱厚照羡慕死了,他咋就活不到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好皇帝不长命,坏皇帝祸害千年?
朱厚照想悟又不想悟的样子,此时的想法很危险。
姜瑜又补充了几句。
【“这也是唐朝前期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没有糊名,自然也谈不上太公平,有家室的子弟自然是不用担心,那些没有家室的只能干谒有身份的人,获得荐举。”】
【“后来武则天创糊名法,开创殿试,设立武举,增加了帖经等考试方式,唐朝的科举到这时才基本完善,等到宋朝发扬光大。”】
“天下人才皆为朕之门生。”武则天很满意自己的法子。
士族人皆是敢怒不敢言,说的好听点是完善科举,这不就是为了打压他们吗。
宋真宗赵恒一直记着姜瑜的话,此刻笑道:“我朝发扬光大是因为那黄巢踏尽了公卿骨吗。”
“圣上,臣认为也不全是,我朝圣明,君王仁慈,为寒门子弟指了一条明路。”宰相王钦若奉承道。
毕竟到了他们宋朝,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阶级制约,确实给寒门乃至平民都提供了一个科举的平台,读书氛围可谓是历史之最了。
“还不够,还是此刻的科举深得朕心,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乾隆话语间充满了自得。
“皇阿玛,那是为何。”皇五子永琪问道,这一下子问到了乾隆的心坎上。
“牢笼治世,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入八股的牢笼之中,让他们专研经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蛊惑,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永琪啊,你可懂了。”乾隆此刻对永琪还是有着栽培之心的。
【“在长安呆到四十四岁,终于候补了一个小官外任,上任途中回家探亲,发现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妻子看见他放声大哭,说来他妻子出身弘农杨氏,这一辈子也是跟着他颠沛流离,受尽了苦楚。”】
“咱们收拾收拾走吧。”杜甫已经不想在长安蹉跎了,如今又听闻妻子儿女之后生活如此困顿,再也没有了为官的志向,不如回老家守着薄田,勉强能过活。
【“像杜甫、李贺这种才能称得上是寒门贵子,咱算个啥。”】
姜瑜讲着讲着又跑偏了。
【“寒门好歹是没落的贵族,家祖上是有渊源的,天天自称寒门,也能读的起书,像我这种找不到五代族谱的,放到当时,说的好听点是草民,难听的就是流氓。”】
“无地为流,无产为氓,姜姑娘有房有产,算不上流氓。”李世民解释道,也就是一个普通百姓。
“不对,我可不是寒门。”杜甫纠正道,“虽然我生活拮据,家族可不至于沦落到寒门。”
杜甫出身士族,也就是他人至中年之后才略显贫困,他儿子之后可以说是寒门。
想到这里更忧伤了,是他没本事,不能搏一个好前程。
“那我可连寒门都算不上。”李白喃喃道,不然也不至于被挡在了科举的门外。
寒门再没落好歹是门阀世族,古代士农工商阶级严苛,哪怕李白家中再有钱,也脱不了商贾之子这个身份,而商人家庭是不允许科考的。
“不是说什么安史之乱,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吗,那杜兄定也是好不了哪去。”
刘秀在现代时爱和杜甫凑在一块儿走了,如今就要听到他新结识的朋友的结局,也放下了手中的政务,时刻关注着。
而杜甫本人在参加科考落第之后,只能走权贵的法子,如今虽在奔波,倒也想知道自己日后会落得个何等下场。
【“杜甫大大也是名门之后,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杜少府,父亲为长子,母亲也是清河崔氏出身,别看杜甫大大日后感觉很惨的样子,但人家开始也是富二代。”】
“是大朗的孩子,好,还是我的嫡长孙。”杜审言大喜过望,他最近正在张罗儿子的婚事,还曾考虑过卢氏女,如今也不用考虑了。
武则天开口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是这句。”
宋之问此时正在奏对,回道:“陛下博闻,正是。”
等了一会儿,又开口道。
“杜审言此人也颇有才华,臣这里收录了他的一篇文章,若陛下有闲暇,还请垂阅一番。”
宋之问和杜审言的关系不错,前一阵子曾答应周旋一下,正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呢,如今倒是打瞌睡送来了枕头。
“哦。”武则天挑了挑眉,接过文章看了一会儿,“那你觉得朕给个他什么官为好。”
“臣不敢妄议。”宋之问连忙跪下。
“宣他进宫吧。”
【“因武则天迁都洛阳,所以他是在洛阳长大的,后来又入长安科举,所以他的前半生也算是富足优渥。”
“但因为朝中李林甫把持朝政,本来按照他的才华,说不准能考上,因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反正是科考无路了,在长安客居十年,奔走干谒,掏空了家底,自己也就穷困了起来。”】
说到这里姜瑜又想骂李隆基了。
【“野无遗贤就是李林甫为了糊弄李隆基,说皇帝圣明,全天下的人才都已经入朝当官了,把李隆基哄的心花怒放,乐得找不到北了,死老登,还不如早点退位换条狗上来,没区别。”】
“你!混账东西!”李隆基每次都要被拉出来骂,气的他又拆了寝宫。
“你还别说,你还真别说。”朱厚照觉得姜瑜说的有道理,若是后面唐玄宗直接暴毙,哪怕换个傀儡皇帝上台,都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篓子。
怎么就活那么久呢,这让知道了自己早逝的朱厚照羡慕死了,他咋就活不到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好皇帝不长命,坏皇帝祸害千年?
朱厚照想悟又不想悟的样子,此时的想法很危险。
姜瑜又补充了几句。
【“这也是唐朝前期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没有糊名,自然也谈不上太公平,有家室的子弟自然是不用担心,那些没有家室的只能干谒有身份的人,获得荐举。”】
【“后来武则天创糊名法,开创殿试,设立武举,增加了帖经等考试方式,唐朝的科举到这时才基本完善,等到宋朝发扬光大。”】
“天下人才皆为朕之门生。”武则天很满意自己的法子。
士族人皆是敢怒不敢言,说的好听点是完善科举,这不就是为了打压他们吗。
宋真宗赵恒一直记着姜瑜的话,此刻笑道:“我朝发扬光大是因为那黄巢踏尽了公卿骨吗。”
“圣上,臣认为也不全是,我朝圣明,君王仁慈,为寒门子弟指了一条明路。”宰相王钦若奉承道。
毕竟到了他们宋朝,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阶级制约,确实给寒门乃至平民都提供了一个科举的平台,读书氛围可谓是历史之最了。
“还不够,还是此刻的科举深得朕心,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乾隆话语间充满了自得。
“皇阿玛,那是为何。”皇五子永琪问道,这一下子问到了乾隆的心坎上。
“牢笼治世,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入八股的牢笼之中,让他们专研经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蛊惑,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永琪啊,你可懂了。”乾隆此刻对永琪还是有着栽培之心的。
【“在长安呆到四十四岁,终于候补了一个小官外任,上任途中回家探亲,发现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妻子看见他放声大哭,说来他妻子出身弘农杨氏,这一辈子也是跟着他颠沛流离,受尽了苦楚。”】
“咱们收拾收拾走吧。”杜甫已经不想在长安蹉跎了,如今又听闻妻子儿女之后生活如此困顿,再也没有了为官的志向,不如回老家守着薄田,勉强能过活。
【“像杜甫、李贺这种才能称得上是寒门贵子,咱算个啥。”】
姜瑜讲着讲着又跑偏了。
【“寒门好歹是没落的贵族,家祖上是有渊源的,天天自称寒门,也能读的起书,像我这种找不到五代族谱的,放到当时,说的好听点是草民,难听的就是流氓。”】
“无地为流,无产为氓,姜姑娘有房有产,算不上流氓。”李世民解释道,也就是一个普通百姓。
“不对,我可不是寒门。”杜甫纠正道,“虽然我生活拮据,家族可不至于沦落到寒门。”
杜甫出身士族,也就是他人至中年之后才略显贫困,他儿子之后可以说是寒门。
想到这里更忧伤了,是他没本事,不能搏一个好前程。
“那我可连寒门都算不上。”李白喃喃道,不然也不至于被挡在了科举的门外。
寒门再没落好歹是门阀世族,古代士农工商阶级严苛,哪怕李白家中再有钱,也脱不了商贾之子这个身份,而商人家庭是不允许科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