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塑强汉 > 第131章 统战士族(2)

三塑强汉 第131章 统战士族(2)

    虽说诸葛瑾、诸葛诞也是大才,但比起诸葛亮,还是差了很多。

    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

    刘备两人皆得,却只能偏安蜀地一隅。

    蔡成收二人,可不是安天下,而是要对内安强汉,对外拓疆土。

    以蔡成看来,诸葛亮长于远大战略,庞统长于近计奇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两人各有千秋。

    刘备得二人却未得天下,是他把两人用错了。

    蔡成觉得,自己如果能得二人相助,就让诸葛亮负责战略研究与规划,让庞统负责天下治理。

    至于军事上,蔡成并不认为二人强过自己。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六出祁山皆败,庞统亡于流矢了。

    说起庞统亡于流矢,蔡成认为,如果不是战事紧急,作为军师的庞统,怎么会离前线那么近?已经近到流矢可中的程度。

    可见,庞统对攻下雒城,并无绝对把握。

    而庞统急于上前,也是立功心切的体现。

    不过,得诸葛亮易,得庞统难。

    庞统在荆州,距离青州有数千里。

    不过,蔡成对此也早有安排,总不能让庞统为其他人所用吧?

    魏蜀吴三雄主,最终庞统投奔了刘备,而且前期还在刘备手下委屈求全。

    离开东吴,是因为孙权嫌弃庞统相貌丑陋,不予重用;

    未投曹操,是因为庞统为曹操献“铁索连环计”,导致赤壁大败,曹操只想杀之而后快。

    投奔刘备是庞统的无奈之举。哪怕刘备开始并不重用他,只让他做一县之令,庞统都忍了下来。皆因为他此时已经无主可投,只能委屈求全。

    如若不是如此,庞统也不会在雒城下立功心切,亲往前线,从而中流矢而亡?

    至于庞统的相貌如何,与蔡成是否重用他,没半点关系。

    蔡成在琅琊王氏族中,同时邀请谢氏家主及几位族老,针对“新农体系”,足足辩论了三天。

    王谢提出:以经商来补偿世家,不符朝廷律法。毕竟,汉代是重农轻商的。

    蔡成论曰:

    重农是因为中原自古以来粮食紧缺,此乃必须之策。

    但轻商不等于重农,重商也不等于轻农。

    商者,可促进物资流通,活跃经济。尤其是粮食的流通。

    无商,则丰产地域的粮食,无法流通到缺粮地域。

    而这些流通,如果都需要朝廷来操作,成本太高,也容易滋生腐败。

    但在未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时,活商的同时,还要控商。

    当前控商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官商,如新农体系中的农家乐。

    农家乐无物不卖,同时制定了标准价格体系。

    物资紧缺时,农家乐可以用来平抑物价,杜绝商人囤货居奇和哄抬物价。

    丰收之年,农家乐可以平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

    王谢提出:随着农家乐遍布整个大汉,腐败也不可避免。

    蔡成论曰:

    三策以对之。

    其一,掌控制造端,建立统一采购。

    其二,设置物价署,确定每年公布基础物资的标准参考价。考虑到各地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规定价格上下浮动范畴。

    其三,于制造端建立成本审核制,年度小审,五年一大审。

    说白了,蔡成就是把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系,搬到了东汉末年。

    以蔡成的对比来看,东汉末年和建国初年,从本质上来看,社会形态相差并不是很大。

    比如说,都是农业社会,九成以上是农民;

    比如说,都是未开智的社会,九成以上是文盲;

    比如说,整个工业,手工业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比如说,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社会学、哲学滞后,无法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计划经济体系,是最适用的。

    有了计划经济体系,再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接着就是潜移默化地打造工业体系,引导社会朝着工业化发展。

    蔡成预计,在十几年内,连占据东南亚一季三熟之地都可能做不到,更无论得到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种了。

    如此一来,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就只能依靠增加食用肉类和海产。

    肉类的来源,主要依靠草原。

    毕竟,内地饲养牲畜,也要消耗大量农作物的。

    一般农户多养鸡鸭鹅和兔子就可以了,也可以养点猪。

    日后,大型养猪场,都会搬迁到幽州、并州靠近草原的地方,由草原供应猪草。

    可不能在草原上养猪。因为猪喜欢拱地,草原上的植被很脆弱,很容易被猪拱地而破坏。

    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民族大融合。

    草原向中原提供足够的肉类,中原向草原提供粮食、雪花盐、布帛和其他所需用具,并帮助草原防止严寒。

    所有的流通,由民间商号和农家乐负责,就此形成一个经济循环。

    有了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琅琊王氏、谢氏哪怕再睿智,思维再逆天,最终也只能承认蔡成比他们更高明。

    毕竟,他们没有上帝视角,只能受限于自周以来的知识体系。

    琅琊王氏、谢氏也因此对“新农体系”,有了全新而深入的理解,更是对“新农体系”推崇倍至。

    在蔡成的建议下,王氏、谢氏族人兵分两路:

    一路前往东莱大学堂,参与官吏培训;

    另一路都是在外有名望的族老,负责去游说琅琊国和泰山郡的世家大族。

    连续三天,一举拿下琅琊为首的两大士族,蔡成虽然很是疲惫,但还是动身前往沂水畔的诸葛家。

    不过,这次蔡成可不是去辩论的,而是去给诸葛亮之父诸葛珪治病的。

    这次,蔡成把张机张仲景也带来了。

    历史上,诸葛珪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病逝。

    虽然蔡成不知道诸葛珪是什么病,可带着张机前往,总是没错的。

    很快,张机就诊断出诸葛珪的病灶主要是肝脏。

    有“万方之神”蔡成在场,根据张机诊断出的病况,很快就确定了治疗诸葛珪的药方。

    “万方之神”是华佗和张机两人,对蔡成的赞誉之言。但在蔡成的要求下,目前也仅限于华佗和张机两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