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神鸦社鼓杨小瓜的穿越人生 > 第175章 按下葫芦浮起瓢

神鸦社鼓杨小瓜的穿越人生 第175章 按下葫芦浮起瓢

    薛安都一戟斩杀了拓跋崇的贴身护卫辛格,威震敌胆。辛格这家伙一直有一种蜜汁自信,导致的平时在营盘里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人缘很差劲自己偏偏还不觉得,每日里洋洋自得,这也是三哥的通病不足为奇,但是那个年代可没有人换位思考,讨厌就是讨厌,谁管你的恶心是不是有理由,所以总而言之,辛格的死对于营内众将领的心灵冲击并不大,甚至幸灾乐祸的人不少。

    但是,辛格虽然骄横,但是他很能打这个事实也是他平时嚣张跋扈的依仗,军营里不是别的地方,弱肉强食是最基础的,本身嚣张又没有一点硬实的东西早早就会给人打闷棍的,所以对于辛格的实力大家还是有概念的,眼见得薛安都秒杀了对方,虽然有不讲武德的嫌疑,但是战场上武德是啥子玩意,强者为尊,不会有人矫情的。不管怎样,辛格死了,生活还要继续,战争也要继续,拓跋崇也不敢在台子上装腔作势了,带着全班人马下来迎战薛安都。

    现在鲜卑人不敢单挑了,只能群殴,有大将呼伦和镇西将军封敕文一人一柄开山大斧双双杀出来要双战薛安都,薛安都毫不畏惧,一柄战戟上下翻飞力敌二将毫不吃力,鲜卑人这边的将军们一看直接群殴吧,十几个人一齐冲过来来打薛安都,可是人家薛安都还有儿子呢,还有副将呢,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纷纷冲上来助战,这一场混战,杀得天昏地暗(半夜当然天昏地暗了)、日月无光(后半夜了,都回去休息了)总之吧,很惨烈就是了。不管怎样,薛家军是占了上风的,越战越勇,拓跋崇自从给人家杀穿阵型就已经心生退意了,只是仗着营盘现有的防御设备才能稳住阵型,节节抵抗,硬生生打成了绞杀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越发的向着有利于薛家的方向发展,而拓跋崇的崩溃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大规模的战役不是讲故事,某某将领一刀斩了谁谁,然后敌军溃败,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那需要双方战力不在同一个层次才行,否则都到进入惨烈的绞杀战,岳大帅名震天下的郾城大战,那就几乎打了一整天,对方的生力军全部溃败,岳家军不顾一切全力进攻才能胜利的,所以就算薛家军确立了胜势,最终战斗仍然要持续很久,毕竟薛家人少而且还有一半的是新招募的土匪,虽然悍勇,但是集团作战还是初哥,总会有令行禁止这方面的差距,战斗效率不足,等到这一战撑过去,就会变成无可争议的精锐了。

    终于,在南郑城里作壁上观的朱修之不再看热闹了,他早就得到了消息,城下敌军的大营里乱成了一锅粥,但是朱修之这个人用兵谨慎,生怕是敌人自导自演的圈套,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只是吩咐全体士兵进入临战状态,自己在城头上观望,等到对方打了一个多时辰了,眼见得血肉横飞,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了,远远的在城头都能闻到那血腥的气味,显然就是薛安都的大军在袭营。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朱修之姓朱但不是猪,他也敏锐地观察到战争的倾向了,于是在胜负的天平上重重的投下了自己的全副身家,朱修之只留下了民军守城,自己的全部精锐无论步骑全都压了进去,这一下子,拓跋崇四面受敌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收缩兵力放弃了围城,要撤出战斗了。

    都到了这种状态,你说撤退就撤退呀,那怎么可能,就算是天下第一轻步兵在北纬四十度线撤退的时候仍然不得不损失了一个幺八零师,更何况只会打顺风仗的鲜卑人,这一撤退自然而然就是一场超级溃败。

    这里是西部,战马资源丰富,不存在后期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作战的弊病,一般农耕民族步兵为主,打胜了也追不上敌人的逃兵,很难把胜利变成战略优势,这里不一样,薛安都和朱修之可以肆意追击敌人的溃兵,而这次战斗,拓跋崇损失了大量马匹,逃起来也就没有那么顺畅,被梁州雍州联军狂追了五天五夜,逃了将近千里,这才逃进了秦岭,只剩下不到万人,自他一下大量将领被俘被斩杀,可以说大伤了元气,而另一路穆伏干部队也被垣护之和柳元景击败,落荒而逃,人马折损干干净净。

    三路大军趁势发动进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还组成联军兵困长安城,形成了多年来少有的势头,兵锋威胁到了北魏的核心地区大同,这下子北魏的朝野就吵成了一团。以高允为首的汉官集团要求坚守,抽调大军与南朝决战,扞卫在中国仅存的这点领地,而前一段时期喊打喊杀的鲜卑贵族则是截然相反,他们出身塞外,对中原本来就没有感情,就是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既然打不过,就北撤,向西进军,和以前的匈奴一样经营西域也很好呀,双方代表的势力都很强大,就吵到了拓跋晃面前,要他决断。

    拓跋晃在历史上说他仁孝,其实都是给人看的,能坐稳那个位子的哪有窝囊废呀,仁慈只是收拢汉族门阀的一种手段罢了,帝王的谋略怎么可能只有仁孝没有阴损,他思考了半天,一方面是他的老师代表的汉人势力,一方面是作为统治基础的鲜卑贵族,都不能得罪,于是和了稀泥,决定任命汉人主战派的代表高允为太尉,征调所有的汉族势力准备坚守陕甘一带,而鲜卑势力则负责安排都城北迁到高昌一带,太子拓跋濬跟着去高昌建立陪都,自己则是亲自率领大军东移到幽州,镇压躁动不安的柔然和东北各民族,充分给汉族地主阶级留下了行使权力的空间,反正闹到现在两个民族之间早就貌合神离了,还不如各干各的,省的猜忌。

    他这里调兵遣将,刘骏那里也没闲着,得到前线大胜的消息,刘骏立刻大加封赏,任命柳元景为征西大将军作为征讨陕西的主帅,统领垣护之、薛安都、朱修之等人,不再受镇北大将军杨茁管辖,镇北大将军杨茁只负责东方河北一带面向幽云各州的敌军,这当然也是看到杨小瓜权力太大,趁机分权,而杨小瓜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一直保持低调的他,对此事毫无异议,痛痛快快的交出了相关的资料,甚至表示愿意交出镇北大将军的印信,对于这一点刘骏倒是没有就坡下驴的批准,他也知道,后面的战斗不会那么简单,万一打败了还要杨某人出来收拾残局,另外,魏国皇帝东巡幽云,谁知道有什么谋划,河北方向上必须安排自己信任的强将把守,虽然杨卿家的实力强的让人害怕,至少没有反叛的意思,总不能把这些重新交给叔叔们吧,说起叔叔们,七叔刘义季最可靠,但是最近身体不佳,经常呕血,御医说多年饮酒造成的,很难医治了,至于其他的叔叔刘义宣已经反叛伏诛了,刘义恭也是包藏祸心不能相信的,再加上弟弟刘诞羽翼丰满虎视眈眈,绝对不是鸟尽弓藏的时候,刘骏必须有心腹大将在外边在能确保安心。

    就在大家聚焦在陕西的战事的时候,一个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消停了很多年的吐谷浑出兵了。吐谷浑本来是倾向刘宋一边的,受封节度使,共同出兵对付鲜卑,但是上一次慕容瑍出兵被刚刚十几岁的北魏太子拓跋晃击败,仓皇逃了回去,麾下的实力大大的折损了,草原民族强者为王,他虽然被父亲慕利延宠爱,但是作战失利名声就完蛋了,不再被族人信重,而前任可汗树洛干的儿子慕容拾寅多年来暗暗积攒实力,终于趁着慕利延生病的机会逼宫成功,获得长老大会的推举,成为新任可汗,慕利延随后不治身亡,他的家族子女全都被流放去了藏地,交给岭葱的王超童看管。

    本来经过多年来的蛰伏,吐谷浑就已经积累了很强的实力,但是地盘太小了,再猥琐发育下去,经济要崩溃了,这迫使他们必须向外发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草原和田地,向外只有两条路,或者像父辈一样和刘宋交好攻击鲜卑,或者联合鲜卑攻打刘宋,慕容拾寅经过认真思考,在北魏使者的劝说下,决定做一次大侠,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劣势的鲜卑人对付刘宋。其实这也很有道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既然本身就和鲜卑是一回事,天生的有亲近感,而且呢,吐谷浑也明白,一旦刘宋取胜,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左右逢源了,反而会变成被剿杀的目标,与其那样还不如主动出击,争取更大的机会。

    就这样,慕容拾寅派自己的儿子,法定继承人易度侯为主帅,带领骑兵二十万,兵出金沙江,直扑四川的腹地,这一下子真的很致命,益州刺史杨勇只有不到三万的机动兵力,独木难支,一方面节节抗争,一方面赶忙求援,朝廷也不得不撤回了梁州刺史薛安都的军队,叫他回身联合杨勇反击吐谷浑,然而这样围困长安的就只剩下柳元景和垣护之的十万联军,不再占据优势,开始和高允为首的北魏部队进行对峙,这种对峙对攻守双方都是一种煎熬,于是朝野之中又开始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柳元景无能的,也有说朝廷应该选择和平的,各种势力的代表把刘骏吵得一个头两个大,而主持朝政的刘义恭因为刘骏提出来的削藩二十四条而故意韬光养晦一言不发,显然是要给刘骏难堪,把刘骏恨得牙根痒痒的,更加坚定了削藩的决心,一定要把地方的权力夺回来,交给皇帝亲信,这才能生杀予夺。

    经过几天的争吵,最后还是范晔会同何尚之等人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把战争继续下去,这才给了皇帝以足够的支持。范晔的哥哥范晏当时已经是侍中了,副丞相的位子,主动请缨到四川协助抵抗吐谷浑的大军,刘骏很是感动,立刻任命范晏为侍中、骠骑将军兼益州总督,总领益州梁州军事,把薛安都和杨勇统一调度在范晏的麾下,范晏本身就是个资深的官员,在四川多年,熟悉当地的情况,又是一个空降干部,仅仅是为了作战临时派遣的,这样不会触动地方大员的利益,不会被薛安都等人抵制,可以说是最恰当的人选,而陕西前线上依旧是柳元景做主将,增加了氐族人杨文德的三万氐人士兵作为补充,鼓励他继续对陕西作战。

    按下柳元景那一头,单说范晏,范晏本是一个文官,对于打仗这件事情并不在行,所以虽然答应了外出赴任,心里并没有底,就下朝之后,去找弟弟范晔商量。

    到了府门口,门房认识是三老爷(范晏是范晔三哥)来了,赶忙进去通报,本来说自己兄弟不应该这么麻烦,直接进去就好了,但是古代讲究个尊卑礼节,范晏是嫡子,范晔是庶子,不论爬到多高的地位,在家族中都要比哥哥地位低很多,所以范晔自然是开中门悬灯结彩迎接,自己亲自来到门口,深深鞠躬,“小弟不才,应该拜访兄长的,竟然劳烦兄长亲自来此,小弟的罪过,请兄长原谅!”

    两兄弟的关系一直是不错的,所以范晏也就没有什么兄长的架子,哈哈大笑说着不要客气的话,和兄弟手拉手进去谈天。这一切都是光天化日进行的,所有明眼人都看得见,但是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法高于国法,人家亲兄弟之间见面,任何人都挑不出错来,凡是试图找麻烦的都会被整个社会的宗法体系碾压致死,就算是皇帝也不行的。

    两个人来到内堂,一看里边还有一个客人,正是范晏的好友王俭,现在也是尚书令了,刘义季的心腹智囊,范晏想到刘义季最近病危的消息,自己也曾经去探视,确实时间不多了,那么王俭的出现也就是理所应当了,非常时期,自家人抱团对外实属应该。

    三个人分宾主落座,范晏坐在上首,王俭客座,范晔陪着一起喝茶说话,大家都是好友至交,也就不客套,范晏直接说出来意,“愚兄虽然在蜀中做过很久,熟悉民情,但是此行是打仗不是安民,这打仗的事情如何处理,还请兄弟教我。”

    范晔不敢卖关子,也是直截了当地说,“兄在蜀中多年,这人脉自不必说了,所虑者就是薛安都不听调遣吧,这个请兄长放心,只要兄长安排黄豫做中领军参军,薛安都自然会听命的。”

    “哦?”范晏惊讶,“此话怎讲?”

    “薛安都虽然是北人,却也是我大宋子民,其人私心虽然很重,但是也很公道,只要你给他独立的空间,叫他立功,他就不会反水的,黄豫本来就是兄长辖下的县令出身,兄长调他也是理所当然,此人深通智略,是个大才,定会将兄长的事情处理妥当,另外此人和杨家侄儿的关系莫逆,又是多年合作,薛某人自然知道你和杨家侄儿的关系了,定会配合。”

    范晏点头叹息,“我们早就知道那个人前途不可限量,现在看来还是小觑了他,此人何止不可限量,就是一个眼色就可以叫薛安都那样的悍将服气,也不知道他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力量。”

    “咳咳,”王俭咳嗽一声打断了范晏这句有些危险的话,“老兄慎言,我此来也有事要拜托贤兄弟二人,不知道可否”

    “王兄哪里话,有话直说便是,但凡可以做到,我二人无有不从。”范晏直接打包票,他弟弟范晔也是性情中人,他自然可以代替做主。

    “衡阳王病危,前日,他托付我帮他的一众亲信武将寻个出路,王某人此生应该不会外放了,贤兄弟则不同,你不但马上要做封疆大吏,可以帮助安排,而且杨家千里驹也是手眼通天,想来给这些武人一条出路却是不难的。”王俭不客气的对着范晏说。

    “哎呀,这哪里是你拜托我,分明是来帮我的好不好,知道我一个人赴任比较麻烦,所以送帮手给我,范某感激不尽。”范晏起身拱手,然后又问,“都有几人?分别是做什么的?”

    王俭取出一份名单,递给范晏,然后说道,“有一个大将杨侑及,现在是水军统领,射术非凡,蔚宗一直管着水师,可以把他留用吧?”

    范晔点头,“我知道这个人,极为悍勇,明日我就保举他做瓜州水军都督,应该没有问题。”

    “还有一个叫做董永的,枪矛之术甚是厉害,冲阵勇猛,此番。。。”王俭又说。

    “此番和我一起去吧,我正缺一个前军统领,既然此人善于冲阵,正好可以用他。”范晏点头,然后又问,“还有什么人?”

    “还有步军统领铁中棠,此人一贯是衡阳王的侍卫统领,另外还有青羊观前任住持张长陵道长。。。”王俭把剩下的人一股脑的说了一遍。

    “嗯嗯,张道长是方外人,正好和我一起回蜀中继续修行,铁中棠等人待到衡阳王那一日后,就叫他来我府中继续统领亲卫吧。”

    就这样,三个人把事情商量好,人员也安置好了,本来范晔要留王俭和哥哥吃饭的,王俭就婉拒了,不想太招摇,范晔无奈,只好从后门送走了王俭,和哥哥一起饮酒到深夜,第二天醒来,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