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即亡国,什么?我是慕容冲 > 第35章 封孚之策

开局即亡国,什么?我是慕容冲 第35章 封孚之策

    333年,石虎徙关中豪杰及羌戎至关东,以苻洪为流民都督,居于枋头。石虎死后,苻洪遣使降晋,接受东晋官爵。

    350年,苻洪在枋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不久被后赵石虎旧将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统其众。苻健自枋头而西,关中氐羌纷纷响应。十月,苻氏入长安,遂据关陇。

    351年,苻氏在关陇施行仁政,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后赵时期的苛政,关中百姓对苻氏很有好感,苻健称大秦天王、大单于。一年后正式称帝,国号大秦,定都长安册立文武百官,史称苻秦、前秦。

    至于羌族姚氏的滠头集团,公元351年姚弋仲及子姚襄投降东晋,姚襄率大军被前秦击败,公元357年姚襄战败,被前秦广平王苻黄眉所杀,苻生用公礼安葬他。而姚苌率部投降前秦。

    ……

    在桓温大营休息了一天后他们出发了,走水路,由淮入江,再南渡长江入建康。

    桓温将他们送到渡口,桓温拉着慕容德依依不舍:“玄明啊,我是真舍不得你。”

    慕容德:……

    慕容冲:……

    慕容冲暗自道,看看这就是政治人物,主打一个厚脸皮,知道的是桓温故作姿态,不知道的还以为两人是多年老友。

    慕容德道:“温公,您的恩情,玄明永记在心。我虽离去,但我们的友情永存。”

    慕容冲:看来我的功夫还没有练到家,看看慕容德,即便桓温惺惺作态人家也能接上。

    桓温拍了拍慕容德的肩膀,感慨道:“玄明,你我都是有抱负的人,我知道你的选择。但无论何时,你都要记得,若有朝一日需要帮助,只需一声令下,我桓温必倾尽全力。”

    这话听听就得了,你要真信那就完了。

    桓温对着旁边的慕容冲道:“慕容公子,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就送你们到这里了。”慕容冲作揖回礼。桓温又看向封孚:“处道啊,你……

    封孚没有听他继续说打断道:“大司马之情处道记下了。”

    慕容冲一行人在郗超的陪同下坐上楼船向南而去。冬季的北方使得行驶速度比往日要快上许多。

    一路上封孚向慕容冲介绍着晋国的政治局势慕容冲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轻轻颔首,问道:“先生,依您之见,我在江南应如何自处以求自保并谋求发展?”

    封孚道:“现在的晋国桓温可谓是第一权臣,但是桓温这个人虽然有野心,但是掣肘太大。宰相司马昱联合了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一干世家就是为了抵抗桓温。

    桓温虽贵为大司马,统领晋国精锐之师,名满天下,广结天下英才,但他在朝廷中的实际支持力量并不牢固。事实上,他在朝廷的高官之中,几乎寻不到可靠的盟友。”

    慕容冲道:“我是要火中取栗?”

    封孚微笑着点头,缓缓道:“将军在江南,首先要做的就是站稳脚跟,结交各方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朝廷的动态,洞察各方势力的意图,寻找最佳的时机。”

    封孚继续道:“入建康后公子便要开始韬光养晦,凡事不可出头。”

    慕容冲问道:“不是让我火中取栗吗?”

    申胤解释道:“处道的意思是近几年桓温和朝廷的斗争会愈演愈烈,但是桓温最终不会成功。

    臣早在枋头之战时便与吴王说过,桓温现在的势头,似乎大有可为。但以我的观点,他心定不会成功。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所以,桓温得胜,是晋臣不愿见到的结果,一定会千方百计阻饶其事。

    这一时间公子根本没有能力去站对,也没有能力去影响朝廷政局。所以就要韬光养晦,一切事务交由范阳王,范阳王就是公子的一张明牌,也会是他们最大的拉拢对象。

    甚至于为了对抗桓温,让范阳王染指兵权。”

    封孚道:“申胤所言不错,我估计未来能够有能力,有名望宰执朝野的怕是谢安石。”

    “谢安?”慕容德道。

    “正是!

    “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蒙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谢安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陈郡谢氏崛起迅速,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

    后来有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所以臣以为将来的谢安石必定是晋国朝野宰执之人。而这个时期就会是桓温失败之后。而将来,谢氏也会成为一个庞大的政治门阀。

    我看依着桓温的野心晋国将会有一大危险,但是最终依旧能够化解。公子前期可以韬光养晦,但是必须博得谢安石的好感。依靠谢家的势力交好与汉人士大夫。”

    封孚与申胤解释了一通,慕容冲也大体明白了,韬光养晦,苟着才是王道。

    封孚道:“韬光养晦只是一部分,公子年幼没有人会注意公子的行径。只不过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

    “何事?”

    “振名望,名望声望才是强大的号召力,更是公子预图大事的必要条件。当初晋国八王之乱,高祖在辽地政治清明引得许多流民前来。

    招贤才,古来人才才是建功立业的第一要务。礼贤下士,周公吐哺。贤才的储备也为当初大燕击破各部,威震辽地提供了支持。

    积钱粮,公子入晋空有虚爵虚官,而无封地,没有人口招揽。只能积攒钱粮为将来招兵买马积累实力。

    当然现在说这些有些早了,不过当下公子的大事就是要韬光养晦,让所以人都以为我们一行是范阳王主导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