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戍卒传奇 第二十三章 秘密交易
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让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此时的韩涛无比后悔当初多次陷害刘锦。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韩涛一定会选择不与刘锦为敌。m.
因为韩涛很清楚,凭雁门关现在不过千余人的兵力,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进了城之后的蒙家铁骑的对手,一时间竟然是无言以对。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刘锦开口了,就听刘锦说道:“兄长,校尉大人,如今匈奴大军压境。切莫因锦之事而给了匈奴人可乘之机啊!当务之急还是当以退敌为上啊”。
这话出口,蒙烈和韩涛都是一愣。他们都没想到刘锦竟然会从中调和,让二人以大局为重。
不过蒙烈倒不是真想与韩涛反目成仇,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能够执掌蒙家牧场十几年的时间,就说明蒙烈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充其量蒙烈不过是恼恨韩涛明知道刘锦是自己的小兄弟,却不给自己面子。如今小兄弟都不在意了,作为兄长的蒙烈自然也就顺坡下驴了。
而去自己兄弟的面子蒙烈还是要给的,于是便说道:“既然刘兄弟说清,那我等便先以破敌为重。不过此事却不能如此罢了!”说着,蒙烈还冷声一声,表示自己的不满。
蒙烈的话,无形中便提高刘锦的地位和说话的分量。而对面的韩涛也乐的如此,当即也应诺一声。
剑拔弩张的气氛随即消散,一行人便在韩涛的引领之下离开城门来到府衙。由韩涛安排义武营的驻扎之地和后勤补给,另外在府衙设宴为刘锦和蒙烈接风洗尘。
由于闹了个不愉快,所以众人也没有心情饮酒作乐,草草的吃了个饭就各自离去。刘锦领着蒙烈离了府衙,来到自己的军营。
第二部驻地的中军大帐中,刘锦坐在主位,而克军至此的蒙烈虽然是兄长却也识趣的居于次席。
二人坐定之后,就听蒙烈说道:“贤弟,你今日为何拦阻于我?愚兄这可是在为你出气啊!”。
蒙烈知道,刘锦那样说不过是场面话而已,所以故有此问。
刘锦也知道自己今天枉费了蒙烈的一番好意,当下便解释道:“兄长勿怪,一则,此时与那韩涛起了冲突不利于雁门关的守备;二则,韩涛名义上是雁门关的主将,而小弟还在他部下为将,兄长今日能护我一时却是护不了我一世。再者说来,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假手他人岂是大丈夫所为?”。
蒙烈看出来了,刘锦这样说就说明他自己也咽不下这口气,只是迫于匈奴大军的压力和想自己报仇的打算。
明白了这些,蒙烈也不好在怪刘锦,只好说道:“既如此,为兄就听贤弟一次。日后若贤弟有用得着愚兄的地方,只需差人捎个口信,为兄当率兵来援”。
顿了一顿,蒙烈想起了刘锦送到牧场的那六千多匹战马,便说道:“贤弟送去的战马,愚兄暂时先替贤弟打理着,日后贤弟有用只需一纸书信,愚兄定当如数奉还”。
一听这话,刘锦急忙推辞道:“这是小弟送与兄长之物,怎能有收回之礼?还请兄长切勿如此说”。
其实这两人都是明白人,蒙烈知道刘锦将战马送给自己不过是因为汉军的军规中有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所以才暂时寄存在自己那里。而来他还送了四十箱金银珠宝,虽然托词是战死的蒙家儿郎的抚恤,可哪有人抚恤几十个人用四十箱金银珠宝的?很显然那些金银珠宝都是给自己代为照料战马的用度。
而刘锦也明白,凭蒙烈那数十里方圆的蒙家牧场,其所养育的马匹定然不会少于五万匹,再加上自己送去的金银珠宝,蒙烈如何好意思要自己那几千匹战马?
故而二人一番推辞之后,刘锦见蒙烈依旧坚持,所以便也欣然接受。
随后二人又就如何迎战匈奴,守御雁门关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有了结果之后,蒙烈告辞离去,而刘锦也离开了自己的大帐,再次来到府衙。
到了府衙,见到了韩涛之后,韩涛请刘锦入座,便问道:“灭奴来此有何见教?”
刘锦看了看周围的侍者和守卫,示意韩涛屏退左右。韩涛也看懂了刘锦的意思,仗着是自己的地盘,也不惧怕刘锦有犯上的举动,便识趣的屏退左右。
刘锦等侍者和守卫退去之后,这才说道:“适才酒宴之上人多眼杂,所以对于夜袭之战的具体细节末将并未实言相告,特来密报校尉大人知晓”。
韩涛一听就知道这里面有事,急忙说道:“还请将军道来”。经历过今天的事情,韩涛对刘锦的态度可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了。
刘锦闻言便将战斗的细节一一道来,只不过是刻意的隐藏了吕布和那几千匹战马两百多箱金银珠宝。不过刘锦却是特意点出了自己曾俘获过匈奴人的一名大将,并从他口中问出了其实匈奴人的内应并不是薛兰,而是另有其人。
可能有人要问了,刘锦就不怕韩涛就是这个内应吗?
其实他也怕,不过刘锦知道,韩涛即便真是内应也不敢立刻就拿自己怎么样。而自己则可以从韩涛的言行之中观察韩涛,一旦韩涛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刘锦立刻就能捕捉到。到时候就能对症下药,这才是刘锦的本意。
果然,韩涛闻言顿时大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认定的内应薛兰竟然不是内应,反而是自己误杀忠良。不过这个事情韩涛可不会表现出来,当即惊讶的问道:“那灭奴可曾问出内应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刘锦装作若无其事的答道:“不曾问出,只是知道此人隐藏极深,从不与匈奴人直接接触,反而是派出心腹与匈奴接触。另外,末将还探到,此人有个代号叫夜鹰,不知校尉大人可知这夜鹰是何许人也?”。
这话出口,刘锦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可是暗中却一直死死盯着韩涛的表情。
可惜让刘锦失望的是,这韩涛也是一脸失望的表情,叹了口气说道:“吾也不知这夜鹰是谁!”。
不过刘锦到觉得这是件好事,要是内应真的是韩涛,那凭韩涛的身份和地位,想要献关投靠匈奴人只怕这雁门关早已不在大汉手中了。
不过刘锦的正事却不是这件事,只是用这件事来抛砖引玉而已。当下,刘锦该换了一副凝重的神情说道:“那大人可想找出这个内应?”。
闻听此言,韩涛立刻就明白了刘锦有办法找出匈奴人的内应,急忙问道:“将军有何教我”。语气中竟然用上了敬意,这放在以前是肯定不会有的,足见韩涛对刘锦的态度改变之大。
见韩涛上钩,刘锦微微一笑,说道:“办法嘛不是没有,不过末将想与大人做个交易,不知大人可有兴趣?”。
韩涛那是万万没想到刘锦会蹦出这么一句话,脑子一时竟然转不过弯来,愣在了那里。
刘锦见韩涛愣,又略微大声的重复了一遍,一下就让韩涛回过了神。
回过神来的韩涛心中大骂:“黄口孺子,竟敢如此欺辱老夫”。可是别人有办法,而去自己也急需在短时间内找出这个内应,于是韩涛便皱着眉头问道:“刘将军要与老夫作何交易?”,语气中却是带上了丝丝恼恨之意。
可刘锦仿佛未觉,自顾自的说道:“如今这雁门关不仅有匈奴人的威胁,更有内应和大人失察之过。不过不要紧,末将不仅可助大人击退匈奴,还可查出内应。更可以让大人以此战功升任一方太守”。
说到这里,刘锦不说了,反而是微笑着看着韩涛,等着韩涛接茬。
韩涛听到这话,不由一阵纳闷。心说:“你就吹吧”。不过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反正即便是刘锦吹牛,对他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可万一是真的呢?
所以韩涛装作一副急切的表情问道:“将军竟有如此妙计?快快道来,快快道来”。
不过刘锦是来做交易的,当然不会这么快就将自己的本钱交给对方。所以刘锦打了个哈哈说道:“其实这不难,不过末将是有条件的”。
闻言,韩涛也不答话,只是示意刘锦继续说。
望着韩涛默许的表情,刘锦接着说道:“末将要大人高升之后举荐末将担任雁门关守将,如何?”
这里要提一下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对于选拔人才并不是通过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而是采用的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又可以称之为举荐制,即以地方官员举荐的方式向中央朝廷推荐官员和人才。
向曹操曾经就被举荐为孝廉,孝廉就是地方官员对于自己所辖地方上那些品格出众的人才向朝廷举荐后,朝廷批准之后赐予的封号,并不是实际的官职。
还有一种就是举荐制中的另外一种,也可以称之为保举。即使地方官员或中央官员举荐人才担任某某官员,就像是后世的担保一样。
听到刘锦的话,韩涛眉头微皱,可随即释然了。在韩涛看来,自己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已经不适合疆场争锋。如果刘锦真的能助自己当上一郡太守,也不失为一个出路。
所以韩涛当即说道:“只要将军能助我擒拿内应,击退匈奴大军。我即向朝廷举荐将军担任雁门关守将,如何?”。
刘锦闻言,心知事情已经成了大半。便奉承的说道:“末将预祝大人早日高升”。
韩涛微微一笑,随即问道:“现在将军可以将计策道来否?”。
“自然可以,此事事关重大,为免隔墙有耳,还请大人附耳过来”。说着话,刘锦缓步走到韩涛身边,轻声说着什么。未完待续
因为韩涛很清楚,凭雁门关现在不过千余人的兵力,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进了城之后的蒙家铁骑的对手,一时间竟然是无言以对。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刘锦开口了,就听刘锦说道:“兄长,校尉大人,如今匈奴大军压境。切莫因锦之事而给了匈奴人可乘之机啊!当务之急还是当以退敌为上啊”。
这话出口,蒙烈和韩涛都是一愣。他们都没想到刘锦竟然会从中调和,让二人以大局为重。
不过蒙烈倒不是真想与韩涛反目成仇,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能够执掌蒙家牧场十几年的时间,就说明蒙烈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充其量蒙烈不过是恼恨韩涛明知道刘锦是自己的小兄弟,却不给自己面子。如今小兄弟都不在意了,作为兄长的蒙烈自然也就顺坡下驴了。
而去自己兄弟的面子蒙烈还是要给的,于是便说道:“既然刘兄弟说清,那我等便先以破敌为重。不过此事却不能如此罢了!”说着,蒙烈还冷声一声,表示自己的不满。
蒙烈的话,无形中便提高刘锦的地位和说话的分量。而对面的韩涛也乐的如此,当即也应诺一声。
剑拔弩张的气氛随即消散,一行人便在韩涛的引领之下离开城门来到府衙。由韩涛安排义武营的驻扎之地和后勤补给,另外在府衙设宴为刘锦和蒙烈接风洗尘。
由于闹了个不愉快,所以众人也没有心情饮酒作乐,草草的吃了个饭就各自离去。刘锦领着蒙烈离了府衙,来到自己的军营。
第二部驻地的中军大帐中,刘锦坐在主位,而克军至此的蒙烈虽然是兄长却也识趣的居于次席。
二人坐定之后,就听蒙烈说道:“贤弟,你今日为何拦阻于我?愚兄这可是在为你出气啊!”。
蒙烈知道,刘锦那样说不过是场面话而已,所以故有此问。
刘锦也知道自己今天枉费了蒙烈的一番好意,当下便解释道:“兄长勿怪,一则,此时与那韩涛起了冲突不利于雁门关的守备;二则,韩涛名义上是雁门关的主将,而小弟还在他部下为将,兄长今日能护我一时却是护不了我一世。再者说来,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假手他人岂是大丈夫所为?”。
蒙烈看出来了,刘锦这样说就说明他自己也咽不下这口气,只是迫于匈奴大军的压力和想自己报仇的打算。
明白了这些,蒙烈也不好在怪刘锦,只好说道:“既如此,为兄就听贤弟一次。日后若贤弟有用得着愚兄的地方,只需差人捎个口信,为兄当率兵来援”。
顿了一顿,蒙烈想起了刘锦送到牧场的那六千多匹战马,便说道:“贤弟送去的战马,愚兄暂时先替贤弟打理着,日后贤弟有用只需一纸书信,愚兄定当如数奉还”。
一听这话,刘锦急忙推辞道:“这是小弟送与兄长之物,怎能有收回之礼?还请兄长切勿如此说”。
其实这两人都是明白人,蒙烈知道刘锦将战马送给自己不过是因为汉军的军规中有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所以才暂时寄存在自己那里。而来他还送了四十箱金银珠宝,虽然托词是战死的蒙家儿郎的抚恤,可哪有人抚恤几十个人用四十箱金银珠宝的?很显然那些金银珠宝都是给自己代为照料战马的用度。
而刘锦也明白,凭蒙烈那数十里方圆的蒙家牧场,其所养育的马匹定然不会少于五万匹,再加上自己送去的金银珠宝,蒙烈如何好意思要自己那几千匹战马?
故而二人一番推辞之后,刘锦见蒙烈依旧坚持,所以便也欣然接受。
随后二人又就如何迎战匈奴,守御雁门关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有了结果之后,蒙烈告辞离去,而刘锦也离开了自己的大帐,再次来到府衙。
到了府衙,见到了韩涛之后,韩涛请刘锦入座,便问道:“灭奴来此有何见教?”
刘锦看了看周围的侍者和守卫,示意韩涛屏退左右。韩涛也看懂了刘锦的意思,仗着是自己的地盘,也不惧怕刘锦有犯上的举动,便识趣的屏退左右。
刘锦等侍者和守卫退去之后,这才说道:“适才酒宴之上人多眼杂,所以对于夜袭之战的具体细节末将并未实言相告,特来密报校尉大人知晓”。
韩涛一听就知道这里面有事,急忙说道:“还请将军道来”。经历过今天的事情,韩涛对刘锦的态度可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了。
刘锦闻言便将战斗的细节一一道来,只不过是刻意的隐藏了吕布和那几千匹战马两百多箱金银珠宝。不过刘锦却是特意点出了自己曾俘获过匈奴人的一名大将,并从他口中问出了其实匈奴人的内应并不是薛兰,而是另有其人。
可能有人要问了,刘锦就不怕韩涛就是这个内应吗?
其实他也怕,不过刘锦知道,韩涛即便真是内应也不敢立刻就拿自己怎么样。而自己则可以从韩涛的言行之中观察韩涛,一旦韩涛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刘锦立刻就能捕捉到。到时候就能对症下药,这才是刘锦的本意。
果然,韩涛闻言顿时大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认定的内应薛兰竟然不是内应,反而是自己误杀忠良。不过这个事情韩涛可不会表现出来,当即惊讶的问道:“那灭奴可曾问出内应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刘锦装作若无其事的答道:“不曾问出,只是知道此人隐藏极深,从不与匈奴人直接接触,反而是派出心腹与匈奴接触。另外,末将还探到,此人有个代号叫夜鹰,不知校尉大人可知这夜鹰是何许人也?”。
这话出口,刘锦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可是暗中却一直死死盯着韩涛的表情。
可惜让刘锦失望的是,这韩涛也是一脸失望的表情,叹了口气说道:“吾也不知这夜鹰是谁!”。
不过刘锦到觉得这是件好事,要是内应真的是韩涛,那凭韩涛的身份和地位,想要献关投靠匈奴人只怕这雁门关早已不在大汉手中了。
不过刘锦的正事却不是这件事,只是用这件事来抛砖引玉而已。当下,刘锦该换了一副凝重的神情说道:“那大人可想找出这个内应?”。
闻听此言,韩涛立刻就明白了刘锦有办法找出匈奴人的内应,急忙问道:“将军有何教我”。语气中竟然用上了敬意,这放在以前是肯定不会有的,足见韩涛对刘锦的态度改变之大。
见韩涛上钩,刘锦微微一笑,说道:“办法嘛不是没有,不过末将想与大人做个交易,不知大人可有兴趣?”。
韩涛那是万万没想到刘锦会蹦出这么一句话,脑子一时竟然转不过弯来,愣在了那里。
刘锦见韩涛愣,又略微大声的重复了一遍,一下就让韩涛回过了神。
回过神来的韩涛心中大骂:“黄口孺子,竟敢如此欺辱老夫”。可是别人有办法,而去自己也急需在短时间内找出这个内应,于是韩涛便皱着眉头问道:“刘将军要与老夫作何交易?”,语气中却是带上了丝丝恼恨之意。
可刘锦仿佛未觉,自顾自的说道:“如今这雁门关不仅有匈奴人的威胁,更有内应和大人失察之过。不过不要紧,末将不仅可助大人击退匈奴,还可查出内应。更可以让大人以此战功升任一方太守”。
说到这里,刘锦不说了,反而是微笑着看着韩涛,等着韩涛接茬。
韩涛听到这话,不由一阵纳闷。心说:“你就吹吧”。不过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反正即便是刘锦吹牛,对他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可万一是真的呢?
所以韩涛装作一副急切的表情问道:“将军竟有如此妙计?快快道来,快快道来”。
不过刘锦是来做交易的,当然不会这么快就将自己的本钱交给对方。所以刘锦打了个哈哈说道:“其实这不难,不过末将是有条件的”。
闻言,韩涛也不答话,只是示意刘锦继续说。
望着韩涛默许的表情,刘锦接着说道:“末将要大人高升之后举荐末将担任雁门关守将,如何?”
这里要提一下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对于选拔人才并不是通过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而是采用的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又可以称之为举荐制,即以地方官员举荐的方式向中央朝廷推荐官员和人才。
向曹操曾经就被举荐为孝廉,孝廉就是地方官员对于自己所辖地方上那些品格出众的人才向朝廷举荐后,朝廷批准之后赐予的封号,并不是实际的官职。
还有一种就是举荐制中的另外一种,也可以称之为保举。即使地方官员或中央官员举荐人才担任某某官员,就像是后世的担保一样。
听到刘锦的话,韩涛眉头微皱,可随即释然了。在韩涛看来,自己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已经不适合疆场争锋。如果刘锦真的能助自己当上一郡太守,也不失为一个出路。
所以韩涛当即说道:“只要将军能助我擒拿内应,击退匈奴大军。我即向朝廷举荐将军担任雁门关守将,如何?”。
刘锦闻言,心知事情已经成了大半。便奉承的说道:“末将预祝大人早日高升”。
韩涛微微一笑,随即问道:“现在将军可以将计策道来否?”。
“自然可以,此事事关重大,为免隔墙有耳,还请大人附耳过来”。说着话,刘锦缓步走到韩涛身边,轻声说着什么。未完待续