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强汉 第244章 谁当盟主?(1)
至于夏侯惇和曹仁两人,还在家乡继续招募兵马,随后就到。
此时曹操还不知,夏侯惇将会给他带来乐进、李典两员战将。
由上可见,东汉末年,各州郡的官场并不和谐,自行其事者大有人在。
这也是为何刘宏驾崩后,东汉马上陷入诸侯林立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袁绍还向大家宣告,还有九江太守孔融、扬州刺史陈温两路兵马还在路上,三天左右必然抵达。
一共十七路诸侯,比正史上多了六路,比《三国演义》中少了一路。
厉志很快就盘算出,目前加上袁绍、王匡的河内兵马,以及自己代表的青、冀、幽、并四州兵马,共达到了十五路兵马,近九万人。
再加上未到的孔融、陈温两路兵马,最后能达到十万之众。
在东汉末年,聚集十万兵马,已经很多了。
当然,护民军除外。
青州人多粮多,能养得起三十万护民军。
护民军剿灭乌桓、西凉两路叛军后,东汉当前再无超过十万的兵马。
所以,看历史时就知道,两军对战,双方兵马都是以千计,上万的都很少。
这也是蔡成有信心横推大汉其他州郡的底气所在。
黄琬认识厉志,就招呼厉志坐到自己身边。
厉志刚刚落座,黄琬就悄声对他笑言:“我带来两千兵马,未带粮草。奉成公子之命,可都交给你了。”
“奉成公子之命”,自然是玩笑话。蔡成可没有节制黄琬的权力。
不过,黄琬此话也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豫州愿奉成公子为首。
厉志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并告知,其两千兵马,除非真与董卓军交手战死,其余人马必完璧归赵。
两人正客气间,袁绍立于大堂中间,轻咳两声,开口了。
“感谢诸位响应《倡议书》,远途率兵而来,共讨董贼。”说完,袁绍还做了个罗圈揖,以示对众人的恭敬。
此时,坐于首位的是黄琬。
没办法,在座所有人中,黄琬的官职最高,乃一州之牧。
大家看袁绍没有落座,直接站在堂中,就开始发表言论,都有些诧异。
不过,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在河内郡,王匡是以袁绍为首的。
“现在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经统计,目前已近十万兵马。如果加上即将到来的九江太守孔融、广陵功曹臧洪、扬州刺史陈温三路兵马,我讨贼大军已达十万人以上。
“董贼有多少兵马?据我所知,不过一万多人罢了。我们十万打一万,没有理由不胜。而董贼也必将为我等生擒!”
袁绍一副志得意满之态。
想到竟然有十万兵马,他就极为兴奋。
“各位,十万兵马,这可是目前大汉各州都拿不出来的,全赖各位共襄义举,方能有此雄壮之师。仅此一项,便可吓破董贼的胆。”袁绍继续说道。
随之,袁绍话语一转。
“不过,十万兵马来自这么多家,如何统筹是个难题。故而我与王使君有过商议,需要我们组成同盟,再选出一位盟主。
“现在,还有两路兵马未到,我们也不好马上做出决定。不过大家可以先议议,看看推举谁为盟主最好。”
大家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何袁绍不就座。
他想当盟主,此时自是不好落座。
现在首座被黄琬占据,而袁绍并无官身,自是不能与黄琬争位。
可如果他落座,便只能居于下首之位,也就不能由他先开口了。
盟主之位还用大家推举吗?
谁的兵多,谁的名望高,谁的背景强,那就是谁的。
在座能与袁绍争盟主之位的,大概只有厉志和黄琬两人了。
厉志兵多又知兵,黄琬位高名望也高,袁绍背景强,又有河内之兵。
河内之兵虽然是王匡的,可他明显是以袁绍为主,自是算在袁绍头上。
何况,河内还需要供应联军的粮草,话语权就此增长一大截。
可见,最终极有可能是袁绍被推上盟主之位。
不对,在座中还有一位,有资格一争盟主。
谁?袁术。
袁术可是后将军之衔,官位可不比黄琬差多少。
只不过,他这个后将军是董卓封的,成色不对。何况,袁术颇有恶名。
大家的目光看向黄琬。
此时,也只有位显年高的黄琬能开口了。
高居首位的黄琬微微一笑,站起身来。
“各位,我来河内只为送兵讨伐董贼,也是我豫州的态度。带来的两千兵马,现已交给远之将军。老夫事已了,又不知兵,自该返回豫州,并在豫州恭候联军捷报。”
说着,黄琬满面堆笑,对着现场所有人,一边做着罗圈揖,一边向门外走去。
袁绍有点懵。
王匡自然以自己为首,可在座众人中,唯独自己没有官身,要当盟主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他和王匡商议,把黄琬推为盟主,反正黄琬没有多少兵,最终还是得听自己的。
谁知道,黄琬竟然直接告辞,让他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还是王匡做了多年太守,反应更快一些。
马上叫道:“使君且慢。”
黄琬回过头来,微笑地看着王匡。
“使君乃响应倡议中唯一至河内的州牧,这盟主之位,自是由使君担当。若使君如此一走,我联军群龙无首啊。”
“哈哈哈哈——”黄琬爽朗大笑。“公节(王匡字)此言差矣。老朽年事已高,又不懂军事,如何当得盟主?”
“不过,”黄琬话锋一转。“据我所知,当初董卓进京,是因本初向何进献策所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临走前,推举本初为盟主。
“本初出自‘四世三公’之袁家,多年来,看似隐忍不出,实则广结豪杰、暗救党人,率兵攻入皇宫,诛杀祸国殃民的十常侍,并杀宫内太监宫女数千。其心其志其能,皆为当世之杰。
“更何况,此战为本初为其叔父复仇之战,本初自当为盟主。
“本初发倡议、聚义兵,占据高义。十数万大军,取董贼项上人头,匡我大汉皇室,易如反掌。”
说完,黄琬头也不回,更是不顾众人挽留,阔步离去。
此时曹操还不知,夏侯惇将会给他带来乐进、李典两员战将。
由上可见,东汉末年,各州郡的官场并不和谐,自行其事者大有人在。
这也是为何刘宏驾崩后,东汉马上陷入诸侯林立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袁绍还向大家宣告,还有九江太守孔融、扬州刺史陈温两路兵马还在路上,三天左右必然抵达。
一共十七路诸侯,比正史上多了六路,比《三国演义》中少了一路。
厉志很快就盘算出,目前加上袁绍、王匡的河内兵马,以及自己代表的青、冀、幽、并四州兵马,共达到了十五路兵马,近九万人。
再加上未到的孔融、陈温两路兵马,最后能达到十万之众。
在东汉末年,聚集十万兵马,已经很多了。
当然,护民军除外。
青州人多粮多,能养得起三十万护民军。
护民军剿灭乌桓、西凉两路叛军后,东汉当前再无超过十万的兵马。
所以,看历史时就知道,两军对战,双方兵马都是以千计,上万的都很少。
这也是蔡成有信心横推大汉其他州郡的底气所在。
黄琬认识厉志,就招呼厉志坐到自己身边。
厉志刚刚落座,黄琬就悄声对他笑言:“我带来两千兵马,未带粮草。奉成公子之命,可都交给你了。”
“奉成公子之命”,自然是玩笑话。蔡成可没有节制黄琬的权力。
不过,黄琬此话也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豫州愿奉成公子为首。
厉志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并告知,其两千兵马,除非真与董卓军交手战死,其余人马必完璧归赵。
两人正客气间,袁绍立于大堂中间,轻咳两声,开口了。
“感谢诸位响应《倡议书》,远途率兵而来,共讨董贼。”说完,袁绍还做了个罗圈揖,以示对众人的恭敬。
此时,坐于首位的是黄琬。
没办法,在座所有人中,黄琬的官职最高,乃一州之牧。
大家看袁绍没有落座,直接站在堂中,就开始发表言论,都有些诧异。
不过,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在河内郡,王匡是以袁绍为首的。
“现在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经统计,目前已近十万兵马。如果加上即将到来的九江太守孔融、广陵功曹臧洪、扬州刺史陈温三路兵马,我讨贼大军已达十万人以上。
“董贼有多少兵马?据我所知,不过一万多人罢了。我们十万打一万,没有理由不胜。而董贼也必将为我等生擒!”
袁绍一副志得意满之态。
想到竟然有十万兵马,他就极为兴奋。
“各位,十万兵马,这可是目前大汉各州都拿不出来的,全赖各位共襄义举,方能有此雄壮之师。仅此一项,便可吓破董贼的胆。”袁绍继续说道。
随之,袁绍话语一转。
“不过,十万兵马来自这么多家,如何统筹是个难题。故而我与王使君有过商议,需要我们组成同盟,再选出一位盟主。
“现在,还有两路兵马未到,我们也不好马上做出决定。不过大家可以先议议,看看推举谁为盟主最好。”
大家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何袁绍不就座。
他想当盟主,此时自是不好落座。
现在首座被黄琬占据,而袁绍并无官身,自是不能与黄琬争位。
可如果他落座,便只能居于下首之位,也就不能由他先开口了。
盟主之位还用大家推举吗?
谁的兵多,谁的名望高,谁的背景强,那就是谁的。
在座能与袁绍争盟主之位的,大概只有厉志和黄琬两人了。
厉志兵多又知兵,黄琬位高名望也高,袁绍背景强,又有河内之兵。
河内之兵虽然是王匡的,可他明显是以袁绍为主,自是算在袁绍头上。
何况,河内还需要供应联军的粮草,话语权就此增长一大截。
可见,最终极有可能是袁绍被推上盟主之位。
不对,在座中还有一位,有资格一争盟主。
谁?袁术。
袁术可是后将军之衔,官位可不比黄琬差多少。
只不过,他这个后将军是董卓封的,成色不对。何况,袁术颇有恶名。
大家的目光看向黄琬。
此时,也只有位显年高的黄琬能开口了。
高居首位的黄琬微微一笑,站起身来。
“各位,我来河内只为送兵讨伐董贼,也是我豫州的态度。带来的两千兵马,现已交给远之将军。老夫事已了,又不知兵,自该返回豫州,并在豫州恭候联军捷报。”
说着,黄琬满面堆笑,对着现场所有人,一边做着罗圈揖,一边向门外走去。
袁绍有点懵。
王匡自然以自己为首,可在座众人中,唯独自己没有官身,要当盟主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他和王匡商议,把黄琬推为盟主,反正黄琬没有多少兵,最终还是得听自己的。
谁知道,黄琬竟然直接告辞,让他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还是王匡做了多年太守,反应更快一些。
马上叫道:“使君且慢。”
黄琬回过头来,微笑地看着王匡。
“使君乃响应倡议中唯一至河内的州牧,这盟主之位,自是由使君担当。若使君如此一走,我联军群龙无首啊。”
“哈哈哈哈——”黄琬爽朗大笑。“公节(王匡字)此言差矣。老朽年事已高,又不懂军事,如何当得盟主?”
“不过,”黄琬话锋一转。“据我所知,当初董卓进京,是因本初向何进献策所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临走前,推举本初为盟主。
“本初出自‘四世三公’之袁家,多年来,看似隐忍不出,实则广结豪杰、暗救党人,率兵攻入皇宫,诛杀祸国殃民的十常侍,并杀宫内太监宫女数千。其心其志其能,皆为当世之杰。
“更何况,此战为本初为其叔父复仇之战,本初自当为盟主。
“本初发倡议、聚义兵,占据高义。十数万大军,取董贼项上人头,匡我大汉皇室,易如反掌。”
说完,黄琬头也不回,更是不顾众人挽留,阔步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