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军,夫人把孩子打掉了 第111章 公主
“你小时候没有么?”
葛伯阳一听这句,又迷惘了。
小时候,也许是有的,只是他记不清了。
他并非婚生子。
四十年前,他的母亲是班国安帝的倒数第二个妹妹,被封鹤亭公主,食邑三千。
父亲届时还是一个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在军中几乎没有什么职权,常常替上级顶罪受罚。可他骨子里一股傲气,就算挨打惩处,背也挺得直直的,做不来卑躬屈膝的样子。
这气质,自然和寻常的士兵截然不同。
十七岁的鹤亭公主第一次去封地巡视,便一眼就从人群中看中了他。
“去,把那个人叫过来!”
因鹤亭公主的青睐,那士兵可免于受罚,后来又被公主带回都城,成为公主的个人侍卫,自此形影不离。
一个是热烈大胆的怀春少女,一个是阳刚的成熟男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年仅十七岁的公主被比他大九岁的侍卫吸引,二人不曾婚配,便已巫山云雨。
十八岁生辰才过,公主已有了身孕。
“你以后不要做侍卫了,我去求皇兄,把你赐给我做驸马。”
鹤亭公主热烈主动,私下向侍卫求婚,“成亲了,我们就可以一辈子这么快活了。”
但那侍卫心高气傲,他并不满足终身做一个九品下的无权校尉,更不满足做一辈子都要仰仗一个女人的无权驸马。
“不行,鹤亭,我不能做驸马,班国摇摇欲坠,外族虎视眈眈,正是我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你等我立了功,再向皇上求亲。”
这便是侍卫大言不惭说的话,他怕做了驸马,按照朝例,再不能出仕掌权了。
鹤亭公主有些受伤,“那他呢?”
她捂着肚子问情郎,“难道你跟我回都城,只是借助我的权力,摆脱鹤亭的受到的欺辱吗?”
那士兵不说话了。
公主不信二人之间的情感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便想了折中之法:“你不愿做驸马,可留在我身边做公主家令,我们私下与过去一样便是。”
公主家令听着像是管家一类的,其实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从七品职官,几乎和国子监主簿相当。可那士兵想也不想,斩钉截铁拒绝了。
他要建功立业,要入职行伍,做真正的将军,等功成名就,再来提亲。
见他态度坚决,公主又是欣慰又是不舍。但她到底情感多占几分,舍不得情郎,也舍不得孩子,便用了一副缓兵之计:
“既如此,那你就在都城做你那最末等的陪戎副尉吧!”
她想着,等肚子里的孩子生下,士兵说不定就换了主意,那时再求皇兄赐婚也不迟。
于是主动承诺:“若是一年之内,你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连升三级,我就求皇兄送你到元州。”
当时元州大患,外敌猖獗,没有几年征战,不会罢休。若是一心建功立业,那正是一个好地方。
没想到的是,士兵胸中有丘壑,数次立功,半年不到,已经凭自己的能力,升到了正八品的宣节校尉。
待她十月怀胎,孩儿出生,那士兵已经是从六品的振威校尉了。
公主终于明白,她的眼光极好,以为自己在那鹤亭县的家禽中,看中了一只白鹤,实际上他却是一只非要飞往广阔天际的雄鹰。
仙鹤擅隐忍,感情忠贞,至生至死,一夫一妻,可鹰却凶猛好斗…
不,即是雄鹰又如何,她堂堂一国公主之尊,又有什么人配不上的呢?
你若无情我便休。
安帝九年,公主二十岁,亲自求的圣上,将那已是从六品的振威校尉送去元州,发誓二人嫁娶,再无干系。
“鹤亭!”
出发之前,士兵还想再见一面,公主断然拒绝。
那天以后,二人同时从鹤亭出发,一个自都城向西南去元州,一个自都城向东北再至鹤亭。
公主将儿子寄养在一户葛姓的农家,自己另招驸马,回到都城。
至于那士兵的儿子,自小有名士大儒教导,不过十来岁,便文武双全。他自小便知自己身世,但母子未曾见过一面。
直到安帝二十二年,四十七岁的安帝驾崩,葛伯阳才第一次去都城。届时公主已经三十三岁,成亲十多年,与驸马另育了一子一女。
那时小皇帝即位,公主大权在握,出于生而不养的愧疚,她愿为他做任何事。
但这位寄养在外的公主长子,并不希望公主为他做任何事,他自小读圣贤书,自知母亲身不由己,他并不怨她,也没什么想要的。
如果有,那便是他最厌文人书生文绉绉讲之乎者也生死道义的虚伪做派,宁愿就此从军,潇洒一生。
可惜老师总往贵族公子的方向教养他,十几年下来,那种礼仪早就刻进骨子里,举手投足间,不知不觉就显露出来。
公主听了也是一愣,没想到他的儿子,也不屑她与生俱来引以为豪的身份。
“哦,这样啊,你身份不一般,从军也得文武兼备,若不愿在公主府生活,我安排你住到白马书院吧。”
不过三天,公主利用职权,将十五六岁未成年之龄他送去参军。
从此,葛伯阳是禁军,亦是学子。
之后便是二十年戎马生涯。
想到这些,葛伯阳一阵恍惚,“没有,我也要。”
知他还有些醉,人并不清醒,书心正想去催一催厨娘,却见她端着醒酒汤来了。
“夫人,有些烫,你小心一点。”
书心把爰郎放到旁边的摇篮里,端了醒酒汤喂给他喝:“啊,张口。”
他果真听话,张口喝了。末了又说,“烫。”
书心先是一愣,继而大笑,“那我帮你吹吹。”
葛伯阳酒醉说胡话,醒了仍记得清清楚楚。待晚上用饭,他再见书心,便有些羞怯。
霎时身份调转,轮到书心得理不饶人了。
“使君是鹤亭人,幼时为何没有长命缕?”
他听而不闻,假意没有这回事,但书心却不饶他。
“即便没有,也不该抢爰郎的,稚儿不满一岁,算着年龄,怕是使君连他爷爷也做得,不想竟然这样。”
“难道你也是个孩子吗?”
葛伯阳一听这句,又迷惘了。
小时候,也许是有的,只是他记不清了。
他并非婚生子。
四十年前,他的母亲是班国安帝的倒数第二个妹妹,被封鹤亭公主,食邑三千。
父亲届时还是一个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在军中几乎没有什么职权,常常替上级顶罪受罚。可他骨子里一股傲气,就算挨打惩处,背也挺得直直的,做不来卑躬屈膝的样子。
这气质,自然和寻常的士兵截然不同。
十七岁的鹤亭公主第一次去封地巡视,便一眼就从人群中看中了他。
“去,把那个人叫过来!”
因鹤亭公主的青睐,那士兵可免于受罚,后来又被公主带回都城,成为公主的个人侍卫,自此形影不离。
一个是热烈大胆的怀春少女,一个是阳刚的成熟男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年仅十七岁的公主被比他大九岁的侍卫吸引,二人不曾婚配,便已巫山云雨。
十八岁生辰才过,公主已有了身孕。
“你以后不要做侍卫了,我去求皇兄,把你赐给我做驸马。”
鹤亭公主热烈主动,私下向侍卫求婚,“成亲了,我们就可以一辈子这么快活了。”
但那侍卫心高气傲,他并不满足终身做一个九品下的无权校尉,更不满足做一辈子都要仰仗一个女人的无权驸马。
“不行,鹤亭,我不能做驸马,班国摇摇欲坠,外族虎视眈眈,正是我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你等我立了功,再向皇上求亲。”
这便是侍卫大言不惭说的话,他怕做了驸马,按照朝例,再不能出仕掌权了。
鹤亭公主有些受伤,“那他呢?”
她捂着肚子问情郎,“难道你跟我回都城,只是借助我的权力,摆脱鹤亭的受到的欺辱吗?”
那士兵不说话了。
公主不信二人之间的情感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便想了折中之法:“你不愿做驸马,可留在我身边做公主家令,我们私下与过去一样便是。”
公主家令听着像是管家一类的,其实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从七品职官,几乎和国子监主簿相当。可那士兵想也不想,斩钉截铁拒绝了。
他要建功立业,要入职行伍,做真正的将军,等功成名就,再来提亲。
见他态度坚决,公主又是欣慰又是不舍。但她到底情感多占几分,舍不得情郎,也舍不得孩子,便用了一副缓兵之计:
“既如此,那你就在都城做你那最末等的陪戎副尉吧!”
她想着,等肚子里的孩子生下,士兵说不定就换了主意,那时再求皇兄赐婚也不迟。
于是主动承诺:“若是一年之内,你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连升三级,我就求皇兄送你到元州。”
当时元州大患,外敌猖獗,没有几年征战,不会罢休。若是一心建功立业,那正是一个好地方。
没想到的是,士兵胸中有丘壑,数次立功,半年不到,已经凭自己的能力,升到了正八品的宣节校尉。
待她十月怀胎,孩儿出生,那士兵已经是从六品的振威校尉了。
公主终于明白,她的眼光极好,以为自己在那鹤亭县的家禽中,看中了一只白鹤,实际上他却是一只非要飞往广阔天际的雄鹰。
仙鹤擅隐忍,感情忠贞,至生至死,一夫一妻,可鹰却凶猛好斗…
不,即是雄鹰又如何,她堂堂一国公主之尊,又有什么人配不上的呢?
你若无情我便休。
安帝九年,公主二十岁,亲自求的圣上,将那已是从六品的振威校尉送去元州,发誓二人嫁娶,再无干系。
“鹤亭!”
出发之前,士兵还想再见一面,公主断然拒绝。
那天以后,二人同时从鹤亭出发,一个自都城向西南去元州,一个自都城向东北再至鹤亭。
公主将儿子寄养在一户葛姓的农家,自己另招驸马,回到都城。
至于那士兵的儿子,自小有名士大儒教导,不过十来岁,便文武双全。他自小便知自己身世,但母子未曾见过一面。
直到安帝二十二年,四十七岁的安帝驾崩,葛伯阳才第一次去都城。届时公主已经三十三岁,成亲十多年,与驸马另育了一子一女。
那时小皇帝即位,公主大权在握,出于生而不养的愧疚,她愿为他做任何事。
但这位寄养在外的公主长子,并不希望公主为他做任何事,他自小读圣贤书,自知母亲身不由己,他并不怨她,也没什么想要的。
如果有,那便是他最厌文人书生文绉绉讲之乎者也生死道义的虚伪做派,宁愿就此从军,潇洒一生。
可惜老师总往贵族公子的方向教养他,十几年下来,那种礼仪早就刻进骨子里,举手投足间,不知不觉就显露出来。
公主听了也是一愣,没想到他的儿子,也不屑她与生俱来引以为豪的身份。
“哦,这样啊,你身份不一般,从军也得文武兼备,若不愿在公主府生活,我安排你住到白马书院吧。”
不过三天,公主利用职权,将十五六岁未成年之龄他送去参军。
从此,葛伯阳是禁军,亦是学子。
之后便是二十年戎马生涯。
想到这些,葛伯阳一阵恍惚,“没有,我也要。”
知他还有些醉,人并不清醒,书心正想去催一催厨娘,却见她端着醒酒汤来了。
“夫人,有些烫,你小心一点。”
书心把爰郎放到旁边的摇篮里,端了醒酒汤喂给他喝:“啊,张口。”
他果真听话,张口喝了。末了又说,“烫。”
书心先是一愣,继而大笑,“那我帮你吹吹。”
葛伯阳酒醉说胡话,醒了仍记得清清楚楚。待晚上用饭,他再见书心,便有些羞怯。
霎时身份调转,轮到书心得理不饶人了。
“使君是鹤亭人,幼时为何没有长命缕?”
他听而不闻,假意没有这回事,但书心却不饶他。
“即便没有,也不该抢爰郎的,稚儿不满一岁,算着年龄,怕是使君连他爷爷也做得,不想竟然这样。”
“难道你也是个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